?

古代文學作品的悅讀悅享思政效用

2024-04-22 18:22姜雙雙趙元皓
三角洲 2024年4期
關鍵詞:古代文學趣味思政

姜雙雙 趙元皓

中國傳統的人文教育不是單一化的學科教育,而是對人的整體性培養和綜合性教育。新文科建設賦予“古代文學”相關課程的新啟示就是重拾人文教育的最初內涵,提倡大人文的概念,回應時代博雅教育需求。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導引志向,學生是有血有肉的個體,教學目的之一是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古代文學學科,匯聚先賢哲思,凝聚民族志趣,歸根結底是為人的學問,有益于人生,是其基本底色。它指引、導向情志作用尤其明顯。

緊抓核心素養,凸顯人文思政特色

中國當前教育提倡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要義。具體內容大致分為個人發展、社會參與、文化修養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漢語言文學學科有其特殊性,它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并從立身、行事中體現文化修養,從一開始便擔負著人文底蘊培養的職責。明乎此,還需要聚焦于問題出發點:人文課程思政的獨特效用為何?

核心素養是教育發展賦予改革的重要使命,古代文學課程,尤其是元明清文學,理當適應這股潮流,乘風破浪,致力于強化學生人文氣度。從一定程度來說,如何將學問落實到廣袤人生,當是古代文學課程思政的主要目標。古代文學作品匯聚先賢哲思、凝聚民族志趣,歸根結底是為人的學問,有益于人生是其基本底色。它指引、導向情志作用尤其明顯。文學重在傳承,道德和美學意義上的美是生存目標;善、愛和藝術上的滿足是實現它們的形式。因此,“古代文學作品”課程對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本科生的文化素質和審美能力及提升文化自信具有奠基作用。

就《古代文學Ⅳ》課程而言,敘事文學作品是此時期文學之勝,展現了古人多姿多彩的生活文化,有補于世功能貫穿其間。正如李時人所言:“真正的中國文化其實并不全在孔孟程朱、莊老佛禪的典籍之中,不經的小說戲曲之類也常常凝聚、積淀著民族的文化精神——包括民族的性格和靈魂?!弊哌M小說、戲曲,挖掘其間隱藏的民族精神密碼,探尋包蘊的中國趣味,發揚文學作品中的真善美,從而增添學生人格亮色,很有必要。

文學重在傳承,教授知識與傳授智慧雙管齊下,邊界無限,思政效應包蘊其中。

多管齊下,拓寬人文思政深度

郭英德在《探尋中國趣味——中國古代文學之歷史文化思考》一書中,將探尋中國古代文學蘊含的“中國趣味”大致劃分為三個向度:歷史廣度、心理深度、文本厚度。全書圍繞這三個維度鋪陳闡述,引領讀者對中國古代文學進行歷史探索和文化思考。受其啟發,再結合當前教學痛點,即學生普遍對古典敘事文學的文化內涵認識不到位,理解不深刻,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課程思政的深度生成。比如講解同學們比較感興趣的《西廂記》時,詢問大家張生與崔鶯鶯二人和詩彈琴的文化意蘊?張生形象所映射的文人文化心態象征?這些問題既關乎對該劇敘事特色、傳統傳承、現實色彩的理解程度,又能引導學生樹立“知音互賞”“彼此知重”的正確愛情價值觀,以及普及“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道理,擺脫當下社會普遍存在的“外貌焦慮”心理困境。再如解析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 時,導入課堂提問,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四人關系如何?這些人物身上展現出的情感與理智沖突?此類問題不僅關乎人物形象塑造藝術手法,而且旨在加深學生對人性的理解。從課堂實際表現來看,學生回答并不是很理想,原因一方面是整體閱讀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問題引導和課堂敘事的欠缺。

