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中國式現代化的倫理意蘊

2024-05-02 23:14黃德雄梁發右
關鍵詞:中國式共同富裕倫理

黃德雄,梁發右

(1.貴州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01;2.廣東理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東 肇慶 526199)

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盵1]10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上進一步指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21。其實質是強調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問題,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深遠意義。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也深刻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等重大理論問題。這些重大理論判斷和理論創新為研究和闡釋中國式現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提供了根本的理論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2]18?;诖?有必要全方位、深層次、系統化地了解和把握好中國式現代化的倫理意蘊。中國式現代化的倫理意蘊內含我國現代化的價值應然,彰顯了我國現代化的價值向度。闡釋好中國式現代化的倫理意蘊,對于駁斥和消解“西方中心論”,從而進一步堅定人們的道路自信具有重要意義。但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目前學界從倫理向度探究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成果較少,不足以廓清中國式現代化所蘊含的倫理意蘊,故而學界需加強對中國式現代化價值之維的研究和闡釋工作。

一、學術史梳理及研究問題的提出

經過對當前理論界研究成果的系統梳理,發現目前理論界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重要論述的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從多個方面為中國特色現代化理論做出了原創性貢獻,既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科學內涵、基本特征以及世界意義[3],也深刻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方位、戰略目標、戰略部署和領導力量[4],更科學指明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發展趨向[5]。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好這一重要論述,就要厘清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問題”的認識過程[6]。

第二,關于基本內涵的研究。有學者從根本目標、指導原則、戰略布局、戰略規劃等向度去探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科學內涵[7]。有學者認為要把握好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既要從“中”與“外”的比較去把握,也要在歷史的承接上去把握,更要在“守”與“變”中去把握[8]。有學者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新”首先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不斷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過程中,堅持了加強黨的領導和以人民為中心相統一,堅持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9]。有學者從科學社會主義的維度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遵循了科學社會主義的一般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合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道路[10]。

第三,關于基本特征的研究。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人口規模巨大的主體性特征[11],蘊含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價值性特征[12],具備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協調性特征[13],蘊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和諧性特征[14],以及堅持開放合作、維護世界和平的世界性特征[15]。

第四,關于價值蘊意的研究。中國式現代化彰顯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生機與活力[16],既突破了西方現代化的發展邏輯[17],也區別于傳統社會主義道路,是全新的道路[18];“以人民為中心”超越了以資本為中心[19],是“五位一體”的全面推進[20],創造了不同于資本主義文明的人類文明新形態[21],為新興國家追求現代化提供了新范本、新參考[22]。

第五,關于生發邏輯的研究。目前,學界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生發具有深刻的理論邏輯[23]、歷史邏輯[24]、實踐邏輯[25]和時代邏輯[26],而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生發的歷史脈絡目前學界有三階段論[27]、四階段論[28],以及五階段論[29]等幾種不同的劃分方式。

第六,關于歷史經驗的研究。有學者從4個歷史時期梳理和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經驗[30]。有學者探討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百年來對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歷史經驗,系統闡述了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中國道路、堅持胸懷天下、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理論創新等重要的歷史經驗[30]。有學者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從被動到主動、從局域到全域,彰顯發展與創新的歷史進程[31]。

綜上所述,學界目前豐碩的研究成果為廓清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意蘊提供了寶貴的思想借鑒。但是,通過梳理目前學界的研究成果也能發現,學界目前仍缺少基于倫理視域的探討,中國式現代化的倫理意蘊成為了亟待研究的現實問題。中國式現代化蘊涵深刻的倫理意蘊,挖掘其倫理意蘊有助于進一步開拓學界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研究的視野。因此,基于學界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倫理意蘊尤為重要,可有助于人們從價值維度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意涵,從而增強人們的道路自信。

