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振興主體培育探究*

2024-05-03 21:55張曉偉
南方農機 2024年6期
關鍵詞:主體農民農業

張曉偉 ,梁 龍

(1.貴州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2.貴州財經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25)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始終把這一工作當作建設美麗鄉村、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來抓,充分體現了億萬農民建設美麗家園、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來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36.11%[1],農民始終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皥猿洲r民主體地位”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所在。在以往的鄉村振興過程中,即使一直都強調以農民為主體,然而在實踐中卻因多種原因忽視了農民,長此以往會導致農民主體感削弱、對鄉村振興消極觀望。所以,在實施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之下,需要從新的視角出發,分析農民主體地位下降的原因,同時提出對策及建議,充分發展以農民為主體的鄉村建設,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圓滿實施。

1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核心主體

中國是農業大國,不僅因為我國有著悠久的農耕文明、廣闊的耕地面積,更是因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擁有眾多的農業人口,即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村居民。鄉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業、農村的相關產業,農村的自然生態環境與村莊體現著鄉村的生態價值,農民作為“三農”的核心,既是鄉村經濟價值的實現者,也是鄉村生態環境的保護者,更是鄉村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因此,理所當然是鄉村振興的核心主體。但是,農民主體性內涵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概念[2],只有明確農民主體性的概念,充分認識其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和功能,才能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發揮其應有的重要作用。

1.1 農民是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主體

“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農業是保障國計民生、國民經濟穩定的壓艙石,沒有一支高素質農民隊伍就沒有農業大國,更談不上農業強國。建國以來,農民和農業為國家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改革開放40 多年來,農民更是農業農村集體經濟建設的主力軍。在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中,更需要一支高素質的農民隊伍[3]?!按罅ε嘤滦吐殬I農民”于2012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被提出,新型職業農民是現代化農業生產和發展的主力軍,其主體性作用日益凸顯。新型職業農民的規模與綜合素質不斷壯大與提升,結構不斷優化,已經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支撐力量[4]。從個體形態來看,新型職業農民是中國現代農業的主體,是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力量。

1.2 農民是鄉村生產、生活建設的主體

農民是鄉村生產、生活建設的主體主要指的是農民在生產、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自主性和主動性。農民的自主性指的是農民不受歷史因素、環境因素的束縛,擺脫以往的農業生產方式或者生存模式,自主選擇能夠提高個人及家庭生活水平的勞動生產活動,將經濟理性放于首位。農民的主動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城鎮化、工業化背景下,農民主動跳出“世代從事農業生產的思維”,進城務工,從事農業生產以外的經營活動。我國擁有9 億農業人口,實際只有7.97億人居住在農村[5]。二是指在鄉村生活建設中,農民作為社區的主體,主動參與到建設過程中,監督整個建設過程的實施,樹立主人翁意識,為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品質積極主動地出謀劃策。

因此,從現實維度看,農民作為鄉村振興的主體,其內涵主要體現在鄉村振興建設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相輔相成、緊密相連的,創造性可以理解為主動性的更高層次。按照主動性是對現實的自覺選擇、創造性是對現實的自覺超越的邏輯,當前調動億萬農民的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精神,才能開發、造就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6],才能促使農民將鄉村振興作為自己的事業,激發農民的主體活力,實現鄉村振興。

2 農民主體性地位削弱原因分析

2.1 城鎮化、工業化背景下農民脫離農業

“國土三調”結果顯示,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36 畝,從事農業生產獲得的勞動報酬較低,農民難以僅依靠農村資源實現小康和富裕。只有大規模工業化為農民提供的非農就業機會才能開啟城鎮化進程[7]。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不斷加速,在我國傳統的二元經濟結構影響下,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年輕人選擇進城務工,農村老齡化加重。青壯年脫離農村從事工商業活動,留守農村的老人、婦女從事農業生產。在當下和未來的鄉村振興中,由于農業農村缺乏充分的發展機會,難以吸引青壯年回流農村,無法參與到產業發展和村莊治理中來[8];留守群體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對鄉村振興相關政策了解較少,自覺或不自覺地放棄了參與權和決策權,長此以往將導致農民主體性地位削弱。

2.2 農民自身鄉村振興主體意識薄弱

中國農業大學葉敬忠團隊調研結果顯示,63.1%的被訪農民聽說過鄉村振興,36.9%的被訪農民未聽說過鄉村振興,對此并不熟悉。其實,聽說過鄉村振興的這一部分農民對于鄉村振興也只有一個模糊概念,知道這是國家的一項政策,但并沒有深入了解。其中,87.9%的被訪農民認為,政府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主要力量,82.8%的被訪農民認為鄉村振興的實現主要靠村干部。雖然有80.1%的被訪農民表示,鄉村振興的實現主要靠農民,但是他們多數仍將希望寄托于其他主體,自己僅做配合工作。綜上,大部分農民對鄉村振興了解較少,幾乎沒有認識到自己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在各種鄉村振興的事務和推進鄉村振興的事業中認為自己是“配角”,政府、干部才是“核心”。在農民的觀念中,配合政府工作意味著自己與政府建立了特定的紐帶連結,成了“一條繩上的螞蚱”,可以得到政府的保護[9]。農民這種“配角”心態,在表面上看是配合了政府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但并沒有為農業農村持續發展帶來太深刻的影響。但是,長此以往農民缺乏主體意識會強化其他主體的地位,更加弱化農民自身的主體地位,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逐漸將自己剝離,難以真正參與到鄉村振興中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2.3 農民文化水平較低且接受再教育條件欠佳

