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賦能,非商融商:打造“商科+”特色的人才培養高地實施舉措與路徑

2024-04-27 21:09盛婕呂立新汪偉吳思佳
關鍵詞:技術賦能商科人才培養

盛婕 呂立新 汪偉 吳思佳

摘 ?要:數字經濟時代涌現的大數據、人工智能及區塊鏈等技術,驅動了傳統商業的數字化變革,“智能+產業”成為未來商業發展的趨勢,面對企業對復合創新型人才、新型就業結構對人才生態鏈的全新需求,“商科+”人才培養建設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凹夹g賦能,非商融商”作為集聚數字思維的新商科架構理念,為“商科+”人才培養路徑提供了新的融合、共生的探索邏輯。打造“商科+”特色人才培養高地,要求高職院校重塑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化解商科數字轉型后的現實困境,在師生商業價值轉型、專業組群共生、實踐平臺開創、模塊課程設計及雙師雙能型教師建設等關鍵領域落實決策、推進變革,鍛造具備人文氣質、儒商精神與技術創新實力的“商科+”特色專門人才。

關鍵詞:“商科+”;人才培養;技術賦能;非商融商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255(2024)01-0077-04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年)》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同比增長10.3%。[1]隨著數字經濟發展輻射范圍的擴大、市場經濟結構及要素資源的重組、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的深度變革,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正蓄勢待發。2022年7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報告首次新增了97個數字職業標識,并提出數字職業招聘規模及份額均呈上升態勢。[2]為平衡數字人才的需求與供給關系,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面臨著數字浪潮下的深度轉型與時代變革。與此同時,數字與傳統業態的不斷重組與融合驅動了新商業的發展,打破了商業地理壁壘,以極低的可變成本、便捷的基礎服務及簡易的交易結構讓數字商業模式變得更加集中且廣泛,并涌現出大量的新型商科就業形態,商業組織與環境正向著無邊界、虛擬化、數字化、平臺化的方向發展,技術融商的復合型人才培養與輸送顯得愈加迫切?!吧炭?”作為技術賦能時代的復合概念,用以探尋職業院校融商人才培養的出口,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能完好對接時代轉型與升級對新商科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一、重塑“商科+”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

以“商科+”概念重塑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明確“商科+”專業的培養目標,對服務數字經濟時代發展的人才訴求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對接市場崗位需求,傳統商科人才教育注重經濟與管理職能的培養,而“商科+”可以理解為在傳統上進行的對象連接,以達到內部融合后實現的創新培養。其中,有技術與經濟變革對新商業模式的扶植,有跨界與交叉學科對新商業復合人才培養的造訪,更有儒商與創新精神對新商業人才職能匹配的呼喚。

(一)賈而好儒的新視野

性本善是儒商倫理的源頭活水,圣賢人格是商科人才的本質追求[3],“商科+”人才應具備高尚的商業品格與富饒的商業文化。商業的本質應是通過為社會創造真、善、美來獲得一定利潤的過程,而并非一味追求外在的財富之道,尤其是在大數據環繞的數字商業模式中,無數的網民被迫“裸奔”在數字代碼中,巨大的錢財紅利難免讓商人淪為時代的傀儡,貪婪地在種種不法盈利行為中迷失自我。[4]因此,開拓商科人才培養的職業認知邊界、重塑賈而好儒的職業視野,植入深刻的商業文化教育與健康的職業道德教育元素,商科學子需要提高作為經濟人的理性、管理人的知性、商業人的德性,真正厘清人才職業發展的思路,靈活面對崗位的變換困境,清醒辨別隱蔽且猖獗的利益誘惑,在獲得財富的基礎上實現超越,成為一代符合社會期待且具有長遠發展眼光與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二)多元融合的新能力