二、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凸顯“人民至上”的倫理原則

國家與人民的關系長期以來都是治國理政的首要問題,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早已察覺人民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古文典籍《尚書》中的《五子之歌》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32]63的民本理念,認為人民百姓是國家的根本,人民百姓的生活過得安穩,國家方能安定和諧。孟子也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33]的民本學說,認為人民在國家發展中處于最重要的地位,進一步豐富與發展了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由是觀之,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叭嗣裰辽稀钡膫惱碓瓌t,正是源自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它有效地繼承了中華傳統民本思想的合理內核,也對中華傳統民本思想進行了突破和超越。其突破表現在“人民至上”強調將人民置于首要位置,而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中的“人民”是指古代君王統治下的人民,是被統治的對象,因而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實質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封建統治,而非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質言之,“人民至上”更加凸顯人民的地位,切實為人民的利益著想,更好地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清晰地表達出了當前我國的最高價值訴求和倫理原則。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鮮明特征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它堅持了“人民至上”的倫理原則。這可以從3個向度去把握:從現實維度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對我國基本國情的現實考量;從價值維度看,蘊涵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指向;從評價維度看,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需要由最廣大人民群眾來評價。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將人的現代化置于首要位置,凸顯了“人民至上”的倫理原則,表明了全體中國人民既是現代化的建設者,同時也是現代化建設的享有者,寄托著全體中國人民共同步入現代化的美好夙愿。

第一,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意味著要調動全體中國人民實踐的主體性共建現代化,同時也要使全體中國人民共同享有現代化的發展成果,凸顯了“人民至上”的倫理原則。群眾史觀揭示了歷史是由人民所創造和發展的,意味著中國步入現代化需要由廣大人民群眾來共同建設。中國共產黨有效遵循了群眾史觀,把握住了我國人口規模巨大這個客觀存在,通過激發人民群眾實踐的主體性,為我國的現代化發展提供有利條件。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充分利用了我國人口規模巨大的顯著優勢,通過發揮人民群眾的實踐主體性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實現各階段的歷史性飛躍奠定了物質基礎和精神智識基礎,也進一步推進了我國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與此同時,“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也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成果需要由人民群眾共享,讓全體中國人民都能朝著現代化的目標邁進。

第二,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指向是人的現代化,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凸顯了“人民至上”的倫理原則。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發展模式,源自兩者發展理念的差異。西方現代化注重經濟領域的發展,屬于“物本”發展理念的范疇,強調經濟的增長以及資本的增殖,追求的是物的現代化,“彰顯了以物質至上、資本逐利為核心的發展邏輯”[34]。在“物本”發展理念的支配下,西方現代化不惜犧牲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實現少數資產階級的利益,犧牲長遠利益,實現眼前利益。在這種單向度追求物質增長的發展模式下,西方現代化也使人的發展陷入了異化的困境與焦慮中,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只能蟄居于非現實的天國世界,從而進一步削弱了人們生活的幸福感和滿足感。與之相反,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要義是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屬于“人本”發展理念的范疇,追求的是人的現代化。在“人本”發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人口規模巨大”,將人的現代化置于首要位置,是要實現全體中國人民共同邁向現代化的目標,它明確了人是現代化建設的目的而非手段,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要求,凸顯了“人民至上”,顯著區別于西方現代化的“資本至上”。質言之,“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35],人的現代化才是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脫離了人的主體地位去探討現代化無任何實際意義。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圍繞著人的發展問題,凸顯了“人民至上”的倫理原則。

第三,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需要由最廣大人民群眾來評價,凸顯了“人民至上”的倫理原則。價值是實踐基礎上主體與客體的意義關系,具有主體性特征。價值評價則是主體對客體的價值及其價值大小所做的評判或判斷。人民群眾與中國式現代化二者構成了同一價值的兩個維度,人民群眾屬于價值的主體范疇,中國式現代化屬于價值的客體范疇,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需要由人民群眾來評價,即中國式現代化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價值需要,其評價主體是人民群眾。從總體布局來看,中國式現代化呈現為“五位一體”,是從整體推進我國的現代化。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各領域各方面始終聚焦于人民群眾的利益,做到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人民群眾的價值需要。從經濟領域的建設來看,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物質需要。從政治領域的建設來看,堅持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以保障人民的政治參與需要。從文化領域的建設來看,堅持推動文化建設縱深發展,提供高質量多元化的文化服務,以保障人民的精神需要。從社會領域的建設來看,建立健全多層級的社會保障體系,推動教育的內涵式發展以及教育公平,推動高質量就業,以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從生態領域的建設來看,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以保障人們的生存環境。

