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繪本點亮特殊兒童生活

2024-04-29 15:38趙志鵬
兒童繪本(閱讀與美育) 2024年2期
關鍵詞:繪本兒童游戲

趙志鵬

導讀:特殊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與普通兒童存在差異。一直以來,學術界對特殊教育有著不同的建議,誕生出許多兼具共性和個性、普遍性與針對性、專業性及趣味性的教學策略,繪本教學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種。自理能力是特殊教育中常被提及的重點話題,利用繪本的優勢可以為特殊兒童的生活注入一道充滿活力與希望的光芒,幫助他們實現快樂健康成長。

一、特殊兒童自理能力培養探析

(一)特殊教育現狀

特殊兒童指的是與普通兒童存在鮮明差異的兒童,體現在情感、智商、感覺、生理、語言、肢體等不同的方面,這些差異通常已經影響了兒童正常發育和社會活動,需要家長和教師及時干預和引導。

特殊教育,即針對特殊兒童的針對性、統一性、專業化教育模式,主要承擔對象為特殊教育學校。以2022年數據為例,全國特殊教育學校共有2314所,比2021年增長1.14%,招收各種形式的特殊教育兒童14.63萬人,在校生91.85萬人。上述數據展現出幾個現狀:一是國家對特殊教育的關注度總體呈現上升趨勢;二是特殊教育已經形成一定的體系,我國相關配套教育資源正逐步完善,教師需銘記教育職責,教育部、特殊教育學校和高等院校特殊教育專業需大力加強人才培養;三是特殊兒童在全體兒童中的占比不高,需要受到社會各界密切關注和關愛;四是雖然特殊兒童的總占比不高,但在我國人口基數條件下仍保持一定的人數,這意味著在學生群體內部存在著客觀差異性,需要教師平衡個體教育和集體教育的尺度,找到有利于班級兒童整體提升的教育策略。

(二)特殊兒童自理能力培養現狀

基于特殊兒童定義,其大部分被家長送到特殊教育學校就讀,與普通教學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脫離、生理和心理的相對缺失、發育的相對遲緩或過速等種種因素,致使自理能力成為他們最應掌握的、對自身成長和適應環境幫助最大的能力之一。研究表明,由于主客觀條件限制,特殊兒童生活學習中比普通兒童更需要被理解、照顧和引導。與此同時,他們自我管理、照應和成長的效率相對緩慢,自理能力培養需求反而更高。

基于特殊教育現狀,自理能力培養呈現相應情況:一是教師應順應國家對特殊教育的重視,將特殊兒童培養成更具自理能力的人,為其將來的生活學習夯實基礎;二是教師需要加大對自理能力培養的研究,制定更多專業策略;三是在教學目標和幼兒客觀學情、情感接受度方面的平衡性有待商榷;四是教師需要兼顧針對性指導和集體培養。

二、繪本教學在特殊兒童自理能力培養中的優勢

(一)繪本教學概念

繪本教學,指的是通過圖文并茂、具有藝術性和教育性的繪本開展指導,對兒童的特定能力進行專項訓練的課堂模式。繪本是一種為兒童設計,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的圖書,一般講述一個特定的、趣味橫生的、引人入勝的故事,具有鮮明的角色、美觀的圖畫和精彩的情節,能潛移默化地幫助兒童走入特定情境,學習某種技能,培養某種觀念,更好地將其運用于生活中。比如,《光》可以培養自我意識,《小藍和小黃》可以培養友情觀念,《小老鼠忙碌的一天》可以培養勞動認知,《爺爺一定有辦法》可以培養實踐技能等。

(二)特定教育優勢

在特殊兒童自理能力培養中,獨立意識和實踐能力是兩個重要方向。繪本教學可以很好地滿足這兩種路徑的指導條件和特點。

在獨立意識培養方面,受到生理的限制,特殊兒童容易表現出自卑、恐懼、敵對、慌張等負面心理,在學習時容易產生應急機制,表現出對能力培養的抗拒和抵觸,影響自理能力的發展。思維意識和行為習慣的主導和根基,繪本作為一種精神產物對兒童的心理疏導幫助很大。如果兒童展現出封閉、自我中心特征,往往內心受過創傷,脆弱敏感,不愿意關愛他人,封閉在內心世界中不愿出來。此時,可以引入《彩虹色的花》這一繪本。故事講述一朵漂亮的花朵為了幫助小動物們,將自己的花瓣一一奉獻出去,在瀕臨枯萎之際接受過饋贈的動物傾力助其恢復了生命。作品中花朵的無私奉獻、動物的知恩圖報像一盞溫暖的明燈、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能點燃兒童內心助人為樂的火苗,驅動兒童轉變思路,嘗試從狹窄的個人視角走出去,通過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為他人帶來幫助,認識到人與人之間可以齊心協力,獲得愛意與溫情。在意識的推動下,自理能力培養便有了目標的加持,不再是教師“一廂情愿”的引導策略。它成為兒童心中的意愿,教育主體和客體目標的一致性得以實現。

