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產動畫電影中的國家形象認同塑造傳播

2024-04-28 05:58吳天易張嘯男
視聽界 2024年1期
關鍵詞:動畫電影記憶國家

吳天易 張嘯男

電影作為一門獨特的影像視覺藝術,其背后所隱喻的哲理、美學和文化對于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從1941 年中國聯合影業公司制作的我國第一部長動畫電影《鐵扇公主》開始,中國動畫學派始終堅持民族特色,以多元化形式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表達,涌現出《大鬧天宮》《哪吒鬧?!贰秾毶彑簟返却罅績炐阕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2015 年現象級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的出現,使新時代的國產動畫電影受到觀眾的大量關注和市場的高度認可,后續又誕生了《大魚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姜子牙》等一系列運用現代性手法塑造中國傳統故事的優質電影作品,獲得了票房與口碑雙豐收。此類立足于中國文化和東方審美的動畫作品容易與受眾快速建立共鳴,用堅實的情感紐帶促進民族國家“想象的共同體”的形成。

2023 年7 月上映的《長安三萬里》突破了此前國產動畫電影較多采用的神話故事題材,采用現實歷史題材,以歷史傳記為載體,用唐朝詩人高適的視角展開大唐盛世至安史之亂背景下有志者們的人生故事,從唐朝璀璨的文化華章關聯至其盛極必衰的歷史命運。在此之前,世界范圍內都少有講述真人歷史人物故事的動畫電影,但文化的逐步繁榮讓市場對多元電影題材頗有期待,新穎的視角、精良的制作、深厚的底蘊使《長安三萬里》以18.24 億的票房躋身國產動畫電影票房第二名,同時獲得了豆瓣8.3 分的好口碑[1]。本文通過分析《長安三萬里》中運用的符號隱喻與敘事策略,探究中國當代動畫電影建構凝聚社會共識、弘揚主流價值、塑造國家認同的路徑和機制。

一、歷史凝視:國家形象的視覺與象征符號

國家形象是一國自塑形象和他塑形象的總和,表現為國內外民眾對該國直接或間接接觸后形成的總體認知和評價[2]。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3]國家形象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塑造積極正面的國家形象在增強國民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的同時,還能喚起世界對本國文化的認同與尊重。藝術表現是國家形象的外化,也是國家形象的風格調性,文學、美術、音樂、影視等在內的各門類文藝作品以其生動的氣韻和獨特的風格對國家形象的特質內涵進行生動的表達,是藝術化地傳播和構建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電影以其特有的視聽符號體系為觀眾建立起對歷史故事創造性再現的情感空間,其承載的集體記憶與文化價值是建構國家形象認同的重要元素。

歷史文化中蘊含的“精神”是其核心和精髓,從時間跨度上來看,精神所具有的歷史性決定了它的穩定性與不變性。從過程上來看,一種精神可以傳承下來,需要長時間的發展完善過程。阿斯曼(Jan Assmann)認為,每個文化體系中均存在一種“凝聚性結構”,這種結構在時間層面上連接過去與現在,“將經驗和回憶以一定形式固定下來并且使其保持現實意義”[4]。情感作為“主觀”因素在個體認知“客觀”國家形象中發揮著加強社群互動、凝聚共識以及塑造共同體的重要作用。新時代的國產動畫電影主動貼近觀眾內心世界,激發觀眾對影片的思考與共鳴并促使集體記憶的產生,從而使影片傳遞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更加符合觀眾審美心態,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被主流意識形態所影響?!堕L安三萬里》運用新時代的敘事手法講述歷史故事,以特定的符號喚醒觀眾的集體記憶,在現實與歷史的關聯中強化觀眾對特定歷史的認知,以觀照當下對國家文化的正向集體認同。

(一)影像的顯現:記憶的喚起與解構

記憶行為是主體處在現實環境對過去經驗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電影藝術之所以能夠喚醒觀眾的記憶與情感共鳴,是因為電影不是對現實畫面的簡單記錄,也不是對歷史事實的還原儲存,而是通過視聽語言重塑記憶,將故事虛構的部分融入真實的歷史背景之中,提供受眾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的連結紐帶,強化個體對集體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本文所選取的樣本案例《長安三萬里》以詩人高適的視角,從高適與李白半生的友誼為線索,在高適大器晚成的蛻變之路中,串聯起從大唐盛世到安史之亂的文化氣象與歷史走向。影片從觀眾都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入手,將時代洪流中起伏的人物命運作為故事核心,而不去極力展現歷史事件。對于李白、高適等人的詩歌,大部分觀眾都耳熟能詳,但這些詩人的生平相比而言卻不被熟知?!澳吧笔俏鞣健澳吧痹妼W的成熟標志,強調的是在內容與形式上違反人們常見的情、事、理,獲得超越平時習以為常的情境,讓人在新的視角、新的層面上發掘出自我本質力量,以至于引起人們更大的好奇與興趣[5]。故從歷史人物的人生故事入手,不再聚焦于早已“蓋棺定論”的歷史事件事實,而是對歷史人物身處其中的心路歷程進行創新的藝術化創作,通過視聽語言重新詮釋歷史,構建出群體共同的歷史記憶,更能夠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強化價值認同。