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彰顯“公平正義”的倫理品格

“公平”與“正義”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從內涵來看,“公平”蘊含3層涵義,一是指在社會制度規則上的公正、平等,二是指收入分配方面的平等,三是指人格上的平等?!肮健币辉~典出于中國唐代吳兢的《貞觀政要》,其原文為“理國要道,在于公平正直”[36],強調國家治理關鍵在于法令政策不偏不倚,其中蘊涵社會制度規則的公正?!罢x”寓指符合一定社會道德規范的行為,即權利和義務是否相統一?!罢x”一詞典出于古文《荀子》,其原文為:“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盵37]“正義”的核心是“公平”,質言之,判斷一個社會是否具備正義,關鍵是看公平實現到何種程度,即人們在政治、經濟以及人的生存與發展等方面的權利是否平等?;诙咧g的內在聯系,“公平正義”一詞常常合在一起使用,蘊含深刻的倫理價值,深深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烙印于中華民族文化基因,成為我們孜孜以求的倫理品格。古文《論語·季氏篇·季氏將伐顓臾》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38]的說法,本意是指不擔心貧窮,但是害怕分配得不公正,它生動詮釋了古人對公平正義的美好追求。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百年的歷史征程中開創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充分彰顯了追求“公平正義”的倫理品格。

第一,從共同富裕的基本內涵來看,共同富裕內涵的三重意蘊充分彰顯了追求“公平正義”的倫理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科學闡述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內涵,闡明了共同富裕的實現主體、實現主旨以及實現過程和程度,其內涵意蘊充分彰顯了“公平正義”的倫理品格。其一,從共同富裕的實現主體來看,共同富裕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作為開創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主體,中國共產黨始終把黨性貫穿于開創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式現代化強調要使中國人民都能享有發展的成果,實現共同富裕。它充分尊重了人民的主體性,體現了追求“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其二,共同富裕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镜奈镔|需要是人們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是人們維持生命的基本需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強調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考慮到了人們最直接的現實需要。但人們的需要不僅只有物質生活上的需要,也有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兼顧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是要中國人民公平享有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這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名義上宣揚“平等”“民主”理念,但只有少部分人享有物質和精神文化層面供給的現代化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蘊含了兩者的雙向協同,意味著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公平享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彰顯了“公平正義”的倫理品格。其三,共同富裕是分階段實現適切程度的富裕??剂抗餐辉5默F實境地,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義,同時鑒于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資源稟賦不同,共同富裕的實現時間和實現程度也將有所不同?;诠餐辉2皇蔷戎髁x,不同群體富裕的程度會有所差異,共同富裕也更加充分顯現出了公平正義。因為決定富裕程度的是個人收入,個人的收入則取決于個人的勞動量。如果人們付出的勞動不論多或少都享有同一待遇,富裕程度一致,那么就會在極大程度上削弱人們勞動的積極性,掣肘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質言之,個人要實現富裕,必須要通過個人的誠實勞動,不能等待他人的施舍,只有這樣,才能杜絕一些投機主義者搭乘共同富裕的便車,從而更好地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第二,從共同富裕的百年實踐來看,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對現代化的艱辛探索,始終圍繞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聚焦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有效規避了西方現代化之殤,彰顯了追求“公平正義”的倫理品格。中國共產黨開創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要義是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也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實現路徑。從百年黨史的視角考察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直觀感受到開創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現代化之路,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幾個前后相繼的階段。在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我們黨成立后帶領中國人民百折不撓,艱苦奮斗,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建國初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首次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毛澤東同志在起草的《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中首次出現共同富裕的概念:“逐步克服工業和農業這兩個經濟部門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并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盵39]這為隨后進行的“一化三改”奠定了主基調,使我國順利地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于1956年底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從而為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和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奠定了制度基礎。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豐富了共同富裕的內涵。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強調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是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指出:“在抓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決不能忽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盵40]378針對何為社會主義的問題,鄧小平同志概括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盵40]373由此可以明晰看出共同富裕蘊含著公平正義。在世紀交錯、國際動蕩之際,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毅然堅持繼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領導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三位一體”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在原有布局上進一步強調政治建設,更加關注和滿足人民在政治生活上的需要,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和共同富裕的內涵。進入新世紀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將人民擺在首位。與此同時,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也由原來的“三位一體”向“四位一體”轉變,為新時代推進共同富裕奠定良好的現實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繼續豐富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進一步強調人與自然相處的辯證法,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輪廓也逐漸形成。在建黨100周年到來時,我們黨舉全國民眾之力,使中國人民擺脫了絕對貧困,將公平正義切實落實到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中。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開啟了共同富裕的嶄新篇章,共同富裕被提上發展議程,也昭示著將進一步彰顯社會的公平正義。

