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真題 “練”能力

2024-04-27 23:30
教學考試(高考歷史) 2024年1期
關鍵詞:可可豆航路真題

鄭 濤

(江蘇省南京市臨江高級中學)

高考真題是由命題專家經過深思熟慮、反復打磨命制出的典型題目,具有一定的嚴謹性、權威性和方向性。高考結束后,高三教師大多會帶領學生反復練習高考真題。由于平時練習太多,大多數學生對每道真題的答案都已爛熟于心。殊不知,一種題型雖然學生平時很熟練,但是第二年可能又會換另外一種方式考查,新的情境下學生又會手足無措。究其原因,我們研究高考真題、做高考真題不是背記答案,也不是淺層次地分析試卷,而是要靜下心來認真琢磨真題背后的命題邏輯,利用真題的變式來訓練學生的思維。筆者以考查“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這一考點的真題變式舉例來進行一些探討。真題如下:

(2023·海南卷·11)原產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誤稱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為貴,在中美洲部分地區一度被當作貨幣使用。16 世紀后傳播到歐洲。隨著可可樹被廣泛引種,以及可可豆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的不斷改進,19 世紀后半葉,巧克力成為大眾化商品。引起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新航路開辟促進物種交流

B.歐洲的商業格局發生變化

C.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驅動

D.世界殖民體系的初步形成

【真題解析】本題提供了三個時間節點:“原產于”“16 世紀后”“19 世紀后半葉”。根據材料“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的不斷改進”“大眾化商品”可知新航路開辟后,全球物種交流逐漸擴大,使可可豆的種植范圍不斷擴大,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的進行,可可豆的生產和加工技術不斷改進,擴大了巧克力的市場供應,所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是推動巧克力普及的根本原因,故選C 項;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只是擴大了可可豆的種植范圍,出現于第二個時間節點“16 世紀后”,原產于美洲的植物,歐洲也出現了,這種范圍的擴大,無法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和擴大市場的供應量,故A 項錯誤;歐洲商業格局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商業貿易的大擴張所帶來的商品種類、流通量增長以及新的商業經營方式出現,材料并未具體體現可可豆種植范圍的變化,故B 項錯誤;殖民體系的初步形成只是強化了宗主國對殖民地的掠奪,與可可豆的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的改進無關,故D 項錯誤。

一、“反客為主”:對題干的部分改編

原產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誤稱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為貴,在中美洲部分地區一度被當作貨幣使用。16 世紀后傳播到歐洲,可可樹被廣泛引種。這一變化的背景是 ( )

A.新航路開辟

B.商業革命

C.價格革命

D.工業革命

【改編說明】時空觀念核心素養水平劃分水平2 要求:能夠將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框架下。就“特定時間”而言,原題提供了三個時間節點:“原產于”“16 世紀后”“19 世紀后半葉”。本題改編主要抓住前兩個時間點也構成一種“小變化”,與原題相比這是一種“次變化”。倘若把“19 世紀后半葉”去掉,那么“次變化”成了“主變化”,從而“反客為主”單獨成題。前兩個時間節點即從原產于美洲到16 世紀后,歐洲逐漸廣泛種植可可樹,體現了新航路開辟帶來的物種交換,因此這個大的背景是新航路開辟,故選A 項;商業革命、價格革命都是新航路開辟帶來的影響,這兩個革命都和物種的交換沒有聯系,故B,C 項錯誤;時間點“16 世紀后”還未到工業革命時期,故D 項錯誤。

二、“等量代換”:對題干設問的改編

原產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誤稱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為貴,在中美洲部分地區一度被當作貨幣使用。16 世紀后傳播到歐洲。隨著可可樹被廣泛引種,以及可可豆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的不斷改進,19 世紀后半葉,巧克力成為大眾化商品。引起這一變化的經濟因素是 ( )

A.新航路開辟促進物種交流

B.歐洲的商業格局發生變化

C.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驅動

D.世界殖民體系的初步形成

【改編說明】本題改編主要把“根本原因”換成了“經濟因素”。雖然不能說根本原因等同于經濟因素,但目前看到一些真題答案,大都是從經濟角度來解釋根本原因。為了讓學生從另外一個角度對選項進行再認識,可以進行概念或者設問的“等量代換”。雖然這樣做對于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是學生多了一個對題目設問再認識的視角,從而加深了對真題的再理解。

