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致貞與“中國花鳥畫進修班”(1978—1979)

2024-04-25 17:59韓繼財
國畫家 2024年1期
關鍵詞:工筆花鳥畫

韓繼財

摘要:1978年2月至1979年1月,為了解決高校中國花鳥畫師資短缺問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受輕工業部委托舉辦了“中國花鳥畫進修班”,從全國范圍內招收21名學員,由著名畫家俞致貞擔任班主任,主持全面工作。本文從史料入手,通過還原辦學經過以及分析俞致貞的教學管理工作,發現該班在特殊時期的成功舉辦,為“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國畫的復興培養了一批花鳥畫專業人才。而且,俞致貞的“臨摹、寫生、創作”的教學觀與“物理、物態、物情”的寫生觀,對建立當代學院派中國畫教學體系產生了重要影響。

關鍵詞:俞致貞;中國花鳥畫進修班;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筆花鳥畫

1978年,全國院校逐漸恢復高考招生,輕工業部為了解決各工藝美術院校師資培養問題,決定從全國工藝美術院校和研究所招收一批青年教師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染織系參加“中國花鳥畫進修班”[1]。進修班由中央工藝美院教授、工筆花鳥畫畫家俞致貞(1915—1995)擔任班主任,主持進修班的全部工作。除此之外,也聘請了諸多全國花鳥畫名師前來授課。

進修班的出現對彌補“文化大革命”十年間中國花鳥畫教育的缺失起著重要的作用,也影響了當代中國畫教育體系。俞致貞是發現代中國花鳥畫教育之先聲的人,她對進修班的貢獻無疑推動了中國花鳥畫事業的建設。但在美術史的書寫當中,以俞致貞與“中國花鳥畫進修班”作為“整體”的貢獻與價值被淡忘了。當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還原時代語境,將那段歷史鋪展開來時,其價值就顯得彌足珍貴。

一、辦學背景

1976年是新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十年的“文革”正式宣告結束,文藝界開展了眾多恢復藝術事業的活動。為了保留住眾多藝術大師寶貴的藝術創作資料,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拍攝了《中國花鳥畫》紀錄片,記錄了俞致貞、田世光、李苦禪、王雪濤等十余位畫家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創作過程。這些工作使得花鳥畫在人們心中重新定位,畫家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1975年4月7日,為了滿足國家和社會對工藝美術的多種需求,輕工業部批準成立了中央工藝美院“黨的核心小組”,中心工作是貫徹落實“開門辦學”方針,采取多種辦學形式來推動學院的建設,如接收各地工藝美術生產、設計和研究人員學習基礎理論,總結創作經驗,提高創作水平等。學校的辦學方式是將三年制普通班與各種形式的短訓班結合起來。1978年,為解決工筆花鳥畫師資短缺的問題,中央工藝美院受輕工業部委托,[2]在中央工藝美院染織系主辦“中國花鳥畫進修班”,重點培訓輕工業部所屬院校的花鳥畫青年教師。進修班的出現使這一批在“文革”中成長起來的文藝青年能夠接受正規的美術教育,成為改革開放后美術界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教學經過

(一)前期準備

“中國花鳥畫進修班”的培訓時間是1978年2月至1979年1月,[3]由染織系主辦,為期一年,地址在中央工藝美院新址,建國門外獐鹿房[4]的橡膠設計院舊址,工筆花鳥畫家俞致貞擔任班主任?!?964年,文化部撤銷北京藝術學院,俞致貞先生等一批著名教授調入原中央工藝美院。俞致貞先生這面工筆花鳥畫旗幟的到來,使中央工藝美院的工筆花鳥畫教學和創作站在了全國的前列?!盵5]俞致貞的到來,使學院在工筆花鳥畫上的水平得到了提高,也為辦進修班提供了師資基礎。同時,進修班還擔任了傳承花鳥畫技法的重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簡史》記載:“考慮到我系花鳥畫教師俞致貞及社會上花鳥畫家們年事已高,需要及早傳承,先后聘請李苦禪、孫其峰、康師堯、蘇葆楨、田世光等親臨授課,教學質量受到輕工部肯定。我院青年教師高沛明、胡美生、黃顯隆也隨班進修?!盵6]

