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丹毒的臨床診斷及防治措施

2024-04-24 11:15張東梅
中國動物保健 2024年4期
關鍵詞:豬丹毒防治診斷

張東梅

摘要:豬丹毒主要由紅斑丹毒絲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以高熱、急性敗血癥、皮膚疹塊(亞急性)、慢性疣狀心內膜炎及皮膚壞死與多發性非化膿性關節炎(慢性)為特征。屬于農業農村部公布的二類動物疫病。急性型發病率高,對生豬養殖業健康造成巨大影響。為了養殖戶更好地預防豬丹毒病的發生,減少養殖戶經濟損失。對此,本文主要對豬丹毒病的診斷和防治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豬丹毒;診斷;防治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畜牧產業的快速發展與進步,豬養殖行業也取得了極大的發展,市場潛力巨大[1]。豬丹毒廣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不論歐洲、亞洲、北美洲等地都有發生。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我國養豬場造成大規模流行,它與豬瘟、豬肺疫并稱為三大傳染病,對豬危害非常嚴重,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豬丹毒病又稱“打火印”,自然條件下具有較強抵抗力,進而導致傳染病經常在我國養殖場中出現。豬感染病毒后,普遍充血、出血,各實質臟器有大小不等彌漫性出血點等相關癥狀,造成大范圍傳播和死亡。為了減少養殖戶經濟損失,在生豬養殖過程中加強對豬丹毒病預防、免疫、檢疫、治療等措施,可有效控制此疾病的發生。

1 病原

極纖細的小桿菌是豬丹毒病原體特征,形狀為直型或稍彎,長約0.8~2.0 μm,寬為0.2~0.4 μm。分離的細菌呈不分枝的長絲狀或呈中等長度的鏈狀。豬丹毒桿菌不能運動、不形成芽孢、無鞭毛,體表面被包著一層蠟質薄膜。在瓊脂培養基上觀察到:光滑型(S型)與粗糙型(R型)兩種菌落。光滑型菌落菌體短細,毒力極強,此型是從新鮮急性病丹毒病材料分離而得到的。粗糙型菌落菌體大,呈長鏈狀,毒力極低。在瓊脂培養基上,37 ℃經24 h培養,菌落呈露點狀。在加血清或全血的瓊脂培養基上生長良好。在加全血的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周圍形成狹窄的溶血環。此外,還有介于光滑型與粗糙性型之間的一種中間型(1型),菌落呈金黃色,毒力也介于兩者之間。該菌為需氧菌,在自然環境里,抵抗力較強。用12.5%食鹽處理病豬肉并冷藏于4 ℃,經過148 d,仍能分離到豬丹毒桿菌。為了人民能吃上健康豬肉,加強對生豬檢疫工作。該病毒在高溫下抵抗力弱,肉湯培養物70 ℃經5 min即可被殺死。加強日常環境衛生消毒工作,可用1%漂白粉或10%的石灰乳消毒,15 min內將病毒殺死。由于病毒耐酸性較強,用乙醇等滅菌作用較差。

2 流行特點

豬丹毒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呈散發或地方流行。北方地區多發生在夏秋之間的雨季最熱的時候,而南方地區冬春兩季發病率高,冬春寒冷季節發病較少。對豬丹毒桿菌易感性較強的是3~12個月齡豬。

2.1 傳染源

1)因為夏秋之間雨季最熱,適合豬丹毒桿菌的生存和繁殖。豬丹毒桿菌在含有機物質的堿性土壤中,在溫度和濕度適宜堿性土壤條件下,可以生存和繁殖。夏秋季節也是吸血昆蟲活躍的季節,使其傳染機會增多,加大了豬丹毒桿菌的傳播速度。

2)帶菌健康豬也是豬丹毒桿菌傳染源。約30%~50%外觀健康豬的扁桃體和其他淋巴組織內潛伏有E.rhusiopathiae[2]。

3)豬的年齡、健康狀況和外界因素對發病也有一定影響。豬丹毒桿菌易感性較強的是3~12個月齡的豬,母豬產仔前后發病較多,在長期生活過程中老齡豬受到隱性感染,因而獲得自動免疫有關。其他如營養缺乏,突然改變飼料、長途運輸、疲勞、受寒都能增加豬的易感性。

2.2 傳播途徑

1)消化道傳播。健康豬食用污染的飼料、飲水和污染的環境等,病菌通過消化道黏膜進入體內而感染。

2)吸血昆蟲傳播。帶毒的吸血昆蟲蚊蠅等通過叮咬皮膚,機械性傳播此病而感染。

3)內源性感染。由于健康帶菌豬機體抵抗力減弱而體內細菌毒力增強,引發感染。

2.3 易感動物

主要發生于豬。綿羊和火雞屬于次易感動物。

3 臨床癥狀

通常情況下,自然感染的豬丹毒病的潛伏期約為3~5 d,有時可短到24 h,偶爾也長達7 d。由于豬的自身抵抗力與病毒毒力強弱不同而有所區別,常見的可分為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在各地常見的以急性型和亞急性型較多,慢性型的較少。

