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豆院士”蓋鈞鎰

2024-05-09 02:24王茸張源源許天穎孫磊
老年博覽·上半月 2024年4期
關鍵詞:畝產種質大豆

王茸 張源源 許天穎 孫磊

晚上10時半,清、爪的月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地上,南京農業大學的校園內漸漸沉靜下來。樹影婆娑間,一位老者沿著小徑,打著手電筒緩步前行。

他叫蓋鈞鎰,今年日日歲,是南京農業大學國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幾十年來,只要不出差、不下田,他都會出現在這條小路上——早上日時前迎著朝陽走向辦公室,晚上10時半后踏著月色回家。雖已退休多年,但他為祖國大豆事業奮斗的那顆心無一日懈怠。

2001年,蓋鈞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學生們都喜歡稱他為“大豆院士”。

白手起家 建成大豆種質資源庫

蓋鈞鎰出生于1936年,1953年進入當時的南京農學院學習,師從著名大豆遺傳和試驗統計學家馬育華。畢業后,蓋鈞鎰留校任教。

蓋鈞鎰一心撲在科研工作上。1971年,在妹妹的介紹下,當年已35歲的“大齡青年”蓋鈞鎰才終于解決了自己的終身大事。他的妻子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在上海工作,但為了大豆研究,自幼在上海長大的蓋鈞鎰放棄了回上海工作的機會,孤身留在南京。

1980年,44歲的蓋鈞鎰成為首批公派出國訪問學者,赴美國艾奧瓦州立大學擔任客座助教。在國外留學的兩年半時間,他考察了美國12個州的大豆產區,看到了差距:當時我國一畝地僅能產出50千克左右大豆,單產水平只有美國的60%。蓋鈞鎰意識到,只有掌握種質資源譜系,才能培育出更優良的品種。

蓋鈞鎰決心擔起這個責任。1982年起,他帶隊跑遍中國的每一片大豆產區,搜集中國的大豆種質資源。

不同地理位置的大豆有著不同的生物特性,蓋鈞鎰的團隊一村一村找,挨家挨戶問。學校寒暑假時學生回家,蓋鈞鎰也會請他們幫忙收集大豆種子。

沒有儲存大豆種子的設備,蓋鈞鎰就跑去買來腌菜壇子,在里面放上干燥劑,把大豆種子保存在里面,然后封好口。庫房里漸漸堆起了上萬個瓶瓶罐罐。

如今,入庫的種質資源已達3萬份,而且還在緩慢增加,資源庫規模位列世界第三,僅次于中國國家種質資源庫和美國農業部的大豆種質資源庫。但蓋鈞鎰仍不滿足,他說,西南地區有一些山區他還沒有走到,那里可能還有傳承幾千年的大豆種質資源“養在深閨人未識”,等待著科研人員去收集、研究。

全力解決“卡脖子”問題

20世紀50年代,我國大豆產量世界第一,也曾經是大豆出口國,但隨著種子研究和種植機械化的突破,美洲各國的大豆產量躍升。1996年之后,我國逐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大豆的自給率僅為18%左右。

看著大豆市場一步步失守,蓋鈞鎰十分憂心,因為他知道,大豆蛋白質含量高,是飼料的重要原料之一,依賴進口,就相當于把飯碗交到了別人手里。

“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的手里!”蓋鈞鎰堅定地說。

為打贏種業翻身仗,蓋鈞鎰將突破口放在了尋找野生大豆隱藏的優異基因上。他從兩萬多份大豆資源中精心篩選出1900份,從實驗室到試驗田,帶領一批批學生反復種植、觀測,記錄下每一份大豆資源完整的性狀特征。他帶領團隊培育出30余個大豆新品種,其中20世紀90年代末問世的南農88-31平均畝產可達170千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大豆畝產的3倍多。

2003年,蓋鈞鎰的妻子退休后來到南京,夫妻倆終于結束了長達32年的分居生活??墒?,時年67歲的蓋鈞鎰并未在家頤養天年,而是仍然每天早出晚歸,繼續為大豆育種奮斗。他創建了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并陸續在東北、黃淮海地區和南方的三個大豆產區建立了育種研發基地,如今仍頻繁奔波于這些基地間。

2023年,南京農業大學宿州研究院組織安徽省農業科學研究院、宿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對蓋鈞鎰大豆育種團隊培育出的新品種南農47進行測產。經測定,南農47畝產可達306.5千克。

大豆畝產一步步提升,可蓋鈞鎰的眉頭仍時常緊皺:“缺口還是太大了!過于依賴進口,很容易被卡脖子?!?/p>

缺口確實不小。目前,我國每年約消耗1.1億噸大豆,其中約2000萬噸用于國民食用,約9000萬噸用于飼料制作。而2022年我國大豆總產量僅2028萬噸,這還是首次突破2000萬噸。根據現有畝產情況,生產1億噸大豆需要約6億畝耕地,可全國的18億畝耕地內已種滿了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和棉花等經濟作物,要想增加大豆種植面積談何容易?

蓋鈞鎰殫精竭慮,又提出了“大豆南下”計劃:“世界大豆主產區位于美洲的阿根廷、巴西、美國等地,集中在緯度較低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亞洲的低緯度地區為何不能種大豆?”