俞致貞負責制訂教學計劃,她在班中不僅僅是教師和班主任的身份,據班長高沛明回憶:“‘文革后期恢復高考,很多老師從農場、部隊返回學校,急需重新培訓,俞先生主動請命要辦這樣一個班?!盵7]這說明在特殊背景下,此次辦學與俞致貞的呼吁有密切關系。在進修班上課時,俞致貞舊病復發,但她不顧沉疴纏身,每次都身體力行地為學生耐心講解和示范。由于上課勞累過度,1978年7月,俞致貞的結核病發作,不得不住院治病、療養三個月,身體稍有恢復后,又馬上投入到教學中??梢钥闯?,俞致貞既是辦學的倡導者也是一位優秀的管理者。

(二)師生來源

由于院系領導的重視,以及俞致貞的社會影響和人格魅力,根據教學計劃的需要,聘請了許多在全國有名望、有教學經驗的先生來班授課。其中有中央美術學院大寫意花鳥畫家李苦禪,工筆花鳥畫家田世光(助教袁穎一),寫意畫家王雪濤,天津美術學院孫其峰(助教賈寶珉、霍春陽),魯迅美術學院沒骨畫家鐘質夫,山東的寫意畫家于希寧,中國美協西安分會小寫意畫家康師堯,原西南師范大學嶺南畫派畫家蘇葆楨、李燕、陳和鼎、谷嶙,以及本院陳叔亮、梅健鷹、陶如讓、侯德昌、尚愛松、篆刻家徐之謙等。雄厚的師資也正昭示著美術教育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助教既要輔佐先生也要擔任講課任務,先生們也會幫助解決助教在講課中存在的問題。賈寶珉隨孫其峰赴該班講課,孫其峰在課余會幫助他備課、講學、示范,課后還為他總結課中的優缺點和注意事項,以及教他如何示范、何為重點等,使他收獲頗豐。

根據材料推測,部分師資可能與“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的創作活動有關。1977年12月12日,文化部先后組織來自17個省市的80位畫家(多數為老畫家)集中在北京頤和園藻鑒堂完成國家重點創作任務,定名為“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負責人為華君武。創作組在成立后的8個月時間里,創作完成了4000余件作品。翌年9月,文化部藝術局主辦了匯報展覽。參展的畫家有白雪石、王雪濤、郭怡孮、李苦禪、吳冠中、劉繼卣、田世光、蔣兆和、葉淺予、許麟廬、李可染、周思聰、王叔暉、俞致貞等,他們都是在中國畫創作組建立之后先后在藻鑒堂進行創作的畫家。創作組中的北京畫家俞致貞、田世光、王雪濤、李苦禪,以及外省畫家蘇葆楨、孫其峰、霍春陽等都是“中國花鳥畫進修班”的教師,并且創作活動的8個月時間與花鳥畫進修班在時間上有6—7個月的重合期。因此可以推測,進修班的部分教師可能是來自中國畫創作組的畫家。該活動將全國名家集中到北京,畫家在完成創作任務之余,去花鳥畫進修班授課,而進修班的課程處于動態調整狀態。

學生主要由全國工藝美術院校的青年教師和部分研究所設計人員組成,包括高沛明(班長)、胡美生、賀伯英、高宗水、陳惠生、鄭景賢、何熾佳、王志林、湯寶玲、陶俊華、譚寶泉、陸康源、郭增慶、曹福泉、伍端、肖昌濤、金鴻鈞、谷守山等21名。金鴻鈞不屬于進修班正式學員,他自1957年便隨俞致貞學畫,尚處于學習階段且一心攻研工筆花鳥畫,“有幸旁聽了這個班各位老師的主要課程”[8]。谷守山也不屬于正式學員,然而,1978年被借調到母校中央工藝美院擔任白雪石先生的助教,因此得以在班旁聽學習了一年,尤其是俞致貞對他的藝術進步有很大幫助,“每次求教都得到熱情指導,或修改,或添補,或在畫上題記予以鼓勵”[9]。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北京地區學生最多,他們大多是中央工藝美院和北京工藝美術學校的青年教師。其他地區如湖南、河北、上海和天津等各兩人,江蘇、福建、廣東、四川等各一人,都來自工藝美術學校、輕工業學校和工藝美術研究所等單位,這些單位都從屬于輕工業系統??梢钥闯?,進修班開辦的目的既是為了培養繪畫能力,也是為了滿足社會對工藝美術的教學和生產需求。

