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與鄉村文化振興路徑研究
——以鄭州市為例

2024-04-27 18:03鄭州大學體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李向娜
河南農業 2024年5期
關鍵詞:鄭州市農民農村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李向娜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鄭州市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文化轉向”的關鍵節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需要城區與郊縣的協同發展,需要經濟與文化的同頻共振。鄭州市在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過程中,要深刻認識鄉村文化振興在國家中心城市戰略中的重要地位,挖掘和培育鄭州市優秀傳統鄉村文化,培養農民的文化素養和自信心,大力推進鄭州市國家中心城市遠景目標的實現,努力創建幸福文明的鄉村社會。2021 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農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若干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振興促進法》相繼出臺,兩個文件對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全面部署,并將其擺在了突出的位置。2022 年2 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正式發布,作為中央一號文件,國家再次對鄉村振興作出重點部署。2022 年10 月,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新的環境和新的形勢下,梳理鄭州市鄉村文化振興面臨的困境,總結經驗,對實現鄭州市鄉村的全面振興,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鄉村文化振興的內涵闡釋

(一)鄭州市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內涵

自2022 年3 月1 日起,河南省正式施行《河南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稐l例》從產業發展、生態宜居、鄉風文明、鄉村治理、城鄉一體化等多個方面入手,多措并舉,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發展。鄭州市作為河南省會城市,面臨國家中心城市和鄉村振興的雙重使命,而鄉村振興中呈現出的“文化振興”這一薄弱環節,越來越成為鄭州市鄉村振興和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軟肋”。面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然的“文化轉向”,河南省政府勾畫“13616”戰略框架,“文明鄉風塑造”被列為落實農村振興戰略的六大重點舉措之一?!稐l例》圍繞“鄉風文明”這一目標展開,提出要在新時期開展文明實踐活動,在農村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創建文明村鎮、文明家庭,組織農村志愿服務,開展節慶民俗活動和民俗文化體育活動,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設施,增加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因此,基于鄭州市地方政府的政策導向,鄉村文化振興內涵可概括為:以實現鄉民幸福、鄉風文明為發展目標,以提升農民思想素質和社會互動為主體,以推動優秀民俗發展、鄉村農耕農趣農味活動、曲藝文體活動、志愿服務等活動為創新形式,以完善農家書屋、提供文化供給和培訓等平臺為載體,使鄉村文化展現出獨特的價值,讓良好的家風、民風、鄉風回歸鄉村。

(二)國家中心城市與振興鄉村文化的關系

1.鄉村振興是對鄭州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補充。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城鄉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的內在要求,是對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補充,是加快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實踐。鄉村振興作為一項基礎工程,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載體,不斷開創鄭州市“三農”工作新局面,走好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路子,夯實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基礎,具有支撐、完善、強化鄭州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功能。

2.鄉村文化振興助力打造鄭州市國家中心城市。鄉村文化振興決定著鄉村振興的成效,決定著鄭州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態勢。鄉村群眾只有在精神文化生活層面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才會真正關心鄉村的建設與發展,才會盡己所能助推鄉村建設與振興。因此,通過國家中心城市對鄉村資源的優化配置,借助城市化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實現鄉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飛躍,是鄉村文化振興的目的。只有鄉村文化煥發活力,才能讓鄉村振興更具活力、更具創造力,一條具有國家中心城市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才能走得更強。

二、鄭州市鄉村文化振興面臨的困境

(一)城市和農村文化資源發展不均衡

城市和農村文化資源發展不均衡主要表現在城市書房資源分布不均衡。鄭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公布的《鄭州市城市書房》數據顯示,截至2021 年3 月,鄭州市城市書房有65 個,總投資額7077 萬元,均采用政府購買服務、政府運行、企業托管的合建管理模式。藏書量達21.4 萬冊,其中9 個主城區城市書房有39 個,占城市書房總量的60%;7 個縣城城市書房有26 個,占城市書房總量的40%。鄭州市農家書屋建設方面,據《鄭州日報》報道,2008—2018 年,全市累計建成1996 家標準化農家書屋,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在2022 年度河南省新聞出版局公布的全省60 個優秀示范農家書屋名單中,鄭州市主城區占4 個,鞏義市、滎陽市、新密市、新鄭市4 個縣城各1 個。通過以上數據發現,鄭州市主城區的城市書房在總量上多于縣城,主城區的農家書屋建設品質顯著高于縣城。

