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高職院校學生應對專升本考試改革的心理調查與調適

2024-04-24 05:22王兆英
廣西教育·C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心理調適高職院校

王兆英

摘 要:廣西高職院校學生面對專升本考試改革存在心理不適情況,項目專家為此進行問卷調查并收集數據,運用統計學方法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和推斷性分析,得到受訪學生的基本信息統計和心理調適狀況的分析結果。研究結果表明,廣西高職院校學生在專升本考試改革中普遍具有心理壓力,但調適效果因個人差異而異,認知態度、家庭支持、自我效能和心理輔導對廣西高職院校學生心理調適有顯著正向影響。

關鍵詞:高職院校;專升本考試;心理調查;心理調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3-0098-06

202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發布的《自治區教育廳關于印發廣西普通高等教育專升本考試招生工作實施辦法的通知》(桂教規范〔2023〕9號)指出:為進一步深化廣西教育評價改革,推進廣西普通高等教育??茖哟纹瘘c升本科教育(以下簡稱專升本)考試招生工作,根據教育部的有關規定和要求,2025年起,廣西統一實施專升本考試招生。對志在專升本的廣西高職院校學生而言,專升本的關鍵將從以往的在校期間所有課程成績變為專升本考試的成績。學生可能需要采取新的心理調適策略來應對這種改變,包括時間管理技巧、壓力緩解技巧以及考試技巧等,高職院??梢酝ㄟ^建立考試準備工作坊、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和學習資源來支持學生的心理調適。

一、研究背景

(一)國內專升本考試改革進展

我國專升本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一直被廣泛關注,為了更準確地評估和選拔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專升本考試制度經歷了由單一的選拔方式向多元化選拔方式的轉型,突出選拔過程的科學性、公正性和透明度[1]。

統一招生模式曾是專升本招生的主導模式,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自主招生、單獨招生和免試入學等多元化模式逐漸得到推廣[2]。這些模式各有特點,自主招生模式賦予了高等院校更大的自主性,單獨招生模式則針對退役軍人等特定群體,免試入學模式則為優秀人才提供了更為便捷的升學途徑[3]。盡管改革意圖明確,但實施過程中存在若干問題。當前的選拔方式仍然傾向于文化素質考核,職業技能評價并未得到充分體現,導致專業技能與學科知識的不匹配[4]。同時,院校自主權的下放并未完全伴隨相應的責任與監管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選拔的效率和效果[5]。

(二)廣西專升本考試改革概述

《廣西普通高等教育專升本考試招生工作實施辦法》的發布,標志著廣西高等職業教育選拔機制進入新階段。該實施辦法旨在進一步深化廣西教育評價改革,促進高等教育公平與質量的提升。2025年起廣西統一實施專升本考試招生,既包括普通考生也包括退役大學生士兵,明確排除了學籍狀態為“保留學籍”或“保留入學資格”的學生。

招生院校涵蓋普通本科高校和本科層次職業學校,招生計劃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根據全區人才培養需求和招生院校申報情況統籌下達。此外,改革注重專業與職業技能的對接,在世界級、國家級職業技能比賽中獲獎的普通考生可免除??瓶颇靠荚?,只需參加公共基礎課考試;在考試科目與安排上變化較大,普通考生的考試科目分為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綜合課,總分600分,而退役大學生士兵只需參加職業技能綜合考查。

在報名資格審核方面,普通考生的報名資格和獲獎情況由生源學校初審并公示,退役大學生士兵的情況則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初審。這種規范化的審核流程有利于確??忌畔⒌恼鎸嵭院驼猩ぷ鞯囊幏缎?。在招生錄取上,采取了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劃定原則,按照高職(??疲I大類分別劃定普通考生和退役大學生士兵的專升本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并實行“院校負責、招辦監督”的錄取原則。

總體來看,廣西專升本考試改革反映出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對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和選拔機制科學性的堅定決心,同時也展現了對退役軍人繼續教育的支持態度。通過這些改革措施,廣西的高等職業教育更加貼近市場需求,有利于培養更多具有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專業人才。

