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臺山紅色文化價值闡釋與展示利用研究

2024-05-09 10:42孫小貝
文化學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五臺山革命紅色

孫小貝

五臺山不僅是一處歷史悠久、舉世聞名的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在革命戰爭年代更是一片紅色的熱土,在中共黨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1]。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期間,偉大的五臺山人民在老一輩革命家的帶領下浴血奮戰,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卓越的貢獻,留下了眾多革命文物、革命遺址等寶貴的物質財富,沉淀了我黨百年奮斗歷程的革命精神、文化內涵,并煥發出新的時代價值。紅色文化與精神的研究闡釋與傳承弘揚,能夠促進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堅定文化自信和理想信念,培植眾志成城的愛國情懷,鑄牢艱苦奮斗的精神長城,具有重要的政治價值、教育意義和社會影響力。

一、五臺山紅色文化資源概述

五臺山是著名的革命圣地,紅色文化資源豐富、類型多樣,在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留下了眾多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革命遺址、紀念物,成為山西省紅色文化的代表性區域。

1937年9月,在朱德總司令的帶領下,八路軍總部駐扎在了五臺縣南茹村,并在這里指揮了震驚中外的平型關戰役,現存八路軍總部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37年11月,經中共中央批準,晉察冀軍區成立,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在金崗庫村設立了軍區司令部,政治部、抗敵報社駐大甘河村,后方醫院設立在了松巖口村。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在五臺山松巖口村建立模范病室,極大地改善和提高了當地的醫療衛生條件,被毛主席稱贊為偉大的“白求恩精神”?,F存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求恩模范病室舊址和紀念館,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和抗敵報社。

1938年1月,晉察冀邊區政府在河北省阜平縣成立,后由于抗戰形勢的變化,邊區政府隨即遷往五臺縣射虎川臺麓寺,邊區高級法院駐于五臺縣前坪奶奶廟,邊區銀行駐于石咀普濟寺,其印刷廠設在金崗庫蛤蟆石古佛寺,邊區黨校和農民干部學校設在金崗庫海會庵?,F存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晉察冀邊區政府舊址及射虎川抗日紀念塔、晉察冀邊區黨校和農民干部學校舊址、晉察冀邊區印刷廠舊址、晉察冀邊區銀行(金庫)舊址、晉察冀邊區法院舊址。1938年11月,在五臺縣石溝滑石片戰斗中,八路軍全殲日軍500多人,極大地鼓舞了五臺山軍民的抗日斗志,現存滑石片戰斗遺址紀念碑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48年4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一行從延安到西柏坡途經五臺山,路居塔院寺并視察臺懷鎮寺廟,現存五臺山毛主席路居紀念館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五臺山紅色文化價值闡釋

闡釋好紅色文化價值是傳承好革命精神傳統的核心要義。五臺山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反映了這里光榮的革命歷史和優良的革命傳統,在血與火的斗爭中,培育和鑄就了自強不息、眾志成城的愛國精神,不畏強敵、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奮斗精神[2],凝聚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優良作風,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它永遠是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重要支撐部分。

(一)集中展現了革命先輩足跡

在黨的革命歷史上,老一輩革命家曾在五臺山留下許多光輝的足跡。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彭德懷、賀龍、薄一波等革命家帶領五臺山軍民在這里浴血奮戰,建立豐功偉績。黨的歷史上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最初就是由聶榮臻帶領3000余人在五臺山地區創建的,后又發展壯大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被譽為“模范敵后抗日根據地”。

(二)深刻反映了偉大抗戰精神

五臺山是全國抗戰精神的發祥地之一,深刻反映了黨和人民鑄就的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生動彰顯。在抗日戰爭中,五臺山的人民群眾配合八路軍英勇參戰,五臺山僧眾也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開創了我國宗教界抗戰的先河。五臺山僧眾不僅出錢、出力支援抗戰事業,還成立了“僧界救國會”“佛教救國會”,積極參加抗日武裝,從事反特活動[3],這些事跡無不體現了偉大的愛國精神。