1)急性型。又叫敗血性豬丹毒,由于感染光滑性豬丹毒桿菌而引起發病。豬發病突然,體溫高達43 ℃,病豬精神沉郁,呼吸困難,眼瞼水腫。有的寒戰、鳴叫、伏臥、跛行,食欲減退或廢絕,想喝水,有嘔吐癥狀。發病初期糞便呈球狀,隨后下痢。急性豬丹毒的病程很短,沒等發現癥狀就已經死亡。但也有部分病豬在病后不久或者死亡前皮膚上呈現紅斑。這些紅斑常出現在胸、腹、腋下、內股等皮膚較薄處,其顏色初期為淺紅色,漸轉變為暗紫色,以指尖按壓時紅色消逝,停止按壓時則又恢復。急性型發病較多,通常病程3~4 d,死亡率可達85%以上。

2)亞急性型。又叫疹塊型,是豬丹毒病各型中病癥較輕的一種。其特征是皮膚表面出現紅色疹塊。初期發熱,不進食,口渴,結膜發炎,有時還有麻痹、惡心嘔吐等癥狀。發病1 d后在頸部、背部、后肢外側等處出現疹塊,呈菱形及方形或不規則四角星形。發生疹塊處和健康皮膚的界線十分明顯,大約3 d后,疹塊的顏色從淺紅逐漸轉變為紫色。紫色疹塊突出皮膚表面約2~5 cm,中心慢慢地壞死,形成結痂。發生疹塊后其體溫和癥狀減退。發生皮膚病變的部位,嚴重的是耳、頭、尾等,經常變干、壞死、脫落,使病豬失去兩耳、尾、足趾。有時背部皮膚整塊壞死,如病豬不死可形成脫落的瘢痕。如果在發生疹塊時經治療痊愈,則疹塊表面的紅色消失,皮膚恢復正常顏色。同時病豬體溫下降,食欲漸漸恢復,如并發癥約經5~14 d恢復健康。

3)慢性型。主要表現為四肢關節炎或心內膜炎的癥狀,也有的病例兩種癥狀同時發生,皮膚有壞死的極少。這種類型多數是由急型或亞急型轉化而來的。

4 病理變化

1)急性型。主要以急性、全身敗血癥變化,皮膚表面呈現紅色斑塊。全身淋巴結腫大,呈現彌漫性出血、充血等癥狀。脾臟深紅腫脹,質地松軟。脾小梁和濾泡的結構不清晰。扁桃體及腸道淋巴腫大、呈現彌漫性充血、出血現象。胃和十二指腸呈出血性炎癥變化。腎臟體積增大,暗紫色,呈彌漫性出血。肝臟出血,呈紅棕色。心囊積水,心肌有心肌炎表現,心外膜和心內膜有小出血點。但如果突然死亡則無明顯變化。急性型豬丹毒病的特征是皮膚出現紅色斑。這種炎癥充血范圍常擴大為一片,充血部位稍稍隆起,上面有漿液性小泡,小泡破裂以后,皮膚形成干涸硬痂。

2)亞急性型。主要以皮膚出現特征性疹塊。一般發病第2天開始在耳、腹、背等處腫起淺平堅硬的扁包,突出皮膚表面3~4 cm,形狀為不規則的正方形、長方形或菱形,極少見有圓形的,群眾稱之為“火印”。形狀各異的疹塊與周圍皮膚分界清晰,疹塊中心變為蒼白色,周圍為紅色。漿液性水泡破裂后,逐漸干燥,結痂呈黑色。皮疹區皮下結締組織腫脹,有出血點。少數病例有局部或大面積皮膚壞疽。

3)慢性型。主要表現丹毒性心臟瓣膜炎和關節炎,有時可能同時出現。慢性豬丹毒表現附關節增生性變化,外形腫大堅硬,不化膿。慢性豬丹毒病豬常由疹塊病變發展為壞死性皮炎。由于新陳代謝受阻,壞死范圍優勢形成大塊,深達皮下組織,浮聯在背上。強行剝壞死硬痂,則出現粗糙的出血創面。

5 診斷

關于豬丹毒的病性診斷,初步診斷進行流行病學癥狀分析、病理解剖。進一步確切診斷可用細菌檢查、動物接種試驗和血清反應試驗。5.1 細菌學診斷

從形態上觀察有無豬丹毒桿菌作為診斷依據。

染色鏡檢。取病豬耳靜脈血或疹塊下血液和滲出液做成涂片,運用革蘭氏染色或瑞氏染色等,在顯微鏡下觀察,為極纖細、平直的陽性小桿菌,常多數散在于白細胞之間、組織之間,呈絲狀排列。