(三)心理調適的基本理論

心理調適源于對個體如何應對和管理生活中遇到的壓力和挑戰的理解[6]。心理學文獻中,心理調適通常被理解為個體在面對逆境時采取的各種認知和行為策略,其目的是恢復或保持心理平衡和福祉[7]。在心理調適的理論框架中,拉扎魯斯和??寺↙azarus & Folkman,1984)的應激與應對理論是一個關鍵的里程碑,強調了認知評估和應對策略在心理調適過程中的中心作用[8]。認知評估是個體對壓力源(應激源)的初步評價,包括主觀評估其對個人的威脅程度和評估自身處理壓力的資源和能力。根據這一理論,個體在評估壓力源的威脅性和自身應對資源之后,會采取相應的應對策略,這些策略可以是問題導向的,即直接解決問題的源頭;也可以是情緒導向的,即減輕由問題引起的負面情緒[9]。

除了拉扎魯斯和??寺睦碚?,心理調適的理論還包括心理韌性、自我效能和希望理論。心理韌性強調個體在逆境中恢復或維持正常功能的能力,而自我效能則是個體對自己成功執行特定行為的信心[10],希望理論關注個體的目標導向思維,包括激勵性的成功感和規劃路徑達到目標的能力。

這些理論的共同點在于,它們都認為心理調適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僅僅是被動地反應外部事件,而是一個主動的、目標導向的活動,涉及情緒的管理、認知的重構以及行為的調整[11]。心理調適關系到心理健康的維持,也與個體的幸福感和生活質量密切相關。

二、研究方案

(一)研究假設

在本研究中,基于廣西高職院校學生專升本考試改革背景下的心理調適現象,提出以下研究假設:學生的心理調適水平與其學習成績存在顯著正相關,即心理調適水平較高的學生其學習成績也較好。假設指導研究的后續步驟,包括問卷設計、數據收集和統計分析,每個假設的驗證基于收集的定量數據,采用相關分析進行檢驗,以評估獨立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力度和方向。

通過對假設的檢驗,能夠評估廣西高職院校學生在專升本考試改革背景下的心理調適模式,并為相關教育機構提供改善學生心理健康和促進其學業成就的參考。假設的成立或否定有助于進一步理解心理調適的動態機制,為制訂針對性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干預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二)研究對象(樣本選擇與描述)和內容

本研究樣本的抽取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以確保各個層面的學生都能被公平地代表。研究對象限定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內,目前就讀于高職院校且有意愿參與專升本考試的在籍學生,樣本覆蓋管理、技術、工程等不同專業領域的學生,以便獲得多元化的數據。同時,考慮到性別、年級、專業和家庭背景等因素的潛在影響,確保這些變量在樣本中的代表性。

研究對象來自10所不同的高職院校,每所高職院校抽取約10個班級,每個班級隨機抽取10名學生,以期收集到大約1 000份有效問卷。這樣的樣本量既能滿足統計分析的需要,又能足夠反映廣西高職院校學生的整體狀況。

為了詳細描述樣本特征,本研究收集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齡、性別、民族、專業類別、學業成績、家庭經濟狀況等,這些信息通過自報問卷的形式收集,并在數據分析前進行匿名處理,以保護參與者的隱私。數據收集通過線上問卷形式進行,完成問卷的學生在數據分析中隨機分配研究編號,而所有個人身份信息在數據收集結束后立即從數據庫中刪除。調查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統計信息,例如性別、年齡、專業和年級等;第二部分旨在探詢學生對專升本考試改革的認知和態度,包括學生對改革的了解程度、認為改革對自己學習和未來職業發展的影響等;第三部分聚焦學生的心理應對策略,例如學生在面對考試壓力時采取的具體行動和心理調適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以實現對廣泛數據的統計推斷和模式識別。定量分析的選擇基于其能夠提供可測量、可重復的結果,并允許研究者通過數據來揭示和解釋現象的規律性。在此基礎上,研究目標旨在定量評估影響因素與結果變量之間的關系,并提供客觀的證據以驗證、支持研究假設。

1.數據收集工具與程序

本研究采用橫截面調查設計,通過問卷收集廣西高職院校學生的數據,問卷包括量表評估學生的心理調適狀態以及個人背景信息。選擇問卷作為數據收集工具是因為它能夠高效地從大規模樣本中收集數據,便于通過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此外,問卷設計基于相關理論模型,確保所測量的構建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為了客觀評估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本研究采用應對方式問卷和心理韌性量表兩個標準化心理量表,這些量表經過大量研究驗證,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能夠有效測量學生的心理調適水平和應對壓力的方式。