要而言之,立足核心素養、聚焦敘事思維、改進閱讀,提升創造性理解力,拓寬古代文學課程思政閾值,應作為當務之急。依照課堂教學面臨的實際困境,設計具體實踐路徑,大致分為四大板塊:原典精讀為基礎、問題導引為核心、觀點對話為引領、闡揚趣味為集成,最終形成引導、互動、賞析、提升、激發“五位一體”的效用。

拓寬人文思政效能,最根本的要點便是知行合一,在此基礎上逐層推進,才能達成效果。文學創作是思想活動的產物,是對社會的敏銳感知、人類情感的敏感捕捉。敘事作品亦是如此,不僅是文化的產物,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載體和傳播媒介。與作品的交流是一場令人激情迸發的現場集會。因此,現場性、時效性、實踐性都應納入思政效用的考量之中。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懷特海說:“如果不能經常目睹偉大崇高,道德教育就無從談起。如果我們不偉大,我們做什么或結果怎么樣便無關緊要。對偉大崇高的判斷力是一種直覺,而不是一種爭辯的結論?!苯沂玖苏娼佑|、思維碰撞的教學重要性?;诖?,現場教學與探討,重在激發學生求知欲,促進思維聚焦,形成觀點, 實現現場性;設定問題引導與任務驅動環節,旨在提升學生判斷力、合作力與綜合運用能力,展開對話,契合實踐性;立足核心,探索趣味,見證偉大人格、心靈和思想,趨向追求時效性。四位一體,三性合一,前后勾連,逐層推進。課程思政貫穿始終,達到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的要求。實現人文課程思政效能。

精讀原典思索,導向觀點對話

精讀原著,聚焦思維,形成對話,是課程思政深化的切實可行路徑之一。這關聯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一個中文系學生應該具備怎樣的知識結構和基本素養?關于此問題,相關因素紛繁復雜,但有一點卻能肯定,那就是學習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原著。原著閱讀一直以來就比較受推崇,復旦大學多年前提倡“回到讀書”,出版了多部原典精讀系列。近年來,教育界又紛紛倡導“細讀文本”“整本閱讀”等方法策略。意在主張整體觀照文本,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能力。綜合來看,依托對經典的詮釋,從社會結構、政治變遷、思想演化、文人心態、藝術趣尚等各方面去了解和體會歷史文化,并通過與前后時代對照,深入理解中國文化傳統。

以《中國古代文學Ⅳ》為例,它涉及元、明、清這一時段,古典戲劇的鼎盛時代是在元代,而古典小說的鼎盛時代是在明清時期。根據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性質和文學發展規律,講授時以元曲、明清小說為重點。即以戲曲、小說為主要學習內容,它的特點是情節突出,敘事色彩濃厚?!靶纳粤?,言立而文明”,探索故事趣味的意義在于建立敘事思維模式,即精讀原典,提出問題,輸出觀點,形成對話,最終落實課程思政。

對攻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而言,比較系統地了解本學科經典的基本內容,深入研讀其中重要的部分,做到目誦意會、心口相應,從而掌握本專業的核心知識,作為自己精神整合和基礎教養的本源,還是必需且可行的。關注原典,這就涉及選擇和確認經典作品的具體名單,應該以哪些作品為教學根底。梅新林《七十年來明清小說戲劇研究的成就與啟示》一文,具有一定的歸納和總結性,可以借鑒與實際應用。該文中綜合明清小說戲劇作品本身與學界研究等方面的諸多因素,確認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為明清小說戲劇十大經典名著,其中小說名著七部、戲劇名著三部。這基本是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同時也呈現了中國特有的雅俗文化趣味如何融合、互動、轉化的過程。引導學生通過對經典文本的細讀,獲得對經典語言的獨特感受,以此為基礎,又通過無拘的想象,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新編故事。透過現象看本質,形成自我獨特表達,達到學習、汲取與創新的結合。比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四大奇書”,可以說作者依次是軍事地圖、江湖地圖、西游地圖與市井地圖的繪制者,基于此,可以讓學生抓取這些關鍵點,制圖作表,一方面做到精細化閱讀,另一方面實際參與其中,能更進一步領悟正統文化與江湖文化的思維火花,最終達到趣味化、知識性的統一。

