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特征及實現路徑

2024-05-06 19:44葉學平
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產業鏈現代化體系

葉學平 李 旭

(1.2.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7)

現代化產業體系蘊含于中國式現代化之中[1],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戰略部署,提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我國經濟發展總量大,但從人均水平來看,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任重道遠。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進一步強調,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任務,也是贏得大國競爭主動的迫切需要。[2]

一、構建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背景及重大意義

(一)我國產業體系發展取得的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從以農業為主轉變為三大產業協同發展,逐步建立起行業齊全、配套完善的產業體系。新時代以來,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數字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大幅提升,在奮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產業體系建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中國產業體系的規模不斷壯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內部分工更加合理。農業基礎地位更加鞏固,糧食產量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1318萬噸增長到2022年的68653萬噸,大國糧倉根基穩固;內部結構轉型升級,由單一種植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繁榮發展,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種植業比例不斷降低,由1978年的80%下降至2022年的54.1%。工業實力持續增強,制造業增加值連續12年保持世界第一;成為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逐步建立建成完整、獨立的現代工業體系。服務業加速崛起,發展優質高效,近十年來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49倍,進口服務累計超過4萬億美元。同時,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總體呈現出由“二一三”到“二三一”再向“三二一”的演變趨勢[3],以第二產業帶動國民經濟增長的格局已經發生了變化,呈現出服務業主導的發展趨勢。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呈下降趨勢并趨于平穩,2022年為10.51%;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震蕩中下降,由1978年的61.8%下降至2022年的47.7%;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穩步上升,由1978年的28.4%上升至2021年的54.9%,2022年有所降低。

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科技綜合實力顯著提升。我國產業在規模提升的同時,實現了規模與質量同步發展的轉變,進一步夯實了我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礎。近十年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保持較快增長,從2012年的1.02萬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3.1萬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1.2%;2022年我國R&D經費與GDP之比再創新高,達到2.54%;根據全球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顯示,我國在創新方面2022年上升至11位;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專利申請數量2022年達到536萬件,是2012年的2.6倍;創新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全時當量2022年達635.4萬人,是2012年的1.96倍。此外,十年來,我國市場主體活力和實力不斷增強,截至2023年8月,我國已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9.8萬家、“小巨人”企業1.2萬家。[4]

數字經濟成為新引擎,賦能產業轉型升級。十年來,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保持高速增長,從2012年11萬億元增長至2022年50.2萬億元,增長了3.6倍,數字經濟占GDP比重2022年達到41.5%,規模穩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結構有效提升,數字產業化規模不斷壯大,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占比基本維持在2∶8。產業數字化轉型持續深化,2016年至2022年,數字經濟在三大產業中的滲透率持續增加,其中,2022年一二三產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為10.5%、24.0%和44.7%,農業數實融合程度較低且增速較慢,服務業和工業數字化水平持續穩中有進。

(二)構建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背景

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們所面臨的新調整、新機遇、新要求。從我國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仍存在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制造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產業鏈控制能力不強、產業協同發展不足等問題。[5]同時,近年來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逆全球化傾向抬頭,我國面臨的外部挑戰和產業競爭持續增大,高質量發展成為新的時代主題。高質量發展也意味著產業的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孕育于中國式現代化,同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支撐,二者不可分割。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要振興實體經濟、推動傳統產業轉型、推進供給側改革、壯大新興產業,建設“創新能力強、品質服務優、協作緊密、環境友好的現代產業新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產業體系提出了更詳細的要求,從要素結構配置的角度提出要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國家“十四五”規劃進一步明確了要構建什么樣的現代產業體系,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了“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新概念,從以實體經濟為著力點、發展制造業、構建經濟增長新引擎、產業融合等方面進行部署。從現代產業體系到現代化產業體系,表明我們更加重視創新驅動發展,更加注重產業完整性、安全性、先進性。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筑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基。

