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孫天牧淺談國畫臨摹

2024-04-25 05:43王曉毅
國畫家 2024年1期
關鍵詞:臨摹國畫

王曉毅

摘要:中國畫的傳統法則,是無數先賢智慧實踐的結晶,若要學習中國畫,皆要從臨摹開始。孫天牧等藝術名家藝術成就的取得,因其豐富的經歷與勤奮的付出,因其站在前代畫家的肩膀上,也因其從臨摹中獲得真知,基于臨摹而有創新。臨摹是成為國畫家的必備功夫,在臨摹中掌握多種繪畫技法,化他法為我法,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國畫家。有繼承才會有創新,臨摹就是繼承,創新就是要形成自己的風格。

關鍵詞:國畫;孫天牧;臨??;必備功夫

縱觀中國美術史,因臨摹成就巨大而占有一席之地的不乏其人,遠者如王翚,近者如金城、陳少梅、孫天牧等等。這些國畫家藝術成就的取得,大都是因臨摹功夫了得。學習中國畫,入手之所以起于臨摹,是因為站在名師大家的肩膀上是最快的成長方式。臨摹是學習中國畫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快速掌握名師大家優秀筆墨技法的捷徑。下面筆者僅嘗試從孫天牧等藝術大家的人生經歷和其臨摹成就談談國畫學習中臨摹的重要性。

一、孫天牧人生經歷及臨摹成就

為了適應保護古畫作品的需要,故宮博物院等單位展出的古畫作品一部分是臨摹的。這些臨摹作品有相當一部分出自國畫名家孫天牧之手。近代畫家得宋代山水人物真傳者,首推衡山陳少梅,然承陳先生衣缽者,首推孫天牧。

孫天牧,山東萊陽人,北宗山水畫家。1911年生,家學淵源深厚,其父孫墨佛乃著名書法家,幼年即受家庭影響對書畫情有獨鐘。1927年,年僅16歲即入河南藝校學習繪畫。1930年又到北平華北大學藝術系學習,專攻國畫。1937年后,移居天津,專攻明代沈周和董其昌畫法。1938年,與國畫大家陳少梅結緣,受陳少梅教誨,潛心學習繪畫藝術,從而奠定北宗山水畫風格。孫天牧的岳父盧之美對孫天牧也影響很大,盧之美酷愛書畫喜好收藏,藏有趙子昂的《仕人騎馬圖》和八大山人、石濤、劉墉等人的作品。孫天牧遍覽這些古代名跡,眼界大開,見識猛增,為臨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53年,孫天牧把自己的三幅山水畫送往琉璃廠桐煥閣托裱,機緣巧合結識齊白石,白石夸贊道:“天牧學宋,必成大器?!焙笈e薦其加入中國畫學研究會,其畫參加了第一屆全國國畫展覽。1954年后,先后接受沈陽博物館、北京榮寶齋、故宮博物院等單位的聘請,開展古畫臨摹工作。1960年,以知命之年至吉林藝術學院開始新的工作征程。其時邊教學邊創作,其筆墨、色彩、構圖、意境等以傳統技法為根底,學古而不泥古,承前不忘啟后。2010年,孫天牧在北京逝世。

孫天牧早年即奠定北宗山水畫風格,隨年齡增長技藝愈加爐火純青,其淵博的學識和練就的傳統山水畫功力,為臨摹古畫夯實了堅固的基礎,使他復制古畫游刃有余,幾與真畫一般,“仿品”放到展廳,鑒定家也要費盡思量來辨別真偽。他為故宮博物院復制的《漁村小雪圖》《梅石溪鳧圖》《四羊圖》《玉樓春思圖》《秋郊飲馬圖》《雪江買魚圖》《寒江澄月圖》等古代名家畫作,臨摹水平之高令人嘆為觀止。這些作品至今仍在故宮替代原作向公眾展出。

