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卓越法治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2024-05-09 19:07連光陽歐鑫陳燦祁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2024年1期
關鍵詞:卓越法學法治

連光陽,歐鑫,陳燦祁

(湘潭大學 法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1)

2017年5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項長期而重大的歷史任務,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培養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薄督逃?中央政法委關于堅持德法兼修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下文簡稱《2.0意見》)指出,卓越法治人才培養應當落實注重德育、強化專業能力、加強實踐教學、深化協同、加強法學師資隊伍建設、拓展渠道、促進開放、細化標準八項要求。因此,如何統籌法學教育的工具價值與學術價值,統一法治人才培養的技術性和通識性,加強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從而培養出新時代所需的復合型、多元化法治人才,是應當進行深入探索的法治人才教育關鍵問題。

1 新時代卓越法治人才的必備素質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從一開始的培養造就法學人才,到后來的法律人才培養,再到現在的法治人才培養,三者的區別在于:法學人才的培養側重于理論培養,旨在培養法學理論人才;法律人才的培養則同時注重理論和實踐的培養,旨在培養法學理論和應用人才;法治人才的培養在適應性和實踐性方面的要求更高,高度強調職業道德素養的涵育[1]。

“卓越”一詞在法治人才培養中指的是德才兼備、德法兼修,即卓越法治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既包括一流的專業素養,又包含高尚的職業倫理。

1.1 卓越法治人才必備的專業素養

《2.0意見》指出,卓越法治人才的培養必須強專業,筑牢法學教育之本。卓越法治人才必備的專業素養不僅包括全面的法學知識體系、法律實踐能力,還包括一定的人文科學素養。

首先,卓越法治人才應當系統掌握理論法學和應用法學、程序法學和實體法學、國內法學和國際法學三方面的法律知識,主要包括法理學、中國法制史、憲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知識產權法、商法、經濟法、民事訴訟法、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環境法與資源保護法等內容。此外,要將法律原理、法律規則和法學方法融會貫通,形成完整的法學知識體系。

其次,人文素養同樣是卓越法治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法律職業對價值觀的要求極高,因為其所追求的不僅僅是單純的專業規范性,更要確保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在法學有關的領域中,無處不充斥著價值判斷,而法科學生不懂人文就無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梢?卓越法治人才應當在掌握扎實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身處的社會,成為溝通法律規范與社會公平正義的橋梁。

最后,新時代的卓越法治人才應當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0意見》鼓勵高校開設跨學科、跨專業新興交叉課程和實踐課程,形成課程模塊供學生選擇性修讀,鼓勵高校深入實施主輔修制度,豐富學生跨專業知識,培養學生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科交叉、知識互通和技術融合成為當今社會的三大重要特征[2]。這就需要新時代法學學子掌握一定的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知識,如哲學、心理學、數學、計算機、信息科學等。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是法科學生未來進入法律職業領域后運用科學方法處理案件并適應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新時代卓越法治人才應當是視野廣、口徑寬的法治人才。

1.2 卓越法治人才必備的實踐素養

《2.0意見》指出,重實踐為強化法學教育之要。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時也強調:“法學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教育要處理好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要打破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將實際工作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高校,加強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實際工作者之間的交流?!盵3]

法學是一種世俗的學問,其直接面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極具實踐性和技術性[4]。因此,法律實踐能力是卓越法治人才不可或缺的專業素養,是法治人才必備素質的核心所在。這也是《2.0意見》中培養應用型和創新型法治人才之要求。卓越法治人才不僅要具備學習、理解和研究法學理論知識的能力,還應當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此處所論的法律實踐能力并非如同麻木的法律技術匠般在執法、司法、法律服務等領域被動生搬硬套現有法律制度的“職業技術或能力”,而是主動運用法治思維、法學知識和法治方法在立法、執法、司法、法律服務、社會矛盾糾紛的化解等領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該能力還要求卓越法治人才能夠將抽象的法學理論知識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于具象的創新創業實踐。