商業發展在于求道,能力復合是人與商業之道最現代的聯系,“商科+”人才應具備敏銳的數據思維與跨業融合的多元能力。數據思維的價值在于幫助我們理性描述客觀事實,讀懂數據背后的商業邏輯,掌握商業之道,這就需要商科學子具備更全面的多元能力,能夠跨過學科的界限、沖破單向度的道德囚牢,在思考時解構問題、在分析時平衡關聯、在決策時辨別利弊,來應對崗位的多樣需求。因此,“商科+”人才需要有扎實的專業能力,能系統掌握經濟、管理、財務、營銷及貿易等多商業學科理論知識,更要對數據知識和跨學科技能有更嚴格的要求,對問題時刻保持好奇心,對成果投入創造力,對結論植入批判力,能在自我培養過程中塑造多樣性,能在困境前換角度思考、換方法適應、換道路行走,實現本性的全面釋放。

(三)技術賦能的新學法

打破技術與傳統業的壁壘,融通式教育是“商科+”發展的最新趨勢,“商科+”人才應具備數據價值鏈與交叉學習的意識。面向新市場的崗位需求,商科教育以就業為導向,迎接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發展規劃,圍繞數字產業重構了智能專業集群。職業教育專業的數字轉型精準地打造了產業升級的人才隊伍,也對人才培養提出了跨學科融合的學法新需求。因此,“商科+”教育應構建縱橫交錯的培養方法,幫助學生從縱向探索學科知識更深層的內涵體系,從橫向聯結新技術與傳統商科專業的應用[5],商科學子不僅要通曉專業的主體課程,也要涉足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體系,尤其要掌握數字技術在商科知識中的使用方法,明辨何時適用、怎樣有效整合,讓數字技術支撐于本業務之內,服務于本學科之外,努力成為技術時代的跨業知識建構者與創生者。

二、超越“商科+”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

在數字時代的驅動下,商科創新成為時代潮流,在打破商科與數字轉型的產業連接壁壘后,遭遇了種種殘酷的現實困境,新時代與市場不斷向商科畢業人才發出轉型呼喚,“商科+”人才培養面臨著內外部環境多方面的挑戰。

  • 時代對創新精神的改革愿景

商業資源逐漸展現出全局、多點、無限及數字化的特征,商業環境的復雜、易變形態為商人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利益誘惑,“商科+”人才培養急需穩定價值重心,向創新創造業轉移。一方面,儒商素養的轉變訴求。商科人才要一改從商致富的傳統思想,發揚社會主義商業道德美德,遵守度量衡標準,遵從儒商道德思想,保持從業誠信,正確運用數據便捷工具,在服務社會過程中為人民創造真、善、美。另一方面,創新創業的轉變愿景。創新是推進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心。面對就業形態轉型的新局面,“商科+”人才培養需要填補社會對創新人才需求的缺口,在商業創新、技術創新領域發展探索,改變企業運營的價值,描繪更多創新創業案例,指引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承載數字時代精神,主動適應并掌握新商業變革的競爭規則,成為數字經濟創新人才模式的“芯片”。

  • 市場對職能邊界的彈性訴求

在萬物智能的驅動下,市場出現了大量相互交叉、關聯的新崗位、新職業,對人才培養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商科+”教學面臨著“懂管理、通經濟、熟技術”的多職能新型復合人才培養需求。一是職能邊界的彈性需求,“商科+”在傳統商科教育基礎上融合了技術,催生院校將現有商科專業進行轉型,例如大數據與財務管理、大數據與會計、商務數據與分析等,被灌入鮮活的血液,但仍無法改變專業融合間邊界的形狀與范圍,讓二者能夠隨著外界的變化而相互適應、相互包容。二是課程體系的改革需求。組織以核心業務能力為依托,發散培養職業多元相關能力的教學課程結構,構建符合大數據商業規律、充滿活力的育人課程內容,是打造人才高地、適應商科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能保障學生掌握夯實的知識與技能,讓商業人才成為不失個性化、充滿拓展力、精通技術應用,靈活應對復雜商業生態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層級化、模塊化、彈性化的課程體系仍面臨著較大進步與改革空間。