2021年3月,蓋鈞鎰科研團隊帶著適合南方地區種植的大豆種質資源來到了海南三亞,開展大豆南繁育種工作。在崖州區壩頭熱帶大豆優良品種選育試驗基地,他們對1356份大豆種質資源進行適應性鑒定,并遴選了新近育成的大豆品種進行比較試驗。

團隊成員在田間地頭觀察大豆的生長變化,記錄數據,結果其中4份大豆品種的畝產超過250千克,遠超國內平均畝產135千克的水平。為了進一步確認大豆種質資源在多環境下表型的穩定性,2021年冬天,團隊在蓋鈞鎰帶領下進行了第二次試驗,產量同樣高達250千克。

“大豆南下”,勢必能擴大大豆在我國的種植區域,但蓋鈞鎰的目標還不止于此。在他的設想中,育成一批適合亞洲低緯度地區種植的大豆種質資源后,可以走出中國,借“一帶一路”的東風揚帆出海,在友鄰國家進一步試驗并推廣種植,從而優化進口來源結構,減少我國對美洲進口大豆的依賴。

國外有了方向,國內也要找到出路。為找到這條路,88歲的“大豆院士”不敢松懈。

近年來,以蓋鈞鎰為首的一批大豆研究人員一直在探索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方法,即把玉米地里的玉米行距放寬,同時種植大豆,這樣玉米的產量不減,中間還可以多收一季大豆。蓋鈞鎰科研團隊還研究出了南農60等適合在玉米地里種植的大豆新品種。

“全國有6億畝玉米,按每畝產量100千克計算,6億畝玉米田至少可產6000萬噸大豆,再加上開發鹽堿地種大豆,基本可以實現大豆自給自足?!边@筆賬,蓋鈞鎰已經在心里盤算了無數次。

經過深思熟慮,蓋鈞鎰牽頭組織專家向中央提出了在玉米地里種大豆的提議,稱“這是中國解決大豆‘卡脖子問題的出路,并且是唯一出路”。很快,提議被寫入2020年中央1號文件并予以實施。從2020年到2023年,中央1號文件連續4年聚焦大豆生產。

玉米不減產,還新增了大豆收入,農戶們躍躍欲試。2022年,在江蘇徐州嵐山鎮,這種帶狀復合種植田每畝產出550千克左右玉米、140千克左右大豆,每畝經濟收益提高了300~400元。農戶嘗到了甜頭,2023年,該鎮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從2022年的4200余畝增至1.2萬畝。

鼓勵年輕人站上全球舞臺

北至黑龍江黑河五大連池大豆產區,南至海南三亞崖州區壩頭熱帶大豆優良品種選育試驗基地,蓋鈞鎰從未停止過研究的步伐。雖年事已高,但播種、育苗、收割……每一個大豆生長的關鍵節點,他都會帶著學生下田觀察。

“團隊里有幾十名年輕的研究人員,我想在有生之年把所學所思都傳授給他們。他們是中國大豆事業的希望!”蓋鈞鎰說。

從事植物遺傳育種和教學工作60多年以來,蓋鈞鎰已培養了10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碩士等高級人才,不少在大豆研究領域追趕世界的佼佼者都得到過他不遺余力的幫助和指導。

“要想把大豆發展好,人才是關鍵?!鄙w鈞鎰為現在研究大豆的人越來越多由衷地感到開心,“以前開一個全國性大豆學術會議,到場的專家學者只有200多人,現在有1000多人了。他們都是祖國大豆事業的希望?!?/p>

在學生們眼中,這位全國唯一的“大豆院士”、榮獲世界大豆研究大會終身成就獎的泰斗級人物,在生活中是一位既嚴謹又溫和、既執著又可愛的老者。他住在學校宿舍,房子只有70多平方米,家具設施都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款式,生活質樸到了極點。對他而言,家具家電能用就行,他的心里只有大豆,只有學生。

80多歲的蓋鈞鎰一周至少三天出差在外,只要能當天往返的絕不過夜;院士可以享受高鐵一等座待遇,但他總說“用不著”;這么大年紀單獨出差學校不放心,派人陪著他,他覺得“沒必要”,直到學校給他下了“死命令”,他才同意帶助手,出發前還再三叮囑助手:“不要幫我拿包,不要照顧我。這趟出差也是學習的好機會,有什么不懂的盡管問我……”

如今,蓋鈞鎰的很多學生都已到了退休之年,但他仍奮戰在科研一線,每天閱讀大量中外文獻,編纂大豆資源相關書籍。

蓋鈞鎰現在還帶著30多名碩士生和博士生,每周四晚上七點半是他的團隊雷打不動的開會時間,偶爾出差趕不回來,他就線上參會。他堅持給學生講解最新的前沿科技,從課題選取到實驗每項結果的驗收,層層把關;他一字一句地琢磨、修改學生的論文,精益求精。

“我之前只想著早點發表論文、早點畢業,是蓋院士把我這只井底之蛙給拉了出來。他從不和我們說大道理,但他的一言一行都讓我明白了為什么要研究大豆?!鄙w鈞鎰的“90后”博士生藕冉說。

(摘自《南京日報》2024年1月15日,為民薦)

猜你喜歡
畝產種質大豆
注意防治大豆點蜂緣蝽
華南地區最大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庫建成
從大豆種植面積增長看我國糧食安全
不簡單!一口普通的淡水蝦塘,他們竟能做到畝產2000多斤,獲利3萬多/畝
山西夏糧喜獲豐收 畝產首次突破300公斤
巴西大豆播種順利
大豆的營養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亞麻抗白粉病種質資源的鑒定與篩選
冬小麥“畝產狀元”誕生啦
冬小麥“畝產狀元“誕生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