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高考歷史模擬試題

2024-05-08 01:34胡波陳敬遠楊山坡涂冬逸
廣東教育·高中 2024年4期
關鍵詞:貿易材料

胡波 陳敬遠 楊山坡 涂冬逸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 3分,共48分。

1.據相關學者研究統計,商代武丁有配偶64人,有子53人,其中具有王位繼承資格的卻只有祖己、祖庚和祖甲等嫡子三人。由此可見,商代()

A.宗法制已初步形成B.王位繼承制正式確立

C.嫡庶之分已經出現D.兄終弟及方式占主導

2.漢代,上層社會依然存在“姓氏從母”這一古風遺存。如漢景帝長子因母為栗姬,被稱為“栗太子”;漢武帝之子劉據因其生母為衛皇后,被稱為“衛太子”;平陽公主隨母姓,號“孫公主”。據此可知,當時()

A.宗法觀念逐漸淡薄B.母系血緣受到重視

C.外戚專權時有發生D.女性政治地位較高

3.隋朝曾經在全國各地普遍設立社倉,勸百姓自愿出糧存儲,以備荒年救濟之用。唐承隋制,于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在全國普遍設置義倉,以防災年。后來又規定自王公以下至普通百姓每年每畝納粟二升于義倉,形成固定的地稅。唐朝義倉稅的征收()

A.實現了賦稅負擔的公平

B.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

C.擴大了宗族的基層影響

D.推動災荒救濟的制度化

4.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朝廷規定有讀寫能力的土民加入民籍并與官員子弟一起參加科舉考試。清廷甚至還采取土漢1:3的比例開考,不許漢人占用土民入仕名額。在此背景下,湖北恩施地區秦應光等多人參加科舉并入仕為官。這反映了()

A.改土歸流政策取得顯著成效

B.民族交融格局下的文化認同

C.少數民族對中央政權的認同

D.中央因地制宜加強邊疆治理

上表數據表明近代上海()

A.新式交通工具逐漸普及

B.呈現新舊并存社會特征

C.半殖民地色彩日益嚴重

D.社會動蕩加劇人口流動

6.據估算,1920年舊中國產業資本總額中,外國資本占70.4%,官僚資本占1.14%,民族資本占18.2%。到1936年,外國資本占78.3%,官僚資本占5.4%,民族資本占16.3%。據此可知()

A.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加深

B.民族資本主義生存環境惡劣

C.經濟結構發展嚴重失衡

D.中國經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7.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是華南地區抗日的主要力量。全面抗戰時期,東江縱隊轉戰東江兩岸、港九敵后、粵北山區,對敵作戰1400余次,殲滅日偽軍9000余人。東江縱隊的作戰()

A.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政策

B.支持和配合了正面戰場抗戰

C.使華南地區成為抗戰主戰場

D.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企圖

8.1956年7月,中巴兩國政府簽訂協定,中國供應巴基斯坦6萬噸大米,后又贈送巴基斯坦大米4千噸,幫助其克服糧荒。新中國這些舉措旨在()

A.推動工業建設進程 B.轉變外交的重心

C.支持民族解放運動 D.聲援不結盟運動

9.20世紀60年代小說《艷陽天》中描寫了馬老四自己吃野菜,而把社里的牲口喂得膘肥體壯。該時期類似的文學形象還有《孟廣泰老頭》中的“孟廣泰”、《飼養員趙大叔》中的“趙大叔”和《水向東流》中的“秦趁心”等。這類文學形象的塑造意在()

A.繁榮文化藝術事業 B.推動社會保障建設

C.宣傳社會主義風尚 D.提升群眾文化水平

10.1979年9月,針對重“生產性建設”、輕“非生產性建設”和重“重工業”、輕“輕工業和農業”的狀況,在理論界掀起了關于“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大討論。這一討論有利于()

A.突破計劃經濟體制對中國的束縛

B.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C.推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及

D.明確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方向

11.考古挖掘,在中國多處發現了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800年歐亞草原東部的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青銅器。其中夏文化時期以及殷墟時期的青銅倒鉤矛形制上明顯受到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的影響,據此推測()