對于招生原則,據史料推測,應是考試與推薦相結合的方式,例如來自廈門的學員鄭景賢是通過考試、推薦來班學習的,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的學生陳惠生和肖昌濤也是通過考試得以進入該班深造的。

(三)課程設置

俞致貞負責制訂教學計劃,進修班的課程設置是按單元排課,涵蓋了工筆、沒骨、大寫意、小寫意、書法、篆刻、中國美術史等科目。其中,俞致貞教工筆花鳥,田世光教工筆鳥,鐘質夫教授兩個月的沒骨花鳥畫傳統技法,孫其峰教寫意畫,李苦禪教授大寫意。伍端回憶說:“李苦禪先生一上課就來大寫意潑墨畫風,讓學生措手不及?!盵10]1978年7月俞致貞病重住院治療時期,蘇葆楨受邀為進修班學員講授三個月小寫意花鳥畫課程,[11]現存有其與學員鄭景賢合作的作品《荷花翠鳥圖》,同年他還為一年制“絲綢印花設計班”授課。10月至12月間康師堯教授小寫意花鳥畫。

在課程的安排上,除了工筆和寫意花鳥之外,還有中央工藝美院本院的教師陳叔亮、梅健鷹、尚愛松、陶如讓、侯德昌、徐之謙等來班授課,他們教授中國美術史、書法、篆刻等課程。各位書畫名家手把手、面對面地授課,為學生全面學習花鳥畫提供了諸多優越條件。由于是“文革”結束后不久,學習資源有限,學員學習十分刻苦,常常把老師的作品作為范畫。而且,俞致貞講課很生動,每次講課時,都會吸引學院其他系的中青年教師來聽課。

三、俞致貞教學

(一)課程安排與教學思路

俞致貞承擔了分量最重、課時最多的工筆花卉、草蟲、創作課程,授課安排為13周的工筆花卉、草蟲課和3周的創作課,授課時長共為16周。俞致貞的授課時間至少占進修班一整年授課時長的三分之一,顯示出她在本次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在進修班中,俞致貞是給大家講課的第一位老師。高沛明回憶說:“開學第一節課俞先生讓學生在教室畫水仙寫生,然后根據寫生繪制出作品,目的是摸清學生的基礎情況,便于以后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盵12]水仙的生長、開花時期是在春季的2月份左右,既然學生第一節課是在教室畫水仙寫生,就說明進修班的開班時間是在2月份,因此也從側面說明了俞致貞是第一位授課老師。1978年,俞致貞在景山公園的牡丹園帶學生寫生的場景被編入了科教片《中國花鳥畫》,影片中還記錄了學生在學院課堂上臨摹牡丹范畫的場景。北京的牡丹花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初盛開,俞致貞為了更好地觀察牡丹,自己在家養牡丹,對其寫生。在諸多學生的回憶中多次提到她對牡丹花的摯愛,在她的教材《工筆花卉技法》[13]中對牡丹也有多次分析。由此可以斷定,俞致貞在4月或5月份也有授課,且課程內容包括工筆牡丹。

俞致貞在授課期間承擔準備教材、撰寫《工筆花卉技法》等工作。書中的文字稿和范圖部分來源于進修班的講義和教學內容,可以說,她的授課內容,其教材就是最直接的體現。該書共分為八部分:寫生、臨摹、整理與構圖、用筆、著色方法、沒骨花卉及其他畫法、草蟲的畫法、創作。而其中的第六、第七和第八部分與她在進修班的課時安排正好相符合,也印證了她的課程安排與《工筆花卉技法》編寫的密切聯系。教材中的示范稿[14]應該在1977年至1979年完成,“為了教學需要,俞致貞在1977年到1978年間作了大量的白描花卉示范圖”[15]。這些白描花卉示范圖都應用到了教材中。并且,俞致貞于1977年受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邀請開始編寫此書,1978年7月因講課過度勞累結核病重住院治療三個月,身體稍有恢復后,又馬上投入進修班的教學,指導學生的結業創作并完成該書的文字稿和插圖的繪制工作,最終于1979年初交稿。因此可以說,俞致貞畫的示范稿就是為了在進修班的教學和編寫講義中使用的。

