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進共同性:云南民族文化產業的路徑選擇

2024-05-09 08:06羅成雁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共同性文化產業民族

羅成雁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云南行政學院 民族和文化教研部,昆明 650111)

“特色文化產業是由區域性和民族性的多層次、多樣化的特色文化產品,以及具有中華民族共性的價值內涵和民族風格的文化產業形態構成的一個龐大體系,是我國文化產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和文化市場發展繁榮的重要推動力?!雹冽R勇鋒,吳莉.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研究[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3(05).民族文化產業,作為意義和快感生產和消費的特殊產業,在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特性的彰顯中,呈現出其作為人類共享文明成果的當代價值,本質上就具備差異性和共同性的雙重特征。同時,民族文化產業為社會公眾提供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在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特色文化需求的同時,也要遵循當代文化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基本規律。此外,民族文化產業基于特色文化資源,既是構建獨特的文化身份、傳承保護特色文化多樣性的方式,也是促進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并建構共有精神家園的載體,是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的民族工作開創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順應時代變化,按照增進共同性的方向改進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異性的辯證統一、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的有機結合,才能把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細做扎實”,“要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則”。①習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1-08-28)[2023-12-0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網,https://www.gov.cn/xinwen/2021-08/28/content_5633940.htm?eqid=ca17bac7000181 7c0000000364780748.民族文化產業正是在差異性與共同性的辯證張力中發展起來的文化產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重性更加明顯?!靶聲r期推動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必須與鑄牢共同體意識工作結合起來?!雹谔锖A?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閾下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踐路徑[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02).增進共同性,是新的文化語境下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

云南民族文化產業依托民族文化資源的獨特性和多樣性,以差異化的發展戰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同時,囿于發展條件和模式,云南民族文化產業長期以來也出現了過分追求“特色”、文化獵奇等問題。這使得云南民族文化產業逐漸脫離差異性與共同性的辯證,表現出特色文化同質化和空洞化、影響力和市場接受度低、轉型發展乏力等問題。隨著全球化與地方化不斷演進,大眾文化消費潮流幾經轉變,新興技術更新迭代,中國各地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也已發生變化,云南民族文化產業要實現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亟須把握新的文化語境和文化生產消費趨勢,在民族文化差異性與共同性的辯證中,探尋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徑,進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新的抓手。

一、把握文化產業發展新趨勢

(一)把握全球化與地方化的辯證演進

全球化和地方化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過程。一方面,本土文化以差異性和多樣性抵制全球化及其帶來的文化同質化趨勢,致力于使本土文化牢牢植根于本土之中。另一方面,在全球的文化交流中,本土文化的邊界愈發模糊,全球文化也逐漸成為本土文化的組成部分,本土文化混合的成分逐漸增加?!叭蚧谇八从械乃缴咸峁┝宋幕旌系目赡苄?。這當然會產生對差異的抵制,但是同時也引起了不同文化的聚合和新的令人興奮的文化雜交形態的產生?!雹厶諙|風.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93.這為地方本土文化尋求更多當代文化的共同性提供了條件?!拜^好的做法是建立這樣一種全球文化,它不是用等級差別標識的單一文化,而是重視多元,即重視存在于平等關系中的多樣性與差異性,重視我們與自然相聯系的生活習俗(包括我們人類的天性),或許我們人類之間彼此相聯的生活習俗更為重要?!雹芴諙|風.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95.民族文化產業在關注差異性、多樣性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傳統的同時,更要關注當代人類共同的進程、共同的生活方式。

在文化差異性的追尋和文化交流的背后,是文化身份的識別和認同的自覺。不同社會群體往往在充滿差異性的文化交往中識別自身的差異,并對自身的文化差異產生自覺的意識?!懊褡迨且粋€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們共同體,必須和‘非我族類’的外人接觸才發生民族的認同,也就是所謂民族意識,所以有一個從自在到自覺的過程?!雹葙M孝通文集:第11 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388.同時,全球文化交流和交融的頻繁和同質化的傾向,也使得文化身份認同不再是自在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各種文化潮流中不斷“縫合”的過程?!皯摪焉矸菀曌饕环N‘生產’,它永不完結,永遠處于過程之中,而且總是在內部而非外部構成的再現?!雹倭_鋼,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212.因此,作為一個社會群體應重視差異性文化生產和消費中個體和群體的文化身份認同??斩椿奶厣幕沟脗€體和群體在文化差異識別中走向認同的混亂。