二、王、金城的臨摹成就

常言道:孤證不立。單單一個孫天牧的臨摹成就不能說明臨摹是中國畫學習的必備功夫。下面筆者再列舉幾位在臨摹方面頗有造詣的大家,嘗試說明臨摹在國畫家成長中的重要意義。

首先是被譽為“清初畫圣”的王翚(1632─1717),他擅長摹古,筆墨功底深厚。雖說王翚以摹古見長,但又不受成型技法所限,臨摹作品不落窠臼,部分畫作具有寫生意味,線條勾勒靈動,渲染有法,注意構圖變化,明快的格調令人觀之愉悅,給人以美的享受。在“四王”中比較突出。王翚的山水畫作主要以臨摹為主,且因為是為皇家服務,臨摹的原本為稀世珍寶,范本的質量之好就是如今美院國畫系也難以望其項背的。王翚的畫影響廣泛,為后世官方畫家所重視,因此仿畫極多。他的山水能廣采博收,不拘泥于一家之技法,評者認為集唐宋以來諸家之大成,雜糅南北畫風于一身。他把黃公望、王蒙的書法用筆技巧與巨然、范寬的構圖之美融合為一體,形成華滋渾厚、氣勢蓬發的獨有風格。曾說“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其畫在清代極負盛名,康熙三十年(1691)奉詔繪制的《康熙南巡圖》,得“山水清暉”四字褒獎。王翚的影響力深遠,他弟子眾多,形成“虞山派”,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

其次是靠臨摹成為民國畫壇巨星的金城(1878—1926)。他初學畫時因沒有老師傳教,就在家里臨摹家藏的古代名人畫跡,先學戴熙的精細筆法,后臨習陸廉夫畫風,所臨字畫幾可亂真。他的作品大都仿古、師古。金城擅長山水、花鳥,傳統功力極為深厚,他以宋元畫法為師,筆墨極有法度。他的繪畫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時期:28歲以前,他以古人為師,大量臨習了宋元名家、“四王”吳惲等人的精品之作,為以后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9歲至45歲,作品仍然以臨摹古人為主,兼有創作;46歲以后,是他藝術創作的高峰,作品數量大增。金城博學多才,書畫篆刻金石六藝無所不精。他倡導“入古出新”的藝術主張,在前人基礎上有所創新,得到了北方畫壇眾多畫家的積極響應。近代畫家馬晉、陳少梅、田世光等皆出其門下。

以上大家藝術成就的取得,首先得益于臨摹。在臨摹之路上,他們廣泛汲取前人營養,師古人、師近人、師萬物、師造化,達到“師心為的”的境界。臨摹時間之久、范圍之廣,令人由衷贊嘆,臨摹由近到古,深得前人思想精髓,并能身體力行。他們師古而不泥古,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又有所創新,他們的一些臨摹作品與古代名家真品相比已達到亂真的程度。

三、臨摹是成為國畫家的必備功夫

從名師大家的臨摹經歷及臨摹成就我們可以看出,要學習中國畫必須從臨摹開始,臨摹是成為國畫家的必備功夫。學習中國畫以臨摹入手,是因為站在名師大家的肩膀上是最快的成長方式。臨摹是學習中國畫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快速掌握名師大家優秀筆墨技法的捷徑??梢灾v,臨摹就如同拜師,但一定要拜名師,方能有所成就。臨摹范本的選擇決定著臨摹者的起點和眼界,選擇優秀的大師精品作為臨摹對象,可以避免在藝術追求上走彎路。孫天牧選擇北宗山水,王翚選擇皇家珍藏作為臨摹范本,金城、陳少梅潛心臨習古人名跡,面壁數年,博采眾長,起點高眼界廣,這些都成為他們取得卓越藝術成就的重要支撐。

中國畫的傳統法則,是無數先賢智慧實踐的結晶。通過臨摹前輩大師的作品,解讀前輩大師眼里的筆墨世界和創作時的心境,和大師用筆墨進行對話,從而獲得章法、筆法、造型、格調等等。通過臨摹大師的藝術杰作,可以使臨摹者得到整合與提煉。試想如果沒有名師大家的作品來臨摹,靠學習者自己去摸索,就如同瞎子摸象,如無頭蒼蠅一樣撞來撞去,在無目的的摸索中前行是很難取得藝術成就的。臨摹是學習中國畫的基本功和必要手段,在臨摹中感受畫面的意境和作者創作時的心境,提煉核心精華,為自己所用,方能創立自己的藝術風格。有繼承才有創新,所以臨摹是繼承中國畫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學習中國畫的基礎,是成為國畫家的必備功夫。

四、在臨摹中掌握多種技法,化他法為我法

師古人所能獲得的技法甚多,以山水畫臨摹為例,通過師古人可以掌握各種山石皴法、筆法、墨法、章法、樹法、石法、水法,如關于山石皴法可以掌握大小斧劈皴、亂麻皴、披麻皴、卷云皴、解索皴、荷葉皴、亂柴皴等等,掌握關于筆墨的濃淡干濕疏密繁簡的處理,關于章法的起承轉合、畫面虛實的經營等等。