(二)教學觀念

1.“臨摹、寫生、創作”的教學觀

俞致貞教學以來,一直保持著“臨摹、寫生與創作”的教學觀念,早在60年代,在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國畫專業授課時,她就按照教學內容,將課程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個單元是臨??;第二單元是寫生整理;第三單元是寫生創作?!盵16]在俞致貞的藝術教育創作實踐中,她認為學習工筆花鳥畫必須經歷三個階段:“臨摹、寫生整理、創作”,三者缺一不可。

俞致貞十分注重臨摹,在她看來,“為繼承與發揚優良藝術傳統,臨摹是學習傳統的有效方法之一。對于古今較好的作品,通過分析研究,吸收其精華,去其糟粕”[17]。在她的學生時代,她是“故宮古物陳列所國畫研究館”[18]黃賓虹所招收的第一期研究員,并得到了于非闇、張大千的指導,田世光、鐘質夫也在該館學習。學畫期間,她將每幅古畫都重復臨摹。1942年,她甚至反復臨摹了宋人艾宣的《茄菜圖》七張,部分保留至今的臨摹作品有臨北宋趙佶的《寫生珍禽圖》、臨南宋趙孟堅的《白描水仙卷》等??梢?,在國畫研究館長達八年的學習時間里,她專門研習臨摹技法,臨摹了眾多古代名跡,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她的臨摹并不呆板,她是在研究、分析之后對畫面有所取舍,還會融入個人的審美感受。她教學生臨摹,不講“十八描”等程式化的東西,反對用框框套生活,強調在學習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學會取舍。

俞致貞還主張學生應深入生活,她要求學生要像小學生一樣向大自然學習,到自然中進行寫生,在課程的不同階段和不同季節,都安排一定數量的寫生。她的寫生傳統可追溯到其師于非闇。于非闇一生都堅持深入生活寫生的藝術理念,并將自己藝術生涯的寫生分為三個階段:“初期寫生、中期寫生、近期寫生”,對俞致貞寫生觀念的影響重大。在進修班的第一堂課上,俞致貞教學的主要內容就是水仙寫生。她認為寫生是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再認識的不斷深入的過程,是基本功中的重要一環,要長期堅持下去。

創作是她上課的重點,俞致貞的課程安排中有3周創作課,她帶學生們去各地寫生,回到學校后整理稿子,最后在臨摹、寫生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創作就是把之前學習的技法綜合運用。她強調在創作中要有創新的姿態,創新不僅是題材內容,在表現手法上更應有所創新。對于自然界中的花鳥、蟲魚、瓜果、蔬菜等,應帶著熱愛生活的健康審美觀去表現它們,取其欣欣向榮、形象生動的形神,舍棄影響主題的不必要、煩瑣的部分。她還強調基本功的重要作用,在教學中發現有的學生重數量而輕質量,原來畫寫意的對工筆不夠重視,甚至有的學生急于創作,忽視了基本功的訓練等。鑒于這些問題,她邀請孫其峰專門做了一次講座,先生的諄諄教導深深啟發和教育了大家。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認為,在“中國花鳥畫進修班”的教學活動中,俞致貞始終貫穿并完善“臨摹、寫生、創作”的教學觀念,讓學生知道通過臨摹能掌握基本的技法,通過寫生能不斷深入對事物的表現,最后在這些基礎之上才能進行有創新的創作。這種教學觀念對當代中國畫教育體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高校的美術學科教育一直沿用至今。