民族文化產業是一系列民族文化的再現體系,影響著人們的個體文化身份認同和民族、國家群體的文化身份自覺?!懊褡逦幕佻F體系以生產意義的方式影響人們的意識和觀念,規范他們的行為和生活,引導人們構建共享的歸屬感和同盟感?!雹跅铎o.云南少數民族故事片的文化批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55.云南民族文化產業是中國民族文化產業的特色組成部分,是對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發掘,也是對中華文化多樣性和特色的發掘。其中少數民族個體文化差異的識別和文化身份的自覺,始終是作為共同體內部一員的文化身份的認同。云南民族文化產業始終要在尋求中華文化共同性中謀求發展。

全球化的文化市場既存在追尋差異性、識別“他者”文化身份和強化“自我”認同的文化消費需求,也有本土的、自我認同的文化消費需求,還有個體性的、趣味性的文化消費需求。文化市場也存在全球性市場、本土性市場,或者按照不同群體的個性化的文化市場以及全國性的文化市場。在不同的文化消費需求和文化市場之間,不同的文化價值主張交流交往交融,使不同的文化訴求得以滿足。這是民族文化產業差異與共同性的辯證?!懊褡逦幕a業是一個具有黏合作用的平臺……。共同的民族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可以培育和強化共同的民族文化趣味和選擇,共同的消費需求又催生了共同的民族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邊疆民族地區這些民族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向全國,經由消費者的傳播,可以在彼此欣賞中培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溝通和文化認同?!雹鄱≈遣?民族文化產業視域下邊疆民族地區民族特色文化保護探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4).云南民族文化產業應注重共同性和文化認同的培育。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文化自信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彰顯出來。民族文化產業對中華文化特色以及相應的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更加強烈。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文化創意設計廣受歡迎,中華傳統文化多樣性、各少數民族文化的共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加強。云南民族文化產業在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差異化發掘的過程中,應緊扣其作為中華文化組成部分的共同性和代表中華文化特色的文化內容、價值和情感進行挖掘,更應緊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身份認同。結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語境下的文化需求,民族文化產業應提供特色與共同性兼具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進而增進各少數民族層次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層面的文化自信。

(二)把握科技參與民族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的趨勢

全球化時代是“時/空壓縮”的時代。信息產業革命、信息技術的變革加速了全球化的發展??茖W技術的創新逐漸成為全球化的支柱。尤其是在互聯網技術創新的時代,全球化進入了數字革命驅動的2.0 時代。一方面,科技創新和應用不斷變革著文化生產、流通和消費的方式,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另一方面,這也改變著人們的意義生成方式和審美感受方式,帶動大眾文化和流行文化風潮的轉變。

近年來,云南文化產業也在探尋科技創新的運用和“科技+文化”的發展路徑。在數字化轉型中,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亟需全面的數字化,以立體呈現方式滿足深入了解和文化體驗的需求。民族文化資源還需要融入現代生活方式中,創生新的文化產品,從而在互聯網信息爆炸的時代獲得關注。民族文化資源應在差異性中尋找文化價值的普遍適用。認同“只有經過現代科技和現代大工業的加工技術,文化資源才能轉變成為具有普適性的現代文化商品?!侨绻麤]有找到這些價值能傳播的普適性商品載體,豐富獨特的文化資源就難以產業化,更難以具有市場消費價值和潛力?!雹倮钛?西部文化產業的理論與實踐[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5:64.

民族文化產業是在民族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中的文化再生產?!笆乾F代文化產業對文化資源大規模的社會生產與再生產滿足了現代社會對文化資源消費的需求,并且在這個需求不斷擴張的過程中生成了現代文化資源的年輪,以標明不同文化資源的現代屬性?!雹诤萘?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國道路:理論·政策·戰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114.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只有在新科技帶來的生產、流通和消費方式變革中不斷進行再生產,才能在現代的生活方式中實現轉化從而豐富起來,并保持特色生命力。因此,云南民族文化產業應在特色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中著重“研究其普適性的市場價值和民族性、差異性的關系”③胡惠林.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國道路:理論·政策·戰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114.,并通過科技創新的運用將其轉化為當下的、適合現代生活方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科技在文化產業民族文化特色展示中的運用,帶來了沉浸式、體驗式、參與性的文化生產和消費方式的變革。5G、AI、VR、AR、NFT 等信息技術變革與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碰撞,創生了互動式、沉浸式深度體驗等不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也培育著參與性的、共創的、全感官“震驚”體驗的文化消費需求?;ヂ摼W時代的技術創新促使人們更加便捷地參與到文化生產之中,參與性、互動性的文化消費需求不斷增長。人們與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之間的關系聯結更加緊密。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實際上成為了形成文化溝通交流、文化價值共創、建構文化認同的文化平臺。在此,共同的價值追尋、共同參與同一事務、形成共同的風格和認同標識,是民族特色文化生產和消費的方式。

