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變教材觀,激發語言思維

2024-04-29 12:55黃俊興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 2024年3期
關鍵詞:學材教學方式教材

黃俊興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和“雙減”背景下,我們要立足學生實際,找準教學要點,轉變教材觀,把教材變成學材,把教案變成學案,以生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步引導學生深層閱讀,深度思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讓學生學會閱讀,學會思考,學會表達。

關鍵詞:“雙減” 語文教學 教材觀 語言思維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3.029

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改革”“語文核心素養”“雙減”的背景下,力爭要在語文教學中做到“立足學生實際,把教材變為學材,激發學生思維,突出學生主體”。在新課程思想指引下,作為站在教育陣地最前沿的語文教師必須要轉變過去的滿堂灌、師講生聽、師演生看等形式較為單一的教學方式,要倡導學生獨立思考、自學、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等學習方式;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探究知識,思考問題,發展個性,提出主張,使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提升。語文教師要從以前的演員轉變成現在的導演,成為課堂主導,從權威變成學習者的摯友,從評估者變成參與者,通過轉變教學方式和手段,學生不僅能夠學到知識,而且能夠掌握學習這些知識的方法和手段。那么,語文教師應轉變教材觀,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表達。因此,教師要研讀教材,分析學生學情,把教材變為學材,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讓學生學會聽我們的課,學會讀教材,學會學教材。

一、立足學生實際,找準教學要點

根據不同年齡、年級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學習心理、認知規律和特點等方面不同,思維方式和能力存在著差別。因此,對于不同年級、不同地域、不同學校的學生,教師就要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要研究不同教材的知識框架、重點、難點。在備課過程中,進行整單元備課,既能關注重點,又能在教學中想辦法突破難點。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讓學生實現重點突破,讓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提高。

不同程度的學生,學習情況不同,教師也可選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如在教學《三打白骨精》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采用兩種教學方式:一種方式是讓學生先朗讀,接著討論孫悟空或白骨精是一個怎樣的人。另一種方式是從故事內容出發,思考三打白骨精中的“三打”是怎樣產生的,怎么打的。顯然,在第一種教學方式中,學生討論的價值不是很大,更多是對內容的理解,對人物的評價。在第二種方式中,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提高,能真正思考故事的經過及作者的表達藝術:同一個人物(妖精),在不同人(孫悟空、唐僧、豬八戒)的眼里,看法不同,這樣就發生了矛盾,有了矛盾,故事才得以推進發展。當然,以上兩種教學方式適合不同程度的學生,第一種適合教學速度較慢的班級,第二種適合教學速度較快的班級。我們可以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程度的學生選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根據不同風格特點的學生,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有的學生在課堂上十分活躍,喜歡和教師進行互動,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的機會就會更多,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更容易激發,往往教學效果也會更好。相反,有的學生表現不夠積極,教學氣氛較為沉悶,這往往是教師不會啟發導致的,若學生不回答問題,教師就會自問自答,推進教學過程。當然,啟發教學方式不可少,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這樣的學生雖然活躍度不夠,但往往能獨立沉思。因此,教師可以邊啟發,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然后還可引導學生朗讀,提升學習氛圍,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研讀教材用書,把教材變成學材

正如曾揚明所說:教師要從學習主體,兒童出發,轉變課程觀、教材教學觀、兒童評價觀,依文體不同形成多種課型。教師要策劃語言活動,找準教學點,關注兒童的學習成果。因此,教師要研讀教材,把教材變為學材。

在散文教學中,怎樣把教材變成學材?我們在教《藤野先生》時,主要教學內容是作者生平、生字詞音形意、課文思路、人物形象分析等。但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直接從內容入手,理清事件思路,最后理解作者的思想及變化。作者簡介可以放在文后一筆帶過,這是因為學生比較了解魯迅。