數據收集采用線上方式進行,通過各院校教師或輔導員的協助,向學生發送問卷調查鏈接。問卷調查采用匿名形式,以確保參與者的隱私和回答的真實性;在問卷中設置必答題,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在問卷分發前,向學生提供研究目的和研究過程的詳細信息,并明確告知參與研究以自愿為原則,他們可以隨時退出研究,所有收集到的數據存儲在加密的電子數據庫中,并僅供研究團隊成員訪問。

2.數據分析方法

數據分析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來描繪樣本的基本特征,如頻數、百分比、均值和標準差。為了測試研究假設,使用回歸分析來確定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統計學意義上的關系。先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預處理,包括數據清洗(剔除無效或異常值)、處理缺失值(插補或刪除缺失數據)以及確保數據的格式和類型符合分析要求。同時對問卷數據進行編碼,以便于后續的統計分析。

運用描述性統計分析來概述樣本的基本特征,如年齡、性別、專業等,包括計算均值、標準差、頻數和百分比等,以實現對樣本特征的初步了解。此外,描述性統計也用于評估心理調適水平、應對策略和對改革認知態度等變量的分布情況。

為了測試研究假設,采用推斷性統計方法——多元回歸分析,用于評估多個預測變量(如認知態度、家庭支持、自我效能和心理輔導)對心理調適水平的聯合影響,同時控制潛在的混雜變量。進行統計測試時,設定顯著性水平(通常為0.05),以決定是否拒絕零假設,進而確定變量之間的關系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從而驗證研究假設的有效性。使用統計軟件SPSS對所有的數據進行分析。

三、研究分析

(一)數據描述性分析

1.受訪學生基本信息統計

受訪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專業、年級,表1為描述性分析結果。

表1顯示,本次調查的性別分布相對均衡,其中男性學生513人,占比51.3%,女性學生487人,占比48.7%;在年齡結構方面,絕大多數學生(75.9%)的年齡低于20歲,19.8%的學生年齡為20—22歲,僅有4.3%的學生年齡超過22歲,這反映出樣本學生普遍較年輕;就專業背景而言,管理類專業學生最多,占比27.9%,其次是工程類和技術類專業學生,分別占比23.4%和23.1%,其他類專業學生占比25.6%,表明樣本在專業選擇上具有多樣性;在年級分布上,大二學生稍多,占比54.4%,而大一學生占比45.6%?;拘畔⒔y計數據反映出學生群體在性別、年齡、專業和年級上的多元化特征,可以為深入研究廣西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調適提供背景信息。

2.心理調適狀況的描述性統計

心理調適量表得分范圍為1到5,其中1表示非常差的心理調適,5表示非常好的心理調適,表2統計結果顯示不同變量的心理調適得分情況。

表2的統計數據揭示了不同影響因素的心理調適狀況。在性別方面,女性學生的心理調適平均得分為3.3,略高于男性學生的3.1,說明女性學生在心理調適方面的策略或資源可能更為有效;在年齡組別方面,年齡較小的學生群體(<20歲)表現出更高的心理調適水平(平均得分3.4),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調適水平有所下降,20—22歲組平均得分為3.0,22歲以上組降至2.8,反映了隨著年齡增長,學生可能面臨更大的學業壓力和生活壓力;專業背景對心理調適也有影響,其他類專業的學生表現出最高的心理調適水平(平均得分3.4),而技術類、管理類和工程類專業的學生心理調適得分較低,這與不同專業的學習壓力和未來職業前景的不確定性有關;在年級方面,大一學生的心理調適水平高于大二學生,分別為3.3和3.1,這與大一學生對高等教育環境的新鮮感和對未來的樂觀態度有關,而大二學生可能因為更接近專升本考試而面臨更大的壓力。

(二)推斷性統計分析

表3為多元回歸分析結果,評估了認知態度、家庭支持、自我效能和心理輔導對廣西高職院校學生心理調適得分的影響。該表格通過回歸系數([β])、標準誤差、t值、p值以及95%置信區間對每個變量的影響進行分析。