(三)把握文化創意驅動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轉變

全球化、科技創新也改變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文化產業的發展從標準化生產、規?;瘡椭频摹拔幕I”,逐漸向有創意、個性化生產的文化創意產業轉變。中國文化產業也由初期以資源為導向的民族文化產業轉向以科技和創意為導向的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是“獨立的富有創造力天賦的個體的獨創性和工業規范化的標準化之間的更替”④[法]飛利浦·布吉庸.石冰怡,譯.符號性商品的產業化:基于文化產業的創意產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8.。這意味著產業發展模式的轉變。二者之間不是自然的過渡或更替,而是同時存在的、具有一定矛盾的模式。創意產業和文化產業之間的矛盾表現為:“一方面,產業方面的限制條件向創意的自發性強加的制約和限制;另一方面,產業常用的組織和生產的方式和模式的變形對創意蓬勃產物的不可控制性因素進行干擾?!雹荩鄯ǎ蒿w利浦·布吉庸.石冰怡,譯.符號性商品的產業化:基于文化產業的創意產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8.

在互聯網升級、數字化技術不斷更新迭代的語境下,云南民族文化產業應向由創意設計和科技驅動的創意產業發展模式轉型,從差異性展示走向融入現代生活、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的現代文化生產。因此,民族文化產業不能停留在地區或民族特色差異化模式的故步自封中,要注重發展技術含量高和吸引力強的在線旅游、影視文化IP 實景化和旅游場景融合等方面的新業態,融入當代文化產業創意生產的模式之中。

文化創意設計使文化資源的轉化深入文化內容和文化價值的創造性生產,更能深入特色文化深層次的共同性,因而實現差異性與共同性的深度結合。同時,文化創意還使特色文化獲得了當代的價值和生命力,從而獲得了適應現代生產生活的當代普適性,是文化資源的當代生產。此外,得益于科技創新帶來的文化普及和提高,人們參與民族文化創意的技術、平臺和方式都得到了豐富?!暗靡嬗跀底只?,生產所承受的技術和經濟上的限制得到大大的減輕,并讓幾乎所有人成為內容的創作者?!雹伲鄯ǎ蒿w利浦·布吉庸.石冰怡,譯.符號性商品的產業化:基于文化產業的創意產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4.不單是民族特色文化的主體,文化消費者、愛好者、傳播者等也都成為了創作者,參與到民族特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中,實現民族特色文化與個性化創意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從而形成對文化共同性的多層次闡發,延展并擴大了認同的圈層。

總之,云南民族文化產業作為中國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關鍵要在新趨勢和新業態中把握文化差異性與共同性的辯證關系,并在差異性與共同性的辯證張力中探尋與初期文化資源導向、差異化發展路徑不同的轉型升級之路。

二、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產業的共同性,促進文化交流

(一)增進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

民族文化產業是文化產業的特殊形態,突出文化產業的“民族性”,強調了民族文化資源差異性的產業化,也強調了文化產業中不同文化身份之間的交往和互動。在此基礎上增進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必須從以下兩方面展開。

第一,加強對云南各民族文化資源的共同性闡釋,增進對云南民族特色文化的了解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叭魏蚊褡宓奈幕瘋鹘y,既有自己的個性特征,也有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傳統相通的一面,沒有這一面,不同的文化就沒有交流、相互借鑒的基礎。前者是文化的特殊性,后者是文化的普遍性。這個普遍性,既有共時態的,也有歷時態的?!雹谑┪┻_.文化與經濟:民族文化與文化產業發展[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1:12.雖然,在歷史上云南各民族文化由于時空的相對封閉和阻隔,形成了獨特的表現形式和精神內涵,但是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卻從未停止過。云南各少數民族的文化是在互相借鑒和吸收的基礎上形成的,擁有同一地理空間和歷史進程中的共同性。因此,不管是文化資源追根溯源回到“過去”“傳統”之中,還是回到民族文化原生環境的“原生態”,展示特色,均要闡明其“祖先—自我”“童年—自我”“歷史—我們”的共同性。從而使觀者在民族文化產品和服務中重新認識“自我”和擁有共同歷史的“我們”。這一過程既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過程,也是各民族在深化對特色文化資源共同性認識基礎上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云南民族文化產業作為資源導向型產業,根本上應抓住各民族文化資源形成歷史和原生狀態中的共同性和“我們”感。

