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字立骨,探析“惟歌生民病”的言說價值

2024-04-30 04:42顧正群
中學語文·教師版 2024年3期
關鍵詞:期待值賣炭翁白居易

顧正群

【教學目標】

1.熟讀詩歌,概括故事情節,厘清敘事要素。

2.從不同視角審視“一車炭”的實用價值、社會價值與審美價值,在研讀與思辨中體會詩歌語言的精確與豐富,觀照詩歌反映的社會現實。

3.體會作者“惟歌生民病”的創作思想,品味新樂府詩歌的文學價值。

【教學過程】

一、初讀概括,厘清敘事要素

1.復述故事

自由朗讀詩歌,小組合作復述課文內容,要求講述完整,體現細節。適時追問詩文中的細節,如“伐薪燒炭、十指黑、一尺雪、輾冰轍、充炭直”等,幫助學生疏通詞句意義,厘清故事脈絡。

2.概述故事

用詞語概括故事的主要情節。(如伐薪燒炭—晨起運炭—泥中休息—宮使強買—被奪難惜,或燒炭—運炭—賣炭—失炭)

二、披文入情,辨析“炭”之價值

整個故事都圍繞著一個重要的物品展開——“一車炭”?!鞍肫ゼt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直”為通假字,同“值”,價值之意?!耙卉囂俊弊詈髶Q來了“半匹紅紗一丈綾”,有沒有體現它的價值呢?確定這“一車炭”的價值是理解這首詩的關鍵所在。

1.“一車炭”的實際價值

炭是商品,評估“一車炭”的實際價值要遵循商品的價值規律,客觀地考察影響商品價值的各種因素,如原料與人力成本、市場需求等。

(1)學生思考:客觀評估這一車炭的市場價值,并陳述理由。

(2)學生討論:①砍伐不易。山高、林密、量大(“南山”5斤木柴可燒1斤木炭,“千余斤”炭需準備木柴五千余斤)、路崎嶇;②燒制不易。工序復雜(備料、截斷、入窯、燒火、封存、出庫),勞作辛苦,時間久長(燒出“一車炭”的時間要以月計數);③運輸不易。路遠(拂曉出發,日高到達)、雪厚、車重、牛困、人饑;④工作環境惡劣。滿面塵灰、煙火、十指黑、一尺雪;⑤市場需求旺盛。雪大冰厚,天寒地凍(一尺雪、輾冰轍)??梢?,“一車炭”具有很高的價值。

(3)小結:同學們的評估包含了原料價值和人力成本、時間成本等附加值,同時兼顧市場供需關系,較為客觀地反映了“一車炭”的實際價值。

(4)有感情地朗讀相關詩句,涵泳體味。

(屏顯,生讀)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2.賣炭翁的期待值

(1)學生思考:賣炭翁對“一車炭”的期待值是多少呢?文中用一句設問來回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眱H僅是身上所穿之衣和口中所吃之食。為什么賣炭翁的期待值如此之低呢?

(2)出示背景資料:

中唐時代,國家歷經安史之亂,國力民生嚴重受損,貞觀之治的盛大氣象已一去不返。政治格局呈現出皇帝昏庸享樂、藩鎮擁兵割據、官僚橫征暴斂、宦官專政弄權的亂象,導致時局動蕩,民生凋敝。民眾苛捐雜稅繁多,生活困苦不堪。

(3)討論后明確:“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賣炭翁面對自己辛勤勞動的成果,提出了僅滿足最低生存需求的愿望——能吃飽穿暖。既是源于“身上衣正單”“牛困人饑”這一缺衣少食的窘迫現實,更是對殘酷、黑暗的社會現實的清醒認識。朗讀這句詩語氣當沉重、哀傷又孕育著希望與憧憬的光芒。

(有感情地朗讀)

(4)品讀“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句詩的妙處。賣炭翁衣著單薄,忍受嚴寒,本應埋怨天寒,可他卻“愿天寒”,祈禱天更冷些!因為他知道只有天寒,炭才能賣高價錢。極度矛盾反常的心理,深刻地寫出賣炭翁的生活悲苦與辛酸,突出了悲劇內核。

這樣極度矛盾的心理,應該帶著沉痛憐憫的心情讀出來?!翱蓱z”“單”“愿”這幾個詞重讀,“愿天寒”應一字一頓,讀出字字泣血的感覺。

(指名讀、齊讀)

(5)小結:生活的苦難讓賣炭翁在生存線上艱難掙扎,因而他對“一車炭”的期待值遠遠小于商品的實際價值。

3.宮使的實付值

(1)學生思考:賣炭翁的期望如此之低,那宮使的出價滿足了他的心理期待嗎?

