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種植技術優化策略

2024-04-26 07:47
世界熱帶農業信息 2024年3期
關鍵詞:稻米秧苗病蟲害

水稻是中國主要糧食作物,優化水稻種植技術對保障稻米正常供給十分重要。如今水稻種植朝著科學化、技術化方向發展,通過優化水稻種植技術,可以提升稻米品質,降低水稻種植成本,增強水稻種植效益,并擴大水稻種植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隨著時代的發展,消費者對稻米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綠色無公害稻米受到更多歡迎。水稻種植包括選種、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多個方面,優化水稻種植技術環節都能提升稻米品質,從而保障食品安全,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水稻產品。提升水稻種植效益,也能促進農業高效發展,加快水稻產業的技術升級和轉型,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并且有助于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1水稻種植技術優化策略

1.1優化選種技術

選種時,要根據水稻特性、適應性、產量和品質等方面的要求,篩選出最適合當地種植的水稻品種。水稻品種有4種,分別是秈稻與粳稻、黏稻與糯稻、常規稻與雜交稻、普通稻與特種稻,不同水稻品種在營養價值、稻米質量、經濟價值等方面有所差異,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選擇[1]。水稻選種時首先需要考慮生長周期,早中晚稻生長周期有差異,不同稻種的生長天數也各不相同,水稻生長周期應與當地氣候條件相適應。其次,要考慮土壤、病蟲害等因素,選擇適應性較強、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品種。最后,水稻產量和質量也是重要選種因素,盡量選擇高產、抗病能力強、品質好的水稻品種,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在水稻選種時,可以進行試種試驗,評估各個品種的表現,以確定最適合種植的品種,也可以在中國水稻品種及系譜數據庫中查詢,比較分析各種水稻品種的特征和優劣勢。

1.2優化育苗播種技術

在播種前做發芽試驗,將少量種子浸泡在30℃水中,浸泡時間為3~4 h,之后將種子轉移到10℃左右的生長環境中,2 d后查看出芽情況。浸種前曬種3 d左右,并利用鹽水浸泡淘汰漂浮起來的差種,之后將優質種子用清水沖洗干凈。之后浸種消毒,浸種天數和浸種水溫成反比,浸種水溫越高,浸種天數越短。浸種完畢后將種子放入溫水中催芽,直到出芽率達到80%將其撈出。在配制育苗土時,選擇肥沃土壤,適當加入腐熟農家肥,土壤pH值保持在5左右。苗床要提前扣上大棚,提高苗床表面溫度,并且耕翻深度要在15 cm左右、床高10 cm左右、寬度在2 m左右,相鄰苗床之間留出過道。播種時間根據插秧時間調整,一般在插秧前1個月播種,在播種前1 d澆透苗床,苗盤覆土在1 cm左右,之后覆蓋地膜保濕保溫。出苗后去除地膜,注意控制溫度,避免棚內溫度在30℃以上。同時注意澆水次數,早晨葉尖有露水則不用澆水,澆水時間一般在早晨和傍晚。苗期追肥視苗情而定,追肥以硫酸銨為主,苗期病害主要防治立枯病,可噴施殺菌劑。水稻育苗主要是為了培育根系發達的壯苗,葉片生長在其次,秧苗只有根好,之后才會長好。

1.3優化水稻插秧技術

插秧期選擇對后期產量影響較大,一般來說,插秧期以水稻分蘗開始時為宜,且最好選擇在陰天、晚上或早晨進行插秧,避免陽光暴曬對幼苗造成傷害。插秧前打井,用手捏平秧床上的土壤,將秧苗放入秧管中并抖動取出,控制插秧深度和角度。插秧時稻田水深保持在1 cm,田面硬度保持在手指插入2 cm左右,插秧深度也在2 cm左右,避免水過深田過軟,導致秧苗立不正,插不牢,或水過淺田過硬,機器插苗時會很傷苗。要合理控制秧苗密度,過密會導致空氣、水分、營養和陽光不足,影響秧苗生長。秧苗插完后立即澆水,水深不超過秧苗心葉,秧苗返青后即可施蘗肥。

