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院校專業轉型升級及優化調整策略研究

2024-05-02 05:07王參軍李春磊
裝備制造技術 2024年1期
關鍵詞:調整升級辦學

王參軍,張 柯,李春磊

(1.寶雞文理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6;2.寶雞文理學院教務處,陜西 寶雞 721013)

0 引言

當今時代,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發生著深刻變革,這促使我國經濟、科技以及工業領域不斷涌現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新領域、新動能,因此,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進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的新型工業化等新業態正逐漸成為時代發展的趨勢[1]。這些也對地方院校人才培養和專業設置提出了新要求,倒逼高校適時進行轉型升級,尤其是地處非中心城市的高校,更應立足地方產業經濟發展人才需求,發掘辦學特色定位,適時主動探索和開展轉型升級,以適應時代發展需求,而高校轉型升級的一項有效途徑即是學科專業的轉型升級和優化調整[2-5]。

此背景之下,2015 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適時印發“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指明地方普通高校轉型發展的任務和內容[6]。2017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要求,大力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力求為全面提升人力資源質量、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有力支撐[7]。2023 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五部門又聯合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安排部署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工作[8]。這些都為促進高校轉型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導向,然而落地到具體實施環節,地方院校在尋求專業設置及優化調整時,往往面臨內在和外在多方面的困境和阻力,缺乏切實可行轉型途徑策略。通過分析地方院校推動本科專業轉型升級和優化調整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探討了專業轉型升級及優化調整內在源動力,以及外在需求驅動力;結合轉型升級及優化調整所面臨的現實問題解析,給出了專業轉型升級和優化調整的策略,以期能為地方院校推動專業轉型升級和優化調整提供思路。

1 地方院校推動本科專業轉型升級和優化調整的必要性

1.1 學科專業布局優化調整,順應歷史發展的需要

在新時代下,新一輪技術創新與產業變革正在發生歷史性交匯,而我國也同樣迎來了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我們要把握因這一歷史交匯期而涌現出的巨大發展機遇,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才支撐問題。地方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主動承擔起為經濟社會發展輸出高質量人才的歷史重任,能夠適應、支撐甚至引領我國的經濟結構深刻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能夠踏上新征程和開拓新局面。地方院校推動學科專業布局優化調整正是從源頭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間的密切對接,是在捕捉和研判產業發展與結構調整新趨勢、新需求和新特征基礎上作出的戰略籌謀,是從根本上解決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供給側與新興產業發展和人才需求側間結構性矛盾的主要抓手。

1.2 傳統專業轉型升級,推動人才培養內涵式發展

在新時代下,經濟結構調整正在不斷深化,全球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這其中既有新興產業的孕育和發展,更有傳統產業結構面臨的重大調整,這對當前我國廣大傳統專業的人才培養既是一個戰略機遇,又是時代挑戰。傳統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任務和需求,要求所培養人才既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還要能解決生產和社會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能夠運用新的問題解決思路和方法工具。在這一背景下,地方院校的人才培養也必須順應產業結構調整的時代變革訴求,用新的教學理念、方法手段、知識體系促進人才培養內涵實現進一步深化,用轉型升級的經濟產業結構牽引帶動相關專業同步革新,實現所培養人才能夠精準地匹配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為地方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走內涵式發展和創新之路釋放出更多活力。

1.3 開辟布局新興專業,搶占未來發展機遇

在新時代下,以AI、物聯網、機器人、云計算、5G/6G 通信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正在對社會生產和生活產生顛覆性影響,它們一方面催生出了很多新興產業,另一方面也促進很多傳統產業比如制造業涌現出了許多新業態,而這其中正孕育著重大的發展機遇。在這一背景下,誰能夠抓住因技術革新帶來的風口紅利,誰就能夠先人一步積累到足夠優勢,進而在新興產業布局和引領產業結構調整中占據有利態勢,開辟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局面。同時,技術革新也會對社會各行各業和生活百態產生深刻影響。比如文藝創作就與時代背景和社會生活水平息息相關,新時代下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將拓寬文藝作者的視野,賦予他們新的詮釋角度和創作維度。又比如,技術革新正在促使傳統商業實體向著互聯網電商,再到互聯網“線上+線下”的模式發展,我國的商貿服務業進入了以互聯互通、消費升級、共享經濟等為鮮明特色的商業3.0時代。地方院校在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以及新農科等領域加強建設,甚至是開辟布局新興專業,正是對時代革新訴求的有力回應,而這將為我國各行各業凝聚未來技術特色,夯實未來創新底蘊,以及搶占未來發展機遇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1.4 專業轉型升級和優化調整,彰顯辦學定位和特色

