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的社會保障問題及應對策略研究

2024-05-07 18:09孫海義
國際公關 2024年5期
關鍵詞:經濟結構經濟新常態老齡化

孫海義

摘要: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社會保障問題既是我國國家治理的內在需求,也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F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社會保障體系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機遇。本文旨在通過對經濟新常態下社會保障問題的深入研究,全面剖析問題根源,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尋求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保障發展路徑,以期為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和社會各界提供參考,推動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創新和完善。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社會保障問題;老齡化;經濟結構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刻變革對社會保障體系提出了新的考驗。經濟新常態下,我國正面臨諸多社會保障問題,包括但不限于人口老齡化、就業結構調整、醫療衛生需求上升等多方面的挑戰。社會保障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發展階段面臨更為復雜的任務和更高的要求。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應對社會保障問題,構建更加穩健、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當前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1]

一、經濟新常態下的社會保障問題

(一)人口老齡化與社會養老保障問題

隨著社會發展和醫療水平的提高,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老年人口的增加對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提出了全新的考驗。第一,人口老齡化加速,導致養老服務需求激增。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需要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健康狀況的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包括提供更加靈活多樣的養老服務方式、建設更完善的養老機構以及推動社區養老等多元化的養老服務模式。第二,社會養老保險體系面臨巨大壓力。隨著人口老齡化,養老金支出不斷增加,而相對較少的勞動年限和生育率下降等因素,使養老保險體系面臨財務可持續性的挑戰,應對這一問題,需要通過改革和完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包括逐步提高養老金入賬比例、優化投資運營模式,推動多層次、多元化的養老金體系建設,以確保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權益。第三,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問題也是社會養老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老年人健康管理、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對于延長老年人的健康壽命、減輕醫療負擔具有重要意義。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需要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健康促進和疾病防治,通過建設健康檔案、開展健康體檢、推動健康教育等手段,以提升老年人的整體健康水平。[2]

(二)新常態背景下的經濟結構調整

在經濟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直接影響社會保障體系的運作和效益。第一,產業結構的調整可能導致一些傳統產業的減弱,從而引發就業崗位的變動和就業市場的不穩定性。這對社會保障體系提出了更高的適應性和靈活性要求,需要及時調整社會保障政策,確保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受影響的勞動者能夠及時轉崗、就業。第二,新興產業的發展也意味著社會保障領域需更好地滿足不同行業、不同群體的保障需求,特別是在技能培訓、職業轉崗等方面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同時,隨著經濟結構調整,企業和個體勞動者的收入分配也可能發生變化,這對社會保障體系的經濟基礎產生直接影響,如果不及時調整社會保障制度,可能會導致社會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影響社會的穩定性與和諧發展。因此,經濟新常態下的經濟結構調整要求社會保障體系要具備更強的靈活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這包括對就業市場的及時監測和政策調整,對不同產業、不同層次的勞動者提供個性化的社會保障服務以及對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調控,確保社會保障體系能夠在經濟結構調整中更好地發揮其保障和調

節作用。

(三)就業不穩定性與社會保障需求

在經濟新常態下,就業不穩定性成為社會保障領域的一項嚴峻問題。經濟結構調整、科技創新與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使就業市場呈現出更為復雜和多變的特征,這種就業不穩定性對社會保障體系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戰,涉及失業保險、職業培訓、靈活用工等多個方面。第一,新經濟形態的涌現使傳統就業形式逐漸演變。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新興產業的崛起以及數字化、智能化的浪潮,傳統產業的用工需求發生變革,部分傳統職業可能受到沖擊,新興職業則層出不窮,這種變化使許多從業者面臨就業不穩定性,需要社會保障體系更好地適應這種多元化和快速變化的用工模式,以提供更靈活的就業保障服務。第二,靈活用工模式的興起增加了勞動合同的不確定性。隨著 “零工經濟”“自由職業者”等新型就業形式的興起,傳統的全職穩定工作逐漸減少,工人與企業之間的勞動關系變得更為復雜,這對社會保障體系的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創新性地適應新型勞動關系,確保勞動者在不同就業形態下都能夠享有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另外,就業不穩定性也會對職業培訓的需求產生影響。由于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職業技能的更新換代速度明顯加快,要求勞動者具備更高的適應能力。社會保障體系需要通過提供職業培訓、技能提升等服務,以幫助勞動者更好地適應就業市場的變化,降低因失業而導致的社會保障風險。因此,解決就業不穩定性對社會保障的挑戰需要政府、企業和個體勞動者的共同努力。政府應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創新性地調整和優化社會保障政策,提升就業服務水平。企業應當更加注重人才培養和發展,提供更為穩定的就業機會。個體勞動者則需要不斷提升自身職業技能,增強適應就業市場變化的能力,以實現更好的自我保障。[3]