四、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蘊含“平衡協調”的倫理玉律

“平衡”與“協調”雖出自不同的古文典籍,但兩者之間卻內含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具有內在的邏輯一致性?!捌胶狻币辉~典出于《漢書》的《律歷志上》,其原文為“準正,則平衡而鈞權矣”[41],原意指用來衡量兩端物品的重量,當兩邊達成平衡時,則兩邊的重量相當。也寓指事物雙方矛盾的對立和統一,毛澤東同志指出:“所謂平衡,就是矛盾的暫時的相對的統一?!盵42]即事物之間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的同一性?!皡f調”則典出自《東周列國志》,其原文為“鳳聲與簫聲,唱和如一,宮商協調,喤喤盈耳”[43]。原是指樂隊相互配合,從而演奏出和諧的美妙音樂?,F也指處理系統內部各項復雜要素,使得系統功能最大化。要進一步理解二者的關系,就要從具體的有機系統出發去理解。一個有機系統要達成協調的目標,發揮出最大功用,根本前提是系統內部要相互平衡,質言之,平衡與協調二者呈現的是一種遞進的關系。我國一直秉承和諧文化,要達成和諧,關鍵是要讓事物雙方實現平衡協調。一個社會是一個大的有機系統,要追求社會的和諧發展,就要注重社會有機體的平衡協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彰顯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辯證法。中國式現代化有利于促進社會發展的和諧穩定,也有利于促進生存于社會中的人的平衡協調。由是觀之,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順應了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內在規律,把握住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彼此協調性,蘊含了“平衡協調”的倫理玉律,突破了西方現代化“單純追求物質財富和經濟層面的快速增長的弊端”[34],有利于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為夯實物質文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馬克思的視野中,人類要生存與發展,需要創造出讓人們得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即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因此物質生產實踐亦是人類最原始的實踐活動,是人們得以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前提。質言之,物質文明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礎,自然而然也是中國現代化的基礎維度。只有創造出足夠支撐人們生存與發展的物質資料,人們賴以生存的社會才能得以形成,社會的歷史才得以向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得以開創。要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關鍵是推動經濟的發展,只有殫精竭力發展經濟,才能為人們的生存與生活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一直專注于經濟領域的發展,如今我國經濟從高速發展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型,意味著我國經濟朝著健康平穩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從而為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石,為人們的生存與發展奠定充實的物質基礎。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強調文化的繁榮發展,鞏固好精神文明的思想根基。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揭示了人的發展并非囿于單向度的發展,而是要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精神文明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砝碼,只有當一個社會具備高度發達的精神文明,人們才能徹底擺脫異化的桎梏,獲得精神的解放,人們的生活才能獲得更多的自主性,才能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注重推動物質文明建設,也強調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精神引領,推動文化建設的縱深發展,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協同發展。以此來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供給和覆蓋面,推動文化產品的多元化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奠定精神基礎,鞏固好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根基。

第三,中國式現代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協調發展,破除了西方現代化以經濟指標為主的圭臬,凸顯“兩個文明”協調發展,蘊含了“平衡協調”的倫理玉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個完整社會所必須具備的兩個維度,兩者缺一不可,中國式現代化既促進了二者的充分發展,也把握住了兩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因此,從內容建設的兩個維度來看,中國式現代化從本質上區別于西方現代化“經濟利益”至上的現代化模式,既明確了物質文明是社會的基礎,也強調了精神文明在社會發展中的不可或缺性。在現代化建設中將兩者并重看待,凸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協調性。其一,明確了物質文明的基礎性作用。物質文明是一個社會得以發展的基礎,中國式現代化以推動物質文明的發展來為精神文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其二,明確了精神文明的引領作用。社會要向前發展,就要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要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人才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就需要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創造性,從而為創造物質財富提供智力支持。中國式現代化強調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激發人民群眾在物質財富創造方面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從而反作用于物質文明的建設,由此發揮了精神文明的引領作用。

