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木有情 心中有意

2024-04-25 17:59杜昕
國畫家 2024年1期
關鍵詞:關山月中國畫萬物

杜昕

我熱愛繪畫,但不成熟,而日常的沖動是源自對花鳥草木的偏愛,對萬物生機的渴望。有先生告訴我:“寫字要熟里熟,畫畫要熟里生?!痹谶@種不成熟之中,往往蘊含著變化的可能、延展的機會。

畫畫之人總覺得時間不夠,尤其是春天。因為一年之始,如人之少年,花卉競相綻放,這是作為花鳥畫家獨有的幸福時刻。在追逐花開腳步之時,美好卻稍縱即逝,未免感到失落,還沒來得及多看一眼,便隨春風春雨淡然離去。還好此時精力最為充沛,在冬藏蓄力后迎接春意盎然的那一刻。

觀物之聲

王羲之在《蘭亭詩》中寫道:“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钡莱鰰x朝人用自由自在的心情去領悟世界,凡接觸一切的靈魂和生命,都能呈現出一種新境界。萬物靜觀,皆可自得。我自幼愛花草,常想著把各種花草樹木植于家中,每日觀賞,樂此不疲。畫畫之過程甚似養花之經歷,從起興、寫生到創作,如種子入土后的萌芽、開花到結果,靜隨四時之變,春華秋實。聽花開之聲音,聞芳草之氣息,看月圓月缺,聽蟲兒呢喃……夜深時,聞遠處回響著“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令人浮想聯翩。

中國畫之肇始,遂有對自然的本能描繪,既有敬畏,也有贊美。天地萬物,生生不息,我們參與其中,共情共感。而在其發展中,逐漸有人文本質的追求,更有畫家對生命意識的映照?!叭松皇?,草木一秋”,繪畫也成為一種陶冶人心和自我抒懷的方式,去感受萬物之變化;“草木有情,山水趨靈”,則是人類體悟自然生命,以及精神與情感的相融。以手中之畫筆,飽含詩情,將生命的狀態轉化為人文的狀態,讓中國花鳥畫自始至終貫穿著對自然萬物的解讀與追求。將觀物之所得,興會之所情,目識手記,參入草木之精神,感悟萬物之心聲。

畫之意趣,尤在心之所想與物之所向上,實為兩端。我們能觀物之“心花怒放”,讓花鳥畫成為求道者之途徑,大則磅礴淋漓,小則極盡精微。而硯邊生活,握得畫筆,輝映萬物,日積月累,如積細流而成江河,恒久持之,方有所成。

以心為境

漢樂府《長歌行》中有云:“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睂υ娙?、藝術家來說,為何能感受到園中青葵的德澤與光輝?因其即物興情,而心靈的“視覺”遠比目之所及重要得多。只有具備心靈的視覺力、思想的洞察力,才能產生深層意義的審美狀態。倘若想成為一位好的藝術家或詩人,相對于自然的審美、視覺的觀察,對心靈的探究則需要投入更多?;B畫更是如此,其創造生成,像是以一個生命靜靜傾聽另一個生命,是發自心底的觀照,是對生命的感應。

何為養心之境?自然是“多讀書,然后能落筆超然,士氣上升。多游覽,然后能胸襟煥發,妙造自然。否則,終落下乘。有涵養、有心境,方能落筆自然,畫以靈為主宰,在有意無意之間,能出之神妙之品”。故有李太白的“山花向我笑”,杜子美的“山鳥山花吾友于”,阿米耶爾的“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等我們養成“天人合一”的觀念,經過通感和移情,發于心跡,融合萬物,繪于絹素。石濤上人信筆作畫,純保自然。初無心于用墨,而墨之五色俱備,謂之悟墨。筆底之墨,能濃而不滯,淡而不薄,干而不浮,濕而不濫,黑而不濁,此皆有關于用筆用墨也。紙無厚薄,而有好古之心,故畫能渾厚古雅。筆為心照,墨為境化。力透紙背,淡而厚;筆筆見筆,濃而活。筆渾雖瘦而見肉,筆勁雖肥而有骨。此皆為畫者筆墨與心境修養之機也。

唐云常念叨:“隨意點筆,不知有我,而有我在,是畫之無上境果;然不可多得,可遇而不可求,畫之精微在此?!碧孤实卣f,自我凸顯與創新,容易造成遺忘與解脫。但我們既要慘淡經營,為推陳出新而發,又要承載傳統,不敢輕忘所學。我有時在反思為何進行如此之多的臨???想必是心跡流露之時,能有所依,更有所發。