在實踐能力提升方面,特殊兒童在某些特定的方面能力不及普通兒童,教師需要正視這一客觀屬性。繪本教育對特殊兒童的教育加成更大,是非常出色的助推器和輔助工具,能簡化一些操作步驟,將事物的本質進行高度提純和精簡,并增加實踐的趣味性、生活聯系和情感元素,以一種更易理解、更具樂趣、更直觀清晰的形態幫助兒童掌握實踐要領,提升實踐水平。例如,《麥麥蹲》可以將游戲“蘿卜蹲”的動作進行簡化,《爺爺一定有辦法》將縫衣服等各種生活小技巧的目標和步驟進行提煉,《小蝌蚪找媽媽》《是誰嗯嗯在我頭上》能增加涂料活動和匹配游戲的故事性和趣味度,《爸爸去上班》以家長的工作為主要情節將自理能力和生活高效聯系,《我媽媽》囊括了母親的各種職業和勞動畫面,能培養親子情感,促進特殊兒童以母親為榜樣提升自我,認真效仿、復刻各種勞動行為。

三、在繪本輔助下培養特殊兒童自理能力的策略

(一)樹立科學榜樣,將言傳身教進行形象化處理

科學研究表明,兒童最初學習的動力來源于對生活中人、事、物的模仿。除了家長、教師、鄰里、高年級學生,動畫、傳說、故事書中的虛擬形象是他們最愛模仿的對象。一些兒童采取寄宿的生活形式,生活模仿案例較為缺乏;一些兒童屬于留守兒童,常年接受隔代撫養,模仿對象的價值觀、興趣和思維均和其有所出入,不具備參考價值;一些兒童學習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較弱,對灌輸式教育收效甚微;一些兒童在體能、肢體能力、視力、聽力上有所欠缺,難以將傳統的、生活的、真實的案例作為模仿對象。

基于上述特殊兒童的真實情況,繪本能提供鮮明的、象征化和隱喻化的科學榜樣。這些榜樣都經過創作者精心描繪,提取生活人物的性格特點、現實處境、成長軌跡、心理規律和精神品質,既具有高度概括的、抽象化的教育性,也具備現實引導中缺乏的形象性。有時候,一個繪本角色的言傳身教甚至比師長的教導給兒童留下的印象更深刻、長久,這是由繪本的藝術性和情感性特點決定的。教師可以精心選取繪本“偶像”,捕捉兒童對人物的好感,將這種好感轉化為對其優點和價值的欣賞、肯定和模仿行為,幫助兒童提升自理能力。

比如,《田鼠阿佛》的主人公阿佛在漫長而寒冷的冬天采集詞匯、色彩和陽光,從事腦力活動,《阿利的紅斗篷》的主人公阿利勤于耕耘,獨立完成從剪羊毛到制成衣服的體力勞動過程,《爺爺一定有辦法》中的主人公爺爺運用自己的創意和智慧幫助約瑟解決生活問題,兼具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教師可以設置一個對照組,引導幼兒閱讀和探討,觀察其動作、語言、神態,從不同的反饋中判斷他們喜愛的角色。角色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們這個階段潛意識里最愿意從事的工作類型,可以激勵他們朝著各自喜愛的角色目標努力前進。教師應為不同的兒童設定不同的目標,將榜樣的力量做出生活化、形象化處理,如收集詞匯、記錄陽光、觀察色彩、創編故事、閱讀匯報(腦力勞動組);制作服飾和道具、澆花、做家務、植樹、清潔(體力勞動組);為同伴解決問題、繪制自理能力主題黑板報、開展文藝演出(體力、腦力勞動交織組)。在一段時間后,教師組織兒童評論自身有無實現榜樣目標,將標準設置為模仿角色、學習角色、靠近角色、成為角色四個階段,采用師評、家評、自評、互評四種模式結合的評價制度和以鼓勵、引導為主的教育模式,讓兒童在高度形象化的模仿行為中逐漸建立自理意識和能力。此外,任何勞動、任何思想、任何群體都具有自身的價值,教師要培養特殊兒童健全、健康、理性的行為觀念,將形象化教學進行拓展延伸,以“形象”(虛擬形象、現實形象及概念形象,如行為習慣、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等)為線索讓兒童的自理能力不斷躍升,遵循“模仿喜歡的角色—模仿欣賞的同學—模仿沒那么喜歡的角色—模仿想要模仿的所有行為”的培養路徑。

(二)讓生活和游戲相互滲透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和福錄貝爾的游戲教育是兒童教育的兩種主要理論。自理能力培養的核心邏輯是讓特殊兒童具有更多管理和保護自己、從事社會活動的能力,合理、客觀看待自身在社會中的位置,更好地適應社會,施展個人才能和價值,健康成長發展。兒童既是接受指導的客體,也是教育活動的受益人。雖然教師會有意灌輸“學習是為自己而學”的理念,但由于客觀原因,特殊兒童相對欠缺理性思辨力,更不容易理解這個道理,學習動力弱、興趣低迷、配合度不高的情況時有發生?;诖?,他們更需要和日常實際息息相關的生活教育、和探究興趣相輔相成的游戲教育,以此提升自理意識和動力。教師可以將繪本作為依托,從兩方面實現生活和游戲教育的相互滲透。