第二,加強基于民族特色的共同文化符號的打造和運用,增進個體與共同體的文化互動交流?!吧鐣J同來自于互動中他人對個體行為的反饋。換言之,社會認同以及對自身的了解只能通過解釋他人對自己行為的反饋來獲得,這種反饋在社會情境中通過語言符號來進行交流。因此,行為和價值觀通過社會互動得以發展?!雹郏塾ⅲ堇聿榈隆ど称绽?謝彥君,孫佼佼,郭英,譯.旅游社會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13.各民族個體與中華民族共同體之間、文化生產和消費個體與社會群體之間的交流互動,無不通過符號進行,也通過符號形成對自我的認知、對共同體的認同。民族文化產業正是符號生產和流通的產業,其“文本(歌曲、敘述、表演)產生于人們心靈上溝通的意蘊,因而充滿了豐富的表征意涵?!雹俸萘?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國道路:理論·政策·戰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79.因此,地方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應著力發掘和打造共同的文化符號,包括視覺形象符號、語言符號、表演符號、造型符號,等等,進而通過文化符號的交流、互動和反饋,促進文化交流和共同體認同。云南民族文化產業,一方面要加強對已有特色文化符號共同性內涵的闡釋和心靈溝通功能的重啟,賦予特色文化符號共同價值的內涵,并通過通用語言符號的注解闡釋、大眾傳播、流行文化轉化等方式對其進行必要的闡釋。另一方面要在各民族文化深層精神、價值和審美之中挖掘中華文化、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符號,或與中華文化共同符號相銜接,或嫁接在共同的符號之上,或挖掘和闡釋出獨有文化符號的歷史或現代的共同性。

(二)挖掘中華文化共同特色的多元表達,促進全球文化交流

云南民族文化產業的特色代表的是中國文化產業的特色。在以往的特色文化展示中,云南民族文化產業走向國際,也注重對人類共同審美的闡釋和展示。其中“原生態”原真性的理想、自然的敬畏和生命的激情等,以其特色“文化資源在不同國家和族群之間,基于人類共有、天然具備的精神屬性——人性的需求,而實現交往、互助、理解、認同”②向勇.文化產業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14.。在此基礎上,云南民族文化產業還應注重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內蘊價值、文化理想和獨特生活方式等共同特色的挖掘、闡釋和展示。其中,云南民族文化產品和服務應以云南民族特色的形式進行多元表達,代表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特色。

同時,云南民族文化產業也要注重借鑒吸收全球文化中的優秀成分,挖掘民族文化的現代價值,加強民族文化傳統的現代轉化,進而豐富民族文化。文化身份不僅是過去的“我們”,“文化身份既是‘存在’又是‘變化’的問題。它屬于過去也同樣屬于未來。它不是已經存在的,超越時間、地點、歷史和文化的東西。文化身份是有源頭、有歷史的。但是,與一切有歷史的事物一樣,它們也經歷了不斷的變化?!雹哿_鋼,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215.民族文化產業是民族文化生產和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豐富特色文化資源的重要渠道。云南民族文化產業以及相應的共同文化身份認同更要在現代性轉化和創造中不斷生成“我們”。其關鍵在于文化交流中吸收優秀文化的精華,并適應現代生活方式。

三、調動各類文化主體的共同參與,加強民族文化產品價值共創

“文化認同是以共同的、心靈可寄托的文化符號來表達和體現的?!雹芎萘?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國道路:理論·政策·戰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185.文化身份認同也是各類主體在文化生產、流通和消費的文化實踐中產生的,這些文化主體包括生產者、消費者、本土居民、本民族成員等。民族文化產業共同性的挖掘、展示、生產,乃至文化交流和文化認同的實現,也需要各類文化主體參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共創、共享。近年來,文化主體參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共創是當代大眾文化的一股潮流,甚至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模式。文化參與作為現代化的產物,也是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模式轉變的一個面向?!拔幕瘎撘猱a品的價值共創,包含了文化創意產品價值創造的外部環境價值系統、內在產業鏈價值系統、終端消費者價值系統三個系統?!雹傩鞎詵|,徐琪.文化創意產品價值共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46.文化產品價值共創系統的主體包含政府、社會公眾、生產者和消費者。民族文化產業以差異性文化資源為依托的特點,決定了本土的、少數民族文化主體也是不可忽視的文化價值共創、共享主體。