(2)出示背景資料:

唐朝設置“宮市”以滿足皇宮內的奢侈生活需求。唐中后期,“宮市”不按市場正常價格進行選購,而是隨意給錢,用百文錢便可買到價值幾千的東西,甚至要求賣主將貨物送到宮內,并向其索要“門戶錢”和“腳價錢”。百姓為了生計到“宮市”上賣東西,往往心懷希冀,滿載而去,卻滿目凄涼,空手而歸。

唐朝實行“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銅錢,帛泛指絲織品。絹帛被規定為法定貨幣。后因通貨膨脹和財富縮水,絹帛已經不值錢,在民間流通市場被拋棄,失去了購買能力。

(3)討論后小結:“半匹紅紗一丈綾”不僅遠遠低于一車炭的實際價值,也遠遠小于賣炭翁的期待值?!皩m使驅將惜不得”,這里的“惜”不僅僅是吝惜、愛惜、舍不得,更是不能惜、不敢惜,這是因為價值不對等而產生的痛苦,也是生活陷入絕望的無聲悲泣。

(深情誦讀)

(4)打著“宮市”的旗號,名為購買,實為搶奪,宮使的丑惡嘴臉暴露無遺。有感情地讀這些句子,讀出宮使囂張跋扈、趾高氣揚的狂妄情態,與賣炭翁的絕望、凄涼形成鮮明對比。

(屏顯,生表演讀)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三、以意逆志,體察作者價值立場

1.學生思考

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有一雙眼睛始終默默跟隨,那就是作者的視線。有人稱白居易的詩歌是“無評之述”,也就是雖無評論,但褒貶自在其中。你能從詩文中體會到作者的價值立場嗎?

2.討論后小結

白居易有一句題注:“《賣炭翁》,苦宮市也?!憋@然作者是要透過宮使將批判的矛頭指向他們所依仗的“宮市”制度,以及支撐這一制度的統治階級。白居易眼中看到的不僅僅是炭的本來價值,還有世間的公道與是非,流露的是他對底層人民的同情,對黑暗社會現實的批判,展現的既是公平、正義,更是正直、擔當。

四、洞幽燭微,領悟詩歌文學價值

1.學生思考

《賣炭翁》為什么能成為千古不朽的文學經典?(提示:一部文學作品是否具有經典的價值與魅力,我們一般從其藝術表現價值、思想文化價值等方面進行審視。)

2.學生討論

(1)經典的文學形象。賣炭翁白發蒼顏,灰頭土臉,埋首深山,伐薪燒炭,只為家人能吃飽穿暖,然而這微不足道的愿望也在跋扈暴虐的宮使的橫征暴斂下化為烏有。這個在苦難年月里掙扎求活的賣炭老人歷經歲月的淘洗依然在文學的星空里熠熠生輝。

(2)獨特的藝術表現力。白居易倡導的新樂府詩,主敘事,用韻、格律、字數、篇幅和內容都很自由。語言極具特色:直——直面現實,直陳其事;質——語言質樸淺易,具有“平民化”特征;切——善用白描,精練傳神;諷——諷喻現實,指斥時弊。

(3)深遠的歷史文化影響?!懊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思想一直是儒家的優良傳統。白居易繼承儒家道統,將杜甫的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理念發揚光大,提出了“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詩歌主張。他的詩歌老嫗能解,卻寄寓了深沉的思想和深刻的力量,針砭時弊,諷喻現實,因而在詩歌史上留下了偉大的足跡,乃至對上世紀20年代“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為人生而寫作”的文學創作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