1.3 卓越法治人才必備的職業倫理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卓越法治人才的核心素養進行論述。在中國政法大學進行考察時,他提出“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養”。在十八屆四中全會講話中,他明確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隊伍至關重要?!盵5]《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也明確提出要“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全方位占領高校、科研機構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陣地,加強法學基礎理論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學科體系、課程體系,組織編寫和全面采用國家統一的法律類專業核心教材,納入司法考試必考范圍。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導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培養造就熟悉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備力量”[6]。

法律是治國理政之重器,其與意識形態和政治緊密相連,具有心懷天下的理想信念和堅持公平正義的職業操守,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對法科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孫曉樓教授提道:“作為高素質卓越法治人才,要具有法律的學問,才能理解并完善法律;要具有社會生活的常識,才能正確地運用法律;要具備法律的道德,才有執行法律的資格?!盵7]《2.0意見》明確指出,新時代卓越法治人才應當德法兼修,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這是比專業素養更高一層次的人格素養,也是法律職業公共屬性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確保法治專門隊伍做到“四個忠于”,即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和忠于法律。法學學生只有熟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具備追求公平正義的職業倫理素質,具有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擔當,將來才能夠切實履行法律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義務。

2 當下法治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法學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未能有機融合

法學不是關在象牙塔里研究的學問,而是一門極具實踐性的學科,因此,法學實踐教學與法學理論教育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當前我國法學院校已普遍意識到這一問題,并對法學實踐教學作出了各式各樣的探索,不僅針對校外法律專業實習實踐設置了一定的學分要求,同時還創建了模擬法庭、法律診所和法律實務講座等校內實踐教學模式。但是在法學理論教育和實踐教學“先后化”的傳統思維影響下,我國法學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長期以來處于相互獨立,甚至可以說是割裂的狀態[8]。法學實踐教學通常被獨立設置于法學理論教學之后,成為對法學理論教學進行驗證或反哺的工具。這樣的先后關系實際上導致法學實踐教學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通常流于形式。同時,法學實踐教學需要高校自行尋求實踐教學資源,依賴高校教師的實務界人脈,受制于法學院校的社會資源,難以形成規范、長效的實踐教學機制。

法學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先后化的模式導致兩個獨立階段的觀念不統一。一方面,目前的法學理論教學缺少實踐教學的配合,大多為教師在講臺上向法科學生灌輸國內外法律知識的填鴨式教學,考核方式多為閉卷筆試,培養出來的學生擅長背誦既有知識,卻缺乏思辨能力和實踐能力。此外,當前法學理論教育偏重應然性,側重理想化制度理論的傳授,容易忽視我國司法實踐的實際情況。例如,理論課堂上極少介紹以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司法責任制、司法人員職業保障制度、人財物省級統管為“四梁八柱”的司法體制改革主體框架[9]。法科學生進入法律職業領域后,通常還需要重新接受培訓。另一方面,當前法學實踐教學中缺乏理論知識教育,過于偏重實然性,僅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的適應性,導致學生在理論教學階段形成的知識儲備難以有效轉化為實踐能力。如此一來,本應如“鳥之兩翼”的法學理論教育和法學實踐教學未能實現相輔相成的有機結合。

2.2 法學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地位懸殊

法學兼具人文性和社會性,是社會科學王冠上的明珠。這就要求法科學生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而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是提升法科學生人文素養的基礎。在當前法學教育被定位為職業教育的背景下,法學本科階段的通識教育未受到應有的重視,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高校過于重視法學職業教育,大多秉持專業課多多益善的觀點,設置的專業課在本科四年所有課程中占比極高,甚至有部分學校的專業開設是以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為參照的。而本就為數不多的通識教育課程普遍存在課程要求不高、“走過場”等問題。

其次,現階段少有高校創立發展通識課程的激勵機制,因此,高校教師大多缺乏建設精品通識課程的動力,導致各高校甚至同一高校內各教師建設的通識課程質量參差不齊。

最后,法學本科教育中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地位的不平等導致了法科學生對社會學、哲學、政治學等專業課程以外的知識缺乏興趣,欠缺關注自身所處社會的人文情懷。如今多數法科學生習慣于努力學習法學專業知識,把所有精力放在通過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上,對通識課程則應付了事,很少主動閱讀能夠拓展自身知識面的非專業課書籍。法科學生未經過系統的人文教育,對自己所學知識的社會價值了解不夠,進入法律職業領域后通常難以適應不同崗位的工作。

