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市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實踐總結

2024-04-26 18:23陳赟娟
中國種業 2024年3期
關鍵詞:昆明市普查種質

陳赟娟

(云南省昆明市種子管理站,昆明650228)

昆明市海拔746~4248m,位于24.38~26.37°N,102.06~105.19°E,地貌類型多樣,氣象氣候條件垂直差異和水平差異顯著,素有“山下花開山上雪”及“十里不同天的景象”說法,得天獨厚的地域氣候條件造就了昆明市農作物種質資源的獨特性及多樣性。農作物種質資源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要素,能有效提供生物信息資源,保證原始創新,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1]。我國已在1956 年和1981 年進行了兩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時易世變,為摸清目前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家底,防止資源流失等情況發生,全面普查和搶救性收集種質資源工作就顯得刻不容緩。昆明市在部省級指導下及各級政府協調支持下組織開展了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

1 強化領導與支持,確保完成普查任務

1.1 加強組織工作從昆明市實際出發,制定了《昆明市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實施方案》。并在此基礎上,召開工作推進會,發布《昆明市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指南》。為保證工作的有效性,建立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包保責任制,結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市種子管理站、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縣(市)區農業農村局職能職責,由各單位牽頭包保對應各縣(市)區按質按量完成工作任務。注重協調各方面開展工作,對普查和收集過程遇到的問題充分調動主管部門、當地政府、承擔單位、農民的積極性協同解決。涉及種質資源實物方面的問題,也加強對種質資源普查和收集工作人員的培訓和指導,督促其深入學習技術規范,合理限制普查與收集任務的外包,及時解決普查和收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同時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承擔單位積極爭取當地政府支持,向有閱歷的老專家、老農技人員請教,特別是走訪一些退休農技人員。

1.2 成立領導小組及技術服務專家組,圍繞計劃任務開展工作在昆明市農業農村局種業處設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組織協調和監督檢查,發放《昆明市農業農村局關于公開征集農作物種質資源的通告》,制作行動旗幟等;由昆明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組建的糧、經、果、蔬等專家技術團隊,負責技術咨詢事宜;在昆明市種子管理站設協調工作點,負責普查與收集行動的組織協調和日常管理;由昆明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市畜牧站)組建牧草專業專家團隊,提供技術支持,負責制定技術方案,提供技術咨詢;由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承擔各轄區具體普查與收集工作。

1.3 爭取各級政府配套支持部級資金共到位約61.6238 萬元,用于物資購買、車旅、專家咨詢、培訓、勞務費等。9 個縣(市)區開展此次行動任務,承接主體為昆明彤駿農業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由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與承接主體簽訂政府購買服務合同,并下撥工作經費。昆明市9 個普查縣(市)區農業農村局分別與昆明彤駿農業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簽署《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合作協議》,明確雙方權利與義務。昆明彤駿農業規劃設計研究院根據《中央本級項目支出預算管理辦法》(財預〔2007〕38 號)及《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規定,負責對昆明市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的專項資金進行管理,報銷9 個普查縣(市)區在普查工作中項目實施與管理相關的專項費用。

1.4 加強宣傳引導,提高群眾參與度充分利用電視臺、報刊、網絡、廣告等媒體平臺大力宣傳昆明市開展的此次工作,多角度、多渠道全面提升全社會知曉度與參與度,同時積極發放、粘貼《昆明市農業農村局關于公開征集農作物種質資源的通告》,確保此次普查與收集行動取得實效,切實推動此項工作的開展。

2 制定普查內容及方法

2.1 普查內容包括1956 年、1981 年、2014 年3年的糧、經、果、蔬、牧草等培育品種或地方老品種資源的名稱、特征特性、分布地點及種植者認知等;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緣種的生態環境、地理分布及瀕危狀況等[2];以上作物的栽培歷史、制度,品種換代更新、社會經濟對品種變化的影響等。

2.2 普查方法一是采取查閱檔案歷史資料,走訪老干部,多專業、多系統聯合論證等方式,對全市9個普查縣(市)區的農作物種質資源進行全面普查;二是是深入鎮、鄉、村,向當地老農技人員、老農民詢問品種起源、歷史、傳說、保存、保護、流轉、種植等信息資料,開展實地考察;三是根據所獲信息分別填報1956 年、1981 年、2014 年 3 個時間節點的普查表。