  • 高職對技術工具的應用取向

新一輪大數據科技革命改變了商業系統。正確認識工具應用與實踐教學間的關系是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道路上需要重新正視的矛盾。一方面,新產業實踐與教學的矛盾。智能工具的廣泛普及讓教學速度落后于產業實踐[6],“商科+”與傳統商科的最大區別在于技術平臺的支撐,而前者在現代市場中并未主動地適應市場規則,導致上下斷連,一味向上適應新產業的實踐,卻與新技術教學的基礎工作脫節。智能設備給企業節省了勞動力、帶來了高效率與高產能,商科教育必須換位思考,破解產教脫軌的新挑戰,避免核心位置被邊緣化。另一方面,工具思維與互聯網思維的矛盾。傳統教育持續向學生灌輸技術工具思維,過度增強了學生對工具的依賴性、黏合性,形成了程序化的教育與實踐鏈。當工人將一切操作都寄托于工具上,技術將不再是技術,而是程序化的固守步驟,因此,商科教育還面臨著互聯網思維的轉型,引導學生敢于創生知識,探索工具使用的內部學科邏輯,而這些都對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教師隊伍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打造“商科+”人才培養的特色高地

在產業及消費不斷升級迭代的商業領域,“商科+”是與數字時代進行的加法,是新技術連接,也是跨學科連接,更是新職能連接?!吧炭?”要對人才培育模式進行顛覆式改革,跳出現有資源、融合新元素來辦教育,以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為目標,從融商價值、專業建設、平臺開創、課程解構與教師隊伍等方面著手,全力建設“商科+”人才培養新生態。

  • 倫理端正:實現數字融商的價值轉型

數字融商來源于商業社會形態由單一到復雜再到智能的演變,其過程實質是數字經濟驅動下的商業變革,數據化、智能化在不斷改變著商業的內在邏輯。而在這一變革的背后,商科教育面臨著商業效率與利益優先等多重挑戰,價值轉型便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擔任著引領者身份。一方面,從新商科視角來看,價值轉型意味著將工具理性轉為價值理性,鍛造全面的思政、人文、價值與職業道德教育,用鮮活的失信案例教學阻斷學生利益思想的萌芽,幫助學生知法、懂法、尊法,增強對法律行為的辨別力,開展以服務精神為核心的項目實踐,引導學生合理運用數字工具,正視商業經營之道,勇于擔起社會責任,不做奸商。另一方面,從教師視角來看,價值轉型意味著職業素養與信息教學能力的強化。教師通過繼續學習與深造來提高對信息數據的敏感性與自覺性,深化對大數據知識、理論及政策的理解,增強數字技術與商業學科深度融合的教學能力,深刻意識到數字融商的實際意義,保證利用數據進行教學過程中的決策合法性與監測全面性。此外,從學生視角來看,價值轉型意味著成果導向的突破。以對標職業人才的培養結構與標準來鎖定教學的價值抓手的關鍵在于明確多元化的培養目標,打破傳統的分數、競賽、獎金等成果的桎梏[7],以服務數字中國發展為核心的個體精神價值、自我價值及社會價值為導向,對教育全過程進行持續創新與改革。

(二)專業共生:推進要素聯結的組群建設

專業建設是高校生存之基,專業間的組群規律影響著高職院校的建設路徑。以新商科業態需求、組織等要素設定專業間共生的聯結邏輯,有助于擺脫專業孤掌難鳴的困境,靈活填補市場缺口,讓“商科+”學子在共同的人才培養體系下各顯其能。從外部邏輯來看,專業組群建設應明確服務面向的方向,即對應何種產業。[8]根據服務面向選擇專業合成群,不僅要能體現數字技術的先進性與前沿性,而且要圍繞特色產業鏈中相關領域的職業需求及差異,制定不同專業群組群邏輯,對群內各要素進行動態調整,保障商科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鏈需求供給側各要素全方面融合。以群建院,才更有助于學校探索專業群的發展路徑,跨學院對資源進行集聚與系統管理。同時,努力打造一批高水平、高質量精品課程資源,均衡專業群優質資源,輻射同類行業、同類專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增強專業群教育的社會服務能力,搭建教學鏈、人才鏈、產業鏈互通平臺,更好地發揮專業群的集聚效應與示范作用。[9]從內部邏輯來看,專業群內的組建應以某一核心專業為龍頭,凸顯組群特色、引領群內資源整合;在相同學科、技術、知識及資源等共性要素的緊密連接下構建集群,瞄準人才培養特質,融化專業的邊界線,打破專業知識隔閡,彌補跨專業學習的鴻溝,支撐群內的跨專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幫助學生跨專業拓展學習、協同共進。驅動集群內部的聯結創新讓專業群體系在指向共同產業目標的同時也能彰顯專業的個性要素,來保障群內各專業的凝聚性與相對獨立性,展現其個性才能來對接崗位分工的需求。其中,尤其關注對組群共享資源的項目建設,是提高職業院校辦學效益的重要推動力,關鍵在于圍繞數字中國建設理念,能扎根于中國的發展實際,構建本國特色產業體系,積極與社會重點產業相銜接,將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特色課程體系及教師團隊深入共享資源建設當中。

