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林市黃芩栽培技術

2024-05-07 20:54郝世斌王小英王斌白銀兵
園藝與種苗 2024年1期
關鍵詞:定苗黃芩中藥材

郝世斌,王小英,王斌,白銀兵

(榆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陜西榆林 719000)

榆林地處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漠接壤地帶,介于36°57′ N~39°35′ N、107°28′ E~111°15′ E,屬暖溫帶至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年平均降水400 mm,年平均日照時數2 593.5~2 914.4 h。該地區南北跨度較大,地形地貌多樣,氣候差異明顯,是多種中藥材的適生區和優生區。中藥材是特殊經濟作物,具有嚴格生態環境選擇屬性。榆林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加之種植環境能保持原生態環境,是國內少有的天然“野生藥庫”。黃芩是榆林市道地大宗中藥材,也是該地區中藥材中的主栽品種,目前人工栽培面積遠遠超過6 600 hm2。筆者對榆林當地的黃芩種植栽培技術進行總結,為黃芩的規范化生產提供理論參考。

1 黃芩生物學特性

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也被稱為土金茶根或山茶根,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黃芩的莖呈直立狀態的四棱形,株高33.3~50.0 cm,基部有眾多分枝。黃芩肉質根莖肥厚,葉堅紙質,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總狀花序在莖及枝上頂生,花冠紫、紫紅至藍色,花絲扁平,花柱細長,花盤環狀,子房褐色,小堅果卵球形,花果期7—9 月。其干燥根部可作中藥,是我國常用藥材,其性寒、味苦,主要用于治療肺熱咳嗽、胸悶嘔惡、濕溫、黃疸瀉痢、胎動不安等[1-2]。

2 栽培技術

2.1 選種

選擇干燥、籽粒飽滿、發芽率≥80%、純度≥98%、千粒重≥1.75 g 以上、充分成熟的優良種子[3]。

2.2 選地與整地

首先選擇壤土或砂壤土,或腐殖土,具有排水良好、土層較厚、土質疏松、養分含量較高和光照充足的地點,在閑散地、低齡果園中的行間及向陽的荒坡地也可種植黃芩。選地后及時耕翻,結合深翻35~50 cm,施底肥,然后整平耙細,待播。

2.3 施肥

底肥推薦用量為磷酸二銨225~300 kg/hm2和有機肥22.5~45 t/hm2,施足底肥后即可滿足當年生長需要。在中等肥力土壤,施30 t/hm2農家肥的條件下,建議3 年總追肥量按追施純N 為225~300 kg/hm2,P2O5為37.5~45 kg/hm2,K2O 為75~105 kg/hm2。氮肥在定苗后按30%施用,第2 年返青后按30%施用,第3 年返青后按40%施用。磷肥作基肥(或定苗后)施用50%,第2 年返青后施用另外50%。鉀肥的施用時期、比例和方法與磷肥一致。在土壤水分充足下進行追肥,不足的要結合灌水。

2.4 播種

2.4.1 直播。黃芩在春季、夏季和秋季都可播種,適宜的播種時間分別是4 月中下旬、6 月中旬至7 月中旬和9 月底前。采用開溝條播方法播種時,一般劃2~3 cm 的淺溝,行距15~20 cm,溝內均勻播散種子,之后按1.0~1. 5 cm 厚度覆土,壓平。播種量15.0~22.5 kg/hm2。

2.4.2 育苗移栽。育苗移栽進行播種的最好時間是早春期間,優質苗床的條件是選擇土壤疏松、養分含量較高、背風向陽的地塊,根據實際需要確定苗床的長度,苗床寬度為120~140 cm。苗床整地后按10~15 cm 行距,開1 條淺溝(寬為5~8 cm、深為2~3 cm),在該溝內均勻地撒入種子,然后覆土0.5~1 cm,播種量45~60 kg/hm2為宜。為保證出苗時間,播種后要適時覆蓋草苫或地膜,控溫范圍為18℃~20℃。為方便出苗后通風,要及時去除覆蓋物,適時間苗、澆水追肥和除雜草[3]。

2.5 幼苗定植

采用育苗方法播種后,移栽最好選擇雨季,當苗高為5~8 cm 時進行移栽定植,且按照行距、株距分別為15~20 cm和5~10 cm 進行。注意移栽時,如果土壤的相對含水量小于50%時,要坐水定植,為便于緩苗,移栽后要覆土壓實以及適時灌水。