病原菌分離檢測。取病豬病料接種于瓊脂培養基,在37 ℃條件下培養24 h后即可生長,在液狀培養基里微混濁呈云霧狀,在血液瓊脂里菌落呈露點狀,孤立細小灰藍色,其周圍有極窄的溶血圈。

5.2 動物接種試驗

病料含菌量減少或被污染,進行細菌診斷有困難時,應接種于小動物,以輔助診斷。取病豬病料1~2 g磨碎,制成混懸液。分別給小白鼠和鴿子注射。經過24~96 h,鴿子死亡,小白鼠發病,4~7 d陸續死亡。死鴿和小白鼠呈現脾臟腫大,肝與肺充血,有時肝臟發現小點壞死,于血、肝、脾中均可發現大量豬丹毒桿菌。

5.3 血清反應試驗

包括環狀沉淀反應實驗、血清平板凝集試驗、血清試管凝集試驗、全血快速凝集試驗等檢測方法。實驗結果:若細菌有沉淀或凝集成塊現象為陽性反應,可判定豬丹毒桿菌。若細菌仍均勻分布則為陰性反應。常用凝集試驗檢查慢性豬丹毒和帶菌豬。

5.4 鑒別診斷

豬丹毒疹塊型和慢性型根據癥狀可以區分。把急性豬丹毒、豬瘟、豬肺疫進行鑒別診斷(表1)。

6 藥物治療

若發生本病后,立即對養殖場進行封鎖,病豬進行隔離,用10%石灰乳對其用具、豬舍、污染過的環境進行消毒,對同群未發病的豬進行藥物治療。治療豬丹毒病的藥物眾多,獸醫人員要結合實際情況,科學選擇。

青霉素,10萬IU/kg·bw肌內注射,4次/d。如將1 d總量分成2次注射,即每隔12 h肌內注射,療效相仿,治療3~5 d后食欲恢復正常。尤其在病初,效果更為可靠。

鏈霉素用量為50 mg/kg·bw,肌內注射,1~2次/d,治療效果良好。

7 預防措施

7.1 平時預防措施

1)提高豬群抗病力。養殖人員加強圈舍衛生,通風、干燥,圈舍定期消毒。做好生豬不同生長時期飼料的配比工作,從而滿足生豬生長發育的需求。

2)消滅傳染源。對豬圈舍和污染的場所定期用10%石灰乳噴灑消毒。

3)消滅傳播因素。引進種豬或買賣商品豬時,應加強檢疫、消毒、隔離等措施。對檢查出的病豬和帶菌豬,迅速隔離與藥物治療,及時消滅傳染源。

4)按期進行預防免疫注射。①豬丹毒滅活疫苗,斷奶后的豬一律皮下注射5 mL,21 d產生抗體,免疫期6個月;②豬丹毒活疫苗,用20%氫氧化鋁膠生理鹽水稀釋后,皮下注射1 mL,7 d產生抗體,免疫期為6個月;③豬瘟、豬丹毒、豬多殺性巴氏桿菌病三聯活疫苗,同時防治三種疾病。用生理鹽水稀釋成1頭份/mL,斷奶仔豬肌肉注射1 mL。

7.2 發病后的防控措施

1)發現豬感染豬丹毒桿菌要立即封鎖疫點,實行徹底清圈消毒。糞便應堆積發酵。對病豬隔離、對癥治療,同時對未發病豬要及時預防性給藥。

2)對病、死豬尸體進行焚燒和深埋處理,對污染的場地及用具應徹底消毒。使用兩種以上不同類消毒藥,輪換使用,消毒效果更好。

3)全面徹底消毒后進行免疫注射,在疫苗產生免疫力前要監視疫情,防止復發。

8 結語

由于密云地區散養戶養豬比較少,規模養豬場防疫、治療、環境衛生都達標,現在很少發生豬丹毒病。為了預防豬丹毒病采取綜合防控措施:實行自繁自養,以預防為主,預防大于治療的養殖理念。加強飼養管理,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加大免疫、監測和消毒力度。對飲水器具、活動場地的定期消毒,及時殺死環境中可能存在的病原體。做好糞便集中高溫發酵和對病死豬進行掩埋、焚燒等無害化處理工作。運輸過程中加大圈豬的密度,減少應激反應。日常嚴格以衛生防疫制度為基礎,借助科學合理的免疫手段,促進養殖管理水平的提高,從而增加養殖戶經濟收益。

參考文獻:

[1] 李濤.豬丹毒的診斷與防治措施[J].獸醫導刊,2017(6):170.

[2] 毛天驕,張靜,何贊贊,等.豬丹毒的流行、危害與防控[J].豬業科學,2017,34(11):109-111.

猜你喜歡
豬丹毒防治診斷
豬丹毒的診斷與防治
淺談豬丹毒的診斷與防治措施
豬丹毒的診斷和防控措施
紅外線測溫儀在汽車診斷中的應用
窄帶成像聯合放大內鏡在胃黏膜早期病變診斷中的應用
公路橋梁常見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一例豬丹毒病的診治體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