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的“字幕情結”

2024-04-24 07:46于米
記者觀察 2024年3期
關鍵詞:異義港片同音

于米

縱觀世界各地的影視作品,可以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絕大多數國家的影視劇,在面向本國觀眾時,都是不帶字幕的,即便帶字幕,也是有其他特殊的用處,比如專門給聽障人士觀看的版本。而中國以及華語地區的影視作品大部分都是帶字幕的,中國觀眾對于字幕的依賴似乎比其他國家更為顯著。在普通話已經相當普及的今天,為什么我們仍然需要遮擋畫面的字幕?這背后折射出了怎樣的文化和社會背景?

離不開字幕,因為漢語太獨特嗎

關于為什么中國觀眾似乎格外需要字幕,流傳較廣的一個觀點是,相比其他語言,漢語擁有更多的同音異義現象,所以我們才這么需要字幕輔助,對臺詞加以區分。

沒有字幕,我們可能會把“媽已經走十年了”聽成“螞蟻競走十年了”,把“好自為之”聽成“耗子尾汁”。

但這個說法無法解釋的是,無論是我們日常的對話,還是電臺、播客等音頻節目,同樣從不缺少那些可能造成混淆的同音異義詞,但我們卻總能不太費力地對其內容進行理解,也不需要字幕的幫忙。

而且,雖然漢語中同音異義的字很多,但在現代漢語中,表達意義的基本單位通常是由兩個及以上漢字組成的詞語。在這一層面上,同音異義的現象大大減少。

根據此前的研究統計,在全世界的各種語言中,同音異義現象所占的比例平均值大約在4%左右,漢語估計在7%~12%之間,與英語相當。而書寫系統與漢語相近,同樣包含了大量同音異義現象的日語,并沒有催生出“字幕文化”。

還有一種解釋是,作為中文這一表意文字的使用者,中國觀眾更能夠從字幕這一視覺載體中獲取信息,而對于英文等表音文字的使用者來說,要在觀看視頻的同時跟上字幕則較為困難。

然而事實是,研究表明,英文讀者同樣能夠從文字中迅速地提取出相關的語義信息,而且他們的閱讀速度也并不比中文讀者慢多少。

如果將看字幕視作是一種閱讀行為,以英語為母語的觀眾從字幕中提取信息的效率未必就比中國觀眾差,也就不會出現因為“跟不上字幕”轉而放棄字幕而強調音效的情況了。

由于中文信息熵更高(可以理解為單個字所傳遞的信息量更大),所以能夠通過較短的文本傳達出更豐富涵義的說法,也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彈幕網站在中國的流行。

但考慮到同樣流行彈幕的日本卻并沒有像中國這樣大規模使用字幕,這種說法的可靠性似乎又打了折扣。

看字幕,新時代的文化習慣

與其說漢語和漢字的特性帶來了字幕這一剛需,恐怕更多的是因為新一代觀眾在成長過程中養成了看字幕這一文化習慣。

實際上,大多數內地影視劇標配字幕,僅僅是對廣大的90后、00后來說,才算是“與生俱來”的現象。

在中國內地,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也是沒有字幕的,比如老版的《三國演義》《西游記》的字幕欄都是空白的,而偶有出現的字幕,大多也集中在出場人物所吟誦的詩詞歌賦上。

在這方面,香港則要比內地早得多。上世紀的經典港片,為了打開市場,往往不僅配有中文字幕,同時還有相應的英文翻譯字幕。也就是說,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粵語對白、中英字幕就成了香港影視劇的“出廠設置”。這樣做既方便了海外發行,也為不諳粵語的內地觀眾掃除了觀看障礙。

而這其實也體現了字幕對于影視作品傳播所發揮的一大作用——降低語言門檻。在疆域遼闊、方言眾多的中國,這一文化橋梁的存在更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港片步入鼎盛時期。這一時期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港片開始在內地引領潮流。與此同時,香港與內地也進入了一段合拍影片的“蜜月期”,兩地的合拍片開始成為內地票房的“主力軍”,如何讓不同方言地區的人都能理解影片內容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字幕的使用,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于是,隨著港片的流行,字幕成了不少人心中電影的“標配”。