五、聯類而讀,拓展課堂教學價值

白居易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學生需在課后誦讀其《觀刈麥》《新豐折臂翁》,多維度感受其重寫實、尚通俗、強調諷喻的“新樂府詩”風格,以及他的悲憫情懷和民生理念。

【教學思考】

一、課眼統攝,貫通課堂氣脈

文有文眼,課有課眼。一節好課需要選擇一個適切的聚焦點、切入點,并以之為經緯,統攝全課,將課堂攢聚為一個有機的、系統的整體。反之,若將課堂機械地切割為若干板塊,課堂就缺失了氣韻的貫通,再怎么異彩紛呈,也僅是碎片化的精彩。

課眼的選擇有多種視角,如閱讀的興趣點、解讀的疑惑點、矛盾的聚焦點等,但無論何種選擇,都應與文眼契合?!顿u炭翁》的文眼是“直”,“直”通“值”,價值之意?!耙卉囂俊钡膬r值是各種外部矛盾和內部沖突的焦點:遵循市場價值規律,付出如此多物料成本與人力成本的“一車炭”應當價值不低,為何賣炭翁的期待值如此之低?是對缺衣少食的窘迫現實的無奈,更是對黑暗冷酷的社會現實的清醒認識。然而卑微茍活的愿望卻被跋扈貪婪的宮使無情碾碎?!耙卉囂俊钡膶嶋H市場價值、賣炭翁的微小期望值與宮使不值一提的實付值構成了尖銳的矛盾對立,沖突的矛頭直指不公平的“宮市”制度及其背后的既得利益集團。

沿著課眼的邏輯延伸,構建課堂整體結構,就形成了課脈。課脈對學生的思維是基于會通的更高層次的引領、拓展與解放,它的存在讓閱讀教學更具整體感、審美感、生命感[1]?!顿u炭翁》是雙線和弦式的復合結合。從形式上梳理,其存在著一條“燒炭—運炭—賣炭—失炭”的事件發展脈絡;從內質上審視,其則存在著一條“孕育希望—走向絕望”的情感變奏脈絡。兩條意脈在“一車炭”價值的統攝下,互相指涉,彼此融合?;诖?,構建了本課的課脈:辨析“一車炭”的價值(“一車炭”的實際價值、賣炭翁的期待值、宮使的實付值)—體察作者的價值立場—領悟詩歌的文學價值,由此串聯課堂上各個層面的語文知識,支撐起閱讀教學的具體細節,從而讓整節課綱舉目張,課眼、課脈、教學細節渾然一體,氣韻暢通。

二、堅守體性,聚焦篇性開掘

語文閱讀教學須堅守語文的體性,決不能上成思政課、歷史課,以至“種了別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自覺開掘文本篇性,把握“這一個”的獨特之處是對語文體性堅守的應然追求。

孫紹振先生認為,“文本解讀不應著眼于一望而知的、表層的意象群落,而應著力于中層的情志脈以及更為深層的形式規范[2]”?!吧顚拥男问揭幏丁奔次谋镜钠?。從蘇格拉底要求在細節的描繪中“現出生命”“表現出心靈狀態”,到黑格爾強調典型塑造中的“這一個”,再到王國維的“秘妙”、魯迅關注的“極要緊處”,可見讓作品燃燒自我性靈的花火,輝映讀者審美的心靈是高明作家的一致追求[3]。而引領學生對文本篇性進行開掘,是對作家言語情趣、言語人格、言語境界的尋繹,更是對文學創作規律的本然呼應。