3 根據普查內容及方法制定收集內容及方法

3.1 收集內容在全面普查基礎上,對珍稀、源遠流長、名優特有等地方老品種和野生近緣種進行了查找,并且采取了搶救性措施,以保護這些珍貴的農作物品種。

3.2 收集方法自2020 年開始,共計有143 個單位3327 人參加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出動車輛307輛(次)、行程5.97 萬km,走訪85 個鄉鎮558 個行政村883 次,同時,做好收集物資保障,包括相機、GPS 設備、指南針、鉛筆、橡皮、標簽、網袋、手電筒、對講機、望遠鏡、雨衣、小刀、鐵鍬、枝剪等。根據鄉(鎮、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提供的線索走訪交通閉塞村莊、部分少數民族集聚區,通過老人、老農科人員詳細了解當地資源情況,并找到資源所在的準確位置,通過花伴侶、形色等軟件輔助鑒定植物科、屬、種,對符合征集要求的種質資源按《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技術規程》進行收集,根據普查辦規定的重量、凈度要求,收集足量的種子,寫好標簽裝入網袋,對征集現場、種質資源生存環境、主要特征特性、植株、花、種子等進行拍照,填寫種質資源征集表。征集工作結束后對種質資源進行擴繁、鑒定,調查相關性狀,拍攝各生育時期典型性狀照片,填寫入庫清單等表格。

4 普查成效

領導小組充分發揮組織、領導、指揮、物資供應及跨部門的協調及技術指導作用,專家技術組提供技術支撐,縣、鎮、鄉村級工作人員負責具體實際工作,全面建立建全工作聯動機制,2020-2023 年歷時4 年時間開展普查征集工作,相關數據經過縣級210次核對、修定,市級100 余次核定,省級審核修改20余次,取得如下普查征集成效。

4.1 昆明農作物種植品種歷史變遷昆明市1956年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有411 種(9 個普查縣(市)區累計,不去重復,下同),其中種植的地方品種有341 個,培育品種70 個。四大主要糧食作物:稻地方品種有103 個,培育品種有36 個;玉米地方品種有49 個,培育品種有10 個;小麥地方品種有43 個,培育品種21個;馬鈴薯地方品種25個,無培育品種。糧食作物種植總面積約為20.58 萬hm2,其中玉米4.16 萬hm2,水稻6.88 萬hm2,小麥3.60 萬hm2,馬鈴薯1.37 萬hm2。主要經濟作物油料、煙草、糖料、茶葉、纖維,果樹,蔬菜等共計349 種,其中地方品種有328 個,培育品種有21 個。

昆明市1981 年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有907 種,其中種植的地方品種有464 個,培育品種443 個。四大主要糧食作物:稻地方品種有147 個,培育品種有194 個;玉米地方品種有50 個,培育品種有75 個;小麥地方品種88 個,培育品種有110 個;馬鈴薯地方品種有28 個,培育品種有18 個。糧食作物種植總面積約23.20 萬hm2,其中玉米4.49 萬hm2,水稻6.30 萬hm2,小麥4.95 萬hm2,馬鈴薯1.97 萬hm2。主要經濟作物油料、煙草、糖料、茶葉、纖維,果樹,蔬菜等共計558 種,其中地方品種有367 個,培育品種有191 個。

昆明市2014 年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有605 種,其中種植的地方品種有118 個,培育品種487 個。四大主要糧食作物:稻地方品種有5 個,培育品種有80 個;玉米地方品種有22 個,培育品種有254 個;小麥地方品種有3 個,培育品種有50 個;馬鈴薯地方品種有8 個,培育品種有33 個。糧食作物種植總面積約20.70 萬hm2,其中玉米7.54 萬hm2,水稻2.45 萬hm2,小麥2.67 萬hm2,馬鈴薯2.43 萬hm2。主要經濟作物油料、煙草、糖料、茶葉、纖維,果樹,蔬菜等共計1118 種,其中地方品種有324 個,培育品種有794 個。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昆明種植的作物品種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糧食作物種植的種類1956 年最少,1981 年達到峰值,2014 年比1981 年有所減少,這是品種優勝劣汰的過程;隨著時代的推進,種植的地方品種快速減少或消失,被培育品種所取代。主要經濟作物種植的面積及品種隨著時代的推進而逐步增多,種植的品種多為培育品種,部分種類成為產業種植,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另外,糧食作物種植的面積2014 年比1981 年有所減少,就四大主要的糧食作物而言,水稻種植隨著時代的推進面積明顯減少;玉米種植面積明顯增加;小麥種植面積于1981 年達到峰值,2014 年有所減少;馬鈴薯種植面積也在逐年增多。經濟作物種植品種隨著時代的推進不斷增加。