(一)各少數民族文化主體參與民族特色價值的創作

“民族文化,乃是在民族成員共同參與事務的過程中形成的文化?!枪窆餐瑓⑴c共同事務的結果?!雹谒抉R云杰.文化社會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223.也只有各少數民族主體的參與,文化產品才能保有其活生生的文化特色,才談得上在特色中尋求共同性。一方面,少數民族文化主體參與民族文化保護是保護民族文化資源的重要方式。本土的少數民族群眾要從參與社群公共事務的角度,在理解社群生產生活方式轉變歷史的基礎上,參與優秀特色文化的保護,摒棄不良傳統。同時,各少數民族群眾要以民族精神凝聚社群力量,從團體認同的角度,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精神,不為商業目的發明傳統,不刻意突出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陋習或原始狀態,而是將民族精神灌注到文化產品和服務之中,創生文化產品的民族價值闡釋。另一方面,少數民族文化主體參與優秀文化傳統的現代轉化。在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中,民族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內在價值選擇和闡釋,主要依據民族文化主體現實的生產生活方式。要讓少數民族文化主體參與到適應現代社會、扎根于當代生產生活中的文化產品生產中。民族文化產業的行業、產品和服務形式的選擇,應從少數民族文化主體的“我者”參與角度出發,切實將民族文化展示與真實的少數民族生產生活聯系起來。

將少數民族文化主體的參與納入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價值共創之中。在參與文化產業價值共創的過程中,少數民族文化主體還應以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一員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將文化產品及其價值特色納入中華民族、國家的身份認同之中?!啊鼈兿冉柚幕町?,然后又將其納入關于更大范圍身份(國家身份)的宏大故事中?!雹郏塾ⅲ葚惱さ峡怂?馮悅,譯.被展示的文化:當代“可參觀性”的生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60.將少數民族文化主體個人、小群體或者單獨區域的自傳式的“敘述”參與和產品價值納入民族和國家更大范圍的歷史、社會、文化力量的交織之中,從而使個體式的“敘述”和特色文化產品轉變為集體的敘述和具有公共價值的產品。與此同時,通過將少數民族文化主體的參與納入共同體更大范圍的文化生產之中,不但使特色文化產品獲得了公共價值,而且通過共同參與、共同經歷的文化生產、消費的實踐、經驗和記憶,不斷強化共同體的文化認同。

(二)文化生產者與消費者共享的特色文化價值共創

從民族文化產業內在產業鏈系統和終端消費系統看,特色文化產品價值共創的主要參與者是文化生產、流通和消費環節上最直觀的文化生產者和消費者。當代文化產業越來越多地采取合作的產業模式,“一方面,我們從產業參與者生產的、用戶被動訪問的內容過渡到由用戶參與創造出的,有時在文化產業生產基礎上的內容上。另一方面,圍繞著這些產品產生了用戶之間的強烈互動,因此這些內容進入一個復雜的修改和人際交流鏈條,而用戶組織了這些內容在多種媒體上的流通?!雹埽鄯ǎ蒿w利浦·布吉庸.石冰怡,譯.符號性商品的產業化:基于文化產業的創意產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1.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不同,文化消費并非生產的終點,反而是意義和價值再生產的開端。民族文化產業其提供的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更需要“強化消費者參與,提升消費者價值感知和參與價值創造的程度”①徐曉東,徐琪.文化創意產品價值共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17.,才能吸引消費者的認同和文化產品共同價值的延伸。