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蘊藏“天人合一”的倫理價值

天人關系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哲學所討論的重要議題。對于天人關系,中國古代各家思想流派眾說紛紜,目前學術界比較認同用“天人合一”來概括天與人兩者之間的關系。作為一種探討人與自然關系的倫理思想,“天人合一”源自道家,是由道家學說創始人之一的莊子提出的。莊子在《齊物論》中指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盵44]寓指人和天地都是由自然界創造的,三者是相互依存的。但基于對古文的考察可以發現,“天人”與“合一”兩個詞語在莊子時期尚未合在一起使用。直至宋代,“天人合一”的命題才得以出場,張載在《正蒙·乾稱篇》中說:“儒者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盵45]此時“天人合一”作為成語使用,這里的“天”是指人心以外的世界。從內涵來看,“天人合一”本意是指天、地、人三者是相互對應的,人屬于自然的一部分,具有自然的屬性,天人本來是合一的。由是觀之,從古至今天人關系的和諧相處都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標,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共生的現代化,而不是以犧牲自然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人與自然相處的辯證法,蘊藏著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秉持的“天人合一”的倫理原則。中國式現代化充分意識到了自然環境對于人們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它既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也有利于促進其他領域的現代化的發展,更是有利于促進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第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原則。我國一直致力于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并且將其作為一種執政理念貫穿于國家的發展和建設中,這一理念蘊藏了“天人合一”的倫理價值。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我們黨和國家長期關注的重要問題。黨和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對生態文明建設都提出過具體的要求,彰顯了我們黨和國家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和重視。新中國成立初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強調工業化發展的同時,提出“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同時提出要“綠化祖國”。至今,“綠化祖國”這個號召仍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推進“綠色中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更是將環境保護上升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為自然環境保護進一步法制化、制度化、體系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將可持續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大戰略部署。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更加重視可持續發展,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黨代會報告,也深刻昭示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命題得以出場,寓意著我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將其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與其他領域的建設同步推進,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深刻彰顯了人與自然相互共存關系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遠意義。

第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其他領域現代化的前提保障,也是確保人的現代化的重要前提,蘊藏“天人合一”的倫理價值。生態環境是我們從事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關乎文明的興衰存亡,質言之,處理好人與自然環境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對于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全局尤為重要。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現代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人民群眾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滿足好人民群眾更高階、多元的美好生活需要,生態宜居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此同時,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滿足其他方面需要的前提保障。即人們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的需要要基于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缺失了自然環境的支撐,其他領域的建設就失去了自然基礎,最終掣肘的是人的現代化。由是觀之,中國式現代化是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將環境保護與其他各項工作進行統籌考量和全面推進的現代化,破除了西方現代化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污染的顯著弊端,全方位保障人民的多元化需要,以有效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彰顯了人的現代化和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辯證法,蘊藏“天人合一”的倫理價值。

第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確保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保障,蘊藏“天人合一”的倫理價值。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鮮明特征。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保障。西方現代化是以資本邏輯為主導的,其現代化模式強調的是“經濟利益”優先,秉持著這樣的理念發展經濟,往往會為了逐利犧牲自然環境,所以“當資本來到人間,每一個毛孔都滴著骯臟的血”[46],基于此,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自然所形成的是一種相互對抗的關系。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本邏輯為主導的,突破了西方現代化的窠臼。中國式現代化強調以人為本,秉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其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保障人們群眾的生存權、發展權以及參與權。它妥善處理好了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保護好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綠色發展道路,為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自然基礎,蘊藏了“天人合一”的倫理價值。