4.2 資源普查收集情況共征集資源470 份,其中糧食作物197 份、經濟作物25 份、蔬菜52 份、果樹108 份、牧草綠肥88 份,所收集的資源為老品種和野生種,種植很少,面臨消失;各縣(市)區收集情況為:東川51 份、晉寧60 份、富民37 份、宜良47 份、嵩明40 份、祿勸112 份、尋甸40 份、安寧43 份、石林40 份。上交國家種質資源庫(圃)的農作物品種共有408 個,其中糧食作物179 份、經濟作物16 份、蔬菜45 份、果樹81 份、牧草綠肥87 份;各縣(市)區提交入庫情況是:晉寧48 份、安寧42 份、東川42份、富民30 份、尋甸39 份、祿勸95 份、石林34 份、宜良39 份、嵩明39 份。提交照片1415 張。收集的資源包括:本地特有品種、人工培育品種、野生近緣品種以及從國外引進的品種。

4.2.1 糧食作物收集情況糧食作物總數179 份,包括:玉米39 份、水稻4 份、馬鈴薯19 份、小麥6 份、大麥4 份、蕎麥8 份、豆類81份、甘薯5 份、薏仁3份、籽粒莧3 份、青稞3 份、燕麥2 份、亞麻1 份、高粱1 份。

4.2.2 經濟作物收集情況經濟作物總數16 份,包括:油菜4 份、花生2 份、向日葵2 份、茶3 份、西番蓮1 份、假酸漿1 份、蘇子1 份、大麻1 份、冰粉籽1 份。

4.2.3 蔬菜收集情況蔬菜總數45 份,包括:白菜1 份、山藥5 份、瓜類9 份、蔥3 份、辣椒3 份、西紅柿1 份、姜2 份、莧2 份、扁豆3 份、蒜2 份、蔞蒿1 份、芋2 份、韭菜1 份、蘿卜1 份、芫荽1 份、蔓菁1 份、牛皮菜1 份、藠頭1 份、地筍1 份、灰條菜1 份、茴香1 份、云參1 份、胡蘿卜1 份。

4.2.4 果樹收集情況果樹總數81 份,包括:柿15份、花紅5 份、蘋果1 份、梨29 份、余甘子1 份、桃8份、酸柑子1份、李7 份、杏4 份、葡萄3份、山楂2份、羅望子1 份、櫻桃1 份、棗1 份、無花果2 份。

4.2.5 牧草綠肥收集情況牧草綠肥總數87 份,包括:黎1 份、稗5 份、虎尾草1 份、狗尾草4 份、反枝莧4 份、車前草1 份、藎草2 份、木藍1 份、泥胡菜1份、繁縷2 份、雀麥3 份、菥蓂1 份、戟葉酸模1 份、扁核木1 份、碎米薺1 份、婆婆納1 份、野蘿卜1 份、水苦荬1 份、山苦荬 1 份、細葉旱芹1 份、鼠麹2 份、長刺大黃1 份、蒿2 份、芒草2 份、錫金早熟禾1 份、華西小石積1 份、紫云英1 份、云南羊茅1 份、穗序野古草1 份、孔穎草1 份、畫眉草2 份、細柄草1 份、蜈蚣草1份、硬稈子草1份、白草3份、天藍苜蓿1份、云霧薹草1 份、竹葉草2 份、琉璃草1 份、龍葵1 份、錦葵1 份、水庶草1 份、藎草2 份、野燕麥2 份、棒頭草2 份、筒軸茅1 份、鼠尾粟1 份、百脈根1 份、截葉鐵掃帚1 份、多年生黑麥草1 份、千里光1 份、柯孟披堿草1 份、苞子草1 份、橘草1 份、甜根子草1 份、紫馬唐1 份、千針莧1 份、草木犀1 份、白刺花1 份、燈芯草1 份、香附子1 份、磚子苗1 份、銀合歡1 份。