(三)資源整合:開創內外聯動的實踐平臺

新型商科專業參照行業特質、圍繞行業內容,在傳統商科課程基礎上,更強調對學生職業技能與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內外兼修的實踐平臺正是整合教學資源、人才接軌社會的未來所向。高職院校要以“引進來”“走出去”的戰略思路開創實踐平臺,實現數字商業環境下人才創造精神的喚醒與培養、技術技能的掌握與輸出。一是對內高水平引進,引進優質資源。一方面,高職院校成立校企合作理事會,牽頭組織與龍頭企業深化合作,組建產業學院、職教集團、虛擬仿真實訓基地、企業班、大師工作室等系列產教融合培育單位,搭建“共享工廠”[10],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形成校企合作、校際聯合實踐平臺與長效機制。另一方面,大力邀請業界精英、專家走進課堂,開設專題講座、組織項目實訓,教授實務課程、剖析行業熱點、傳授業務經驗,成立“精英課堂”,共同建立“企業+”實踐合作育人模式。二是對外高質量輸出,輸出人才資源。依托校企合作搭建的共享平臺,給予堅實的人才輸出制度支持、實習實訓資源支持、就業創業指導支持,用市場化的眼光看待商科學子,來回應數字商業時代下高職教育的發展規律。[11]充分發揮院內商科學科優勢互補,建立并完善一站式創新創業區,打造商業孵化基地,完善創業導師隊伍、提供創業資金支持、開辦創新創業賽項,建立“以賽代考、以訓代考”的實踐教學模式,做到“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為社會輸送更多創新創業人才,打破思維定式,真正讓學生出校園、能力出校園、技術出校園和創新出校園。

(四)模塊引領:重構數智交叉的課程設計

打破知識壁壘,“數智+”形態的交叉課程建設為商科人才培養按下快捷鍵。改革現有課程資源完成技術教學整合,模塊化的課程設計是調節排斥沖突的最佳方式。以整合學生多元能力為教學本位,模塊化的第一步是“拆分”,即將原專業課程按照某一維度進行分解,第二步是“整合”,即保證各模塊內容的系統性,第三步是“聯結”,即將技術教學貫穿其中并進行串聯,形成“基礎+核心+拓展+技術”模塊的“商科+”課程結構。[12]其中,基礎課程作為通識知識與職業素養的載體,夯實基本知識、涵養職業道德;核心課程承載專業核心知識與技能,鍛造學生熟練的崗位勝任能力;拓展課程提供個性化的發展空間,打通專業間的關聯知識通道,提升商科人才的崗位遷移能力、職業的持續創造及終身學習能力;技術課程為交叉培養的中樞模塊,以數據為核心資產,將人工智能、大數據、可視化等數字技術作為創新創業工具,培養學生的商業數據思維,同時將數據思維與理論作為專項知識與其他模塊內容交叉迭代,這樣“商科+”課程將在綜合數字技術應用的條件下,展現出分模塊遞進的立體結構,以靈活的形態拓寬了學生的商業發展道路,在短時間內解決了傳統課程的技術短板問題,真正在課程設計中實現深度融合、交叉內外資源、強化教學驅動,架構起“數智+”商科教學立交橋,開展商業全生命周期培養。