意之大者

王麓臺有云:“畫貴意到,有見筆而不見墨,有見墨而不見筆,意到則筆墨全到矣?!睂懸馐俏釃藶樗嚨木裰赶?,具體到花鳥畫中,無論工筆還是意筆,粗筆還是細筆,都是具體而微的表現選擇。吳谿有云:“凡物近觀則局部分明,易察秋毫,故覺其繁。遠視則跡象模糊,僅存大略,故覺其簡。若出之于畫,前者為工筆,后者為意筆?!?/p>

何為寫意?泄胸中之塊壘也。

寫為書寫,意為意性、意氣和意境。寫生者,寫其生氣也。寫就一種生機勃勃、經久不息的精神,再將這種生氣轉化為畫面上的筆氣和心氣。畫到見形而忘形,近乎化境,則真能寫生矣。然在生活之點滴中亦充斥著畫者之生意。在浙美時期的老先生陸抑非,戴副深度的眼鏡,拄著拐杖,觀其步履,就能感覺其來自老上海的腔調與文人氣息。他妻會呼其小名為“非非”,所有大院子里的人都能聽到,他聽到不免莞爾一笑,浪漫得很。那是一種花鳥畫家可貴的真性情,是特別情意的流露;而后觀賞其畫作時,就更感親切。正如他所說,畫畫筆頭要“鮮”,此處的“鮮”雖是一種味覺上的意象轉化,卻是懂得人生意義之大者,用于畫事上的妥帖。

中國畫講求的意,是關乎自己,關乎天地,關乎眾生?!霸谏较?,出山江水濁”,孤芳自賞,空谷佳人,當然高妙;但是“出山江水濁”,只有大河泥沙俱下時,才能澤被萬物,哺育民生。潘天壽最后的詩句“萬峰最深處,飲水有生涯”,前句講的是山谷之景,后句則是牽系著人間人道之事。我們與西方繪畫做一個橫向比照,山水對風景,花鳥對靜物。西方更多表現的是靜止生命,是關于“死”的;我們所描繪的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是關于“生”的。它通達于名物、格物和博物的傳統,讓我們可以胸懷意氣去追溯中國的“大傳統”。

生命體認

創作的觀念、動機和方法,是作為畫者全部生命體認的具象表現。我們選擇一種形式,就是與作品的境界合為一體的共同精神活動。運用一種形式,也就是選擇一種文化態度,體現自己的精神世界。把具體的對象畫得宕出遠神,“情往似贈,興來如答”,把握住可見與不可見的,意味就會變得更加悠遠深長。

怎樣把繪畫體悟轉換為文字經驗,怎樣把繪畫認識轉變為生命體認,進而作出具有真情實感、有感而發的作品?需要自我認知和獨立意識。作為實踐者,我們終歸要站在傳統之上去攀登未來之路的高峰,其中不得不思考“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問題。這背后是如何探源、如何開新的命題。于是,應對外部的沖擊,延續自身的藝術內在動力,變得意義重大。

繪畫猶如航行,在歷史的洪浪中,我們可能是萬舟競發的一員,也許能乘風破浪,獨領風騷,但極有可能隨波逐流,不知何往。而海納百川之時,也許就是多了航行的方向,才成就了發展的可能?!爸袊嬓枰喾轿坏母惺?,可以在音樂、戲劇、舞蹈、影視中觸類旁通,遷想妙得。中國畫是一項開放的事業,畫無東西,筆無南北,法無定法,萬象通達?!敝袊嬘中枵{動繪畫時的瞬間感覺,應勢生發,應情變化。功夫在畫外,中國畫是融通人生經歷所表達的獨特方式。

藝術,學會分享;生活,懂得過程。生活的日常與偉大的作品有時只是一線之隔,一種符合當代審美、蘊含傳統精神、給予個人情愫的繪畫題材,有時是不期而遇的,有時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追尋,直到追尋到她。其實一位畫家,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安靜下來用心去感受,去傾聽,都會聽到這個世界所有的聲音。一位畫家,也需要有作家般的遐思,才能讓繪畫如散文般地流淌,娓娓道來,漸能了悟畫事,亦可參悟人生。

盧婉儀

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法國里昂第二大學藝術系,曾任關山月美術館研究收藏部副主任、廣東省關山月藝術基金會秘書長,現為廣州城市職業學院關山月中國畫學院副院長,二級美術師。

擅長中國畫教學與創作、藝術理論研究,作品多次被美術館收藏,曾獲“2008年度廣東青年美術大展”優秀獎。編著的《關山月全集》獲第五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出版《山影月跡——關山月圖傳》《關山月詩集初編》《關山月全集·綜合編》等專著,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過10余篇學術論文,先后獨立策劃多場學術藝術畫展。

猜你喜歡
關山月中國畫萬物
李白《關山月》(行草中堂)
萬物皆可折
萬物生
“沒有風格,就是我的風格”——關山月先生作品賞析
中國畫
中國畫之美表現在哪些方面?
《遠方》中國畫
關山月隨想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假如萬物會說話,絕對會把你萌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