1.4優化田間管理技術

秧苗返青后,要加強稻田水量管理,設計好排水口,避免秧苗遭雨水淹沒,保持4 cm左右水層,保持水溫和地溫。進入水稻分蘗期后,依舊要保持淺水層,深水影響施肥和除草,淺水層也有利于吸熱和放熱,保持水層處于一定溫度范圍內,促進水稻分蘗,如有需要可以適量施肥,少量多次施氮肥[2]。稻田里會長水綿,吸附在水稻上或覆蓋住水面,影響植株獲取氧氣,嚴重情況下會導致植株腐敗爛根,要及時打撈清理。為防止稻田雜草叢生,在返青后一段時間就要進行二次封閉,可用苯噻酰草胺、丙草胺、吡吡嘧磺隆、芐嘧磺隆等農藥滅草。在水稻分蘗末期要曬田,破壞病菌和蟲卵的生存條件,并控制分蘗生長,使水稻根系能夠吸足營養,曬田達到地面出現輕微裂痕即可,持續時間一般在1周左右,當秧苗1/3拔節停止曬田,并回水灌溉。

1.5優化施肥技術

在水稻各個生長階段,要做好施肥工作,分蘗期是重要生長發育階段,此時施用復合肥,以氮肥為主,促進植株生長。拔節期水稻生長較快,此時需要大量的氮肥和磷肥,以滿足水稻生長需要。抽穗期是水稻生長關鍵時期,可施用尿素和復合肥。灌漿期是水稻籽粒逐漸形成并成熟的時期,此時需要適當增加磷肥施用量,以促進籽粒發育。

1.6優化病蟲害防治技術

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在分蘗期,水稻主要病蟲害為瘦緣蝽、稻縱卷葉蛾,可施用低毒、高效的病蟲害藥劑,并嚴格控制藥劑用量,避免對環境和土壤造成影響。水稻拔節期主要病蟲害為心形葉螟、稻縱卷葉蛾,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方法,使用寄生蜂、生物農藥防治,同時注意及時清除病害部位。水稻抽穗期主要病蟲害為紋枯病、水稻條紋螟,可采用農藥噴霧、驅蚊燈等防治措施,同時保持田間環境的整潔衛生。水稻灌漿期主要病蟲害為白葉枯病、稻飛虱等,需要加強農田管理,及時排水,防止積水傳播病菌,同時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水稻抗病蟲害能力。

2增強水稻種植效益的途徑

2.1采用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

滴灌相較于傳統漫灌有較大優勢,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可以通過管網直接將水肥直接輸送到水稻根系,節約了灌溉水量,促進植株吸收營養,并可以減少田間雜草和病蟲害,還能夠為水稻提供有氧生存環境,減少甲烷排放,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3]。滴灌技術還能夠提高水稻產量,減少種植工作量,從而降低勞動成本,并且可以支持在坡地種植水稻,有利于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在布置滴灌管網設施時,滴灌帶需距離水稻根系5 cm左右,滴頭間距控制在30 cm左右,主管上要安裝流量計和壓力表,對水流量和水壓進行實時監測調控,二級管道直徑隨管道長度增長而擴大。滴灌管網安裝完畢后,要進行測試,找到合理流量和滴水速度。

2.2采用綠色種植技術

水稻綠色種植技術是指通過科學、環保、可持續的方式進行水稻種植,以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綠色種植技術主要包括輪作、秸稈還田及使用有機肥料和綠色病蟲害防控技術[4]。水稻輪作和秸稈還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減輕作物病害,提高水稻產量,水稻秸稈還田主要包括高茬還田、覆蓋還田、堆漚還田、過腹還田4種形式。在水稻種植中使用有機肥料和綠色防控技術,可以避免化肥和農藥污染土壤,減少化學物質在稻米中的殘留,提升稻米品質。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通過優化選種、育苗播種、插秧、田間管理、施肥、病蟲害防治技術,采用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和綠色種植技術,能夠促進水稻健康生長,形成科學合理的水稻種植模式,產生更大規模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水稻種植的可持續發展和稻米品質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章鑫強,邵國強.水稻種植技術優化措施分析[J].種子科技,2023,41(4):64-66.

[2]毛娟芬.水稻種植技術優化要點[J].新農業,2022(23):8-9.

[3]周永麗.優化水稻種植技術提升種植效益策略分析[J].新農業,2022(11):13-14.

[4]李剛.新時期下如何優化水稻種植技術增強水稻種植效益[J].農民致富之友,2017(16):8.

(江西省萬安縣農業農村局揭平路,羅淑敏)

猜你喜歡
稻米秧苗病蟲害
隱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DA-6對番茄秧苗生長的影響
稻米香噴噴
春季葡萄苗病蟲害咋樣防治
夏季玉米主要病蟲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蟲害
農民
發揮內外因作用 促進稻米業發展
基于Meanshift和Hough變換的秧苗行中心線提取
阿維菌素在稻米中的殘留檢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