(三)構建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大意義

一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凹涌煨纬梢試鴥却笱h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立足我國發展階段、環境變化作出的戰略部署。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性,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保障我國經濟安全與增長。產業體系的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創新驅動,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產業升級轉型,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促進產業融合。為此,需要加快建設安全可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6]。新質生產力區別于傳統生產力,具有更高的技術水平、更高效率、可持續性等特性,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動力來源。新質生產力是順應時代發展、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體現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生產力。形成新質生產力,關鍵在于科技創新,具備優質的科技、人才、數據要素,實現要素之間協同創新,優化要素配置?,F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為新質生產力提供了發展壯大的土壤,在產業基礎設施、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面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賦予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三是贏得戰略主動、維護國家安全的關鍵舉措。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經濟政治格局出現復雜變化,產業競爭成為大國博弈的必爭之地,現代化產業體系水平決定著我國能否在競爭中獲得戰略主動權。我國雖然具有齊全的工業門類,但仍存在產業鏈大而不強、寬而不深的問題,在關鍵核心技術、高級人才儲備、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面存在堵點痛點。要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主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創新驅動,固底板、補短板、增長板,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先布局未來產業,搶占戰略競爭制高點。要打造更有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夯實實體經濟基礎,維護國家安全發展。

四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支撐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中國式現代化不能走脫實向虛的路子。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要牢牢抓住產業現代化這個抓手,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推動高質量發展。同時,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形勢的必然要求。當前,全球經濟正在經歷深刻變革,新興產業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蓬勃發展,傳統產業也在不斷轉型升級。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以適應經濟發展新形勢。

二、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并從八個方面進行了戰略部署。2023年5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會議明確了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要求,“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3]。

第一,產業體系的智能化,關鍵在于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全球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推進期,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核心共性技術正在滲透各個傳統行業,傳統農業、工業、服務業加速轉型升級,網絡化、智能化技術在生產生活中被廣泛應用,推動人類社會的變革。數智化革命的主導權之爭同時也是現代化模式的競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搶抓數智化轉型的機遇,占據戰略制高點。

第二,產業體系的綠色化,就是要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綠色發展是全球經濟、產業、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應有之義,必須把握全面建設綠色化產業體系的發展機遇,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綠色發展。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用生態環境約束產業體系,依靠創新科技實現綠色變革,同時,依托生態優勢發展特色生態經濟,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

第三,產業體系的融合化,就是要建設產業深度融合的現代化產業體系?,F代化產業體系不是若干獨立個體組成的整體,而是環環相扣、相互聯系、互通互補的有機生態體系。當前,全球產業體系和產業鏈呈現多元化布局、區域化合作的態勢,產業體系的融合化也成為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的重要趨勢和基本特征。要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融通創新、大型企業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專精特新”等中小企業發揮支撐作用,打造戰略性、全局性產業鏈,提升產業鏈協同創新發展水平。

第四,產業體系的完整性,就是要保持并強化產業體系完備的優勢。完整的產業鏈既包括縱向一體化,也包括橫向完整的產業鏈。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總量連續十二年居世界第一,其原因之一為我國具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我國工業門類齊全、品種豐富,生產能力涵蓋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等全部產業類型。但我國在部分高端產業鏈尚有缺項,要固底板、補短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不斷提高產業體系的完整性。

第五,產業體系的先進性,就是要具有高技術創新能力、聚集全球創新要素。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以科技自立自強為支點,產業鏈發展創新鏈,創新鏈依托產業鏈,全面提升高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集聚各類創新要素,激發企業創新動力。

第六,產業體系的安全性,就是要在國計民生、國家安全等重點產業領域充分布局,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在全球產業鏈重構和大國博弈的背景下,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勢頭明顯上升,“斷鏈”“卡鏈”事故頻出,意在阻礙我國科技和產業發展。建設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補齊短板,不斷提高我國產業鏈韌性。

三、構建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路徑分析

(一)堅持制造業主攻方向不動搖,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是現代化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關鍵任務。制造業作為工業的主體,是綜合實力的根基,其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之中的站位決定了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為此,要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避免產業空心化,防止經濟脫實向虛。要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著力提升產業自主可控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推動產業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要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保障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發展,攻克一批制約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建立關鍵共性技術平臺,發揮政策引領作用,帶動社會資金投入,加大“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力度,促進產融結合。要加速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高先進產能所占的比重,實施質量提升行動,增加高質量供給,促進制造業邁向價值鏈的更高端。要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貫徹全周期綠色理念,推動高耗能行業節能減排、綠色化改造升級,強化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使制造業高效、清潔、安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促進循環經濟和再制造產業發展,實現資源與能源綜合利用。