(二)形象的凝聚:象征與符號的表達

象征符號可分為物化、行為、感覺、自然、社會等主要類型[6]。電影對歷史記憶的再現正是一個運用象征符號生成意義的過程。行為塑造是電影刻畫主體行為時常用的象征符號,《長安三萬里》中多用吟誦詩詞的行為來塑造角色,影片中涉及的古詩詞達48首之多。詩歌這個符號是唐時長安理想與精神的代名詞,影片中的詩歌在承擔一部分敘事功能的同時,更多的是為片中人物抒情詠懷之用,刻畫著大唐人人愛詩的文化盛世,也塑造出高適、李白等人才華橫溢、胸懷天下的行為象征符號。在視覺藝術美學的范疇中,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指出,符號由能指和所指兩部分組成,能指是文字、聲音、圖像等外在形象,意指是與形式相連的內在觀念或概念[7]。詩歌這一在某種特定場景下由作者所撰寫的特定的產物,不僅能表達作者特定的心境,經過在歷史的長廊中回蕩震響,還衍生出新的所指,與當代受眾形成情感共鳴,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符號。

影片中推動劇情發展的多處關鍵情節,都出現了“題詩板”這一符號。詩歌盛世,唐朝的旅館、驛站、名勝、寺院等公共場所多有一塊專門為往來詩人題寫詩歌的地方,其中不乏流傳千古的名篇。如李白初次到黃鶴樓,滿腔雄心壯志想到題詩板揮毫潑墨時,卻看到上有崔顥吊古懷鄉的《黃鶴樓》一詩,甘拜下風,并立志要做出一首超越此詩的佳作;若干年后李白故地重游,在此題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名句。題詩板承載著詩句,承載著氣勢恢宏的大唐,更承載著詩人心中的錦繡。題詩板上的無數詩歌正是象征符號的物化表現,當其中包含的濃郁情感價值被色彩、旋律等客觀主體涵蓋時,其符號化價值體現得以彰顯。而當詩歌一經吟誦,就成了語言符號和聲音符號交織的復合載體,影片中的詩人或是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抒心中壯志,或是以“安能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堅定正義立場,或是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釋放一身輕快,再或以“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書寫生死豁達……對于中國觀眾而言,古詩詞是自幼學習的文化載體,影片中出現的詩句能夠迅速調動起觀眾的相關記憶,幼時吟誦的詩句在影片的具體情境下生發出新的理解,推動情感投入,加深對影片的理解。詩歌符號在《長安三萬里》中的頻頻出現,燦若星河的詩歌從聽覺、視覺多方面入手,在觀影過程促進觀眾對民族文化的一致性認同,這種民族認同感在線性敘事的過程中反復用視覺與聽覺方式加以強化,使得民族形象在影片之中加以具象化。

(三)情感的映射:內涵的喚起與升華

《長安三萬里》采用雙線敘事,由暮年的節度使高適設法破解長安被圍之困的現實線引出高適與李白等人相識相知的回憶線,雙線交織,展開盛唐詩人氣象的宏大畫卷,詩歌的意象貫穿影片敘事始終。影片跳脫出“臉譜化”的英雄塑造方式,讓詩人走下神壇,脫離觀眾原有的“認知基?!保焊哌m天資并不聰穎,且固執執拗,直到晚年才終于得到機會在仕途大展風采;李白雖才華橫溢,自命不凡,但卻幼稚糊涂,晚節不保。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完美的人物形象,但觀眾能透過這些詩人的人生經歷,從他們融入青春理想與奮斗激情的詩歌中,感受到他們心系國家命運,關注百姓疾苦的大志、大愛。

詩歌成了電影與觀眾相融合的視線焦點,其所承載的中華傳統文化精粹雖然無具體形態,難以用具體語言貼切形容,但卻早已融入國人的血脈傳承里,成為心底的精神信仰寄托。故電影中的詩歌意象無須過多解釋鋪陳,觀眾也能領會其中復雜深邃的精神內涵。使用詩歌符號從側面含蓄地塑造人物,既可以讓觀眾迅速深入大唐詩人的內心,又可以掙脫固有的類型化英雄榜樣形象,“潤物細無聲”地對詩人們身上凝結著傳統文化精華的優秀品質彰而顯之,喚起觀眾內心對民族文化的認同。