3 田間管理

3.1 間苗、定苗和補苗

按株距為10 cm 左右在直播苗高約5 cm 時進行定苗,有缺苗地帶的最好帶土移栽補苗,移栽后需及時灌水便于提高成活率。

3.2 中耕除草

黃芩出苗后,為保證正常生長,建議每年的春季返青前和返青后,直到封壟前各時期要經常進行除草還有松土[4-5]。

3.3 澆水

對于種子直播的土壤,播種后至出苗期間要保持其濕潤,出苗后要及時灌溉(土壤相對含水量<50%時)。對于育苗移栽定植的地塊,土壤相對含水量在生長中前期和生育后期分別保持在50%~70%和50%~60%。

3.4 修剪

對非留種田,為促使養分向根部的運輸和積累,進而提高產量,選現蕾后開花前的晴天上午,剪去所有花枝。

3.5 病蟲害防治

3.5.1 農業防治。主要舉措包括倒茬輪作、深翻細耕、精準施肥、合理灌溉和中耕除草等。

3.5.2 物理防治。采用黏蟲黃板防治,用量為600 塊/hm2,且每0.2 hm2建議安裝1 臺頻振式殺蟲燈。

3.5.3 生物防治。主要原則是對螳螂、白僵菌、草蛉等自然天敵的保護利用。

3.5.4 藥劑防治。黃芩常發生的病害有葉枯病、根腐病、灰霉病和莖基腐病[6-8]。葉枯病的防治,可用1 000 倍液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在發病初期進行噴施;根腐病的防治,要及時拔除病株,可使用5%石灰水在病穴處進行消毒,發病初期用600 倍的3%廣枯靈可濕性粉劑,或1 000 倍30%惡霉靈水劑;灰霉病的防治,可用800~1 000 倍40%嘧霉胺懸浮劑在發病初期每7~10 d 噴1 次,連噴2~3 次為宜;莖基腐病的防治,可按600~800 倍80%代森鋅與50%多菌靈按1∶1 比例在發病初期進行噴施。

黃芩常發生的蟲害有蠐螬(金龜子)、黃芩舞毒蛾、黃翅菜葉蜂和地老虎[6-8]。蠐螬的防治,可用750~1 500 hm2的50%辛硫磷乳油與52.5 kg 的谷子等餌料充分拌勻,還可每公頃用2 250~3 000 g 的25%辛硫磷膠囊劑與75 kg餌料充分攪拌,均勻撒在種植溝內,螻蛄、金針蟲等地下害蟲用這種方法可以同時兼治;黃芩舞毒蛾的防治,可選用3 000 倍液的5%甲維鹽水分散粒劑在幼蟲發生危害期進行葉面噴施;黃翅菜葉蜂的防治,選用1 000 倍的4.5%高效氯氰菊酯、2 500 倍的5%氟蟲脲、1 000 倍的50%辛硫磷(3 種均為乳油藥劑),在幼蟲低齡期每隔7~10 d 噴1次,連噴2 次為宜;地老虎的防治,可在幼蟲發生期的日落時刻,每公頃用75 kg 炒香的麥麩,將1 500 g 的90%晶體敵百蟲兌水15 kg 攪拌均勻之后噴施在其上面,攪拌均勻撒在幼苗旁即可。

4 采收

黃芩收獲的最佳時間是播種后第2 年或第3 年,且在春季萌芽前或晚秋進行。收獲時,人工采挖小地塊,機械挖藥機采挖大面積地塊,采挖過程中要盡量避免斷根和傷根。殘根莖和病爛莖在采挖后要及時去除,同時除去須根以及泥土等雜質,之后進行晾曬,直至曬到半干時再撞去粗皮,繼續晾曬直到曬干(水分含量≤6%)為止。為避免影響黃芩產品的品質,防雨和防曝曬是在晾曬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采收晾干后的黃芩按級分成條芩,即裝箱或者小把捆綁。

5 產量與收益

3 年生的黃芩鮮產量為9 000~11 250 kg/hm2,成本為37 500 元/hm2,按市場收購價12 元/kg 計算,除去成本后的純利潤為70 500~97 500 元/hm2。

猜你喜歡
定苗黃芩中藥材
夏季中藥材田間管理做好這五點
中藥材促農增收
黃芩的高產栽培技術
張永新:種植黃芩迷上了“茶”
黃芩使用有講究
宋四清:種植中藥材 托起致富夢
黃芩苷脈沖片的制備
玉米出苗后昨管理
關于加強玉米苗期管理主要技術指導建議
DNA提取4種中藥材方法的篩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