此外,我國法律學科的專業教育雖受到普遍重視,但存在同質化嚴重,特色化培養欠缺的問題,這也直接導致了我國法科畢業生就業難的現狀。目前,我國法學教育中司法中心主義盛行,眾多法學院校從培養目標到培養內容都大同小異,重在培養法科學生的訴訟技能,培育以法官、檢察官、律師為主的傳統訴訟型人才。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更多地需要法律人在預防性法律治理中發揮作用。非訴業務在法律領域所占比重逐漸升高,急需大量非訴法律人才。

2.3 法學和其他學科的交叉培養難落實

2018年8月,中共中央在所發文件里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簡稱“四新”建設)。2019年4月,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在天津大學召開,“新文科”概念從提出走向正式實施。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提出要緊扣國家軟實力建設和文化繁榮發展新需求,緊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積極推動文科專業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積極發展文科類新興專業,推動原有文科專業改造升級,實現文科與理工農醫的深度交叉融合[10]。

當今社會中的法律問題錯綜復雜,法律人往往需要以多元的跨專業視角分析并解決問題。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正在滲入法律實務界,如智慧司法、智慧檢務和類案檢索等項目,這也要求法律人掌握此類科學技術知識。而目前我國法學教育培養出的人才大多不具備這樣的綜合素質。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相比于其他專業,法學本科教育內容更多,任務更重。法科學生還面臨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研究生入學考試、公務員考試、就業等方面的壓力,幾乎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學習其他學科知識?!胺▽W+X”培養模式往往將X設置為法學以外的特色學科,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對X學科的學習不夠深入,學業壓力過大,不同學科間教學資源整合難,學科交叉融合乏力,雙學位培養模式很難落到實處,而將其他學科課程作為選修課的模式又常淪為拼湊學分的工具。

第二,法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壁壘仍未打破,導致法學與其他學科在教學上難以融合。法科學生在學習其他學科知識時,往往走馬觀花,應付了事;其他專業的教師面向法科學生的講解常浮于表面,且對其降低標準和要求。如此一來,法學學生根本無法真正掌握跨學科知識,與新時代復合型卓越法治人才的要求相差甚遠。

2.4 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缺位

新時代卓越法治人才應當德法兼修,同時具備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否則容易出現利己主義和機械教條主義,阻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程。目前,我國高校法科學生職業倫理教育機制尚未完善。一方面,高校普遍統一安排所有專業學生的思政教學,統一安排的思政課程無法將道德教育與法學專業知識教學較好地融合,難以引導法科學子樹立正確的法律職業道德。另一方面,法學專業課教師在課時有限且教學內容體量龐大的情況下,通常重知識點講解而忽視了對學生法律職業倫理的熏陶。因此,卓越法治人才培養中的法律職業倫理培養機制亟待優化。

3 培養新時代卓越法治人才的主要路徑

3.1 法學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協同育人

我國法學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的割裂,導致法科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認知大多停留在理論上,專業應用能力不足且未能養成良好的法治能力。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打破知識教育和實踐教學的壁壘,建立實踐教學規范化和常態化機制,實現實踐教學與理論教育的協同融合。

首先,我們需要深刻認知本科教學方案的局限性。若按照傳統模式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設置為獨立部分,但將較短時間的校外實習作為實踐教學的重頭戲,不利于學生法學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甚至可能讓學生產生對我國法治實踐的片面認知。

因此,我們應當改變傳統法學實踐教學“走出去”的單一模式,增加“引進來”的新方式,實現法學實踐與理論同步教學?!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健全政法部門和法學院校、法學研究機構人員雙向交流機制,實施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門人員互聘計劃,重點打造一支政治立場堅定、理論功底深厚、熟悉中國國情的高水平法學家和專家團隊,建設高素質學術帶頭人、骨干教師、專兼職教師隊伍?!苯逃块T和高校應當協同包含立法部門、執法部門、司法部門、律所等在內的法律實務界形成法治人才培養共同體,讓法律實務界參與到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的教材編寫、課程設置、方案制定、課堂講授、畢業論文答辯等校內教學環節中,實行法學理論界教師和實務界教師雙軌制,從而實現高校與法律實務界的資源共享,讓法學學生在校內充分了解法律實踐活動,使實踐教學與理論教育同步。在校外,還應當建立開展聯合培養的實踐基地。