六、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流露“和衷共濟”的倫理情懷

“和衷共濟”是由“和衷”與“共濟”兩個詞語組成,二者典出于不同的中華古文?!昂椭浴钡涑鲇凇渡袝分械摹陡尢罩儭?其原文為“同寅協恭和衷哉”[32]23,寓指“和睦同心”?!肮矟眲t典出于《國語》中的《魯語下》,其原文為“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濟而已”[47],寓指共同度過?!昂椭怨矟弊鳛槌烧Z的寓意是指雙方攜手合作,共同抵御風險,克服困難。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流露出了“和衷共濟”的倫理情懷,生動詮釋了中國愿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進步的美好夙愿。由是觀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是中華文明的當代展現。同時,堅持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是對中國近代歷史的經驗總結,更是對當前國際局勢的有效回應。中國近代歷史被他國侵略的傷痛讓我們更加渴望和平,我們開啟了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原始積累的現代化路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現代化之路。與此同時,當今世界各國的聯系更趨緊密,任何國家想關起門來搞建設在當今的國際背景下實屬“荒誕不經”。黨和國家深刻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堅持走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既裨益我國的發展,也裨益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由此,我國的現代化之路由內至外流露出了“和衷共濟”的倫理情懷,以實際行動有力破解了西方國家的“國強必霸論”,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強盜邏輯”的文明性超越。一言以蔽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是歷史和現實相互交織賦予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

第一,走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是中華文明的當代展現和總結近代歷史的重要經驗,流露出了“和衷共濟”的倫理情懷??v觀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我們中華民族沒有侵略擴張的基因,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中華文明的“以和為貴”“睦鄰友好”“美美與共”等優秀基因。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本邏輯”為主導的現代化之路,是一條文明發展之路,是根本上區別于以“資本邏輯”為核心的西方傳統現代化。西方現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實現資本的無限增殖和經濟的無限擴張,為了實現其目的必然會邁出野蠻侵略的步伐,而中國近代歷史則是以沉痛的代價深刻印證了西方現代化的野蠻行徑。正是切身體會了近代以來西方“堅槍利炮”的沖擊,黨和人民才深知和平環境的難能可貴。我們黨成立伊始就勇挑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致力于為中國人民謀求和平發展的生產和生活環境。正是因為我國探索現代化的實踐肇始于鴉片戰爭后的傷痛,也就奠定了內在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民族情感基因,我們黨也一直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和平發展的理念,維護和平的國際環境。

第二,走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生動實踐,是以我國的現代化發展成就積極推動世界各國的發展,流露出了“和衷共濟”的倫理情懷。中國式現代化著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始終把中國的發展置身于世界的發展洪流之中,積極主動地融入世界現代化的時代浪潮中,順應了當今國際發展的局勢,在推動自身發展的同時彰顯了大國擔當和大國責任,為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以及推動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當今世界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順勢而為把本國的發展有機嵌入國際社會的發展浪潮中,自覺摒棄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逆全球化的行動和做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同時,構建“一帶一路”,推動沿線國家發展,促進沿線各國的相互交往與交流。這表明我國的現代化不僅裨益中國人民,也裨益世界人民。中國式現代化以生動的實踐回應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認為中國要爭奪“世界霸主地位”的主觀臆斷。質言之,中國是以本國的現代化發展的成就來推動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發展,尤其是相鄰國家的發展。中國式現代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使世界其他國家能享有中國的發展紅利。由是觀之,中國式現代化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為國際社會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體現了大國的責任與擔當,它從本質上異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的目的和做法。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了全新的世界意義,指明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趨向,流露出了“和衷共濟”的倫理情懷。

七、結語

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百年來始終堅持“兩個結合”,從而開創了有別于西方現代化的具有中國特色、民族自身特性的現代化之路。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文明的時代化,蘊涵著深厚的倫理底蘊,研究和把握其深厚的倫理底蘊,有助于人們從倫理視域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之維,進一步堅定人們的道路自信。新時代新征程,要立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闡釋好中國式現代化的倫理意蘊,明晰中國式現代化的五重特征所蘊含的倫理意蘊: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凸顯了“人民至上”的倫理原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彰顯了追求“公平正義”的倫理品格,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蘊涵了“平衡協調”的倫理玉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蘊藏了“天人合一”的倫理價值,走和平發展的道路的現代化流露了“和衷共濟”的倫理情懷。

猜你喜歡
中國式共同富裕倫理
共同富裕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中國式民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中國式失敗
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