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命鄉味

2024-04-29 05:06陳峻峰
當代人 2024年4期
關鍵詞:同學

晚宴安排在蓼鄉大酒店,這是要來吃老家的味道了。酒店說不上豪華,但在我的這座淮上小城,還是有些口碑。進門是巨大擋中屏風,紅木淺浮雕,下部為大別山的層巒疊嶂,上為蜿蜒浩蕩淮河,如果繪制者果然依據了地理的坐標,正是我老家固始的一幅三維方輿圖。

故鄉固始,為古蓼國,簡稱為蓼,常被人們親切喚作蓼鄉,蓼鄉大酒店,開在異鄉的城市,菜品與消費人群定位無疑還是故鄉人,別人嘗新,而你是尋命,沒辦法,老家話說,命里帶的,好這一口。不吃,就要死。今晚是在南方的一位本鄉同學回來,開車還在高速路上呢,就叫人張羅了,把本城的同學全都叫上,聚聚。這本該我們請他,他卻執意要請大家,說好多年不見了,表表心意,吃固始菜,說老家話,敘舊時情。陸陸續續到齊了,才發現本城的老同學好多相互間也是許久沒有見面了,而時間卻在悄然流走,如某電影旁白,一代人芳華已逝,面目全非,不知不覺間,就這么老了,悲傷,喜悅,激蕩,感慨,酒沒開始喝呢,已有了同學會的氛圍。

張羅者開始安排入座,他是周到而機智的人,點子多,果真臨時起了主意:主席位或者說買單位,留給南方回來的同學,余按當年年級、班次排,相同者按年齡;規定相互間誰也不準叫大名、官稱和職稱,只叫綽號或小名;同學大氣,酒是好酒,說存有幾年了;菜委托了張羅者點的,和在老家一樣,涼菜向來是搭配,嫩頭青蘿卜塊、荊芥拌涼皮、草木灰鹽鴨蛋、淮北灣地紅皮小?;ㄉ?,少不了一大盤固始臘肴拼盤,間有臘雞、臘鵝、臘肉、臘香腸及其他;熱菜為主,不必說,有旱鵝塊、旱千張、面炕雞、綠豆丸子、酥魚、酥肉、松花皮絲、臘肉燉鱔魚、燉豬腳筋、燉固始老母雞、臘羊肉坯子火鍋、心肺湯、老鴨湯圓等等,主食油鹽干飯和掛面。固始掛面上過央視,以“舌尖體”的解說和鏡頭,生動呈現了這一古老傳統手藝的全部制作奧秘和流程,一時流傳開來,弄得外地人到固始都要掛面吃;油鹽干飯也是一絕,米是糙米,飯粒堅硬,水油里略加一些豬油,炒好的標準,固始話說是“個籽個蹦”,即每個米粒都是絕世而獨立,不允許有兩粒粘連。再一個標準,在你食用完后,碗邊不掛,粒米不剩,部分油滲出在碗底,正好碗底那么大,黃澄澄,清亮,不濁。

飯也好,菜也好,雖是現代烹制,但土色,地道,南方回來的同學控制不住情緒了,幾乎對每一樣都大贊,咂摸著嘴,貪饞的樣子,說,是這個味兒。啥味?不知道。臨快結束時,他突然從座位上站起來,將偌大桌子巡視一遍,驚叫:咋沒臘菜?!片刻安靜,像是噎住了,我就笑了,和他搭腔,解釋說老同學,臘菜不是“菜”。所有酒店,即便在固始,在固始鄉村,你瞧見誰家酒席上上臘菜?張羅者也湊上打趣,說有喝這么高級的酒就臘菜的嗎?同學略有醉意,人一回鄉就變小了,小孩子一樣撒潑,撒嬌,拖著聲腔說,我想吃——我想吃——我揍(就)是想吃——他那副樣子,讓我一下想起《醒世姻緣傳》中,說寄姐“頭暈惡心,眼困神?!?,老公狄希陳,哄老婆高手呢,慌忙去刑部街,買了蜜梅和“固始鵝”——那可正合了寄姐的心意,“像尋了性命!”可不是,瞅我這同學,還在那里不依不饒,對我說,明個,你,得陪我回,高低斗(吃)一碗稠巴巴的大豇豆稀飯就臘菜。我說,尋命呢?同學說,就是尋命!晚宴就在固始臘菜這個點上歡聲笑語地散了。