(三)衍生出新的時代精神內涵

五臺山紅色革命文化所體現的愛國精神、民族精神和奮斗精神,是偉大的太行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推動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長期以來也鼓舞和激勵著當地人民群眾一心向黨,堅定理想信念,補足“精神之鈣”,在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的歷程中艱苦奮斗、奮發進取,展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思想道德素質,煥發出新的時代價值和精神內涵[4]。重溫五臺山紅色革命歷史,自覺弘揚光榮的革命傳統,更重要的意義是能夠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將紅色精神凝聚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在新時代強國建設的道路上勇毅前行。這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動力。

三、紅色文化展示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紅色文化的展示和利用是傳承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抓手。通過實地調研發現,五臺山紅色文化展示利用現狀還處于低層次被動型開發階段,與武鄉、興縣等省內著名紅色旅游地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紅色文化挖掘不足

整體上對五臺山紅色資源缺乏關注度,對紅色文化深入挖掘的力度不夠,相關一手文獻資料未進行系統整理,對五臺山紅色文化與紅色精神的深入研究較少,缺少廣為人知的五臺山紅色文化圖書、叢書等出版物,紅色文化的傳播度和影響力較弱。

(二)紅色遺址展示方式單一

目前五臺山的紅色遺址以單一的靜態展示和參觀學習為主,缺少現代科技手段的融入,使參觀者不能進行沉浸式體驗。展示空間有限,缺少規模大、設施全、內容精的紅色文化博物館。五臺山的紅色遺址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保護價值,但是由于歷史、自然、人為等原因,加之沒有專業管理人員及講解人員,部分紅色遺址保存現狀不理想,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急需進行保護修繕。有的革命遺址周邊環境較差,無法實現供社會群體開展參觀學習的功能。

(三)紅色文化宣傳力度不夠

五臺山作為一處世界文化景觀遺產,以其濃郁的佛教文化聞名海內外,與之相比該地對于紅色文化的整體宣傳力度尚顯不夠,一些紅色革命遺址還處于“藏于深山人未識”的狀態,“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重要地位與價值還需廣泛深入宣傳傳播。

四、五臺山紅色文化挖掘展示利用對策

(一)做好紅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正確認識五臺山紅色文化的重要作用與價值,堅持保護與開發協調統一的原則,高度重視五臺山紅色革命文物的保護工作。加大各級政府專項保護資金支持力度,對五臺山紅色遺址遺跡和革命文物進行分級分類、分階段統籌規劃保護,運用科學的手段對重點革命文物進行修繕保護,對瀕危損毀的革命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全面推進數字化革命文物保護。加強對五臺山紅色革命文物的日常巡查監管,建立完善監測預警系統,及時排除安全隱患。加大對導覽系統、展陳設施等服務設施配套力度,改善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打通斷頭路,串聯重要節點。加強與周邊環境風貌、文化生態相適應的整體性保護,尊重歷史建筑、景觀和環境的特點和風貌,實施必要的周邊環境整治工程。

(二)加強紅色文化價值研究發掘

加大紅色文化研究與闡釋力度,將五臺山地區的紅色文化遺址、遺跡以及相關紀念設施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均納入研究和傳播范圍。做好五臺山各類紅色文物和文化資源的數據收集、整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分級分類名錄和檔案。搜集與五臺山紅色革命相關的報刊、影像、實物等一手文獻資料,組織黨史研究專家通過實地踏勘、田野調查、口述訪談的方式,全面整理挖掘五臺山紅色革命文物和文化資源所承載的重大事件、重點人物、重要故事,展現、弘揚五臺山紅色革命精神。結合新時代特點,深刻認識和理解其中包含的愛國精神、民族精神、奮斗精神,講好五臺山紅色歷史和當代故事,闡釋其精神特點、內容要求及時代價值,發揚五臺山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優勢,加大社科基金等支持力度,筑牢學術研究陣地,形成文史書籍、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等各類研究成果,促進將五臺山紅色文化思政元素融入學生課堂,并在線上、線下平臺進行推廣、傳播和利用。