臨摹者要以古人為師,變他法為我法,譬如通過對五代畫家關仝《關山行旅圖》的臨摹,學習到如何表現氣壯雄強的關陜一帶山水,在描繪樹木時采用鹿角枝以及含苞畫法表達出秋盡葉脫的樹林,并以濃墨描繪樹頂的枝干,就像鶴立雞群一般。而對于山石的刻畫則采用先勾勒后皴擦,而后用淡墨層層漬染,運用縝密的筆法,使整個山石呈現出硬朗凝重的效果。再如對北宋畫家李成的《讀碑窠石圖》進行臨摹,可以學習到在描繪枯木時采用蟹爪畫法,枝干就如螃蟹的爪子一樣,有上仰,亦有下屈,在作畫時必須鋒芒畢露,運用尖銳且勁道的筆法去表現枯木。以此引發如何描繪煙林、枯樹的思考,經過臨摹筆者得出結論,若要表現煙林,可用焦墨去畫樹,然后再用淡墨罩染便可成。如要畫雪樹,可在它的四周用墨來暈染,就成了積雪的樹。李成在這幅作品之中畫樹采用的是“卷云皴”,所謂卷云皴是運用圓潤而少有皴擦的側鋒去皴坡石。從對與李成同時期的范寬所作《溪山行旅圖》的學習中,筆者知曉要作出堅凝雄偉的山石可用下筆勻直的雨點皴刻畫,可先采用粗筆重墨側鋒勾勒山巖峻峭的邊沿,然后用沉雄堅勁的中鋒反復皴擦。再如通過對董源《瀟湘圖》的臨摹,從中獲得了表現南方秀潤綺麗景色的筆法,山石采用董源所獨創的披麻皴,對南方山石的寫生有所借鑒。

另外,對于臨摹,只簡單掌握一些技法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注意詩詞、金石、書法等綜合素養的提升。比如臨摹黃賓虹的畫,乍看當然是黃賓虹的特色,但若細細推敲,又可見黃王倪吳的影子,但最后仍然會回歸到黃賓虹。所謂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也。再如趙之謙的以北碑入畫,吳昌碩的畫里陰晴,都是獨具特色內涵豐富。所以臨摹時,除了研究畫作中的技法之外,還要體味豐富、深厚的人文意蘊。如果沒有對名跡內涵深入的品讀,臨摹就如清水豆腐,味道純是純極,但作品必然寡淡無味。

結語

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學者型花鳥畫大家之一、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花鳥畫科的創建人郭味?。?908—1971),關于臨摹如是說:“臨摹是基礎課,很重要。古人已經創造了很好的筆墨技巧,我們要繼承。我們要有自己的創造,要推陳出新,便必須通過臨摹,向古人學習。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才可能有發揚創造。這是規律,永遠是這樣的。將來也必然有人繼承我們,又有創造?!彼?,要想在國畫方面有所成就,必須練好臨摹這一項基本功,然后才會有所創新,這就是傳承。先賢需要我們這樣,后來者也希望我們這樣。即使是踽踽獨行者,也要執著地堅持。張大千五言絕句《荷塘》中有“先生歸去后,誰坐此船來”之句,似乎隱含希望后來者能繼續他的藝術道路之意。所以走好前人開辟的道路,才能走好自己的藝術之路。推陳方能出新。后來者要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精神,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博聞強識,閱盡人間書,走遍天下景。要知行合一,胸中有丘壑,名山大川、花鳥蟲魚、人間百態皆爛熟胸中,下筆有依據,畫面有意趣。通過臨摹積累創作素材,為在藝術上走出一條創新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礎。黃賓虹以為畫國畫,十年臨摹,十年寫生,十年創作,可見臨摹在國畫學習中是極其重要的??傊?,凡臨摹,要眼到、心到、手到,持之以恒,有所創新。

參考文獻

[1]屈健,《中國美術史》,西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20—350頁。

[2]葛路,《中國畫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207頁。

[3]方大鈞、方宏智,《中國畫的筆墨觀》,《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2009年第5期。

[4]李悅,《寫意山水臨摹與寫生之我見》,《當代旅游(高爾夫旅行)》,2018年第6期。

[6]張晶,《“丘壑論”——兼談中國山水畫論中的藝術圖式》,《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4期。

[7]劉婷婷,《從何加林山水筆墨談我的山水創作》,贛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猜你喜歡
臨摹國畫
國畫《鰷魚》
國畫《鲿》
“欲望”(國畫)
國畫欣賞
探討素描教學三種基礎能力的培養
高中美術課堂臨摹訓練研究
淺談北京十度之行對中國山水畫寫生與創作的感受
一種便利型的紅外臨摹繪畫輔助筆
一種臨摹用的紅外描線筆設計
試論美術教學中的臨摹與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