首先,云南民族文化產業生產者應根據不同行業的生產特征,探索特色文化消費者參與價值共創的模式?!皡⑴c型用戶生產的內容本質上是為了開發這種新的價值開發模式?!雹冢鄯ǎ蒿w利浦·布吉庸.石冰怡,譯.符號性商品的產業化:基于文化產業的創意產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2.其次,以民族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搭建文化消費者的參與平臺,衍生民族特色文化產品的價值鏈及其相關的產業鏈?!暗靡嬗谙M者的貢獻及其引發的交流,這些集體商品發展了豐富的外延特性,它們成為創造經濟的其他產品的價值的載體?!雹郏鄯ǎ蒿w利浦·布吉庸.石冰怡,譯.符號性商品的產業化:基于文化產業的創意產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6.最后,民族文化產業要注重搭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文化扶貧等機遇,培育文化消費。文化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邊界并沒有這么清晰,文化消費者往往也會轉變為文化生產者,成為特色文化創意生產、流通的重要載體和渠道?!拔幕瘎撘馐桥c社會意義的生產最直接相關的機構”,“所有這些文化活動的首要目標是與受眾溝通并創作文化”。④[英]大衛·赫斯蒙德夫.張菲娜,譯.文化產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12.因此,在發展相對滯后、文化消費相對薄弱的民族地區,充分搭載財政傾斜支持較多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文化扶貧等項目,培育本土的和外部的文化消費,在文化消費中創造新的、現代的意義和價值,豐富民族文化文本創作等,將這些文化消費轉化為文化的再生產,可解決民族文化產業后勁不足、可持續性不強的問題。

(三)政府參與民族文化產品本土價值共創

在文化產業合作模式轉型和文化產品價值共創的語境下,除了政策和財政支持外,政府也要積極參與文化產品價值共創,引導特色文化產品價值的差異性和共同性生產。

第一,政府推動民族地區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相互促進。一方面,在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和產業化方面發揮引領和監督的作用,對過度保護、破壞性開發或獵奇化產品設計等進行監督,保持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化和產品價值的本地特性,同時引領民族特色文化資源的價值轉化融入更大范圍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在文化事業的發展中發揮政府公共文化服務采購渠道的作用,既選樹兼具民族特色和共同體共性價值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典型,又培育本地的文化消費,保障本土文化價值的發掘。

第二,政府充分發揮文化產業的治理性功能,適度參與文化產品價值共創的過程,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文化產品是生產和形成文化影響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核心來源。尤其是感召力,它是一種真正結構和再建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秩序的力量,具有對人的精神信仰的改造性。它也是文化治理能力結構體系中的核心?!雹莺萘?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國道路:理論·政策·戰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79.一方面,政府部門結合民族地區文化特色和區域發展規劃方向,提煉地區文化精神,樹立文化標識和文化品牌,廣泛向其他文化產業主體征集相應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讓文化產業其他生產者或消費者主體、社會公眾參與差異性與共同性的文化產品生產和流通,擴展對民族文化產品的全方面闡釋。另一方面,積極搭建優秀民族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展示和推介平臺、輿論監測和引導平臺,推動優秀文化產品成為本土甚至更廣闊范圍內的社會表達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文化產品流通、傳播和再生產的價值衍生階段參與價值共創,引導和整合廣泛的文化認同,拓展文化產品價值的共同性。

結 語

“文化產業作為社會價值觀的生產機器正在深刻地影響和建構著人們的精神生活系統和物質生活的存在方式?!雹俸萘?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國道路:理論·政策·戰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79.民族文化產業是文化產業的一種特殊形態,在云南文化產業發展中起著帶動作用。因此,云南民族文化產業差異化發展模式和特色文化展示要放入特定歷史時期和特定發展條件下進行考察?!懊褡逦幕a業對民族文化表現形式進行現代建構時,應遵循與市場需求接軌、與當前語境適應、與現代社會相符、與民眾需求吻合的原則?!雹诶钗匿?民族文化產業發展中的經濟文化二重性矛盾與調和[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09).如今,在新的全球化進程和信息技術更新迭代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語境中,云南民族文化產業應在初期追尋差異性的基礎上走增進共同性道路,以共同性追求驅動發展。在這一過程中,要深入挖掘文化的共同性,加強民族文化的交流。從中華民族文化認同、中華文化共同性的特色表達、現代化表達等角度,增進各民族文化之間以及與全球文化的交流互動,增強文化的共同性、可溝通性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的現代性。在具體實現方式上,共同意義和價值的創造離不開云南民族文化產業發展中各類主體的共同參與。

猜你喜歡
共同性文化產業民族
“共同性擴大”:北方游牧民族歷史演進規律再認識
我們的民族
石魯與傅抱石繪畫思想形成的共同性、差異性原因
石魯與傅抱石繪畫思想的共同性
思想、圖像與風格——略論石魯與傅抱石繪畫思想的共同性與差異性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