三、“無中生有”:對非正確選項重新選材

教師在講題解題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正確選項,也要關注非正確選項,非正確選項也是命題的一個知識點。為非正確選項重新選材,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做:一是教師層面,有兩點做法——①圍繞某個非正確選項閱讀論文或著作嘗試原創命題。這一做法對教師專業素養要求很高,短時間內若無法完成,可以參考第二種方法;②最快的方法是教師從網絡上查找類似的模擬題。二是學生層面,也存在三種做法——①組織學生圍繞某個非正確選項如何選材料進行討論,相當于有了論點去找論據;②讓學生回顧考查該知識點的相關題目;③讓學生結合教材的敘述,把教材當素材編制題干。

以下就列舉非正確選項中的一個即“歐洲的商業格局發生變化”,分別從教師層面②和學生層面③舉例如下:

教師層面:(2023·河南開封五縣高一聯考)1535 年,奧斯曼帝國和法國簽訂雙邊特惠條約,授予法國商人一系列特權。1604 年,英國和威尼斯人也簽署條約,規定英法商人只付商品價值3%的關稅,而當地商人卻要付7%~10%。這些條約的簽訂 ( )

A.阻斷了東西方傳統商路

B.促進了“三角貿易”的開展

C.反映了商業革命的出現

D.加速了歐洲商業格局的調整

【試題解析】該題考查歐洲商業格局發生變化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可知,奧斯曼帝國授予法國商人一系列特權,此外對英法兩國都降低關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這一政策的支持下歐洲對外貿易會快速發展,加速歐洲商業格局的調整,故選D 項;材料中的條約利于歐洲內部對外貿易的興盛,對東西方之間的經濟發展沒有直接聯系,故A 項錯誤;三角貿易涉及歐美非三大洲,以英國為主體,販賣黑奴為中心,和材料無關,且三角貿易發生在新航路開辟之后,故B 項錯誤;商業革命發生在新航路開辟后,體現在商品種類增加、貿易中心轉移等,材料無法體現,故C 項錯誤。

學生層面:根據《中外歷史綱要(下)》第7 課“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改編。

新航路開辟后,商業貿易的大擴張使商品種類與流通量成倍增長,股份公司與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這意味著歐洲 ( )

A.貨幣急劇貶值

B.國家競爭激烈

C.工業革命開始

D.商業格局變化

【試題解析】本題根據教材中的語言進行組織,讓學生嘗試試題命制,并設置一些選項。相對教師層面來說比較簡單,但是對學生而言幫助很大,從命題的角度整合教材。商業貿易的大擴張促進了商品種類和流通量增長,并出現了新的商業經營方式,這些都意味著商業格局的變化,故 D 項正確。貨幣貶值是價格革命的內容,不屬于商業革命,故A 項錯誤;國家競爭激烈在材料里面沒有體現,故B 項錯誤;工業革命要到18 世紀中后期才開始,不符合題意,故C 項錯誤。

四、“偷梁換柱”:類似主題的匯編

真題主要講了可可豆的故事,其實反映這一時期的物品還有很多,有些真題或者模擬題經常會以茶葉、橡膠、咖啡、蔗糖、葡萄酒和大豆等命制題目。為了拓展學生的視野,“偷梁換柱”,抓好一類題,可以將這幾種相關植物的題目進行篩選,把比較典型的題目匯總如下:

①茶葉:

(2015·全國Ⅱ卷·32)17 世紀60 年代,茶葉在英國只是上流社會的消費品;到18 世紀末,茶葉已成為普通民眾的日常消費品。這反映了當時的英國 ( )

A.等級觀念明顯淡化

B.崇尚東方的生活方式

C.貧富差距日益縮小

D.擴大了與東方的貿易

【答案】D

【試題說明】關于茶葉的考查,前幾年命題較多、比較熱,例如2022 年全國甲卷第33 題。

②橡膠

(2022·浙江溫州高三選考適應性考試·20)非洲橡膠在開始的時候主要用于制造自行車輪胎,后來很快就被用于制造汽車輪胎,但資本主義需要的東西更多——煤氣、石油、各種礦產資源和鋼鐵。工業產品被賣到歐洲、歐洲的殖民地、美國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區,工業化需要的原材料則來自更遙遠的地區。這些發展使人類不再嚴重依靠馬匹和肩扛手挑,并創造了一個新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更多的人能夠更加自由地來來往往,他們被解放出來,可以進行更多的商業活動。這表明( )