2.“物理、物情、物態”的寫生觀

俞致貞對于寫生的重視,我們從教材《工筆花卉技法》中也能有清晰的認識,“寫生”是書中的第一部分。在書中,她系統地分析了寫生應該注重的要領,即下筆前要充分認識對象,對自然生物的“物理、物情、物態”進行充分研究,將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以抓住事物的本質。俞致貞繼承了于非闇的寫生傳統,“寫生特別重要,我開始寫生是在于非闇先生帶領下……春天花開的時候畫花,夏天葉子最茂盛的時候寫生牡丹葉,于先生創作的牡丹是春花、夏葉、冬干,把最典型的形象集中在一起”[19]。最早在師父的帶領下就體悟到,要想創作好的作品,必須認真觀察,學會寫生,還要師造化。

俞致貞的眾多學生都曾談論到她的寫生觀念。學員高宗水在臨摹俞致貞的寫生作品《茄實圖》時,為提高他的學習興趣,俞致貞拿出自己臨摹宋人艾宣的《茄菜圖》和于非闇創作的一幅《茄蔬圖》供他觀摩,并向他介紹了寫生創作時的經驗:“要畫好茄子,必須了解茄子的物理、物情、物態。對所描繪的對象要了如指掌,做到摸門兒清?!盵20]1978年她教門人金大鈞學畫時,正值秋天,第一課就是教他畫寫生,安排他畫花卉里花瓣最復雜的菊花,并讓他堅持畫了十幾天。金大鈞回憶說:“俞先生要求一定要寫生,要尊重真實,這樣才能畫出自己的特色,不然總是深的地方分染,淺的地方罩染,那就千篇一律了。而且花怎么在地上長的你要知道,無根之花不行啊?!盵21]她十分強調寫生,這一要求讓金大鈞一直奉為圭臬。

四、辦學貢獻

俞致貞所著《工筆花卉技法》匯集了她40多年來在工筆花鳥畫創作和教學中積累的豐富實踐經驗,供讀者學習和研究,該書再版7次,成為廣為傳閱、影響深遠的權威教材。1979年2月,俞致貞因在“中國花鳥畫進修班”主持教學工作成績突出,被評為中央工藝美院和輕工業部先進工作者。此外,她與許多授課先生將該班的授課講義在后期編成教材,成為學習、研究花鳥畫技法的寶貴資料。例如,1978年7月,蘇葆楨教授講授寫意花鳥畫課程,編寫了《寫意花鳥畫技法》(1982年出版)。10月至12月之間康師堯授課,將講義編成教材《寫意花卉技法》(1994年出版)。鐘質夫主講兩個月沒骨花鳥畫傳統技法,著《工筆花鳥畫技法》(1985年出版)等。

“中國花鳥畫進修班”的舉辦為美術界培養了人才,特別是工筆花鳥畫領域,俞致貞的藝術理念深深地影響了她的學生,金鴻鈞格外突出。她的教學理念滲透到金鴻鈞藝術的各個方面,最直觀的例子莫過于金鴻鈞編著的《工筆花鳥畫技法》,該教材于1991年出版,與俞致貞的《工筆花卉技法》相隔十余年,但從書中的細枝末節能看到她的痕跡。筆者從兩書內容對比發現,金鴻鈞一書與俞致貞的著作在草蟲的畫法,寫生、臨摹、創作“三位一體”的思路,構圖、著染和創作等方面基本一致。在工筆花鳥畫技法的諸多細節上,如金鴻鈞書中構圖的八項法則、勾皴石頭的具體畫法與《工筆花卉技法》都有相同之處,作者將老師總結的構圖、畫法等經驗運用到教材中,可見俞致貞的教學觀念對金鴻鈞的藝術和《工筆花鳥畫技法》編寫的巨大影響,俞致貞還為該書作了序言。

學員在進修班結業后繼續回到原單位工作,其中超過一半的學員在國內各地高校從事藝術教育工作,也有少部分在工藝美術研究所進行工藝美術的研究。因此,在進修班得到專業系統的學習之后,這些學員們繼續獻身于美術教育事業,成為優秀的教育家,將工筆花鳥畫的優良傳統繼續傳承下去。