一是讓生活滲透進游戲中。特殊兒童的一日生活中,游戲是基本活動。設計好了游戲,便是設計好了基礎教育,以下是相關策略和案例:個別化學習遷移法,使用《光》等主人公只有一位、適合獨幕劇表演的繪本,讓那些喜歡自己玩的兒童有機會將生活中和繪本主人公類似的自理行為(獨自制作道具、自己睡覺、獨立完成作業和洗漱、自主繪畫等)搬到劇中;游戲競賽法,以《檸檬不是紅色的》《烏鴉喝水》《花婆婆》《螞蟻和西瓜》等具有諸多操作元素的繪本為素材,在角色游戲、表演游戲、建構游戲中給兒童提出要求,讓其將生活中擅長的勞動遷移到活動中(如表演插花、唱歌、疊紙、分水果、跳舞、做樂高),再由觀眾對這些具有生活元素的行為進行模仿,分別評選最佳游戲主導者和模仿者;生活遷移法,將一些涉及勞動工具、勞動類型的生活概念以問答、考題的形式巧妙寓于游戲環節中,讓兒童在拼接游戲、沙地游戲中區分無結構材料、低結構材料、高結構材料并開展辯論,從《猜猜我是誰系列》《神奇洞洞書》《真好吃呀》等實踐類繪本中找到理論依據。

二是讓游戲滲透進生活中。除了和普通兒童一樣的衣食住行方面,特殊兒童的生活還包含針對性訓練與復健。如果以繪本為靈感注入游戲元素,兒童便能在平凡的日常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勞動意識和自我管理興趣。比如,在聽力康復中引入繪本《奧利弗得到了助聽器》,讓兒童邊聽邊和主人公實現共鳴、共情,通過聽力游戲、表演游戲努力做治療;在視力訓練中引入繪本《小藍和小黃》,通過簡單的辨色游戲、口頭交流提升視覺方面的學習技巧;在智力訓練中引導兒童列舉令人欣賞的繪本人物并說明原因,如《田鼠阿佛》中堅持自我的阿佛、《猜猜我有多愛你》中堅持不懈的小兔子、《瑪德琳》中活潑勇敢的瑪德琳,幫助兒童建立自信心,以思維訓練游戲的形式實現自我管理和技能提升。

(三)以繪本為橋梁實現自我展示,帶動自理氣氛

因為或多或少受到不同于普通兒童的眼光,許多特殊兒童內心對環境的敏感度更強,他們需要更多肯定和鼓勵。同時,從眾心理在兒童發展過程中較為普遍。教師要以辯證的眼光看待以上兩點教育現象,將表面上的劣勢轉化為優勢,基于兒童的敏銳、高自尊、認同感提供自我展示平臺,基于兒童集體無意識的特點注入利于其發展的正面因素。

繪本為兒童的自我發展和自理能力培養提供了沃土。以繪本為核心進行輻射,可以發現特殊兒童同樣充滿個性,具備基本的各類能力。比如,有的兒童喜歡閱讀,無論《花婆婆》《光》一類的美育繪本還是《太空郵遞員》《海底兩萬里》一類的科幻繪本都有所涉獵。教師可以將其評為閱讀指導員,教導同伴怎樣保持閱讀習慣,并將這種習慣轉換為穩定的專注力,運用于學習生活中,如午睡、保持安靜、集體活動、疊被子、進食、寫日記等。有的兒童模仿能力極強,可以模仿三只小豬蓋玩具房子,模仿魔術師威利做一些小魔術,模仿花婆婆種花,模仿大腳丫貝琳達跳芭蕾舞。教師可以將其評為“模仿之星”,和同伴討論怎樣辨別模仿的好壞、哪些人物值得被模仿、如何模仿別人(聲音、語言、動作、神態、習慣)。漸漸地,班級形成了模仿的優良風氣,兒童互幫互助,在藝術寫生、吃飯、板報、講故事、玩游戲、體育項目、語言活動、科學實驗等領域互相發現優點,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有的兒童擅長臨摹繪本和講述繪本故事,教師可以讓其當“繪本記錄員”,讓同伴將生活中關于自理能力的事情告知他創作,如組織戶外活動、游泳、踢足球、整理房間、收拾玩具、打掃窗戶、洗碗、拖地等,在互相夸贊、欣賞和傳遞故事的過程中,兒童逐漸建立自我肯定,養成基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形成了“自信班級”“互助班級”的良好氛圍,為自理能力提升提供了充足良性循環、持久穩定的環境氛圍。

四、結語

自理能力是特殊兒童立身之本。繪本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兒童五彩繽紛的生活和豐富細膩的內心。教師要善用教學策略將繪本的教育價值最大化,給予特殊兒童全面成長之中不乏快樂趣味的童年。

猜你喜歡
繪本兒童游戲
繪本
繪本
繪本
數獨游戲
瘋狂的游戲
爆笑游戲
留守兒童
六一兒童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戲
繪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