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象·虛實·觀法:山水畫傳統意境在當代建筑中的轉譯

2024-04-25 08:19陸雨婷
國畫家 2024年1期
關鍵詞:山水畫

陸雨婷

摘要:本文探討了山水畫傳統意境在當代建筑中的轉譯,主要通過現代抽象、空間肌理的虛實對比和散點透視的建筑觀法來實現。當代建筑師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忱與敬意,創造性地重構人文哲學、場地文脈、布局動線、要素肌理等,演繹建筑的獨特風情,烘托空間的意境之美。這些手法使山水畫意境在建筑空間中徐徐展現,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鮮明特征。

關鍵詞:山水畫;當代建筑;轉譯

山水畫是中國繪畫最為典型的代表,在我國漫長的藝術史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畫根據題材可分為花鳥畫、山水畫和人物畫,其中山水畫往往描繪的是人與物所處的環境,與建筑的關聯最為密切。山水畫通過對自然山水的抽象寫意來抒發情感或寄托思緒,憑借虛實對比來突出主旨或引人聯想,運用特定的透視與觀法來展現志趣或激起共鳴。

意境作為中國傳統美學范疇,其核心表達在于“心與物、情與景、意與境的交融結合”[1]。意境是觀賞者通過對圖形表象的視覺認知和心理體驗,在情感思維層面引申出的一種更高層次的美學體驗,是一種跨越詩、書、畫、樂等多種藝術門類且具備共通性的認知。意境在以山水畫為代表的二維繪畫藝術中占有突出地位,除卻形式美學上的元素符號,在以三維空間為主導的建筑作品中,意境同樣也是中國建筑師長盛不衰的探討命題和不倦追尋的文化方向。意境在當代建筑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種是評論家和美學家對中國古典建筑與景觀園林的解讀;另一種是建筑師出于主觀意識的運用。

描繪自然的山水畫所蘊含的傳統審美取向一直是中國本土建筑師所追求的,眾多建筑師都試圖在當代背景下從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中發掘地域性語言,強化建筑與山水畫中文化表現、意境傳達之間的傳承與對話。而處于建筑空間的游覽者,也能在立體空間中獲得與觀賞水墨畫共通的體驗,實現傳統情懷與當代意識的交織。

一、山水形式的現代抽象

貝聿銘在蘇州博物館中以山水題材為依托,運用浮雕來體現傳統山水這個典型元素符號。在一面潔白的蘇式墻體前運用形態各異的疊石重現出山巒層疊的畫面,以一汪平靜的水池抽象出江南水鄉的意趣,在白墻前如畫布一般緩緩展開,令觀賞者置身于靈動的藝術氣韻中。浮雕是一種雕塑與繪畫相互交融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有限厚度的平面上展示出立體空間關系,通過立面的形式傳遞出有層次的景深。蘇州博物館庭院內的浮雕表達方式,使建筑在視覺和情趣上給人沖擊與震撼,使人透過抽象的山水形式產生如壯觀、宏偉、隱秘、端莊等遐想。遠觀如一卷山水畫而近觀則是一幅浮雕,外形為石材的錯落拼貼,內核緊扣山水畫情懷,不僅與山水產生了直接的聯系,更成為貝聿銘建筑空間的一個升華。[2]

貝聿銘將自然元素抽象提取并融入建筑空間中,使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喚醒一份跨越歷史的情愫,將傳統文化、歷史文化和飽含故土情感的血液注入建筑之中。讓建筑超脫冰冷的水泥與鋼筋等物質載體,成為視線可感知、手掌可觸摸、有溫度的情感化身。貝聿銘說:“建筑和藝術雖然有所不同,但實質是一致的,我的目標是尋求二者的和諧統一?!蓖ㄟ^對美的營造,繪畫等藝術形式可以轉變為建筑中的點睛之筆,進而產生由山水畫聯想到建筑,再由建筑聯想到山水畫的通感體驗。山水畫成為建筑本身的一部分,使建筑具備了抽象的繪畫屬性,激發出現代建筑作品更茁壯的生命力與更充實的可觀性。

二、空間肌理的虛實對比

位于杭州的黃龍飯店由程泰寧設計,充分運用了山水畫虛實對比的手法。黃龍飯店矗立于西湖邊,被住宅圍繞,與寶石山遙相呼應,建筑內部局部留空,使視線可以在建筑和寶石山之間聯通。建筑在布局擺放上結合了庭院式和散落式布局,使建筑物成為“實”,而院落成為“虛”。用建筑的圍合與散構突出留空空間在建筑空間和流線組織中的重要地位,這一布局手法借鑒了山水畫構圖常用的“留白”。多個正方形的建筑體塊散落布置,每個體塊之間的空隙自然形成寬窄不一、大小各異的庭院,并在其中布置景觀水池,烘托出西子湖畔空靈靜謐的場所氣質。

建筑群沒有明顯突出某一棟作為核心,而是將散構與虛實有機結合,使參觀者通過在建筑中游走,感受建筑實體與留白空間之間的節奏與韻律之美。在虛實互動更迭之間,視線開合,高低變換,在體驗中消解了室內與室外、悠遠與迫近,如此周而復始,景觀與建筑成為一個整體,留白與墨跡融合共生。黃龍飯店中的虛實從建筑布局到空間組織,再到觀賞視線,超脫了物質形態上的單純留空,營造了多視點的動態景象,實現虛實、內外、遠近等并置,使建筑空間如山水畫一般意趣橫生。[3]