“中國花鳥畫進修班”為期僅僅一年,但先生們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方法,使學員們取得了優異成績,在工筆花鳥畫界和藝術教育界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全國成就了一批工筆花鳥畫教學和藝術創作的名家,促進了工筆花鳥畫教學和藝術創作水平的提高和發展,彌補了師資的短缺。這些德高望重的授課先生們,盡職盡責,對進修班的成功付出了心血,學生們的畢業作品匯報展受到了廣泛好評。如今這些參加過進修的學生們都早已成為全國教學或創作骨干,并繼續培養又一代花鳥畫家。

結語

“中國花鳥畫進修班”旨在培養全國輕工業部所屬單位的花鳥畫青年教師,聘請了許多有名望的先生來班授課。通過分析發現,部分師資來源可能與同時期文化部成立的“中國畫創作組”的創作活動有關。進修班按單元安排課程,設置了全面而豐富的科目,為學習花鳥畫提供了優越條件。

俞致貞作為這次辦學的發起人、教師和管理者,具有重要的位置。她的授課時間至少占了整個授課過程的三分之一,其間還承擔編寫教材《工筆花卉技法》的工作,她的授課內容及思路,其教材就是最直接的體現。該教材也包含了俞致貞的教學觀念和寫生觀念,而她的教學實踐為花鳥畫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對當代中國畫教學體系產生了重要影響。她投入大量的精力,創建了具有中央工藝美院特色的花鳥畫教學模式,并與田世光共同建立了現代學院派工筆花鳥畫的教學體系,一直沿用至今。

進修班結束之后,許多先生將上課講義編撰成書出版,留下了珍貴的資料。在進修班學習的這一代學員回到原單位之后大多擔任教育工作,繼續培養新一代的學生,促進了當代中國花鳥畫的發展?!爸袊B畫進修班”雖僅一年,但對花鳥畫的傳承與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此彌足珍貴。

注釋

[1]《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簡史》記載:“染織系在輕工業部的支持下舉辦‘中國花鳥畫進修班,重點培訓輕工業部所屬院校的花鳥畫青年教師?!?/p>

[2]1970年,學院師生被下放到河北省獲鹿縣(今石家莊市鹿泉區)。1973年,國務院決定中央工藝美院劃歸輕工業部領導,李先念副總理批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劃歸輕工業部直接領導,并立即接回北京?!背闪托ER時領導小組。

[3]該時間還有一種說法為1978年9月至1979年10月,但《俞致貞文集》中的年表時間1978年2月至1979年1月是在董玉龍編《俞致貞、劉力上藝術年譜》(《俞致貞、劉力上工筆花鳥畫集2》,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和吳敏榮編《俞致貞藝術年表》(王俊杰主編《中國藝苑——紀念著名工筆花鳥畫家俞致貞誕辰98周年專輯》,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4年)的基礎上修訂而成,且1979年2月俞致貞因主持“中國花鳥畫進修班”教學成績突出,被評為中央工藝美院和輕工業部先進工作者,并在春天與劉力上、黃顯隆等人去廣東、福建采風,因此時間為1978年2月至1979年1月更可信。

[4]該地址現為北京市朝陽區光華路。

[5]盧新華,《筆意凝彩 致貞清遠:俞致貞百年誕辰工筆花鳥畫作品集》,廣西美術出版社,2015年,第13頁。

[6]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史編寫組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簡史》,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73頁。

[7]王俊杰,《中國藝苑——紀念著名工筆花鳥畫家俞致貞誕辰98周年專輯》,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4年,第4頁。

[8]金鴻鈞,《懷念恩師俞致貞先生》,引自王俊杰主編《中國藝苑——紀念著名工筆花鳥畫家俞致貞誕辰98周年專輯》,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4年,第18頁。

[9]孟慶海、劉森林主編,《書壇畫苑唐山人》,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第74頁。

[10]唐召儀,《伍端:潛心作畫 默默耕耘》,《四川政協報》,2020年10月1日第4版。

[11]1978年7月西南師范學院蘇葆楨應中央工藝美院邀請,為花鳥畫進修班講授一學期寫意花鳥畫課程,并編寫《寫意花鳥畫技法》,由此西南師范學院邀請吳冠中至西南師院美術系講學3個月,可以推測兩位老師到對方學校講課的時間可能相同,都為3個月。