(二)鄉村農民文化素養與數字時代發展不同步

鄭州市2021 年投入財政資金7.2 億元,啟動50個美麗鄉村精品村建設,精品村工程總體進度接近70%,完成進度較快的村工程在90%以上;全市50 個精品村新增近200 家農家樂和民宿。鄉村更美麗了,但農民的數字化和信息化素質還不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民使用電子產品如微信、淘寶、支付寶、網絡直播等不熟練,缺乏技術支持;二是農民過分沉迷于手機娛樂軟件,篩選優質網絡信息的能力較差,辨別信息的能力不高;三是農民社交圈較小,信息獲取方式單一,他們往往只能通過有限的社交圈進行人際交往和信息交流,缺乏學習平臺和信息獲取能力。作為新時期農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物質需求得到了滿足,卻存在與城市主流社會思想脫鉤、文化活力不足的問題,恰恰是鄉村文化振興中的薄弱表現。

(三)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足

截至2021 年底,由鄭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開展的“舞臺藝術進鄉村、進社區”文藝演出已完成1155 場,占2021 年度任務的96.25%,已有85%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基本建設完成。從圖書報刊下鄉、電影電視下鄉到送戲曲下鄉、城市文化演出下鄉,這些舉措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鄉村群眾的文化需要,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鄉村老百姓的整體精神需求。當這些下鄉的文化活動離開之后,廣大鄉村人民的文化生活又陷入“悄無聲息”,農民的文化娛樂項目和文化發展缺乏可持續性。

三、推進鄭州市鄉村文化振興的對策與建議

(一)以人為本,促進農民群體現代化素養提升

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需要一代代人的傳承與發揚,這迫切需要一批有思想、有活力、有擔當的青年參與。

1.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F代化人才隊伍建設離不開農村文化的振興,政府需要出臺相關的住房、醫療、教育補貼和社保政策,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吸引愿意扎根農村、投身農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回鄉工作,為鄉村振興儲備好人才。

2.繼續發揮各類人才參與農村文化振興的積極性,建立各類農村文化合作社,構建農村文化運營體系,培養和造就一批農村文化的組織者、帶頭人、參與者和擁護者。

3.通過鄉村儲備人才對農民的培訓,推動鄉村百姓的文化培訓與提升工程,從而提升農民現代化素養。要在醫療、健康、衛生、法治社會、數字科技、智能化等領域對農民進行培訓,拓展農民的現代化生活知識和技能,引領鄉村文化振興主體思維的自我革新,從而逐漸縮小與國家中心城市公民的差距。

(二)加大文化服務供給,充實鄉村文化振興的公共資源

不斷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改變農民群眾的現代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為群眾提供更加便捷、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務,使農民群眾在建設農村的同時,也能緊跟時代步伐,當好農村建設的主力軍。

1.加大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投入力度,建設現代農村文化基礎設施體系。具體來說,行政村根據實際居住人口比例建設圖書館、閱覽室、農家書屋和農民活動中心,為廣大農村提供更多更好的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確保城鄉居民都能享受讀書看報、展覽展示、文藝演出等機會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例如,新鄭市觀音寺鎮唐戶村大力實施數字農家書屋建設,以“互聯網+書屋”為切入點,著力打造數字農家書屋。通過書屋內計算機閱讀網站、手機APP、微信等提供一體化的內容服務,農民可多渠道進入數字農家書屋平臺,享受閱讀圖書及其他各項服務。