A.西方青銅技術較中國高超

B.早期文明呈現多元一體格局

C.早期中西方存在文化交流

D.歷史研究依賴于考古新發現

12.中世紀的大學,學科一般分為神學、法學、醫學、哲學四大門類。神學居于最高地位,次之為法學和醫學,它們都是為職業做準備的教育。最低等的是哲學,分為語法、修辭、邏輯及數學、幾何、音樂及天文學。由此可知,中世紀的大學

A.有力地維護了教會統治

B.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

C.成為服務于王權的工具

D.為近代科學的發展做了準備

13.15-16世紀,西班牙人把葡萄酒帶到拉丁美洲。18-19世紀,英國人將葡萄酒帶入澳大利亞、新西蘭。19世紀中期,美國葡萄種植業和釀造業快速發展。葡萄酒的發展史反映了()

A.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B.西班牙是葡萄酒的發源地

C.歐洲對全球的殖民掠奪

D.美國葡萄種植業后來居上

14.1798年拿破侖入侵埃及后,法國、英國、德國和美國等西方國家先后對中東地區的古代文明遺跡進行考古發掘,并將大批珍貴文物帶走。一戰后,中東國家紛紛開展自主考古發掘、培養本土考古人才和限制本國文物外運等。這反映了()

A.中東國家普遍注重傳統文化保護

B.戰后中東國家民族獨立意識高漲

C.民族國家的構建有賴于考古發掘

D.歐美列強加緊對中東的殖民掠奪

15.1933年,羅斯福在就職演說中說:“我將不遺余力,通過國際經濟重整來恢復世界貿易,但是我們自家門前的危急狀況不能排在世界貿易狀況之后”。這反映了當時的美國政府()

A.謀求經濟霸主地位

B.企圖爭取國際援助

C.放棄國際合作機制

D.急需緩和國內危機

16.1957-1958年,一場大規模國際科學合作活動——“國際地球物理年”成功舉辦。在此期間,蘇聯積極參與南極科考國際合作與交流,使美國將蘇聯排除出南極的意圖無法實現。最終東西方國家達成了和平利用南極并建立國際合作機制的共識,避免了冷戰擴展到南極和南極的軍事化。這體現了()

A.美蘇雙方從對抗走向合作

B.全球治理體系臻于完善

C.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

D.兩極格局下的國際合作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晚唐時期,藩鎮割據,吏道浸微,皇權不振,民風敗壞。弘揚儒家教化,以明王道,成為士子從事文化重建的核心。為適應這種道德重建的要求,中晚唐的史學家多擺脫初盛唐繁瑣的疏注章句之學,本著儒家道德倫理理念,懲惡勸善,弘揚王道。啟導新史學之路的《春秋》學派提倡“因史制經,以明王道”。韓愈以“道”自任,把裁正善惡是非而傳之無窮作為志向:“求國家之遺事,考賢人哲士之終始,作唐之一經,垂之于無窮。誅奸諛于既死,發潛德之幽光?!?/p>

——摘編自韋春喜《中晚唐史學精神與史論體詠史詩》

材料二

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者也。說明中國民族所產文化以何為基本,其與世界他部分文化相互之影響何如?說明中國民族在人類全體上之位置及其特性,與其將來對于人類所應負之責任。舊史中無論何體何家總不離貴族性,其讀客皆限于少數特別階級,或官閥階級,或智識階級。在今日惟個性圓滿發達之民,自進而為種族上、地域上、職業上之團結互助,夫然后可以生存于世界而求有所貢獻。而歷史其物,即以養成人類此種性習為職志。

(注:1918—1921年梁啟超先生游歷歐洲,1921年秋在天津南開大學講學,上文為講演稿節選。)

——摘編自梁啟超《中國史研究法》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晚唐史學研究的特點。(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梁啟超的史學觀點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

18.某中學開展關于世界貿易發展的研究性學習,某個小組收集了以下材料。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摘自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外歷史綱要》(下)《歷史地圖冊》