[12]高沛明,《人格與畫品高度一致的楷?!?,引自金納編《俞致貞文集》,山東美術出版社,2015年,第195頁。

[13]俞致貞著,黃顯隆整理,《工筆花卉技法》,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出版。該書是俞致貞在“中國花鳥畫進修班”授課期間撰寫。

[14]俞致貞的《工筆花卉技法》有大約80幅示范稿,所畫示范稿的花鳥種類。

[15]丁葉輝,《俞致貞工筆花鳥畫藝術風格探析》,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第24頁。

[16]高宗水,《回憶俞致貞老師》,引自王俊杰主編《中國藝苑——紀念著名工筆花鳥畫家俞致貞誕辰98周年專輯》,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4年,第25頁。

[17]俞致貞著,黃顯隆整理,《工筆花卉技法》,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第22頁。

[18]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包括于非在內的一些老畫家向古物陳列所所長提出建議,希望能建立一個古物陳列館,一方面擔心古畫被日本掠奪后連一個副本都沒有,另一方面培養一些年輕人,能將古代藝術精華很好地傳承下去。于是1937年在故宮西華門內的寶蘊樓后面成立了一個不對外公開的古物陳列所國畫研究室,并開始招收第一期研究員。1937年12月1日,“國畫研究室”改名為“國畫研究院”,1938年10月6日,又更名為“國畫研究館”。導師有于非、張大千、黃賓虹、錢桐等人。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國畫研究館閉館停辦。

[19]郭葵,《教學話語摘抄》,引自金納編《俞致貞文集》,山東美術出版社,2015年,第145頁。本文是邵昌弟先生的女兒郭葵根據邵先生20世紀60年代的教學筆記整理。邵昌弟(1938—2014),女,1960年畢業于北京藝術師范學院中國畫專業,同年留校任教。1961年,學校為培養青年教師,安排她脫產進修花鳥畫,師從俞致貞,一年后擔任俞先生助教。

[20]高宗水,《回憶俞致貞老師》,引自王俊杰主編《中國藝苑——紀念著名工筆花鳥畫家俞致貞誕辰98周年專輯》,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4年,第26頁。

[21]續鴻明、馮智軍,《金大鈞:廢畫三千愿求真》,《中國文化報》,2014年6月15日。

參考文獻

[1]俞致貞,《工筆花卉技法》,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

[2]金納,《巨擘傳世——近現代中國畫大家 俞致貞》,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3]盧新華,《筆意凝彩 致貞清遠——俞致貞百年誕辰工筆花鳥畫作品》,廣西美術出版社,2015年。

[4]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史編寫組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簡史》,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

[5]王俊杰主編,《中國藝苑——紀念著名工筆花鳥畫家俞致貞誕辰98周年專輯》,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4年。

[6]劉曦林,《二十世紀中國畫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

[7]北京畫院編,《20世紀北京繪畫史》,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

[8]張瑩,《俞致貞工筆花鳥畫藝術研究》,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9]丁葉輝,《俞致貞工筆花鳥畫藝術風格探析》,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10]翟婉冰,《俞致貞工筆花鳥畫技法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11]陳慧雯,《中國工筆花鳥畫的傳承與發展》,魯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12]黃莉莉,《1949—1978年俞致貞及其師友中國花鳥畫探索之路》,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猜你喜歡
工筆花鳥畫
十二屆美展中花鳥畫創作態勢對今后花鳥畫創作的啟示
當代工筆花鳥畫發展探索
工筆畫中靜物題材的創作感悟
劉新華工筆花鳥畫藝術創作中詩性的解讀
探析“虛靜”觀對工筆花鳥畫創作產生的心理影響
探究裝飾性因素對工筆花鳥畫的影響
淺論于非闇工筆花鳥畫
商業需求對工筆花鳥畫教育理念的影響
蘇百鈞工筆花鳥畫立意研究
論現代工筆花鳥畫的表現形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