此外,在2005年左右,視頻網站開始在中國興起。在引進國外影視劇時,為了讓觀眾理解劇情,字幕便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國人的視聽習慣隨之又一次被塑造和固化。

在港片、日韓劇、英美劇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在看到“光禿禿”不帶字幕的影視作品時,自然會感到不適應。

技術在進步

實際上,雖然許多國家并不像國內那樣會為大多數影視作品配上內嵌字幕,但國外觀眾們對于字幕這一事物也并不陌生。在日本、美國等國家,無論是通過流媒體還是通過電視觀看視頻,觀眾都會看到打開“隱藏字幕”的選項。

顧名思義,這是一種可以按照觀眾的喜好開啟或關閉字幕的選項,它通常顯示在屏幕的底部,可以滿足聽障人士觀看視頻的需求。除了顯示對話和旁白內容以外,隱藏字幕有時還會對聲音所指向的場景加以描述,如“音樂彈奏聲”“腳步聲”等等。

不過,那些聽力完全正常的外國觀眾也逐漸發現,字幕越來越成為一種必需品。美國新聞網站VOX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有多達57%的被調查者會因為“聽不清”而使用字幕,只有12%的被調查者表示“基本不使用字幕”。

全世界的觀眾都變得日漸離不開字幕,主要是因為影視作品里的聲音本身確實有了一些變化。

首先,演員們說話的方式在發生改變。在有聲電影誕生的初期,影片錄制現場的麥克風往往體型巨大,而且只能被擺在固定的位置。

受到收音設備限制,演員必須把握好說話的音量,方向甚至腔調,沖著麥克風“喊話”,才能保證良好的收音效果。這樣一來,那些被收錄進去的聲音都清晰響亮,能夠被輕松辨別。

在收音技術更加先進的當下,演員們不用刻意“講臺詞”,可以用更自然的方式、在環境聲更為嗜雜紛亂的場景中說話,而不用擔心聲音錄不進去,但這樣也導致聲音可能會更加模糊。

此外,技術的發展使得現在的影視作品制作越來越精密、復雜,聲效也是如此。音效師結合人聲、音樂聲、背景聲等多個聲道的聲音制作的“混音”,在揚聲器密布的電影院里可能會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電腦、平板、手機等設備上播放時可能就并非如此。

尤其是在場面復雜、時不時就傳來一聲巨響的“大片”中,演員說話的聲音就更可能會被蓋掉。這也是為什么有時候換上音質更好的設備(比如耳機、有環繞聲音效的條形音響),會感覺對話驟然清晰了許多。有時開啟“人聲增強模式”,也能起到類似的效果。

一些影視公司會在其作品中以對話的聲音為“錨點”,對其他聲音的“響度”進行調整,但這并不是一條能夠約束到所有影視內容制作方的行業規范。

于是在聲音嘈雜的影視片中,字幕成了一種質量保證,確保即使在聲音不佳的情況下,觀眾也不會錯過重要內容。換句話說,在混亂的聲音世界里,字幕是幫助我們找回秩序的一種方式。

中國觀眾在觀看電影時依賴字幕的現象,是由語言多樣性、文化習慣、影視產業發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于中國觀眾而言,字幕不僅是理解電影的工具,也成為了一種習慣和文化的一部分。在某些情況下,觀眾甚至會通過對比字幕和聽覺上的差異來享受語言的樂趣。

未來,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地文化的進一步交流和融合,觀眾的觀影習慣可能會有所變化,但不管時代如何發展、技術如何進步,字幕作為連接不同語言和文化的橋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消失。

摘自微信公眾號“浪潮工作室”

猜你喜歡
異義港片同音
韓漢同形完全異義詞略考
古今異義詞
老面孔成為港片最后防線?
康有為藏西夏字書《同音》殘葉版本考
港媒:賀歲港片怎么了?
《同音》二字格探析
重映影片能否再掀懷舊熱潮?
English Jokes: Homonyms
簡析韓國電影對港產電影的借鑒
論音同異義隱喻認知與大學英語詞匯學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