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音樂活動在中國和東盟交流傳播中的意義與展望

2024-04-22 06:02歐陽宜文譚瑋婷
三角洲 2024年9期
關鍵詞:音樂節東盟國家音樂會

歐陽宜文 譚瑋婷

東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簡稱,包含文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緬甸、越南10個成員國。

30余年中,我國與東盟國家之間建立了密切的政治、經貿、文化往來,其間也一直在傳遞中國立場和價值觀。在這些典型的國家話語中,有些是著眼于本國本民族發展,有些是面向東盟國家提出的,有些則適用于世界各國。提到國家話語,就不能不提到大眾傳播和話語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議題設置”。議題設置(或議程設置,英文為agenda-setting)的概念是由美國傳播學者麥克斯維爾·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于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共同提出的。它的含義是,大眾傳播通過有意安排各種信息傳達活動,賦予某些議題特殊、顯著的位置,從而影響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判斷。也就是說,議題設置的力度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上述種種國家話語是否能順暢地被東盟各國的民眾所接受。因此,當前,我國新聞傳播學界、外交學界都非常重視我國在面對東盟進行國家話語輸出時的議題設置策略研究。

從傳統意義上來看,在議題設置中發揮主體作用的一般是新聞媒介,但“在更近的幾十年間,對議題設置效果以及結果的調查已經延展到公共事務的領域之外,也在探索各種不同的事務,如體育、宗教和企業經營中的議題設置作用”。同理,藝術交流活動也可以成為重要的議題設置領域,在大眾視野中發揮獨特的議題設置功能,從而為國家話語的傳播發揮助推作用。本文將選取中國-東盟關系中的國際音樂活動作為具體的研究對象來展開討論。

中國和東盟關系中的國際音樂活動:? ? ? ? ?范圍與類型

到目前為止,很少有研究者將“國際音樂活動”作為一個整體概念來加以界定,而其涵蓋的內容和范圍也的確比較分散。在筆者看來,在中國與東盟的交流往來中產生的國際音樂活動,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分類:

第一,按舉辦的主體劃分,可分為以我國為主體舉辦的國際音樂活動和以東盟國家為主體舉辦的音樂活動。前者例如南寧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其前身為廣西國際民歌節)、廣西藝術學院主辦的中國東盟音樂周等。而后者則可舉出新加坡在歷年春節期間舉辦的“春城洋溢華夏情”新年音樂會、泰國瑪雅音樂節、馬來西亞吉隆坡當代音樂節等例子。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中國和東盟國家共同舉辦的國際音樂活動。例如始創于2005年的“同唱友誼歌”中越歌曲演唱大賽,從2010年起,每年輪流在中越兩國舉辦一次。又如,每年春節期間在緬甸仰光國家大劇院都會舉行“緬中(或中緬)友好新年音樂會”,亦屬于此類性質。

第二,按組織者的身份劃分,可分為官方組織的國際音樂活動和民間組織的國際音樂活動。在前一種類型中,有些是由一個或多個官方機構作為主辦或承辦單位,例如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是由南寧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作為承辦方;而有些則是得到官方機構的指導或支持,例如上文提到的緬中友好新年音樂會(由中國駐緬甸大使館支持)。在后一種類型,即民間組織的國際音樂活動中,有些是由一個企業長期贊助,例如新加坡的“春城洋溢華夏情”新年音樂會,作為金航旅游業有限公司打造的“春城洋溢華夏情”文化藝術旅游展的一個部分,已經成為新加坡最具標志性的中華文化慶典活動品牌之一;有些則具有協會和行業背景,例如2015年在緬甸仰光舉辦的第三屆亞廣聯音樂節?!皝啅V聯”是亞洲-太平洋廣播聯盟的簡稱。自2012年起,該聯盟每年都舉辦亞洲廣播會議和音樂節。近年來,東南亞正在世界范圍內成為日漸繁榮的民間音樂節市場,每年都有世界級的音樂節進駐或由東南亞國家主辦。這些活動同樣也會吸引大批中國音樂家參加,為我國和東盟國家之間的文化往來架起了橋梁。