(五)雙師雙能:聚焦跨業融合的教師培養

基于本專業立場,統籌其他專業技能,雙力驅動下的教師跨業教學能力決定了人才培養質量。雙師隊伍應破解“知易行難”的現實困境,既懂商業理論知識,又有豐富的企業實踐經驗,更有獨到的數字教學思維。把前沿技術用到教學中是商科教師隊伍培養的必要任務。首先,重構選聘制度。要在人才引進基礎上向企業一線從業專家傾斜,聘用高技能人才加入兼職教師隊伍,制定產業大師管理、考核與晉升獎勵制度,提高產業教師的教學能力,增強育人責任感與榮譽感。完善產業教師推薦制,建立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產業大師庫。其次,聚焦教師流動站建設。借助校企雙聘和產業教授的優勢,幫助本校專職教師流動學習,幫助專業帶頭人共同推進專業教學建設、重構課程體系,鼓勵校企教師在雙向任職間進行互培互聘[13],優化雙導師教學內容比例,來孕育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與能力。最后,創新教學模式。數字時代的教育技術不僅顛覆了教學形式,更參與構建了教育教學的環境與生態,“商科+智能”教學要求教師在充分掌握智能理論與技巧的基礎上,實現人機協同,讓教學與技術相互適應,再進一步深入研究性教學,讓技術改變教學觀念、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解決商科教學中的瓶頸問題。此外,教師應將思政教育元素潛移默化地融入知識教學中,多關注基于問題或項目的體驗式教學,注重案例與實踐項目的設計,幫助學生端正商業素養,并掌握學習的方法與技術。

參考文獻:

[1]中國信通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年) [EB/OL].[2023-04-22].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304/t20230427_419051.htm.

[2]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EB/OL]. [2022-07-14].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buneiyaowen/rsxw/202207/t20220714_457800.html.

[3]徐國利.傳統儒商仁道觀及其現代價值[J].社會科學戰線,2021(6):57-66.

[4]張國平,王開田,施楊.“四位一體、四維融合”的新商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22(11):50-52.

[5]金春華,張滿.新商科專業人才信息化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探索,2023(1):51-56.

[6]呂波.新技術下,新商科面臨的挑戰與應對[N].中國科學報,2019-12-25(4).

[7]王昕,石偉平.數字經濟時代高職新商科專業群建設:目標、挑戰與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2(11):11-16.

[8]馬丹,王芳,黃東斌.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群模型的構建邏輯[J].職業技術教育,2023(23):21-25.

[9]方燦林,張啟明.資源庫:高水平專業群的建設基礎、要求和表征[J].現代教育管理,2019(8):71-75.

[0]石偉平.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的力作——《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研究》書評[J].職教論壇,2022(6):129.

[11]張政利,肖彬.“政校行企”四方聯動下高職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探索[J].教育與職業,2023(16):61-64.

[2]李政.職業教育模塊化課程:內涵、開發與使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14):5-11.

[3]張凱,王真真.論TPACK框架下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及提升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32):79-84.

Technology empowerment, non-business financing:

Creating?“business +”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training highland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and paths

Sheng Jie, Lv?Lixin, Wang Wei, Wu?Sijia

(Quality Assurance Section,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Anhui 241002)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lockchain technologies in the era of digital economy has drive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business, and “intelligent +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future business development. In the face of enterprises' new demand for compound innovative talents and new employment structure for talent ecological chain, “business +” talent training and construction has ushered in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s a new business architecture concept that gathers digital thinking, “technology enables, non-business finance” provides a new integration and symbiosis exploration logic for the “Business +” talent training path. To build a “business +” talent training highland,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required to reshape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alent training, resolve the practical dilemma afte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business, implement decisions and promote changes in key areas such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business valu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symbiosis of professional groups, the creation of practice platforms, the design of modular cours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qualified and dual-capable teachers. Forge “business +” special talents with humanistic temperament, Confucian business spirit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strength.

Key words: “Business +”; Personnel training; Technology empowerment; Non-commercial financial business

猜你喜歡
技術賦能商科人才培養
新商業模式下新商科通識課建設的思考和探索
技術賦能教育革新:從CAI到智慧教育
短視頻發展的七個法則
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變革:空間與限度
基于人才培養的中職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專班級管理共性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商科院系建立咨詢委員會的思考
應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學改革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