表3中常數項的回歸系數為1.50,代表了在所有自變量(即認知態度、家庭支持、自我效能和心理輔導)為零時的心理調適基準得分。該常數項的高t值(7.50)和極低的p值(<0.001)表明這個基準得分在統計上是顯著的,且95%置信區間([1.10,1.90])提供了這個估計的可靠范圍。

認知態度的回歸系數為0.37,表示在控制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認知態度每提升1個單位,心理調適得分預期增加0.37個單位。其高t值(7.08)和極低的p值(<0.001)意味著認知態度在預測心理調適得分方面具有顯著的統計意義。

家庭支持的回歸系數為0.31,表明家庭支持的每一個單位提升會帶來心理調適得分的0.31單位的增加。這一結果的統計顯著性得到了t值(6.04)和p值(<0.001)的支持。

自我效能有著最高的回歸系數(0.45),表明自我效能在所有考慮的變量中對心理調適影響最大。其顯著性由t值(8.03)和p值(<0.001)進一步證實。

心理輔導的回歸系數為0.29,意味著接受心理輔導的學生在心理調適得分上平均比未接受心理輔導的學生高0.29分,其t值(5.29)和p值(<0.001)也表明這一影響在統計上是顯著的。

(三)影響心理調適的因素分析

多元回歸分析顯示,認知態度對心理調適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與心理學中的認知行為理論相一致。認知行為理論強調,個體的認知方式決定了他們如何解釋和理解周圍的世界,進而對其情緒和行為產生重要影響[12]。積極的認知態度可能促進個體采取更積極的應對策略,如解決問題和尋求社會支持,而不是回避或消極應對。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鼓勵和培養積極的認知態度是提高學生心理調適能力的關鍵[13]。

家庭支持在心理調適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家庭支持對心理調適的正向影響顯著,這一發現與社會支持理論相契合。社會支持理論認為,個體從其社交網絡中獲得的情感、信息和實際幫助對其應對壓力和逆境至關重要。在高職學生群體中,家庭作為主要的社會支持來源,為學生提供情感安全感、鼓勵和資源,這對他們在面對學業和生活壓力時保持良好心理狀態至關重要[14]。

自我效能感在心理調適中的作用尤為顯著。分析結果表明,自我效能與心理調適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自我效能理論認為,個體對自己成功應對特定挑戰的能力的信念,是驅動其行為和應對策略的關鍵因素[15]。在心理調適的背景下,自我效能感強的學生更可能相信自己能夠有效地管理壓力和挑戰,從而采取更積極的應對策略,并維持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態[16]。

心理輔導的接受對心理調適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一結果強調了專業心理服務在提高學生心理調適能力中的作用。心理輔導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空間,可以探索和處理心理問題,學習有效的應對策略,并獲得情感支持和專業指導[17]。此外,心理輔導可能幫助學生發展更好的自我意識,識別和改變可能導致心理困擾的消極認知和行為模式[18]。

本研究的多元回歸分析揭示了認知態度、家庭支持、自我效能和心理輔導這四個關鍵因素對廣西高職院校學生心理調適的顯著影響,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突顯了心理調適是一個多層面的過程,涉及個人認知、社會環境和個人信念等多個方面。在此基礎上,可以認為,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預應該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包括培養積極的認知態度、加強家庭和社會支持、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以及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服務。

四、研究結論

本研究通過開展問卷調查和對問卷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多元回歸分析,揭示不同性別、專業、年齡和年級的學生對專升本改革的心理變化,并分析了認知態度、家庭支持、自我效能和心理輔導對心理調適得分的影響。研究得到如下結論:積極的認知態度能催生更有效的應對策略,家庭支持提供必要的情感和資源援助,強大的自我效能感增強了學生面對挑戰的信心,而專業的心理輔導則為學生提供了必要的情感支持和策略學習。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預應綜合這些關鍵因素,通過培養積極的認知態度、加強家庭和社會支持、提升自我效能感以及提供專業心理輔導來提高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

五、學生心理調適對策

基于研究,筆者提出學生應對專升本考試改革的心理調適對策。

第一,加強認知重構的干預。認知重構旨在幫助個體識別和改變不利的思維模式。在高職院校環境中,可以通過工作坊、講座和小組輔導等形式,教授學生如何識別和挑戰消極的自動思維,鼓勵他們采用更加積極和現實的思維方式[19]。例如,通過情境模擬和角色扮演,教育學生如何在面對考試壓力和挑戰時保持積極和建設性的認知態度。