第三,按活動舉辦的頻次和歷史劃分,可分為反復舉辦、具有品牌效應的國際音樂活動和偶發性、單次舉辦的國際音樂活動。反復舉辦的國際音樂活動由于在形式、內容、影響力、宣傳推廣等方面不斷積累進步,往往容易取得跨越式的發展,從而具有經濟學上所說的“復利性”特征。其中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要數廣西藝術學院主辦的中國東盟音樂周。其自2012年以來已連續舉辦11屆,并逐漸成長為與北京國際音樂節、上?,F代音樂周相并列的國內三大當代音樂交流平臺之一。而偶發性、單次舉辦的國際音樂活動往往是伴隨著某個重要的事件節點而進行的。

第四,按活動的形式劃分,常規的國際音樂活動包括但不限于音樂比賽、音樂節、音樂周、樂器展等。此外,跨國進行的音樂演出和音樂交流、由兩個以上國家的藝術家合作完成的音樂創作等,都可以歸入國際音樂活動的范疇。

第五,按音樂活動側重的風格劃分,可分為側重于嚴肅音樂的國際音樂活動、側重于民族音樂的國際音樂活動、側重于流行音樂的音樂活動,以及多風格跨界結合的音樂活動等。在上文提到的國際音樂活動中,中國東盟音樂周側重于嚴肅音樂(且更偏向于當代音樂);新加坡“春城洋溢華夏情”音樂會側重于民族音樂;泰國瑪雅音樂節側重于流行音樂;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則日趨走上了一條側重于多風格跨界結合的道路。

國際音樂活動在我國面向東盟? ? ? ? ? ? ? ? ? ? 進行國家話語議題設置過程中的功能

當前,國際話語權已經成為大國博弈和較量的重要焦點。只有盡快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才能掌握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主動權和自主權。然而,從現實的情形看,盡管我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系已有30余年之久,在推行共建“一帶一路”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成績斐然,但仍應當客觀清醒地認識到,東盟國家民眾對我國國家話語的接受度總體不高;相反,我國對外輸出的話語往往遭受誤解,在國際輿論場上也一直面臨著不同程度的話語壓力和危機。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2021年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49.1%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在東盟地區具有最高的影響力,但高達88.6%的被調查者對這一影響力呈現出“憂慮”(worry)而并非“歡迎”(welcome)的態度。這說明,我國仍然需要積極提高面對東盟進行國家話語議題設置的能力,通過多方位、多角度、多領域的議題設置增強我國的話語控制和話語引領效能。而國際音樂活動在面向東盟的國家話語議題設置中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許多國際音樂活動都是在我國與東盟各國開展重要外交對話,進行重要經貿合作的事件節點上同步進行的。由此,可將原本局限在政治、經濟領域內的議題設置進一步加以延伸,增添議題設置的著力點,通過一種更為生動、溫潤、鮮活、富于情感和審美內涵的方式吸引公眾的注意。例如,2020年12月,在中國駐泰國大使館和泰國文化和旅游部的共同支持下,慶祝中泰建交45周年音樂會“春曉”在泰國國家大劇院舉行。這場音樂會主題“春曉”的由來是泰國詩琳通公主曾親自用泰語翻譯過中國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而在該場音樂會上也演奏了由甘拉雅尼音樂學院和南京藝術學院共同創作、甘拉雅尼音樂學院交響樂團與泰國傳統民樂樂隊共同演奏的同名作品《春曉》,喻示中泰兩國友誼如春天般充滿生機、繁花似錦。此外,還有泰國傳統民樂與交響樂結合改編的中國古琴曲《關山月》,以及在泰式古樂伴奏下吟唱出的詩琳通公主所作詩句“中泰手足情,綿延千秋好”。這場音樂會的泰國作曲家之一阿諾泰表示,他曾在中國看到編鐘并被它的天籟之音所震撼,于是他嘗試用音色相似的泰國樂器來模仿編鐘。與此同時,曾與甘拉雅尼音樂學院簽署合作協議的南京藝術學院,也舉辦了“異域同天”主題音樂會。這無疑是對“民心相通”“命運與共”等我國面向東盟的國家話語的最好詮釋,同時跨越了語言的障礙,弱化了語言文本的生硬特質,引發了余音繞梁、潤物無聲、雋永深邃的心靈震撼。