二、認同構建:集體記憶與國家精神的聚合

認同的構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認知理解過程,阿斯曼的文化記憶理論認為,多民族國家國家認同的形成與國民共同擁有的回憶、共同遵守的制度規范和共同認可的價值緊密關聯[8]。國產動畫電影在發展過程中,以其獨特的方式記錄著文化發展與時代變遷,將傳統故事文本融入新時代的創新表達,用觀眾被喚起的集體記憶傳承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堕L安三萬里》運用各種敘事策略,立體化呈現人物形象,生動地構建集體記憶,凝聚民族共同體的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

(一)記憶的再現:身份認同與內涵強化

國家精神是現代多民族國家在共同的歷史、文化進程和國家構建過程形成的精神文化上的特性、共識及民族凝聚力[9]?!堕L安三萬里》中蘊含的精神價值,除了詩人們拼搏進取、追求夢想、報效國家的個人理想抱負,還有歷史長河中沉淀而來的東方浪漫與文化底蘊。加拿大哲學家查爾斯·泰勒(Charles Margrave Taylor)將“認同”定義為“我”所能采取的一種立場[10], 表達個體與他人或群體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趨同過程,文化認同則可理解為群體內或個人同群體之間對共同文化的確認[11]。詩歌之所以可以作為影片中具有重大意義的符號,能夠調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正是因為詩歌早已是中華兒女血脈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喚醒國人情感共振的共情點,其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在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依然持續發揮其效用。

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提出,集體記憶不是一個既定的概念,而是社會構建的過程[12]。詩詞歌賦是我國珍貴的文化瑰寶和精神財富,《長安三萬里》從國人耳熟能詳的詩人和詩歌入手,在大唐頌歌中流淌出千年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用流傳千古的詩篇與觀眾的記憶交匯。影片通過對歷史人物故事的還原與再塑造,勾勒出一個個立體飽滿的人物形象,穿插于電影情節之中的48 首古詩文讓觀眾在富有藝術性和東方美學的視覺畫面承托下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傳統詩詞文化帶來的沖擊力、感染力。電影制作方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開拓想象邊界,將觀眾想象中的詩詞意境在熒幕之上沉浸式呈現,如李白創作千古名篇《將進酒》時的畫面,用李白攜高適、杜甫、岑夫子、丹丘生等人乘仙鶴扶搖直上的奇幻瑰麗景象,帶觀眾徜徉于瓊樓玉宇、星漢燦爛的綺麗之夢中,以浪漫主義手法直擊觀眾對《將進酒》、李白、唐詩的集體記憶,掀起影片高潮。共情提供的情感支撐使國家形象更容易成為國家社會諸多行為體的共識[13],詩詞作為集體記憶在影片中的反復出現不僅反映著影片所傳遞的審美意象與思想內涵符合觀眾認知實際,還能加深觀眾對此種藝術意蘊的認同,獲得心靈的啟迪,其文化內涵映射出了國家發展、民族崛起和時代進步的深層含義,激發出觀眾內心的民族自豪感,更強化了個人內心對國家民族的歸屬和認同。

(二)創作的空間:理論意義與創作實現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提出民族是“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并且,它是被想象為本質上有限的,同時也享有主權的共同體”。這種“想象”不是憑空捏造的“臆想”,而是把想象當成一種社會過程貫穿于民族產生、發展、演變的過程始終[14]。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幾千年來生生不息的發展歷程之中,中華民族早已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擁有深厚的底蘊。故國產動畫電影理應用符合國人審美的表達方式講述中國故事,符合大眾“想象”,構建集體記憶,弘揚傳統文化核心價值,在世界范圍內樹立獨樹一幟的中國動畫形象。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在《共同體與社會》中指出,本質意志是人類結合的有機的——共同體形式的精神的——感情的基礎,即共同體是基于感情、記憶等本質意志所構成的有機結構,情感是共同體形式的精神[15]。情感在共同體塑造過程中是連結整合個體的動力與紐帶,共同情感所孕育出的情感聯結相比共情與情感認同來說更加穩定可靠?!堕L安三萬里》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建構起盛唐詩人群像,用東方氣韻構建起“唐詩宇宙”這一新的空間系統,創造性地還原歷史人物故事,真實地還原唐朝藝術圖像,借用詩歌的符號性特征與內涵的濃厚情感孕育深度情感認同,強化觀眾的情感共同體意識,激發觀眾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搭起觀眾與電影空間的情感溝通橋梁。