4.3 搶救性保護情況據查證,此次昆明市征集的種質資源除玉米類、大豆類、油菜類于1956 年和1981 年分別收集過并交省級保存外,其他大部分種質是首次收集保存。如石林白糯玉米、圭額山白玉米;晉寧夕陽香糯;東川馬爾科洋芋、蔓菁,大白馬牙玉米、胭脂玉米;安寧草鋪黃玉米、安寧高原黃玉米、安寧黃玉米、安寧白馬牙玉米、安寧八街紅玉米、安寧密馬龍紅玉米、安寧密馬龍白玉米、安寧密馬龍黃玉米、安寧北沖黃玉米;宜良大白糯、黑玉米、紅玉米等只有個別農戶種植,面臨消失,此次有幸收集到并上交保存,對種質的延續保護利用有重要意義。野生種如安寧生藜蒿、野蔥;晉寧野生刀豆等資源得到保護。牧草資源由于開墾、干旱、化學除草劑使用等,有的品種越來越少,此次收集保存對保護生物多樣性有重要意義。

5 存在問題及建議

5.1 存在的問題一是縣級實際工作輔助人員年齡偏大,人力不足是制約工作推進的主要因素。二是由于宣傳力度不夠,導致干部群眾對保護農作物種質資源的重要性缺乏認知,從而使得他們無法及時獲取有關種質資源的信息。三是由于年代久遠,個別縣(市)區檔案館、縣志辦、農業主管部門有關普查表中1956 年、1981 年部分信息缺失,可查的文獻資料較少,給普查表的填寫帶來較大困難。

5.2 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種質資源普查、保護與開發利用是長期性、系統性工程,普查與收集應當持續有效開展,應隨時發現隨時收集上報[3]。隨著城鎮化進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傳統農業被現代農業取代,加之農民的生活與消費方式逐步發生變化,優勢品種代替有缺陷品種速度快,一些地方特有品種正在逐步消失,其品種種類、種植面積也逐年減少[4]。因此建立健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常態化工作機制就顯得十分緊迫,這是把種質資源收集行動取得的成效延伸延展下去的有效手段,同時建議加強市縣兩級種質資源庫(圃)建設,把優異地方種質資源就地保存,對優異種質資源進行繁殖、保護、利用。

5.3 建立資源共享平臺截至2023 年3 月,我國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取得了明顯成效,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長期戰略保存種質資源達到53萬余份,保存數量位居世界第二,其中有超過一半被分發共享利用過[5]。這表明我國種質資源豐富,保護體系相對完善,各種有利基因蘊藏在這些種質資源中,分析、鑒定并進一步評價這些資源,發揮種質資源的潛力舉足輕重。本次昆明市開展的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及收集成效顯著,所收集的資源類型多樣化,其中不乏有經世代相傳的古老地方品種及久經考驗的具有較強抗逆性和適應性的品種[1],這些品種或將直接推廣應用,或將繼續發掘潛在價值。國家應逐步開發完善種質資源共享多元化平臺,以規章制度為導向,讓科研院所、高校、種子企業等相關單位共同參與鑒定、評價、創新與利用,發揮平臺作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種質創新。

5.4 構建農作物普查獎懲機制應在普查收集工作中建立健全農作物普查收集獎懲機制,開發設立各級獎項旨表彰在普查過程中有重大資源發現的個人、優秀普查與收集技術人員、優秀普查與收集技術團體及無私奉獻的老干部、老農技人員、老農戶等,同時對有過失者應設立處罰機制,這是提高普查收集技術人員積極性的有效手段。

猜你喜歡
昆明市普查種質
華南地區最大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庫建成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蟲發生
昆明市明良匯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胡春華強調:確保脫貧攻堅普查取得圓滿成功
昆明市延安醫院
昆明市測繪研究院
亞麻抗白粉病種質資源的鑒定與篩選
關于農業文化遺產普查與保護的思考
貴州玉米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及核心種質庫構建
紅錐種質早期生長表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