在新時代下,不同層次的各類高校應結合自身辦學實際,科學界定自身的辦學定位和凝練出辦學特色,走協同創新的發展道路,共同為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所需的各類人才支撐。作為地方院校,其在經費投入、學科平臺建設、教學資源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與部署院校等高水平大學相比有著明顯差距,而這就決定了地方院校不能簡單照搬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辦學思路和定位,必須走差異化的發展之路。在經費投入不可控且短期內無法有效扭轉的大背景下,地方院校更注重借助屬地各方面的資源,走校地協同、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辦學道路,正是避免各類高校辦學陷入同質化危機,找準自身辦學定位和凝練出辦學特色的可行途徑。鑒于此,地方院校結合屬地經濟產業發展特點和自身辦學積累,推動本科專業轉型升級和優化調整,使人才培養的目標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實現同頻共振,更強調人才培養的服務性、應用性和突出產業實踐性,正是切實踐行“面向屬地產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辦學定位和特色的有力舉措。

2 地方院校推動本科專業轉型升級和優化調整的困境

當前,地方院校推動本科專業轉型升級和優化調整面臨的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2.1 內部阻力

首先,一些地方院校對沒有認識到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與高等院校的學科專業結構有著深層的內在關聯,適時地調整專業結構和推動專業轉型的戰略意識和創新意識明顯不高,主動地開展專業結構調整和推動專業轉型動力不足,導致所培養人才與經濟社會發展所需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不匹配,這也正在逐漸成為培育新產業、適應新業態、研究和應用新技術的瓶頸堵點。

其次,一些地方院校對推動專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理解片面,僅僅認為就是裁撤舊專業、申報新專業,或在現有專業的基礎上開設一些新的專業方向或課程。沒有真正將確定辦學定位和凝練辦學特色進行深層次地融入,只是將其作為一項周期性的常規化工作開展,進而導致專業的優化調整和轉型升級缺乏方向引領,陷入“為變而變”而非“為質而變”的誤區,不利于全面提升專業建設水平。

最后,雖有部分地方院校認識到學科專業布局優化調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受限于各種主客觀因素,導致專業優化調整存在著極大阻力,形成了為了?!鞍卜€”而忽略長遠發展的被動局面。導致這一問題產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觀方面,二級教學單位因為專業與教學資源投入直接相關的緣故,對調整、停招或撤銷本科專業慎之又慎。同時,學科專業是專業任課教師的晉升希望和職業依托,專業的轉型升級和優化調整往往伴隨著師資隊伍的調整重建,需要教師適應新的教學環境和任務,甚至需要進行教學成果的重新積累,而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師群體推動專業優化調整的主觀能動性??陀^方面,專業轉型升級和優化調整還受到資源配置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由于經費和師資無法保障等客觀原因,地方院校對投入大量資源改造升級傳統專業和開辦新興專業往往表現出猶豫和觀望。

2.2 外部挑戰

學科專業結構優化調整需要全局統籌和科學規劃,而這是基于宏觀、整體層面信息的基礎上開展。這些信息是多維度的,既包括國家和地方各行業的經濟發展、就業需求等數據,還包括當前學科專業的布局、設置以及相關高校的申報等信息,這些共同構成了學科專業結構優化調整的重要依據。地方院校尤其是地處非中心城市的院校,其在信息的獲取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導致其在學科專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方面缺乏科學指引,要么造成各個院校都盲目追逐“熱點”而引發專業辦學的趨同性,要么造成高校因各執己見且缺乏宏觀引領,致使專業布局優化出現盲點。

此外,一般地方院校受資源稟賦和現實條件約束,往往無法對專業辦學效果進行精準評估并做出準確的質量評價。雖然國家和學校層面都出臺了很多保障舉措,比如國家層面的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本科畢業論文抽檢,以及學校層面的期中教學檢查、教學督導制度等等,但這些舉措主要還是立足于某一時間節點的抽檢,并沒有真正形成對專業辦學的全過程監控和評價,這對基于人才培養質量形成內外聯動和技崗匹配的專業辦學動態調整機制構成了挑戰。

3 地方院校推動專業轉型升級和優化調整的策略

3.1 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引領,激發專業升級和優化調整的動力

地方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總體規模龐大,彌合屬地人才缺口,以及支撐地方經濟產業發展的辦學特點,所以擔負著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輸出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新時代下,面臨不斷涌現出新特點、新技術、新原理、新工具、新模式和新業態,亟需高校在人才供給方面實現同步升級。地方院校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為一切辦學工作的出發點,能夠最大限度地強化其使命擔當意識,進而更加主動地去挖掘甚至是建構從經濟社會發展到人才培養之間的互動聯系,釋放專業辦學同步升級活力,進一步激發專業結構優化調整的革新動力。