(三)提升紅色文化展示利用效能

完善規劃、科學布局,通過主題化改造提升和分級分類建設,開展對五臺山各類革命建筑遺址、軍事活動遺址、文化活動遺址展覽館、紀念館陳列展覽和場館設施設備的維修改造提升工程。建設五臺山紅色精神專題博物館,將五臺山豐富的紅色革命遺址串聯起來,全景式展示五臺山的紅色革命歷程和紅色精神,推動建設富有當地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形成以博物館為引領,包括紀念館、陳列館、展覽館等系列標志性展示體系。繼續挖掘和恢復紅色革命遺跡,探索以技術手段和主題空間為載體的創造性展示方式,用 VR、AR、全息影像、數字仿真等多種技術手段還原歷史場景,提供沉浸式的參觀體驗。通過舞臺化演繹五臺山紅色文化、歷史、故事、人物等,加強互動性和體驗性。設計征集五臺山紅色文化形象標志、宣傳口號,打造廣為人知的視覺形象識別系統,統一五臺山紅色革命遺址解說系統,展示宣傳紅色文化品牌。加強講解員隊伍建設,各類展覽館、紀念館均配備專業講解人員,強化講解服務培訓,提升講解服務水平,將五臺山紅色文化真正內化于心、融會貫通,再通過深入淺出、娓娓道來的方式傳遞給廣大受眾。打造五臺山紅色研學基地,開發五臺山紅色文化主題研學課程,建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外陣地和實踐課堂,打造五臺山紅色文化實踐育人的經典品牌。

(四)開展紅色文化精神主題宣傳

充分利用自媒體平臺,搭建“紅色五臺”全媒體矩陣,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提升五臺山紅色文化的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開展五臺山紅色主題采風創作活動,鼓勵推出五臺山紅色題材文學、戲劇、影視、美術、攝影、演藝等多種藝術形式的文藝作品,實施“紅色五臺記憶”“口述紅色五臺”等項目。規劃并推出五臺山紅色文化精品路線,運用互聯網+、全媒體傳播、制作電視宣傳片、出版通俗讀物等方式廣泛宣傳。開展五臺山紅色精神主題宣講、系列講座、專題展覽、國際攝影大賽、徒步大會等主題宣傳活動。依托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重要傳統節日、重大紀念日、重大宣傳推介活動,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五臺山紅色文化節慶和賽事品牌。開展紅色五臺主題教育、紅色文化進校園、進機關、進軍營等活動,加強對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五臺山紅色精神的宣傳教育,運用好五臺山紅色資源“活教材”,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載體作用,為青少年樹立核心價值觀指引正確航向。

(五)完善紅色文化人才支撐體系

建立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五臺山紅色文化的保護傳承發揚工作。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在當地培養和挖掘一批熱愛紅色文化、扎根鄉土基層的創作人才和團隊,建設文物保護、文化挖掘、展示利用、管理運營等各類人才隊伍,形成五臺山文化研究、保護利用、宣傳推介的專業優勢力量。重點加強綜合管理、專業技術、信息化應用等方面培訓,提升五臺山紅色革命遺址管理員及講解員的經費補貼,提高專業技能水平。完善志愿者服務制度,招募建立一批文化志愿者隊伍,鼓勵個人自愿提供紅色文化講解、引導咨詢等相關公益服務。

五、結語

五臺山紅色文化深刻反映了偉大的太行精神、抗戰精神。地方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建立各級、各部門之間相互協調的聯動機制,不斷探索新路徑、新方法以整合優化紅色資源,摸清革命文物家底,持續改善保存利用狀況,闡釋弘揚紅色文化內涵價值,有效提升管理和活化水平,促進社會廣泛參與,切實做到把五臺山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講好五臺山紅色革命故事,傳承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在新時代彰顯文化自信、深化革命傳統教育、促進革命老區鄉村振興及區域經濟轉型發展上走出一條新路[5]。

猜你喜歡
五臺山革命紅色
紅色是什么
五臺山
紅色在哪里?
五臺山掠影
油改水革命誰主沉浮
追憶紅色浪漫
往五臺山(外一首)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粉紅革命
五臺山的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