如何開掘《賣炭翁》的文本篇性?其一,自覺進行藝術還原。理性分析“一車炭”的生產要素,在對其生產過程的還原中,把握其實際的市場價值。其二,多重價值比較。將“一車炭”的實際市場價值與賣炭翁的期待值、宮使的實付值進行比較,感受賣炭翁由燒炭時孕育希冀到失炭時充滿絕望的情志脈,體會中唐社會的黑暗與時代的冷峻。其三,體悟“雙色同體”奇觀。自然環境的凄寒,失炭時的絕望,宮使及其所代表的統治階級的貪婪、殘酷、暴虐,作者諷喻的冷峻,構成了詩歌灰暗的冷色調;燒炭時的美好希冀,作者的同情、憐憫與關懷,則構成了光明的暖色調。引領學生理解詩歌冷暖色交織、相融的特質,從而實現熟悉與陌生相乘、獨感與共感相乘、感性與理性相乘的教學效果。其四,把握文本深層結構。體察詩人價值立場,觸及詩歌的深層結構——“關注民生,諷喻時弊”的文化母題,進而深入文本的超驗結構——審美層面,即新樂府詩“直”“質”“切”“諷”的美學追求。

聚焦篇性審美,既抓住了白居易言語創造的獨特智慧,又觸及學生閱讀思維的憤悱處、淺知處乃至無知、錯知處,讓語文課程目標、單元及語篇教學目標得到最自然、最集約的落實,進而帶動文本類性的辨識,實現對語文體性的捍衛與堅守,讓濃郁的語文味氤氳課堂。

三、會通“我—他”,牧養言語生命

語文閱讀教學要追求自我生命與他者生命的會通。好的語文課,不僅要關注言語知識、言語能力的習得,還要以語文為原點,向生活、社會、歷史、文化等領域做有深度、廣度、高度的會通,在文學審美的過程涵養言語價值、言語人格。語文審美如果缺失了“我—他”會通,那么所講的一切內容都將是外在于學生主體生命的冷漠存在。

教師應結合作家創作的歷史語境、價值追求,引導學生把握文學作品背后的言語情趣、言語人格,特別是在與作者言語人格“神交”的過程中逐漸從懵懂走向清晰、堅定,從言語人生走向詩意人生[4]。白居易作為中唐時期文學革新運動的領軍人物之一,傾注畢生精力推動文學創作理念的轉向。他認為文學不是“嘲風雪﹐弄花草”,而是“補察時政”“泄導人情”,更是救濟社會、改善人生的利器?!胺乔髮m律高,不務文字奇”,用百姓之語,站百姓立場,從百姓視角寫百姓事、抒百姓情,創作被百姓所懂所愛的文學作品,是其終極價值追求。他這一創作理念無間地滲透在《賣炭翁》的骨架、血肉、脈絡里。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透過詩歌的表層敘事去評判白居易的價值立場,感知其對底層人民的深切同情,對黑暗現實的有力鞭撻,對公平正義的堅守與擔當;觸摸其“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偉大情懷。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與白居易的言語情懷、人格、境界實現會通,心靈得到濡養,精神得到潤澤,言語生命不斷被牧養。

實現“我—他”會通,不應采用機械、生冷、干巴的說教方式,而應該由側重于識記、訓練、理解的“占有式”學習轉向言語表現與創造的“存在式”學習。課堂上,教師可創設妥帖的情境任務,開展齊讀、誦讀、演讀、品讀、鑒賞、思辨等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讓學生進入文字內里去涵泳沉潛,去感受賣炭翁由孕育希望走向滿心絕望的痛苦與凄涼,體知白居易同情百姓苦難、關懷民生疾苦、揭露人病與時闕的偉大情懷,賡續古先賢心系天下蒼生的精神道統,在會通古今、會通我他的自然融合中,實現積學、明德、向善的統一。

參考文獻

[1]汲安慶.精致:語文閱讀教育的應然追求[J],中學語文教學,2019(5):21-25.

[2]孫紹振、孫彥君.文學文本解讀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76.

[3]汲安慶.審美散文的篇性開掘之道——張宏《昆明的雨》教學實錄評析[J],中學語文,2019(31):70-76.

[4]潘新和、鄭秉成.言語生命動力學寫作教學法的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2010(4):4-8.

猜你喜歡
期待值賣炭翁白居易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節選)
賣炭翁
賣炭翁的艱辛與貧寒
論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的參與度、口碑及期待值
如何在體育鍛煉中培養自信心
我愛問編輯
虛擬現實將于2020年進入相對成熟期
即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