(四)醫療衛生與社會醫保體系的挑戰

在經濟新常態下,醫療衛生與社會醫保體系面臨多重挑戰,包括醫療資源不均衡、醫療成本上升、慢性病患者增加等問題,這些挑戰直接影響社會醫保體系的可持續性和覆蓋面。第一,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成為制約醫療衛生服務的重要因素。在一些大城市,醫療資源過度集中,而在一些偏遠地區,醫療資源匱乏,這導致城鄉居民在醫療服務上的不平等,制約社會醫保體系的普惠性,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通過調整醫療資源的配置,加大對偏遠地區的支持,以推動醫療服務的均衡化發展。第二,醫療成本的不斷上升對社會醫保體系構成財務壓力。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患者對高質量醫療服務的需求增加,醫療成本呈現逐年攀升的趨勢,這對社會醫保體系的財務可持續性構成了挑戰,需要通過醫療體制改革、藥品價格控制等手段,來降低醫療成本,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第三,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慢性病患者數量不斷增加,給社會醫保帶來了更大的壓力。慢性病治療需要長期的醫療服務和藥物支持,對醫療保障體系的長期可持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方面,社會醫保體系需要通過強化慢性病防控、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水平等措施,有效應對慢性病患者的增加。解決醫療衛生與社會醫保體系的挑戰需要全社會的努力。政府要通過醫療體制改革,完善醫療服務體系,來提高醫療資源配置的效率;社會醫保體系要通過深化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提高保障水平,從而降低醫療負擔;醫療機構要提高服務效率,降低成本,向患者提供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只有通過協同合作,才能夠建設更加健全、可持續的社會醫保體系,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4]

二、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提升與完善社會保障應對策略

(一)提高社會保障基金運營效率

第一,相關部門需要引入信息技術、大數據分析等科技手段,優化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流程,建立智能化的基金監管系統,以實現對基金流動、投資收益等方面的實時監控??萍际侄蔚膽糜兄谔岣邲Q策效率,降低運營風險,增強基金的透明度。第二,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策略應更加多元化,以降低風險、提高收益。除了傳統的固定收益類投資,可以考慮加大權益類、房地產等資產的配置,以提高基金的收益水平。同時,合理控制投資風險,確?;痖L期穩健運行??梢越⒔∪娘L險管理體系,通過建立風險評估模型、強化內部審計機制等手段,及時識別和防范基金運營中的潛在風險,加強審計監管,保障基金的合規經營,以提高社會保障基金的透明度和信譽度。另外,通過拓寬社會保障基金的資金來源,包括逐步增加企業和個體繳費比例、探索社會保障稅收制度等,以提高基金的資本積累。同時,通過提高投資收益率,使基金更好地維護和增值社會保障資金,這可能涉及更加靈活的投資策略和更具風險偏好的投資組合。第三,加強社會保障基金與金融市場的互動,通過與投資機構的合作、債券市場等多元化手段,來提高社會保障基金的流動性和運營效率,建立健全的市場化運作機制,促使社會保障基金更好地參與經濟發展和資本市場。