材料二

穆斯林商人對南亞貿易的控制,與穆斯林帝國的財富一樣,具有重要意義。香料貿易尤其重要;香料在只曉得用鹽處理食品、對其他食物保存技術知之甚少的世界里是極受歡迎的。好幾個世紀里,香料與其他許多商品如中國的絲綢和印度的棉織品一起,由人們沿著南、北部的兩條商路來回運送。隨著蒙古帝國的崩潰,中亞的局面變得非?;靵y,1340年以后,北部的商路實際上已被關閉?!幾裕溃┧顾蚶锇⒅Z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6世紀的穆斯林世界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蘇萊曼、阿克巴和阿拔斯統治的帝國至少堪與世界其他帝國相匹敵。然而,17世紀時,這些帝國開始衰落。對于穆斯林世界的種種不幸,有一個較根本的解釋:它缺乏歐洲的動力。它未經歷過這些世紀中正在使歐洲社會發生徹底變革的種種影響深遠的變化……穆斯林對西方有一種優越感:妄自以為自己是不可戰勝的。他們這種態度,部分是源于宗教偏見,部分是源于伊斯蘭教在過去的驚人成就。這三大穆斯林帝國都是陸上帝國,它們的締造者土耳其人、波斯人和莫臥兒人都是沒有航海傳統的民族。他們的帝國是向內面向中亞的陸地,而不是向外面對大海。這些帝國的統治者對海外貿易極不感興趣。因此,當葡萄牙人開始奪取印度洋商路的控制權時,他們的反應很小,甚至根本沒有反應。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你認為材料一與材料二、三哪些觀點可以相互印證?(4分)

(2)該小組同學經過研究,得出“新航路開辟改變了世界貿易”的觀點。請結合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論證該觀點的合理性。(6分)

(3)依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分析世界貿易壟斷權在16世紀易位的原因。(4分)

19.(12分)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有學者認為,文明史必須總體考察文明各個方面的狀況,找到文明發展的總體特征。同時兼顧不同時期不同的標志性文明成果。將總體性和標志性兩者結合起來,確定文明史的分期?!吨腥A文明史》一書據此標準將中華文明史分為四期,四期之中又細分為八個階段:

第一期:先秦(公元前2世紀以前)

第一階段:先夏

第二階段:夏商周

第二期:秦漢魏晉南北朝(公元前2世紀至7世紀)

第一階段:秦漢

第二階段:魏晉南北朝

第三期:隋唐至明中葉(公元7世紀至16世紀)

第一階段:隋唐五代

第二階段:宋元至明中葉(正德末)

第四期:明中葉至辛亥革命(公元16世紀至20世紀)

第一階段:明中葉(嘉靖初)至鴉片戰爭

第二階段: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

請結合所學知識,從上述材料中任選一個文明分期或一個文明階段,寫一篇內容簡介。(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述清晰)

20.(12分)近代以來,世界各國走上了各具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其中,德國的現代化道路尤為學者關注。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關于德國的現代化道路,目前流行的說法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第一種認為是一種足以同西歐北美式資本主義民主體制并駕齊驅的模式;第二種認為是一種導致兩次世界大戰爆發和納粹極權體制建立的模式;第三種認為歐洲各國的現代化道路都是相同的,德國并無特殊可言。

——摘編自孟鐘捷《德國現代化的歷史道路》

從材料中任意選取一個觀點或者提出自己的觀點,運用所學知識,對德國的現代化道路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述清晰)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 3分,共48分。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題:

(1)特點: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懲惡勸善,注重道德教化;維護封建正統政治與倫理道德秩序;史鑒致用,服務于社會現實。(每點2分,共6分)

(2)史學觀點:歷史是對人類社會連續活動的記錄;修史要探究歷史的因果關系,為后人提供借鑒;修史要關注中國與世界其他民族的相互關系,探究中國民族在世界的地位及應負之責任;歷史不能為特權階層而作,應為個性發展之一般民眾而作。(每點1分,共2分)