又如,在教學《白楊禮贊》時,教師可直接從文中描寫白楊樹的特點分析:“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睂W生由白楊樹的特點,聯想到北方農民,進而聯想到斗爭中具有的精神,提出疑問,由此可以引出歷史背景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鐵道游擊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感受全民皆兵的地道戰、地雷戰所具有的頑強精神。教師要改變以往平鋪直敘的課文教學方式,先由歷史背景和作者介紹,引出課文,再對課文進行分析,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在提出一個個的問題后,要層層遞進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在詩歌閱讀中,怎樣把教材轉變為學材?以曹操的《觀滄?!窞槔?,教材中呈現的教學思路是作者簡介及背景介紹、詩歌誦讀、詩歌翻譯、人物分析及主題揭示,其實這也是詩歌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思路。在把教材變學材后,我們在教學中可先從詩歌朗讀入手,先感受到作者所表達出的博大胸襟;接著請學生找出表達博大胸襟在句子,反復朗讀,讀出情感,再讓學生思考,作者是怎樣體現該情感的,用的是怎樣的手法;最后,教師可以簡單介紹作者的背景,學生也就知道了知人論世的道理。

又如,在教學《天凈沙·秋思》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文章是在寫秋天的羈旅之思,體現出悲涼、惆悵的情感,“枯藤老樹昏鴉”最能表現此景,此情?!靶蛄魉思摇北磉_的又是一種怎樣的情感,會不會矛盾?教師向學生解釋,這表達的是一種淳樸、自然、悠閑自在、恬靜安謐的狀態,又帶著些許明麗的鄉村景色,體現了作者內心對這樣生活的向往,但迫于動蕩的生活,只得游歷天涯,漂泊四方,居無定所,更能體現作者作為游子的悲涼,同時又與上一句渲染的氛圍形成鮮明對照。

在議論文、說明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也可把教材變成學材。例如,在教學議論文《敬業與樂業》一文時,教師可以從議論文三要素之一的論據入手,引導學生找出論據,讓學生在文中將這些內容標記出來,這樣既能夠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又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議論文的觀點要有說服力,就必須選用恰當的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然后思考這些論據是來證明什么的,這樣一來,議論文的論點就自然出現了。

再如,教學說明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時,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我們在教學時可以提醒學生自讀課后的閱讀提示和文章的旁批,然后讓學生尋找這篇文章當中尋找說明方法,請學生在文中發現各種說明方法并標注出來,寫出具體的說明方法,只要學生找到了說明方法,就能夠理解文章了,說明對象和說明順序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當然,教師也可以依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及教師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向學生展示自己的學材,真正讓每一個教師明白,教材只是提供一個知識樣板,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和自己的教學特點進行取舍運用,靈活編排,創新設置。但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做到重點不疏忽,難點能突破,把學生當成教學的主體,教師的教案自然也就變成了學案。

三、引導深層思考,激發語言思維

語文作為一門文化課,學科任務是學會語言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而不是簡單的知識教學。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建構真實的言語情境,要建構符合學生特點和學習規律的情境。

1.從文章的語言或人物的對話展開引導

例如,教師在教學契訶夫的《變色龍》時提出:赫留金說了這么一句話:“不瞞您說,我的兄弟就在當憲兵……”為什么他要有話沒話地插上這一句呢?顯然,“我的兄弟就在當憲兵”這一內容值得深思,暗示當時的歷史的黑暗。奧楚蔑洛夫為什么一會兒脫下大衣,一會兒又穿上大衣呢?顯然在冬天沒有這個必要,這讓人想到的是“心里”的變化,“情緒”的波動。因此,我們可以在閱讀中引導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去深層閱讀,形成創新思維。

2.從文章的注釋入手,引導學生思考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所說:課程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的思維火花,好像磁石深深把他吸引住。例如,《變色龍》這篇文章中,作者沒有一處提到變色龍,為什么文章要用變色龍做文章的題目呢?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看文章注釋,注釋里只是說變色龍是蜥蜴的一種,皮膚的顏色隨著物體的顏色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教師再引導學生查字典,讀出解釋。字典中解釋是比喻在政治上善于變化偽裝的人,課文中明明是第二種意思,為什么編書的人不加注解呢?是不是編者故意留給我們和學生思考的呢?這當然是編者有意為之,教師可以在此設置一個問題,讓學生深層理解文學作品,給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當然修辭可以讓語言更形象,更有意蘊,更加耐人尋味;同時,這也讓標題更具有吸引力,“變色龍”態度的“變”貫穿全文。

又如,在教學李白的《送友人》時,詩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句可引導學生思考,本句巧妙地借用眼前所見“浮云”“落日”來比喻行蹤漂浮不定的游子,對嗎?當然,表面一看,似乎有理。但對照文后注釋,顯然就錯了。注釋為:用“浮云”寫游子漂浮不定,四處奔波;用“落日 ”緩緩而下,表達友人的依依不舍,體現作者四處漂游,對故鄉和親人的牽掛和依戀之情。