《長安三萬里》等國產動畫電影的成功證明傳統文化并非曲高和寡,從中國角度講述中國故事,將傳統文化融入時代化表達,就能創作出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作品,符合當下的審美意趣與價值觀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薄堕L安三萬里》風行的背后,是國產動畫電影進一步的守正創新,在保有傳統文化精神內核的同時,用新時代的技術、思想、價值觀念講好中國故事,在神話傳說類作品之外,為國產動畫電影開辟出了新的賽道。國產動畫電影要追求更高的藝術層次與更深的社會影響,除了注重動畫電影娛樂、教化的功能之外,還要致力于主題意蘊、藝術內涵的營造和升華,釋放長久的生命力,歷久彌新。

(三)創述的復調:文化自信與傳播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盵16]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包含的中國精神賦予華夏兒女堅定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國產動畫電影從視聽語言到精神內核都應符合中國審美、中國氣質,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優秀作品,承擔影視作品承載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責任?!堕L安三萬里》在人物視覺傳達方面“中國化”鮮明:電影中的人物外形設計均參考唐俑、壁畫、人偶等,男子以“倒三角、上身長”的比例特點彰顯孔武有力,女子豐滿唯美,珠圓玉潤,舉手投足皆是大唐風采,就連馬匹都借鑒了昭陵六駿石刻“體肥、頭小”的形態,膘肥體??;場景搭建宏大磅礴,細節精致入微,遼闊蒼涼的塞北、繁華巍峨的長安、輕歌曼舞的揚州都真實地再現著盛世大唐,力求畫面精美。除此之外,在精神內涵層面,《長安三萬里》始終把握價值導向,在影片中以古人之事傳遞時代精神?!叭f里”既是一幅恢宏的盛唐畫卷,又是一條通往理想的漫漫長路,大唐抱有鴻鵠之志的才子佳人們,為建功立業、報效國家、實現心中理想砥礪前行,雖路途會經歷坎坷,卻在不斷磨礪中尋到一方自洽之處,一展偉大先賢們精神風骨的同時,給予觀眾源源不斷的信念力量,加深觀眾對中國精神的自豪感與認同感。

安霍爾特(Simon Anholt)提出國家品牌概念以衡量國家品牌形象的實力和吸引力,從而揭示全球消費者如何看待某一國家品牌的特點和個性,他認為國家聲譽也可以通過品牌形象管理提升國家品牌的競爭力[17]。電影是國家品牌塑造的重要載體,國產動畫電影以其內含中華優秀文化的特性成為樹立文化自信、展現國家形象的重要電影類型之一?!堕L安三萬里》從中華文化寶庫中取其精華并加以時代化創新,把視聽技術與文化藝術充分融合,為觀眾呈現出一份中國人特有的浪漫,是呈現中國新風貌、提升新時代國家品牌形象的優秀視聽作品。

近年來,我國在國際傳播過程中積極向世界傳遞中國價值觀念與文化內涵,塑造符合我國國情與時代特征的國際形象,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與對外交往營造了良好的國內國際輿論環境。作為人類的共有屬性和人際交流的基本要素,情感所內含的傳導性、感化性和聯動性聚焦訴諸情感的普遍性[18],是人類在多元文化交流語境下難以忽視的重要因素,可為人類達成跨越文化與政治邊界的交互活動鋪展天然性的路徑。建立在共情基礎上的國家形象傳播,更容易被跨國家、跨民族的受眾所接受。在風云莫測的國際形勢下,中國的國際傳播也應與時俱進,創新理念方法,搭建系統的傳播矩陣,構建共通的情感空間,挖掘深刻的價值內涵,為維護國際利益、塑造國家良好形象貢獻力量。國產動畫電影只有在充分展現中國優秀文化特性,展現中國主流價值的同時,以全球視野觀照人類共性問題,以獨特文化細節鋪就國家故事,用隱喻話語潤物細無聲般滋養共同情感,傳遞民族共同體觀念,深化文化認同,才能讓中華傳統文化以更加符合當代傳播規律的形式,更自信、更生動地走入人心,將中國之治綻放于世界舞臺。

三、結語

新時代的國產動畫電影多取材于傳統傳說、神話、歷史人物故事,通過對集體記憶的再現,整合建構大眾認知,實現價值觀的創新傳播,從而凝聚并鞏固觀眾的國家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長安三萬里》立足傳統東方美學,將唐詩的意境、歷史的情懷把“中國浪漫”展現到了極致,是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成功探索。新時代,當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當“人類命運共同體”逐漸成為共識,當“人類文明新形態”描繪出偉大歷史篇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在更廣闊的世界舞臺熠熠生輝。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優秀國產動畫電影創作的步伐將更加堅實有力,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會日益順暢。

猜你喜歡
動畫電影記憶國家
動畫電影大導演養成記
動畫電影
沒有一位觀眾曾看過這樣的動畫電影!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記憶中的他們
把國家“租”出去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