從域外經驗來看,美國法學實踐教育的特色之一是由律師協會對法學院的人才培養活動進行認證[11]。日本法學教育實行理論導師與實踐導師雙線并行制,聘任法律實務界人才擔任講師,充實教材和課堂的實務內容。

在國內,也有部分高校已做出相應探索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其中典型的是中國政法大學的同步實踐教學模式:以學訓一體課程體系平臺為基礎,在堅持“理論—模擬—仿真—全真”的遞進法學實踐教學模式基礎上,創立包含實況庭審觀摩點評課、庭審錄像觀摩課、司法卷宗課在內的翻轉課堂式特色課程以及實體化的法學實驗教學中心;以協同融合模式運行平臺為支撐,推進校內—校外直通的合作機制,設立理論與實踐雙院長;以即時資源共享匯聚平臺為載體,引進檢察、審判、司法鑒定和公益法律援助四類原始案例卷宗副本6萬余套,年閱覽量達到1萬人次左右,同時,創立庭審過程同步直播的觀摩體系,每周固定同步直播;以專兼互補師資隊伍平臺為保障,著力創建雙師型法學教育機制[12]。甘肅政法大學也主動與司法實務部門對接,如與甘肅省司法廳聯合共建了監獄學專業,與法律實務部門共擔法治人才培養的重任[13]。

3.2 踐行“通專并舉”的卓越法治人才培養模式

新時代的卓越法治人才首先應當是人格健全的人,而通識教育是將法科學子培養為合格的人之關鍵所在。人們對“法學”和“法學教育”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法律職業”和“職業教育”。筆者認為這種職業教育應當解釋為通識教育和價值教育基礎上的職業教育,即其不僅包含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教育,還應當包含法律理念、思維和人文知識的傳授。原因在于,若只進行單純的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法律人往往會如工匠般處理法律漏洞帶來的問題,但如果他們掌握了哲學、政治經濟學和倫理學等學科的知識,就能夠從規范的目的、法律的價值等出發更好地解決問題。

傳統課程劃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類,其中,必修課包含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和公共必修課,選修課包括專業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為實施“通專并舉”的卓越法治人才培養模式,首先,我們可以從優化課程體系著手,將傳統的課程體系改為由核心人文素養版塊和核心專業能力版塊組成的課程體系。在對相關課程對法學生人文素養涵育和潛能激發的作用力大小進行評估之后,將上述課程分別設置為核心人文素養版塊的通識必修課、通識限定選修課(指學生必須在指定的若干組課程中選修一定組數的若干課程,或在若干門指定的課程中選修一定門數的課程)和通識任意選修課[14]。其次,可以作出通識教育課程不少于所有課程1/3的硬性規定。最后,法學院??梢远ㄆ谂e辦政治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學科知識相關的有獎競答活動,評選出優秀讀書筆記和讀后感并公開展覽,以此激發學生閱讀人文類著作、深入學習人文知識的興趣。

針對上述法學專業教育缺少院校特色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將非訴人才的培養從以訴訟人才為中心的法治人才培養模式中獨立出來。非訴人才分為專項業務類、專門領域類和綜合服務類三大類。其中,專項業務類包括知識產權代理人、公證鑒證人員和職業偵查人員等,專門領域類包含金融法律人才、房地產與建筑咨詢人員和媒體法律人才等,綜合服務類包括國際法律服務人員、新型商務律師和公司法律顧問等[15]。各法學院??梢愿鶕拘5奶厣蛢瀯?確定一種或多種非訴人才培養方向,打造特色化的培養體系,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培養并輸送不同種類的非訴人才。