同學說的臘菜在固始有兩講,一是指入冬后家家戶戶準備過年腌制的臘肴,全部肉食類,除上面臘拼盤的那些外——那也是固始臘肴里最主要的幾樣,余還有豬蹄、豬耳朵、豬賺(舌)頭、豬心,鵝胗、雞胗,野鴨、野兔、野斑鳩、干八兩,鰱子、黑魚和渾子(草魚),等等,都是腌制的,用整個臘月風干,掛滿廊檐,冬日暖陽里,萬家臘肴,蔚為壯觀,成為固始人年節一道盛景,有人家一直吃到插秧季,或七月半;腌制的禽類一般不好保存,數量本就少,那時所剩,主要是臘肉,淮南黑豬,帶皮,四五扁指厚的肥膘,透亮,微黃,滴油,徹底“臘”好了,風干了,浸泡洗凈,放地鍋里煮,不一會兒那臘味的特別香氣,濃郁了整個村莊,不可抵抗,剛抽穗的稻子都站不直身子了。而同學要死要活的嚷著要吃的臘菜是腌制的一種蔬菜。我一直無法形容或者指明這種植物,像極了雪里蕻,但可以肯定,一定不是。

“臘菜”之謂,既是它作為植物的本名,也是它作為“菜”的類別,且只能腌制食之,一般不生炒,仿佛炒不熟,帶苦尾子。陪同回老家吃臘菜的另一同學說他知道臘菜是啥菜。準確說,是十字花科葉用芥菜的優良品種。他說,我手機里存有份資料,念給你們聽——固始臘菜株高一般35厘米,株幅31厘米,葉深綠色,葉柄甚短,附著一層薄薄的蠟粉,按葉緣缺刻深淺分花葉和板葉兩種,板葉葉面較花葉更為皺縮。腌制好的臘菜色橙黃,半透明有光澤,香味濃,質地清脆,可口……同學很優雅地制止了他,開始說起小時候家里人腌臘菜。這是一個農家過日子進入冬月最重要的事項,固然臘菜永遠都不是主菜,上不了桌,但它貫穿一年幾乎每一頓飯食,有了它,讓人安心,因此你必須有足夠的儲存,還要小心翼翼。腌制壞了是經常的事?!疋裥奶?,帶著不安和期待,解封壇口,說壞了,酸或者臭,也就是說“爛”了,爛泥巴樣,傻眼了,這一年咋過,就著慌了。

固始臘菜在種植上分兩季,少部分春臘菜,重頭是秋臘菜,這得上心,把握好種植時間,掐著點在經霜后半個月采收,不老不嫩。充分漂洗干凈,努力不要傷了莖葉,把繩子洗凈,扯在庭院里,把臘菜倒著茬口掛上晾曬,見著打蔫了,把菜刀洗凈,不能有一滴油膩,且一定磨得鋒利,來切,能聽到脆響,一把把,切碎成差不多不足一扁指的小段,撒上鹽,帶著一股巧勁,均勻揉搓,防止傷皮,然后裝入瓦缸——固始統稱臘菜壇子,鋪一層,用棒槌搗緊,再鋪一層,再搗緊,滿了,敞口等水滲完,用塑料薄膜扎緊壇口,上扣一飯碗,再用黃泥封死。一月后便可打開來吃。生食、炒食、煨食,餐餐皆可,下飯。吃著掏著,細水長流,能吃一年多。

傳統鄉村經驗,在家庭和鄉鄰間傳承,千百年,無秘密可言,看似那一道道的程序簡單,誰都會,但腌臘菜卻是擇人、擇手——這沒辦法,同學說他勤勞的母親就不行,腌一回酸一回,奶奶也不行,姥姥也不行,你還別不信、不服,請四姨來,當地腌臘菜出名的好手,來年打開來,果然黃澄澄的透亮,忍不住,捏個吃,那個脆生,那個臘菜味啊,舌頭喉嚨腸胃心肝脾腎前八百年后五百年的,全都激靈起。簡直要親命??赐瑢W那貪饞勁,我說,到固始,管你夠。同學說,管不夠。

同學有點小文青,都知道的,至今還堅持寫詩,他說話,常有象征,或是隱喻。

20世紀80年代初,冰河開化,大地驚蟄,最先醒來的是固始的農民,他們將城鄉二元結構的桎梏撕開一個口子,從那里擠身出來,背著簡單的行囊,在那個黎明時分,打開家門,含淚告別世代生存的村莊,以及土地、莊稼、祖墳、父母、兒女,毅然決然,義無反顧,向夢想和傳說的開放的南方沿海城市奔赴。開始是三五結伴,接著是成群結隊,無須諱言,他們就是為著祖輩的苦難和貧窮被迫出逃,被逼出逃,但當他們交付土地的忠誠、憨實、愚鈍和卑微,一天天抬起頭來,見天見地,完全融入到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去的時候,他們就有了思考、大夢、責任和擔當,以及尊嚴,一個人的尊嚴,一群人的尊嚴。幾十年中國改革開放的壯麗進程,百萬固始打工者在其中,不乏成功者,也有失敗者,他們為這個偉大的時代作出巨大付出和犧牲,包括身體、蠻力,青春生命和才華,還有拼死的堅持和忍耐,未來的紀念碑上,應該鐫刻上他們的名字。