(二)完善社會保障問題

為了更好地應對經濟新常態下的社會保障問題,必須通過完善社會保障政策來適應社會的變化,以提高保障水平和覆蓋面。第一,針對人口老齡化的趨勢,需要靈活調整養老保險政策,逐步提高退休年齡,以推動延遲退休。同時,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發展個人商業養老保險,以減輕社會養老保險負擔,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養老保障需求。第二,面對就業不穩定性的挑戰,應強化失業保險制度,以提高失業保險金水平,并適應不同就業形態的特點,確保各類勞動者都能享有失業保險的保障。同時,加強職業培訓和再就業服務,來提高勞動者的就業競爭力。第三,應加強醫療保險體系的改革,提高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降低個人醫療負擔。推動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的合并管理,在完善醫保支付方式的同時,也要提高醫?;鹗褂眯?。同時,鼓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滿足居民個性化的醫療保障需求。第四,對于貧困人口和特殊困難群體,需要強化社會救助和低保制度,確保其基本生活需求。政府需要建立更加精準的扶貧機制,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精確識別貧困人口,以提高扶貧資金的有效使用。第五,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信息數據庫,以實現各級社會保障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從而提高社會保障服務的精準度和效率。同時,也可以推動社會保障卡的普及,方便居民就醫和就業。[5]

(三)加強跨部門協調與合作

社會保障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各相關部門之間的協調與合作,以形成更加有力的綜合施策。一方面,政府可以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設立社會保障協調委員會或辦公室,集中協調各相關部門之間的政策制定、執行和監督工作。協調機制可以通過定期會議、信息共享平臺等方式,以確保各部門在社會保障問題上的工作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協同性。另一方面,政府各部門應共同制定社會保障相關的政策,并建立相應的政策銜接機制。例如,就業部門、衛生部門、社保部門等可以共同研究制定更加完善的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等政策,以確保不同領域的政策協同推進,形成政策的整體性和系統性。還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平臺,使各部門之間能夠更加高效地交流信息,通過共享社會經濟、就業、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數據,可以更好地了解社會變化趨勢,提前預判社會保障問題,并為政策制定提供更科學的依據。各部門可以聯合開展一些項目與服務,以實現資源的共享和互補。例如,社保部門與衛生部門可以共同推動基層醫療服務和社會保障服務的融合,提高服務效能。就業部門可以與教育部門合作,加強職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的就業競爭力。需要建立跨部門績效評估體系,定期對社會保障政策和服務進行評估,評估結果可以作為調整政策、改進服務的重要參考,保障政策的靈活性和適應性。[6]

(四)推動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

第一,政府可以投資建設統一的社會保障信息平臺,整合各類社會保障數據,包括就業信息、醫療信息、社保繳費信息等,該平臺應具備高度的安全性和隱私保護機制,以確保敏感信息不被濫用,建設統一信息平臺有助于提高數據的共享和協同效率。第二,電子社??ㄊ峭苿由鐣U闲畔⒒囊粋€關鍵手段,通過發放電子社???,可以實現居民在醫療服務、社保繳費等方面的信息互通。同時,電子社??梢宰鳛樯矸菡J證的工具,以提高社會保障業務的安全性和準確性。第三,在推動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信息安全,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保障社會保障信息的安全,包括數據加密、權限管理、網絡安全等方面的措施,確保社會保障信息不受非法獲取和篡改。第四,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可以更好地分析社會保障數據,為政府決策提供更科學的依據,通過對大量數據的挖掘,不僅可以更精準地了解社會保障領域的問題,還可以提前預測潛在風險,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制定政策和提供服務。

三、結束語

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社會保障問題日益凸顯,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通過完善政策、提高運營效率、加強協調與合作以及推動信息化建設等一系列綜合舉措,以更好地適應社會變革的需要,保障廣大居民的基本權益。在未來的發展中,社會保障問題的解決需要持續不斷地改革創新,更多地發揮各方面的力量,建設更加健全、靈活、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以確保人民群眾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從而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林燁鋆.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探析[J].西部財會,2023(11):67-69.

[2] 康彩娟.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湖南省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16):212-214.

[3] 馬雪晴,龔璇.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低收入人口社會保障問題研究[J].河北農業,2023(08):53-54.

[4] 徐一杰.新時代背景下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分析[J].就業與保障,2023(08):10-12.

[5] 趙程.試論基層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商訊,2023(16):191-194.

[6] 周春紅,周春燕.經濟學視角下社會保障法完善的建議[J].經濟師,2023(08):48-49.

猜你喜歡
經濟結構經濟新常態老齡化
健康老齡化十年,聚焦骨質疏松癥
我國城鎮化進程對旅游經濟發展的影響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創新驅動機制研究
經濟新常態下河南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研究
淺論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
經濟新常態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與發展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究
我國經濟增長與國民消費的演進
健康老齡化與養醫結合
應對老齡化 中法共同課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