再如,《渡荊門送別》中的“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一句,“憐”字體現了作者對故鄉水的憐惜之情,但是對照注釋,“憐”是喜愛的意思,顯然表達不妥。

3.從文章的標點符號入手,引導學生深層思考

盧梭說過:我們要敢于思考“不可想像的事情”,因為如果事情變得不可想象,思考就停止,行動就變得無意識。在教學《昆明的雨》時,文章開篇和結尾都有雖然都有“我想念昆明的雨”。這似乎一句很正常的話,首尾呼應,突出對昆明的雨的喜愛之情。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怎樣給原文這兩句加標點,并做出解釋,第一種加標點的方法,開篇:我想念,昆明的雨……,那么“,”表示強調,“……”引出下文;結尾:我想念,昆明的雨!那么“,”表示強調,“!”表示對昆明的雨強烈的思念。第二種加標點法,開篇:我想念,昆明的雨!那么“,”表示強調,“!”表對昆明的雨強烈的思念之情;結尾:我想念,昆明的雨……,那么“,”表示強調,“……”在文章結尾表省略,起到余音繞梁,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這樣能很好地讓學生對標點的作用進行思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又如,在《秋天的懷念》一文中,文中寫道: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可活什么活兒”。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好好兒活,好好兒活……”教師要結合全文提出問題,這里的省略號,表達了什么?這里省略了什么內容,學生思考后得出,省略的是母親不忍說出自己病重的事實。又如,文中寫道:對于“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這一段的“她比我還敏感”與“她又悄悄地出去”,這兩句之間用了句號,本應該寫成:“她比我還敏感,又悄悄地出去了?!币驗檫@兩個句子主語相同,可省略主語,中間要用逗號,那么,作者不這樣寫,肯定有他的深意,是為了表達什么?顯然,這個句號比較特殊。這一句號,表達了母親的內心情感十分沉重,無法表達,只得隱忍,沒有那么自然順暢,以免讓兒子發覺,影響兒子的情緒,只得忍受病痛悄悄出去,這一句體現了母親病重難忍的情況。雖然兒子殘疾,但母親仍然深愛著自己的兒子,處處為兒子著想,點點滴滴為兒子擔心,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所以,通過對文章中的一些標點進行研讀,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務必要提高課堂效率,這就要求教師要精準了解學情,要優化教學方式,這樣教師才能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導,課堂就不再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單邊的教學活動,而是師生雙向溝通、雙向互動、溝通互動、相互補充的進程;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主體,教師要讓學生聽得懂,學得進,記得住。這樣,教師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當然,教學由一種觀念轉變成另一觀念,是否要與原有的觀念要徹底決裂?當然不是的。傳統課堂固然有它自身的不足與弊端,但傳統教材中的一些東西也不能完全摒棄,教師應恰當利用傳統教學方法,讓新課程改革下的“雙減”課堂更高效,更靈動。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都在呼吁要給學生減負。減負的原因就是課堂效率不高,存在問題。而“雙減”課堂正是一次破冰之旅,是一次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師怎樣才能在核心素養的指導下,真正意義上實現課堂教學的減負提質增效。那就是要以生為本,從學生角度去轉變教學方式。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由教師去“教”學生,變成讓學生去“學”,把教材變成學材,把教案變成學案。當然,這條路是艱辛而漫長的,但只要我們經過努力,就能將新課堂的“靈動”與傳統教學的“沉穩踏實”有機結合,互相補充,真正取得“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曾揚明《表達型語文——教你策劃語言活動》,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年。

[2] 于漪《語文教學談藝錄》,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

[3] 王秋月《中學語文閱讀教學語文思維的培養》,《金鋤頭文庫》2022年第5期。

[4] 陽芳《新舊兩種課堂教學模式利弊對比》,《金鋤頭文庫》2017年第10期。

猜你喜歡
學材教學方式教材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高校鋼琴教學方式拓展的思考與實踐
初中數學對學材進行再建構的策略分析
“學材再建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施
初中數學“學材再建構”分析
基于“三學”理論下“學材再建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效運用的案例研究
高中數學高效教學方式與方法優選例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