第二,增強家庭和社會支持力度。家庭和社會支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高職院校應加強與家庭之間的聯系。此外,高職院校應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和志愿服務,以此幫助他們建立支持性的社交網絡,增強歸屬感和社會連接。

第三,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可以通過設定可達成的目標、提供成功經驗、提供角色模型以及加強言語鼓勵來實現[20]。高職院??梢蚤_展目標設定和時間管理的培訓,幫助學生制訂現實的和可達成的學習目標。通過提供學業輔導和輔助資源,幫助學生在學業上取得成功,從而增強其自我效能感。同時,通過邀請成功的校友分享他們的經驗和策略,為學生提供積極的角色模型。

第四,提供專業的心理健康服務。鑒于心理輔導對心理調適的積極作用,高職院校應設立專業的心理健康中心,提供個人咨詢、團體輔導和危機干預等服務。這些服務應針對心理障礙,也包括壓力管理、情緒調節和人際關系技能的培訓。心理健康教育已納入高職院校必修課程體系,通過課程和活動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和理解[21]。

第五,幫助學生掌握適應性應對策略。掌握應對策略是提高心理調適效果的關鍵。高職院??梢酝ㄟ^工作坊、討論小組和互動課程,傳授學生有效的應對技巧,如問題解決技能、沖突解決技巧和情緒管理技能。此外,鼓勵學生參與放松和減壓活動,如瑜伽、冥想和體育運動,這有助于學生在面對壓力時保持平衡和冷靜。

參考文獻

[1]劉胡良.關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專升本選拔模式的思考[J].中國考試,2018(3):69-73.

[2]董照星,馮譜,袁瀟.我國“專升本”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模式、問題和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19):46-52.

[3]杜慶才,孫蘭萍,李聲鋒.高考綜合改革視角下的普通專升本招生實踐與改革[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6(1):99-101.

[4]王琴.基于“本科職業教育”視角的專升本學生教學改革實踐[J].中國包裝,2023,43(5):122-124.

[5]戴為,潘偉男,于勇,等.職普融通視角下湖南“專升本”考試制度改革發展研究[J].智庫時代,2023(7):84-87.

[6]銀星嚴.大學生心理調適與信息素養相關性的實證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11):79-81.

[7]蔡敏.從心理學視角探析民辦高?!皩I尽睂W生的壓力源和教育對策[J].知識窗(教師版),2023(4):78-80.

[8]池靜.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心理調適路徑初探[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16(2):67-70.

[9]王曉曦.基于心理資本的河北省高職學生就業心理調適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24):51-55.

[10]付麗華.高職院校學生入學教育及心理調適研究:以淮北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科學技術系新生為例[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20,23(5):94-97.

[11]趙燕,許新剛,龔魏魏.高職大學生心理壓力與情緒調適干預方法[J].教育現代化,2019,6(81):349-350.

[12]許勝蘭.“工學交替”期間學生存在的若干心理問題與調適探微:以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4):21-24.

[13]楊珊,吳彩霞,張琳.南疆高職院校學生心理調適狀況調查[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15,24(4):19-23.

[14]王元,韓萌萌.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策略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19):51-53.

[15]侯廣彥,吳川香,譚小蝶.健康青海戰略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調適策略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4(3):138-144.

[16]李杉杉.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就業心理障礙調適中的積極意義研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1,35(5):179-181.

[17]趙建博.基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與心理健康教育對策分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1(5):245-248.

[18]張新娟.重大事件下大學生心理問題及調適對策[J].大眾標準化,2021(3):134-136.

[19]鐘曉虹.青年大學生“佛系人生”的心理學分析[J].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2021,32(2):64-67.

[20]聶愷陽.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和自我調適[J].現代交際,2021(6):135-137.

[21]阮筠.基于風景構成法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狀態的調適[J].皖西學院學報,2021,37(2):113-116.

注:本文系2021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高職院校學生心理資本現狀及提升策略研究”(2021KY1355)的研究成果。

(責編 雷 靖)

猜你喜歡
心理調適高職院校
酒店管理專業工學交替實踐學生心理調適初探
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教學方法
高職女生擇業心理分析及對策研究
老莊的“和諧”思想與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調試
“一帶一路”戰略與鹽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韓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
淺談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