2.在村鎮建設文化大講堂和群眾工作室,借助公共文化等數字化服務平臺,使鄉村群眾能夠同步欣賞到文藝展演、專題講座、藝術慕課等優質的公共數字產品。

3.以提升文化服務供給為契機,注重不同內容的文化供給。加強村企共建、黨政團體共建、高校共建力度,使企業在資金和資源方面持續發力,使黨政團體在推進法治鄉村建設方面發揮專長,增強農民法治觀念,提升農民現代法治素養,使高校大學生在開展勞動教育活動和為鄉村注入活力中提供幫助。

(三)弘揚鄉村傳統文化,振奮鄉村農民主體力量

1.大力發展鄭州市傳統曲藝文化——豫劇和河南墜子。素有“豫劇之鄉”的新密市一直帶動著鄭州市周邊縣城豫劇事業的發展,河南墜子在河南省已有百年發展歷史。生動活潑的豫劇和河南墜子調節著鄉村百姓的枯燥生活,給人們帶來快樂和愉悅。當下,弘揚中原優秀鄉村曲藝文化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2.保護傳統村落,探索利用古村落、古民居的新路子,鞏固古村落的人文底蘊。傳統村落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和自然資源,具有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和社會價值,鄭州市有4 個傳統村落入選河南省第五批傳統村落名錄,4 個傳統村落入選全國第五批傳統村落名錄;此外,還有滎陽市高村鄉油坊村、鞏義市大峪溝鎮海上橋村、新密市呂樓村、登封市楊家門村等,這些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在經濟層面有利于培育鄉村文化旅游新業態,在文化層面有利于壯大鄉村獨特傳統資源。要深度挖掘,讓傳統村落的文化底蘊“活起來”,讓鄉村文化的振興主體煥發出勃勃生機。

(四)構筑文化平臺,激揚鄉村文化振興

1.政府搭建活動平臺,讓農民群眾在振興農村文化的活動中充分調動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如開展農作物搶收比賽、趣味文體、節慶民俗等農村農耕、農趣、農味活動,由縣級市牽頭,各鄉鎮具體實施,使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支持和鼓勵農民自發組織開展一年一度的村歌、“村晚”、廣場舞等文體活動;通過整合文化惠民活動資源,定期組織農民舉辦村級、鎮級、縣級知識競答比賽,增強農村農民廣泛的文化參與性,繁榮農村文化。

2.組織農民進行志愿服務活動,為農民參與社會治理搭建平臺。在三年疫情和鄭州市“7·20”暴雨期間,涌現出了許多先進的農民典型。有村支部委員會牽頭,依托村委、駐村書記、村組長、農民建立的四級志愿者服務工作隊,有為抗擊洪災送餐的農民志愿者,有沖鋒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的大學生志愿者。志愿服務活動平臺的搭建,能方便農村普及養生科學知識、衛生健康防疫安全知識、應急避險常識、國家安全教育知識,有利于倡導鄉村健康科學的生產生活方式。

(五)傳承文明鄉風,助推鄉村文化振興持續發展

鄭州市通過凈化鄉村文化“毒瘤”,上下同心振興鄉村文化好風氣。

1.把傳承文明鄉風工作繼續抓緊抓好。以全國文明鄉村為樣板,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齊抓共管,摒棄天價彩禮陋習,禁止鄉村濫擺宴席,節約用車,倡導“車不過十,禮不過百”文明新風等鄉村移風易俗行動深入開展。通過聽黨話、感黨恩、謀振興,引導廣大市民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大力弘揚好家教、好家風。引導農民敬老、尊老、愛幼,弘揚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婚嫁新風、節儉節約等內容在農村落地生根,樹立文明鄉風。

猜你喜歡
鄭州市農民農村
鄭州市鉆石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鄭州市
鄭州市創新推進“八大群體”入會工作
鄭州市
在農村采訪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