原因:中國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救亡圖存成為社會共識;民國建立,民主自由觀念逐漸深入民心;新文化運動解放了思想;西學東漸,西方史學觀念、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世界日益結成密不可分的整體;傳統史學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梁啟超游歷歐洲的個人經歷、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極高的學術素養。(每點2分,共6分)

18題:

(1)材料一圖1中的傳統商路主要由阿拉伯商人壟斷東西方傳統商路,與材料二中“穆斯林商人對南亞貿易的控制”、“好幾個世紀里,香料與其他許多商品如中國的絲綢和印度的棉織品一起,由人們沿著南、北部的兩條商路來回運送”相互印證;材料一圖1中溝通東西方貿易的商路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傳統印度洋貿易)與材料二中“人們沿著南、北部的兩條商路來回運送”相互印證;材料一圖2中西班牙和葡萄牙崛起開始成為世界貿易中心,與材料三中“葡萄牙人開始奪取印度洋商路的控制權”相互印證;從材料一的圖片可看出中國與印度曾是世界貿易中心之一,與材料二中“中國的絲綢和印度的棉織品在南北兩條商路中來回運送”相互印證。(每點2分,共4分)

(2)論證:新航路開辟為世界貿易提供了聯結通道,推動世界市場逐步形成,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體系和經濟秩序逐步建立;全球海上貿易格局轉變,從傳統的印度洋貿易為主,轉變為印度洋貿易與新興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三條線路齊頭并進,海路貿易的重要性和地位凸現,海上貿易據點廣泛建立,海上貿易網絡逐漸形成;大西洋沿岸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商人與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展開競爭,并很快占據優勢,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世界各地建立起廣泛的直接商業聯系,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的貿易迅速發展,地區性貿易開始向世界性貿易擴展,貿易數量、規模和貿易品種急劇增加。(從三個角度回答即可,每個角度2分,共6分)

(3)原因:穆斯林世界衰落:缺乏制度創新;盲目優越;輕視海權。

西歐崛起:建立資本主義制度;近代科學發展;海權意識強;建立強大海軍;統治者支持。(從穆斯林世界和西歐兩個角度回答,每個角度兩個要點,每點1分,共4分)

19題:

選擇秦漢時期(1分)

內容簡介:秦漢時期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時期,奠定了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中華文明在這一時期取得了豐碩成果。(突出該時期的總體特征和地位,3分)

政治方面,秦朝采取了一系列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措施,確立了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這些制度和措施被漢朝沿用,并對后世王朝影響深遠。

經濟方面,秦漢時期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展,鐵農具進一步普及,以白渠為代表的一系列水利工程的修建提升了農業發展水平,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取得進步,社會經濟取得長足發展。

思想文化方面,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史記》與《漢書》成為中國傳統史學名著代表,漢賦和樂府詩成為代表性的文學成就,以《黃帝內經》《九章算術》等為代表的科技成就突出,兩漢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成就斐然。(以具體史實對該時期進行說明,至少列舉3個角度,每個角度2分,行文流暢表述清晰符合邏輯2分)

20題:

觀點:德國的現代化模式推動國家的快速崛起,但也有自身缺陷。(2分)

闡述:19世紀70年代,鑒于德意志地區長期分裂的教訓,普魯士在俾斯麥“鐵血政策”的主導下,通過王朝戰爭,在完成國家統一的同時,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4分)

德國統一后,政府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機,高度重視科技和教育的發展,使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處于領先地位,綜合國力快速提升,德國快速實現了工業化。但德國的君主立憲制帶有濃厚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最終讓德國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元兇。(4分)

綜上所述,德國的現代化模式突出以政府為主導,重視國民素質的提升,使國家迅速實現了現代化。但其政治體制變革的相對滯后,也將其拖入戰爭深淵。(2分)

責任編輯 李平安

猜你喜歡
貿易材料
焊接材料
“2021貿易周”燃爆首爾
土木工程材料的認識和應用
疫情中,中俄貿易同比增長
用各種材料來制版
中美貿易磋商再起波瀾
貿易融資砥礪前行
新材料贏得新未來
貿易統計
最美材料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