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估測教學的優化策略

2024-04-29 04:10朱麗莉
山西教育·教學 2024年4期
關鍵詞:物體意識技能

朱麗莉

估測是指在沒有使用外部工具的情況下,通過某種方法推測和估計相關量的思維和心理過程。學會對物體進行基本估測是小學數學中的一項基本技能,也是小學數學度量單位系統教學的目標之一。估測是一個人基本常識和數學能力的體現,它是通過仔細觀察和思考后,根據科學理性分析得出的對量的初步認知。因此,在估測教學中需要注重學生估測意識的培養,這樣可以豐富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對物體的理性認識,幫助學生構建更加幾何化和立體化的空間概念。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愿估”

一味地傳授知識點并進行書面化的練習,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反而會增加學生的厭煩情緒。教師應該讓學生真正愿意估測,讓估測成為他們自主意識的一部分,成為他們愿意主動去做的事情。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情境化的教學方式,貼近學生的生活,尋找創新的突破口,找到有趣的點,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生初步了解米、分米、厘米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準備一個特殊的教學工具——孫悟空的金箍棒,它具有可伸縮的特點,活動范圍在8厘米至1.5米之間。接著,教師可以利用《西游記》的故事背景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學會如何運用米、分米、厘米這三個單位。比如,孫悟空為了解救被白骨精抓走的師父,獨自闖入白骨洞,這時他需要從耳朵中掏出金箍棒,并將其伸長到與人等高的長度,教師可以將教具調整到大約1米左右,讓學生對“米”這個單位有初步的了解。在孫悟空成功解救師父后,他需要逐漸縮小金箍棒的長度,此時,教師可以先將金箍棒縮小到5分米,再縮小到8厘米,讓學生對比之前金箍棒的三種不同狀態,從而對米、分米、厘米這三個單位有宏觀上的認知,并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讓他們逐步完成三個單位之間的轉換。在學生對這三個單位有了系統的認知后,教師可以變換不同的長度,讓學生進行初步估測并選擇合適的單位,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組織估測比賽,將估測與更多的情境相結合,讓學生在玩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比賽中獲得更多的滿足感和自豪感。

為了讓學生感受估測的趣味,教師需要激發學生自我求知的意識,讓他們在估測的課堂中自愿、自主地探索,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從而初步建立估測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引發學生對估測的興趣。

二、教學生學會估測的方法

在培養估測意識時,僅僅是“愿估”,也就是對估測感興趣是遠遠不夠的。在對估測意識進行具象化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讓學生對不同的度量單位有宏觀的認識外,還需要學會實際的估測方法,讓學生真正掌握估測技能,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實際策略。這樣做不僅可以給學生日常生活帶來便利,還可以提升他們的數學素養。

1.累加法。累加法就是讓學生利用自己已經熟悉的小度量單位累計疊加在一起,從而達到可以測量更大物體的效果。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厘米和米》一課時,教師可以先比畫出一拃的長度,教師的手比較大,可能在20厘米左右,學生的手比較小,可以拿出學生用尺,測量自己的一拃大概有多長,留下一個大概印象。接著,教師讓學生用一拃一拃接力的方法,測量自己面前的課桌大概的長、寬、高。最后,讓學生將得出的結果與精確測量的結果相對比,觀察估測的誤差大小,總結經驗。

將精準測量和估測相結合,不僅可以提高估測的準確性,而且可以糾正學生在估測過程中存在的漏洞和偏差,還能通過學生間的合作,更好地完善估測方法、積累估測經驗,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2.拼湊法。拼湊法是將一個單位量或者少于一個單位量的物體切割拼接在一起,使其成為一個新的單位量,以便于估測最終結果。

例如,開展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一課的綜合實踐活動時,學生想要探究一片樹葉的面積有多少平方厘米,這時,教師可以先讓他們在紙上畫出一個由多個1平方厘米的小格子拼接在一起的大格子,再讓學生將自己采集的樹葉拓在紙上和小格子組成的大格子進行對比,之后將格子外多余的樹葉面積填補到格子內不足一格的樹葉邊,組成大致一整格的樹葉面積,最后通過觀察一片樹葉大致有幾個小格子大小,從而得出自己的估測結果。

細分的結果會比簡單用肉眼觀察所得更加精準,也更加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使結果更有依據。通過這樣的操作,有助于學生在估測小物體的面積時運用類似拆分填補的方法,學會估測。

3.參照法。參照法就是選取典型物體參考度量單位,從而對被度量的物體產生直觀印象的一種較為常見的方法。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課時,教師可以將班級教室作為被度量的物體,讓學生通過類比估測教室的體積。測量教室的長、寬、高時,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教室地面上1平方米的地磚數出大概有多少塊類似的地磚,從而得出自己的結果。也可以展開雙臂,大概比劃1米的距離進行接力測量,這樣將長、寬、高的估測結果相乘就是整間教室的體積。

通過教授不同情境下所對應的估測方法,學生對不同估測方法有了大致的了解,拓展了他們的數學思維,在方法運用上也更加靈活,思維更加活躍,還加深了對不同長度的認知,從而建立起更加清晰的長度觀念和估測意識。

三、注重實踐,讓學生“常估”

如何將課本上學會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運用在生活中,是教師需要仔細思考和研究的問題。能夠真正解決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將估測意識落實到生活中,才是真正的技能運用。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操作也是數學素養的體現。感受數學價值,就不能把學生的估測技能局限在課堂之內,而要將其拓展到課堂外,在實踐中積累估測經驗,不斷提高他們的估測能力,從而提升數學素養。

例如,在完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課的教學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后觀察家里的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空調等大體積物體,用參照法估測每個物體的大致體積和容積,從而可以更加合理地規劃家中電器的放置位置,節約更多的立體空間。

又如,學習了毫升、升等容積單位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飲料包裝,選取上下勻稱的1升立體容器,劃分為10個相同的等分刻度,通過每次100毫升的注水,制作整百毫升容器。使用類似的注水方法,學生可以進一步估測家中的鍋碗瓢盆的容量,從而選擇更加合適的容器。通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估測記錄,可以總結出一般洗澡需要多少升水比較合適,煮飯需要多少毫升水比較合理,洗衣服、洗碗各需要準備多少水,合理規劃,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在學生進行多次實踐運用后,教師應及時組織分享會,讓學生分享自己利用估測在生活中所獲得的便利點和給自己帶來的成就感,鼓勵更多學生運用估測技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估測意識。

經常開展實踐活動,能鞏固學生的估測意識,對發展和衍生其后期估測意識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隨著學生估測技能的熟練運用,經驗會更加豐富,更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拓展其數學思維。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估測技能,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然而學生的估測意識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這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將“教學”與“實際操作”相結合,讓估測教學變得更加直觀,也需要學生真正學會估測技能并在生活中積極運用,通過鞏固、提高,讓思維更加理性、讓感知更加靈敏,從而使學生能獲得更長足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鶴濤學校)

(責任編輯金燦)

猜你喜歡
物體意識技能
高級技能
人的意識可以“上傳”嗎?
深刻理解物體的平衡
我們是怎樣看到物體的
增強“四個意識”發揮“四大作用”
秣馬厲兵強技能
意識不會死
拼技能,享豐收
強化五個意識 堅持五個履職
畫唇技能輕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