A.世界的生產、消費和流通緊密聯結

B.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奪登上歷史舞臺

C.全球有序的自由貿易新時期已經開始

D.發達國家壟斷世界商品、金融和科技市場

【答案】A

【試題說明】教材對于橡膠介紹的比較少,但近幾年的模擬題中涉及的較多。對橡膠的考查主要與第二次工業革命有關,正如題目講到的制造自行車輪胎和汽車輪胎的需要。

③咖啡

(2024·浙江寧波一?!?0)咖啡原產于非洲,6 世紀傳入阿拉伯半島,15 世紀后傳播到歐洲。17 世紀,英國很多咖啡館的墻上貼滿了商品廣告和尋人啟事,成為人們交換信息和針砭時弊的場所。2002 年8 月,美國咖啡業巨頭星巴克宣布著手為消費者提供無線互聯網服務,在各咖啡門店配備Wi-Fi,將其打造成為辦公室和居家之間的過渡性空間。以上史實共同說明 ( )

A.咖啡的傳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B.世界市場的形成推動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

C.社會信息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D.美國正主導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潮流

【答案】A

【試題說明】咖啡、茶和可可被稱為世界三大飲料。對于咖啡的考查,2020 年新高考地區山東卷第19 題有關咖啡館的材料題,令人耳目一新。該題創設了兩個設問,即:(1)編寫一幕發生在17 世紀倫敦咖啡館內的人物對話場景;(2)結合英國咖啡館的變化,說明咖啡館的歷史是一部“經濟史”。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這些經典題目介紹給學生。

④蔗糖

(2023·安徽蚌埠高一下期末·9)新航路開辟后,蔗糖作為奢侈品傳入歐洲;18 世紀,蔗糖成為民眾日常生活必需品,同時也帶來蛀牙、肥胖等健康問題;19 世紀80 年代后,甜菜糖的產量超過了蔗糖并迅速成為糖類產品的主角(甜菜糖是由化學方法制成的熱量很低的甜味劑)。這反映了( )

A.人們對糖類多樣化需求的增長

B.拉美殖民地的蔗糖產量供不應求

C.社會需求推動科學技術的革新

D.壟斷組織的形成控制了蔗糖銷售

【答案】C

【試題說明】關于蔗糖的題目也很多,不僅有選擇題也有材料題,基本都圍繞著“蔗糖不僅是一部世界史也是一部社會史”“蔗糖與世界發展”等展開,考查的知識點與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兩次工業革命等史實有關。

⑤葡萄酒

(根據2023 年湖南卷第19 題改編)

材料15—16 世紀,西班牙人將葡萄酒帶到拉丁美洲。

18—19 世紀,英國人將葡萄酒帶入澳大利亞、新西蘭。

19 世紀中期,美國葡萄種植業和釀造業快速發展。

20 世紀90 年代,由法國制定的原產地命名葡萄酒法規在歐盟廣泛推行。

21 世紀以來,中國、法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成為世界上生產和消費葡萄酒的主要國家。

——以上材料摘編自[法]迪迪?!づ锼伞侗迫松浩咸丫频臍v史》等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圍繞葡萄酒在世界近代以來的歷史提煉一個論題,加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試題說明】本題是改編2023 年湖南卷第19 題材料題的一部分,重點突出對新航路開辟以來葡萄酒發展的考查。

⑥大豆

(根據2018 年全國Ⅱ卷第41 題改編)

材料1765 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為飼料或綠肥。19 世紀60 年代,豆腐在美國開始被視為健康食品。19 世紀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發現,在美國干旱地區推廣種植。至1910 年,美國已經擁有280 多個大豆品種。1931 年,福特公司從大豆中開發出人造蛋白纖維,大豆成為食品工業、輕工業及醫藥工業的重要原料。1954 年,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種植面積超過一億畝。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廣泛種植,美洲的農田和中國人的餐桌發生了緊密聯系。

——摘編自劉啟振等《“一帶一路”視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傳播》等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大豆在美國廣泛種植的原因并簡析物種交流的積極意義。

【試題說明】本題是改編2018 年全國Ⅱ卷第41 題材料題的一部分,重點考查新航路開辟以來大豆在美洲的種植以及物種交流的意義。

總之,教學實踐中應當加強對高考真題的改編研究,其中對真題的題干、設問的改編、選項的重新選材是對真題的“深度”研究,而匯編同類的題目則是拓展了真題的“廣度”研究。這些做法對進一步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訓練學生歷史思維、指導學生備考將會有很大幫助。這就需要廣大的一線教師不斷摸索、不斷實踐,真研究、真落實,逐漸把新課改向前推進。

猜你喜歡
可可豆航路真題
玩轉高考真題——比較大小問題
玩轉高考真題——集合
玩轉高考真題——幾何圖形中的不等式篇
玩轉高考真題——集合篇
可可豆與巧克力工廠
可可豆與巧克力
基于交叉航路影響的航路容量模型研究
應召反潛時無人機監聽航路的規劃
托勒密世界地圖與新航路的開辟
2014年印尼可可豆產量降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