農民自身文化水平、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農民的認知水平。當前中國尚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傳統農業部門和現代工業部門二元結構并存[10]。受二元結構的影響,農村的基礎設施完善程度較低,農村的教育設施、師資力量落后于城市,導致農村教育資源供給不足,農民受教育水平偏低,認知能力受到限制,難以正確分析鄉村振興與自身的關系,進而影響主體意識的形成。同時,農村剩余勞動力脫離農業,使村中留守群體“老齡化”“婦女化”“兒童化”現象突出,留守群體文化水平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低,難以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農民的再教育條件欠佳,教育培訓難以推行。一是缺乏規范的再教育場所。大部分地區對在鄉農民的再教育不夠重視,未設置專門場所。二是再教育師資力量薄弱。在農村地區,由于長期存在的流動問題和工資待遇不足的情況,很難吸引和留住高素質的教師。三是農民對再教育不夠重視。農民長時間忙于農業生產活動,缺乏自我提升的意識。

2.4 治理、執行主體的功能發揮不到位

由于歷史、政治和政策因素,我國農村的發展問題十分復雜。執行和治理主體肯定會出現功能發揮不到位的情況。一是由于基層治理人員對鄉村振興政策理解不深刻、對鄉村情況了解不足,在具體的鄉村治理工作落實中會出現脫離鄉村實際的狀況,不能深刻地了解到農民的具體需求、難以了解到農民真正的訴求,影響農民主體性的提升;二是由于上層管理人員急于完成某項任務、達到某項指標的要求時急于求成,只重視“自上而下”忽視“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融合”的項目參與方式,難以做到傾聽多方農民的意見和想法,導致農民的話語權存在感降低。同時,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政府大包大攬”和“自上而下”的項目推行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導致農民對政府的期待值過高,“認為鄉村振興就是政府的事,鄉村振興的實現就得靠政府”[9]。政府的全能形象深入人心,農民自然地將鄉村振興的主體地位讓位給政府,使農民失去了發揮主體作用的余地,以至于農民認為他們只需配合工作。

3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升農民主體性的路徑選擇

3.1 深入推動“共同締造”,激發農民的主動性、創造性

明確政府的主導地位,注重以引導服務為主,充分調動并明確農民的主體地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共同締造是一種以公眾參與為基礎、以培育精神為根本、以獎勵優秀為動力、以項目活動為手段、以分類協調為途徑的社區發展方式[11]。共同締造強調在社區發展的過程中社群群眾的參與性與積極性。為了能夠激發鄉村振興主體的能動性,共同締造活動通常以村民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切入點[12]。通過村廣播、村民大會,幫助村民深刻地認識鄉村振興戰略是關乎農民切身利益的大事;鼓勵村中有名望的人、新鄉賢主動參與到村莊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搭建協商議事平臺。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過程中,政府是推動力,內部支持固然重要,但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必須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以本村的實際問題為切入點,逐步走向村中的各項“大任務”,由村民集體負責,集體決策,營造自決氛圍,營造鄉村善治氛圍,創造有利條件,調動村民自主性,鼓勵村民參與發展,這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原生動力[13-14]。

3.2 明確各主體邊界,突出農民主體性地位

農村的發展不僅涉及政府、農民,還涉及村級組織、外來資本、社會資本等主體,農民處于弱勢,其主體地位很容易被忽視,這需要明確各主體的邊界,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一是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加強對民主選舉、村內各項事務的監督,可以幫助農民去自我定位,提升主體意識。通過基層黨組織建設促進農村治理,防止“農村霸權”“黑勢力侵權”和“精英俘獲”等對農民主體地位的侵蝕。二是界定好其他主體的邊界,確保農民的主體地位。需要理清各責任主體的權力與邊界,減少或避免“政府干,農民看”“大包大攬”等現象,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3.3 加強農民再教育,提升農民素質和自信

對農民的再教育主要包含兩個方面:職業教育和文化教育。職業教育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建立培養新型農民的機制。在農業兼業的背景下,實現農業現代化、規?;?,勞動力要素顯得尤為重要。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重視對農民職業技能的培訓,針對主體的不同需求構建多元化的培養體系,提高農民職業教育的質量[15]。二是培養農業經營人才。長期以來,農民一直在“幕后”工作,與市場聯系不緊密。提高農民融入市場、與市場互動的能力,培養農業經營人才,將有助于加強農民與市場和外部世界的聯系。培養農業經營人才需要政府的支持,包括人才引進和對有興趣從事這一行業的當地農民進行長期培訓。文化教育也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增加對農村文化教育的投資,完善再教育的基礎設施,如提供專門的再教育場所,建設文化墻、文化公園等,營造良好的氛圍。二是鼓勵相關專業的優秀教師回村任教,吸納優秀人才加入再教育事業,壯大再教育教師隊伍,把先進的文化知識傳遞給農民,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增強自信。知識和能力水平的提升有助于農民更好地理解國家政策、政府工作,從而主動參與到本村的公共事務中。另外,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應重視培養青少年的愛農情懷,為“三農”的可持續發展蓄積力量。

4 結語

綜上所述,農民是鄉村振興事業的主角,是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的主體力量,是鄉村振興過程中最大的受益者。農民是其自身利益的判斷者。因此,須避免“主體錯位”現象、避免“主觀武斷”地幫助農民設計發展藍圖。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通過雙眼看、雙腳走,充分了解農民的意愿、尊重農民的意見,真正站在農民的角度思考鄉村發展問題,才能真正得到農民的擁護與支持,激發農民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鄉村振興事業才能得到更好的落實。

猜你喜歡
主體農民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