虛實對比同樣還被運用在建筑要素的構成手法和立面肌理上,成都的蘭溪庭創新性地運用了參數化表皮技術,使構成建筑墻體的磚塊“流動”起來,進而產生墻面由“實”到“虛”的韻律效果,重現山水畫中肌理漸變產生的舒緩意境。在不脫離建筑的基本語言與構成方式的基礎上,賦予建筑情感化表達,增加了建筑柔美可塑、優雅舞動的性格特質,營造出別致的空間表現力,使得建筑的文化內涵與視覺形象相得益彰。[4]通過對山水這一意象的提煉并進行建筑化轉譯,形成特殊立面形象和空間場景,讓繪畫意境在建筑空間中如寫意山水一般徐徐展現,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鮮明特征。

在山水畫意境的塑造和重現中,體現出我國當代建筑師對于傳統文化的熱忱與敬意,建筑師通過對人文哲學、場地文脈、布局動線、要素肌理進行創造性的重構,以傳統文化的視角去闡釋及組織空間,演繹建筑的獨特風情,逐步烘托空間的意境之美,體現內心與眼前情景對話的交融性,映射出中國樸素辯證觀念的精神光輝。[5]

三、散點透視的建筑觀法

在富陽富春山館的設計中,王澍用建筑語匯分析與詮釋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透視體驗與觀法。王澍立足當代本土的哲學思想,以“山水觀法”為切入點和營造策略,引入非常規化的建筑要素,拓展生成出一種豐富且引人探尋的空間與景觀。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用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來形容山水畫的境界,富春山館的設計同樣也折射出類似的導向和意趣。通過對《富春山居圖》與《寫山水訣》中山體空間層次的創作手法進行當代建筑化轉譯,[6]富春山館刻意打造了一系列人工假山,將現代與傳統材料相結合,使山體獲得一種時空感和多義性,山體輪廓與場地更遼遠處時隱時現的真實山巒相映襯,使遠景成為建筑觀法中恰到好處的點綴。

正是由于散點透視的觀法存在,游覽富春山館的過程中,別致的廊道與坡道使參觀路徑豐富縈回,營造出參觀者寄身天地之內、寄情山水之間的獨特體驗,身體和視線在不斷變換的透視中來回切換,次第漸遠,強化了透視的綿延與無盡。曲折蜿蜒的路線設置將傳統山水畫中的“三遠”觀法熔于一爐,在富春山館中,登臨遠眺,俯仰回顧,山水畫一般散點透視下的景色隨處可見,多層次的景觀交疊錯落、步移景易,使建筑的表現力超越此時此地,達到一種懷古卻不仿古,高雅卻不高冷的境界。

這一境界在當代建筑創作中,超脫了畫作僅能停留于二維的桎梏,不僅僅局限于平面布局上的“描摹”,更可以通過立體的空間建筑語言來“構建”,體現出建筑師們對聯結傳統文化和豐沛情感的山水畫意境有著充分的轉譯熱情。

結語

通過抽象之形、虛實之法,結合散點的山水畫觀法,畫中豐饒動人的傳統要素與意境,經過建筑語匯的現代性轉譯,古絡與今脈跨越歷史之河交結、聯通、轉譯、復合,在文化的河床上留下深淺蜿蜒的傳承痕跡,指向并抵達了悠遠而鮮活的美學之岸。

建筑師通過對山水畫中審美觀念與空間表現的提煉,將其中的文化元素和意境感受運用到當代建筑創作技法中,使傳統文化與建筑結合,創造出具有中國獨特印記的建筑美學。山水畫獨特意境在建筑中的體現,既是對當下尋求視覺沖擊和感官刺激的設計風向的抵抗,又是實現回歸地域性建筑創新的必然要求。山水畫是古人寄情的文化意識傳達,更是中華民族傳遞文化符號的靈魂載體,它呈現出藝術者對世界的認知、對社會的探索和對生命的感悟,這種思想隨歷史不斷沉淀,至今依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

注釋

[1]朱立元,《美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166頁。

[2]劉茜,《貝聿銘建筑作品中的中國繪畫元素研究》,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3]李華,《程泰寧的建筑思想和實踐與意境的建筑化》,《建筑學報》,2019年第10期。

[4]上海創盟國際建筑設計有限公司,《蘭溪庭,成都,中國》,《世界建筑》,2014年第7期。

[5]張博,《國畫意境在現代建筑創作中借鑒與發展》,《四川水泥》,2017年第1期。

[6]強凌波,《關于王澍建筑作品的藝匠·意境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猜你喜歡
山水畫
我來打開山水畫
山水畫的寫生觀及價值初探
中國山水畫的成熟
一幅山水畫怎么題字?
中國山水畫大觀 從隋唐到明清
煙霧溟漠——“迷遠法”在傅抱石山水畫中的應用
論山水畫中符號衍生的利弊
雒紅強山水畫作品
室內山水畫最養人
老年教育(2016年10期)2016-11-2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