(二)進一步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更大的市場潛力、更好的經濟效益,代表著更先進的生產方式。未來產業立足于新興產業的基礎,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更前沿、尚未發展成熟且具有顛覆性變革希望的領域。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是動力引擎,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是重要載體。要培育新的發展引擎,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制造、5G、新能源等重點領域,拓展應用場景,加快新產品新產業發展。要堅持創新驅動,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重大領域形成新突破,加快自主創新,超前布局未來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全面推進量子信息、元宇宙、深??仗扉_發等前沿領域研發。通過形成新質生產力,提高我國在全球產業分工的位次。要營造良好產業生態,進一步增強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大力支持企業自主創新,促進要素聚集于企業,支持中小微企業、初創企業發展,全面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三)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水平

進入新發展階段,為順應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要加速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要提高產業鏈核心技術,增強產業鏈基礎能力;針對關鍵技術薄弱環節,實施補短板工程;著力促進產業安全,鍛造新板,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引擎。要聚焦建鏈、補鏈、長鏈,應短期與長期相結合,加大創新投入,實施人才戰略,發揮政產學研用作用,全力攻克關系安全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充分發揮我國產業體系完整的優勢,加固產業鏈穩定性,推動優勢產業延鏈,積極構建全產業鏈生態,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競爭力。要增強產業鏈競爭力,加大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發揮帶動作用,促進中小微企業轉變,壯大“專精特新”隊伍,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發揮強勁支撐作用。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由點及面,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引導市場和政府根據本地情況通盤考慮,與建立特色城市群、經濟開發區、自貿區等相結合,精準施策,共建創新平臺。

(四)加快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動數實融合

數據要素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要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鞏固擴大5G、光纖、IPv6等數字基礎設施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基礎支撐作用;加強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數字產業的擴容提質,針對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完善區域數字合作共享機制,提高數字技術創新水平,加快建設區域數字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機制。要以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著力點,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進數字產業化縱深發展,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對傳統行業進行賦能,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推動企業向行業中高端邁進。要著力提升數字產業集群競爭力,擴大數字產業規模,探索數字應用新場景,基于5G創新數字發展新業態,在重點領域開展先行試點,鼓勵企業開放數據共享,促進平臺型經濟發展。要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強化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環節的數字化滲透,發展工業互聯網,加快推進產品研發、生產、經營等全周期數字化轉型;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生產、銷售、管理等環節的數字化改造;加快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共享經濟,驅動線上服務新業態,推動全產業鏈數字化升級。

(五)加快構建現代物流體系

物流水平決定著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速度與質量,為優化產業鏈供應鏈提供了關鍵支撐,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保障。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物流樞紐資源整合,持續推進重大物流樞紐、物流設施工程,以數字化技術賦能現代物流體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務質量,補齊區域、城鄉間發展不均以及冷鏈物流、應急物流等短板,完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推動智慧物流體系建設,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物流深度融合,推動現代物流智能化發展,優化供應鏈管理,降低成本,在儲存、運輸等環節實現環保低碳,推動環境友好的智慧物流體系建設。發揮現代物流先導作用,創造適配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的低成本、高效率、環境友好型物流條件,助力產業布局分工調整、發展模式創新,促進現代物流與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六)堅持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和現代農業深度融合

科技發展使產業之間的邊界變得模糊,伴隨而來的是不同產業或不同行業之間相互滲透、重組、融合。產業融合催生新的產業、業態、商業模式,刺激產業鏈的分化重組與優化升級,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產業附加值。為此,要著力推進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發揮創新驅動作用,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生產模式、商業模式和組織模式創新。要圍繞服務共性需求,推動部分制造企業向“制造+設計、服務、管理、知識產權保護”轉型發展,加強研發設計服務和制造業的融合,將產品綠色、智能的理念根植于設計之中。要推進現代服務業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引入先進生產要素,優化傳統農業資源配置,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完善并優化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增加產業附加值,降低環境污染,提升農民收入,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要補足農村產業融合短板,鼓勵農業與大健康、文化、旅游、教育等產業結合,發展醫療康養、文化旅游、農業研學等特色產業。

猜你喜歡
產業鏈現代化體系
邊疆治理現代化
構建體系,舉一反三
“饸饹面”形成產業鏈
產業鏈條“鏈” 著增收鏈條
產業鏈春之奏鳴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騙保已成“地下產業鏈”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三位一體”德育教育體系評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