而導向觀點對話時,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教學路徑上,立足作品,探索持續改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教育路徑,實現從悅想到悅讀到悅行的核心素養培育與踐行之路。立足于“新文科”建設視野,發揮該課程的文化引領價值特質,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師生學習互進共同體,優化課堂教學形式與方法,探索以文化人、以情育人的大文科教育路徑,形成知識體系上的文文跨界融通,挖掘作品文化特質;知識呈現上的視聽圖像化,表現作品新面貌,從而達到從悅想到悅讀到悅行的核心素養培育與踐行的路徑。

其次,教學策略上,確立三維并進、五位一體、逐級升階的“悅讀”策略?!靶挛目啤苯ㄔO視域下的中文專業學生,正在從扎實知識和熟練能力向培養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質人才轉變,強調學習效果和核心素養培育為導向,關注學生“學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因這一培養目標內涵的轉型,必然要研發相應的新時代中文專業學生的大文科思維與大人文精神培育的課程內容,還要探索更多的立足于大人文精神培育的活動體驗?!肮糯膶W作品”課程重在作品閱讀基礎上的精神文化領悟,形成新的博雅教育。閱讀作為第一要義,依照課堂教學面臨的實際閱讀困境,確立了問、學、思三維并進,逐級升階的“悅讀”策略,即:主動閱讀為基礎、互動導引為核心、觀點對話為引領、多元融通為目標、闡揚趣味為集成。最終形成發現、互動、激發、跨界、趣味“五位一體”的閱讀效用。

最后,教學形式上,打破傳統的單向灌輸式閱讀教學形式,形成知識性與趣味性、互動性與視聽性、多元跨界與吸收融合并進的悅讀悅享式學習效果。為達到學生悅讀悅享目的,教學形式上尤其注重表現知識的吸引性,可以多樣態方式讓學生參與進來,比如趣味問答、古言新貌、故事新編、小組競賽、拍攝短視頻等,激發興趣,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沉浸其中體驗,以求多方面、多角度展現每首(篇)詩文獨特的藝術魅力,領略美妙的詩情文境,在心靈交會中達到一種新的、更高層次的“思想融合”。課堂之外,借助多媒體,專門成立知識驛站網頁,進行“云上”閱讀共享。拓展延伸課堂閱讀時空,充分利用碎片化實現隨時隨地、隨心所欲的閱讀,還可以暢所欲言,記錄心得、發布分享、共同探討。要而言之,以多變教學形式對接悅讀悅享宗旨。

在教學過程中,依托文學經典,培養學生重氣節、立人格,引領青年學子們關懷宇宙萬物,奮力追求理想,勇于承擔使命。這種教育熏陶完全不同于理論性的德育教材,它的教益是以鮮活的例證,帶給學子審美感動,它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沁入讀者心肺,指引青年學子了解中國的昨天,扎根于中國的今天,建設美好的明天。綜合來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國古代優秀文學作品趣味,能言能感,傳承精神,會有益人生與社會。深耕細作古代文學作品,講好中國故事,探索中國趣味,導引志向,傳播智慧,最優化了古代文學作品的思政效用:一是文學故事性體驗,拓寬心靈廣度;二是古今情感性共鳴,充實生命厚度;三是今昔思想領悟,感受經世致用深度。

作者簡介:

姜雙雙,女,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趙元皓,女,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本文系2023年度廣東省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項目“跨界融通,悅讀悅享:新文科視野下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改革與實踐”研究成果。作者單位:嶺南師范學院。

猜你喜歡
古代文學趣味思政
古代文學圈中的“鄙視鏈”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韓國古代文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探析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午睡的趣味
妙趣橫生的趣味創意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趣味型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