即使在重要的事件節點之外,多姿多彩、富于創意的音樂活動隨時隨地都在為中國面向東盟的國家話語開拓議題設置的新渠道。一項運營模式成熟的國際音樂活動,不僅僅是在一年中的固定時間“發生”,平常也會持續地散播影響力并引發新的議題。例如,創辦于1980年的新加坡華樂比賽(由新加坡全國音樂比賽“華樂組”發展而來),40余年來已成為我國和新加坡民間文化交流的品牌活動。這一賽事培養了許多青少年對中國民族音樂和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甚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到一代代人的青春記憶中,培養出一個“多元而溫馨的大家庭”。

與此同時,國際音樂活動以其靈活多元、不拘一格的形式,帶動了政府官方、藝術家和社會各界受眾的多主體聯動參與,為我國面向東盟的國家話語拓寬了議題設置的涵蓋面。例如,2019年5月至6月間,第八屆中國東盟音樂周在南寧歷史文化街區“三街兩巷”舉辦了一系列特殊的音樂會,武鳴山歌、邕劇與老撾、印度尼西亞、泰國、文萊等國的傳統民族音樂舞蹈同時在街巷上演。這使大眾切身感受到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源遠流長的友誼以及相互尊重的態度。

展望:進一步提高國際音樂活動? ? ? ? ? ? ? ?面向東盟國家的話語議題設置能力

誠然,國際音樂活動在我國面向東盟的國家話語議題設置過程中發揮了顯著的功能,但大多是出于“自發”而并非“自覺”。為加快、加深我國國家話語在東盟地區的傳播,國際音樂活動的組織者應該主動作為、提高站位,有意識地在音樂活動的每一個步驟和環節加強議題設置能力。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第一,對國際音樂活動的主體和流程進行把控,確保在話語權上掌握主動。要盡可能地獲得政府官方的支持,特別是我國和東盟國家雙方政府機構的支持。盡量邀請高層次、有影響力的人士參與活動。精心策劃新聞發布會、聽眾/觀眾見面會等系列宣傳活動的流程,必要時制定應急預案。音樂活動要注重形式的創新,將陽春白雪的“殿堂式”與大眾喜聞樂見的“接地氣”相結合,獲得“走出去”和“走進去”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創造與東盟受眾的共鳴。

第二,對音樂作品的內容進行篩選,確保其對國家話語有效承載。在表達“一帶一路”“命運與共”“民心相通”等主題時,可以有意地選擇由中國與東盟音樂家共同創作或演奏的作品,或融合了中國與東盟音樂元素的作品。對于有關民族復興、中國夢等主題的表達則應盡量避免過于直白和生硬。

第三,對音樂作品的介紹詞進行審核,確保話語輸出的準確性,避免誤譯或是容易引起歧義的解讀。

第四,對東盟受眾參與音樂活動的反饋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對國際音樂活動中的國家話語進行不斷調適。對于已具備一定成熟品牌的國際音樂活動,應提高海內外運營能力,在Facebook(臉書)、Twitter(推特)、YouTube等在海外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社交媒體平臺和視頻展示平臺設立賬號,同步跟進發布與本活動相關的新聞信息、創意視頻、討論話題等,以營造全年不間斷的持續性影響,增強議題設置能力。

作者簡介:

歐陽宜文,博士,廣西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音樂學;譚瑋婷,廣西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學專業本科生。本文系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國際音樂交流在我國面向東盟國家話語中的功能研究”(22FZZ007)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文化藝術‘走出去背景下音樂專業泰漢語工具書編撰研究與實踐”階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音樂節東盟國家音樂會
搞砸的音樂會
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關系的博弈分析
“一帶一路”背景下海南-東盟國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現狀與思考
失敗的音樂會
音樂節
東盟國家刑事審判制度綜述
海底音樂會
春天的音樂會
論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保護古沉船——以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古沉船為例
巴西 音樂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