3.2 以彰顯辦學定位和特色為遵循,全面推動專業內涵式發展

地方院校在經費投入、師資保障、學科平臺建設以及教學和科研條件改善等方面與部屬院校、雙一流建設高校等高水平大學相比有著先天差距,這就決定了地方院校在推動專業建設及其結構優化調整方面,必須走出一條契合自身實際、找準科學定位、具備鮮明特色的自主辦學之路?,F實中,因為地方財政很難在短時間內提供充足支持,所以地方院校必須更重視已有資源的合理調配,以及所能接觸到的地方經濟社會方方面面的資源進行創造性地整合和利用。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辦學定位,以提升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人才服務水平為驅動,使政府、社會、行業、企業和院校在育人導向和成果上真正實現共同受益,才能真正促使地方院校融入到屬地經濟發展的時代大潮中,進而覺醒出強大的內生發展力量。鑒于此,地方院校在推動專業改造和結構調整的歷程中,應該積極、主動地去踐行一切有利于突出應用性辦學和提升專業服務性的理念和舉措,用新理念、新知識、新方法和新模式推動育人內涵實現全面深化,最大限度改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的結構不平衡。

3.3 以推動交叉融合為途徑,促進學科專業體系實現系統化升級

在“四新”建設背景下,無論是對傳統專業的改造升級,還是布局新興的專業領域,最切實可行的切入點就是學科專業間的交叉融合。以機械、電氣、計算機等傳統工科專業的改造升級為例,需要圍繞工業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對人才的新需求,推動不同專業之間或傳統專業與新興的學科方向之間的相互融通,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又比如很多新興專業的設立并非無中生有,而是國家在綜合研判社會生產和生活表現出新特點的基礎上作出的戰略籌劃,是將傳統專業理論知識與新興技術原理相互結合后衍生出的智慧結晶。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近年來申報獲批了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兩個新工科專業,其中智能制造工程是傳統機械制造理論與新興智能化技術的交叉融合,人工智能則是在計算機科學、心理學、語言學甚至是哲學等學科相互融合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這些都無不閃爍著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的亮點。此外,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也是現代高校推動專業集群化發展,尤其是打造優勢專業集群的一個重要手段。一般地方院校通過推動學科專業間的交叉融合,可以在專業鏈條上實現強鏈、延鏈甚至是補鏈,大力提升專業的整體化建設水平,促進人才培養瞄準產業集群發展所需的契合度和匹配力實現系統化升級。

3.4 以加強應用大數據等新興戰略技術為抓手,為科學統籌提供信息支撐

地方院校在推動本科專業轉型升級和優化調整時,為了最大限度提升規劃合理性,必須以科學的統籌規劃為基礎保障,而科學的統籌規劃則不離開全方位的信息數據支撐。一方面,國家和地方政府掌握著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宏觀數據,這是找準人才供應缺口、界定人才能力標準、甄別人才供需結構不平衡堵點的重要依據。國家和地方政府利用大數據等新興戰略技術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并據此向各高等學府提供信息支持和政策指引,可有效引導不同層次院校在特色定位上精準發力,對人才培養實現協同創新和多方共贏具有積極意義。另一方面,地方院校也掌握著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信息數據,對這些過程數據進行廣泛搜集和融合分析,也可以從更客觀的角度評價人才培養質量,而這是建立專業預警和退出機制,形成學科專業布局動態優化調整模式的關鍵所在,對地方院校培育和鞏固學科專業優勢,找準和補齊學科專業短板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4 結語

在社會不斷變革、產業結構不斷調整下,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專業人才、專業知識技能的需求,承載人才培養的教育、服務社會等職能的高校,尤其是一般地方院校需適時而變,開展相應調整和變革。專業轉型升級及優化調整作為高校轉型的重要途徑,即顯直接又必要。然而固守已有傳統專業方向的高校,在主動進行專業結構調整往往面臨諸多困境,一方面需要高校及教師走出舒適區,探尋內在轉變調整內在源發動力;另一方面,需要院校之外全社會,尤其是企業及政府資源協力推動和支持,專業轉型升級及優化調整更需要在產業發展,全國高校宏觀專業分布,學生培養全過程,專業人才需求等專業數據深度解析的基礎上理性布局和展開,進而真正實現地方院校專業優化,并最終施益于地方產業和社會經濟發展。

猜你喜歡
調整升級辦學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該如何調整
小投入,大升級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工位大調整
幸福,在“家門口”升級
中外合作辦學在晉招生錄取情況一覽表
網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提升
滬指快速回落 調整中可增持白馬
回暖與升級
18
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