那里面就有我同學。他算得上最早的打工者、覺醒者、先驅。艱苦卓絕,血淚打拼,實現了人生躍遷,作為“成功者”,如今他們全家已落戶他鄉,成為驕傲的城市新移民,而作為命屬土地的人,他常常遭遇身份的尷尬:子女在填寫籍貫時,已經不是固始了;生猛海鮮,飲食的差異里,一次次尋覓記憶里故鄉的味道;踏上歸途,直奔那一碗稠巴巴的大豇豆稀飯和臘菜……那天陪同學到固始,我們并沒有立即回鄉,而是在縣城住了下來,參觀了開發區、博物館、根親園,領略了東城門、桃花塢、小南海的夜景,感受蓼城巨變,次日酒店免費早餐,固始特色,家常菜,豐盛超出想象,有蛋炒飯、油果子、油鱉子、韭菜盒子、煎餃、豇豆稀飯,待每個人撿了過來,一看,都有臘菜!相互瞅瞅,會心而笑。同學感嘆,這就是命??!在南方時,常常想家、想臘菜,那種想,沒人能體會!后來琢磨,是真想要吃臘菜嗎?是真好這一口、缺這一口嗎?是,也不是,不知想什么。就是想。想得很。想得要你的命。故鄉之味沉淀,已是血液里的鹽,DNA,生命密碼,情感罌粟,精神的塊壘和光芒,形而上,形而下,都不能用現代人食品觀念和健康標準衡量。同學說,臘菜對于他,不是食品。

在根親園參觀,知本鄉固始近年打造中原根親文化,所謂“晉人驛站,唐人故里,閩臺祖地,客家原鄉”,也不單是為宣傳用,因為隨便一說,就有西晉“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唐初“開漳圣王”陳元光、唐末“閩王”王審知三兄弟,民族英雄鄭成功、靖海侯施瑯、愛國華僑陳嘉庚等,以及閩粵贛、港澳臺與海外萬千客家、游子,皆視固始為祖籍地,自稱固始人。當年經固始南遷的中原人,或以大別山北麓為遷徙屏障,或從淮河渡口張帆遠航,經長江到達九江、贛江;還有一條路,就是走淮河,轉運河,在浙江江山,進入武夷山孔道,到達閩地。那是一條怎樣艱辛的路。同學說,陳元光之父陳政,于唐初奉詔南下入閩,平叛嘯亂,后有陳元光祖母魏媽帶陳元光隨長子陳敏、次子陳敷千里馳援,走的就是這條路。然而在行至浙江江山落霞山,陳敏、陳敷相繼病逝。魏媽含淚葬子,領兵繼續南征,終與陳政會合。同學說,我去過江山縣,做過考察,因水土,還有瘴氣,當時病死的不止陳敏、陳敷,還有一大批固始子弟,在江山縣以及落霞山,這些年發現了好多臘菜壇子,令人震驚,那里面裝著的是他們的尸骨。猜想,那一支從固始出發的隊伍,那些年輕的固始府兵、蓼鄉子弟,出門時每個人身上都背著一壇固始臘菜,漫漫征程中那是賴以生存續命之物,卻絕無想到,吃完后那空了的壇子,成了用來盛殮他們尸骨和亡靈的容器,并永遠被埋葬在荒野他鄉。這就是命嗎?同學說,我見到了那些壇子,是那么熟悉。貼近聞聞,是固始臘菜的味兒,靠前聽聽,有人的哭泣。同學說,我當時就有沖動,想和老家說說,把這些裝著尸骨的壇子,運回固始安葬。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長,上千年了,該領著那些固始的孩子們回家。

同學的話,意外給了固始臘菜存在時間上的推斷,我們也沉浸在他講的那些生命的故事里,沒人說話,也沒人動筷子,仿佛晨禱和沉思,對故鄉、故土和造物,深懷感恩。哦,臘菜、臘肴,命屬、命數、命,我們這些生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以一種背叛之姿,成為故鄉的逃離者,城市的拾荒者、新移民,可能是最后與土地有關聯和糾結的一代人了,舊物事正在退場,新時代已經到來,回故鄉的這個特別的早晨,我們坐在曦光里,鄉情濃郁,鄉味氤氳,那樣子,仿佛追懷,更是告別和迎接。

(陳峻峰,本名陳俊峰,河南固始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先秦三部曲》《個人史》等十余部。)

特約編輯:劉亞榮

猜你喜歡
同學
一起來寫“鳽”同學
同學相伴真快樂
同學不和我玩了
神秘的新同學
厲害了 我的優優同學
同學會上的殘酷真相
我的同學
同學
同學情
應接不暇 騎虎難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