3.3 打造“法學+X”實驗班深度交叉培養機制

新時代急需的復合型法治人才是指同時具備法學專業素養和法學以外至少一門其他學科的知識,且能夠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的人才。為破解前文所述復合型法治人才交叉培養機制方面的難題,我們應當充分認知交叉培養機制的前提:首先,不能要求法科學生既通曉法律知識,掌握法律實踐技能,又懂得各種工作崗位所需的科技、管理等領域的知識;其次,個人的能力存在差異,并非所有法科學生都適合并且能夠朝著復合型法治人才的方向發展;最后,為使法科學生順利通過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對法學生實行交叉培養機制時必須保證其在本科四年內完成法學專業的核心課程(至少16門),而在此基礎上再增加其他學科的課程可謂難上加難[16]。

基于上述認知,筆者認為,新時代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的優化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各高校在優勢或特色專業與法學專業交叉融合之前,應當先發展自己的法學專業,至少應當先打造穩定的法學學科和師資力量,進而依據自身特色進行交叉培養。唯有在強強聯合的基礎上打造特色“法學+X”,才能夠真正培養出新時代所需要的復合型卓越法治人才。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其科技領域學科較強的前提下,大力提升學校法學實力并建構法學與新科技聯合的特色培養模式,經過20多年的努力形成了法工融合的辦學特色[17]。

第二,各高校在選擇與法學學科聯合辦學的一流學科或優勢學科時,應當進行充分的評估論證。需要考量的因素包括:本校哪些專業已形成相對完善且極具特色或影響力的學科建設體系、法學院的建設程度以及國家和地方的重要戰略需求導向。

第三,在具體實施上,不同類學校應當建立不同的機制。傳統法學類高?;蛭目茖嵙姷母咝?梢岳米约旱姆▽W優勢,由法學院向其他學科滲透法學元素,并與按照前述方式甄選出來的特定學院簽訂合作協議,或者與其他法學學科實力不強甚至沒有法學學科的理工或語言類高校簽訂跨學校合作協議,共建共辦聯合培養實驗班,從法學生和特定學科學生中選拔自愿學習兩個學科知識且優秀的學生進行培養。例如:西南政法大學通過前期的調研和論證,設立了“法學+外語”“法學+監察調查”和“法學+公共服務”實驗班,并單獨制定了人才培養方案[18];中國政法大學與北京外國語大學開展了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深度合作,共同創辦了“法學+英語”聯合學士學位項目,通過兩校的學習后同時符合兩校畢業標準的學生能夠獲得聯合學士學位證書,滿足特定條件者還可繼續在中國政法大學攻讀國際法學碩士研究生[19]。對理工類高校、語言類高校以及法學相對不具優勢的綜合性高校而言,可以從具備特定優勢的學生或一流學科的學生中遴選出對法學感興趣且愿意接受法學教育的優秀學生在大三轉入“法學+X”卓越班并為該班級制定獨立的教學計劃,采用法學和特定專業雙導師制,讓該班級的學生在大三、大四主修法學專業核心課程并繼續學習少量原專業的核心課程。以中國地質大學為例,該校發揮其地理學一級學科的優勢,在法學專業開設“礦產資源法學”等特色課程,讓法科學生參與部分地理學專業的實習。再如,重慶大學結合學校優勢學科開設了“建筑法”“房地產法”和“會計法”等特色法學課程,著力形成“法學+一流或優勢學科”的課程體系[20]。

3.4 雙管齊下,強化法律職業倫理教育

《2.0意見》要求高校面向全體法學專業學生開設“法律職業倫理”必修課,旨在實現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貫穿法治人才培養全過程。因此,各高校應當依據《2.0意見》開設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必修課,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機制。

一方面,筆者對法律職業倫理必修課的具體設置有如下建言:第一,該課程的開設時間應當為大一第一學期,這樣可以使法科學生剛接觸法學專業就樹立起一個基本的法律信仰。該課程與法理學課程相輔相成,為之后的專業學習和實踐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礎[21]。第二,該課程的學時數應當小于或等于所有法學專業學生必須完成的其他9門必修課(一類必修課),同時又大于各高校根據院校特色開設的X門專業必修課(二類必修課)。如此一來,既能讓學生明白該課程的重要性,又不會過分占用學習其他專業知識的時間。第三,該課程應當將理論與案例相結合,既要包含法官、檢察官、律師等主要法律職業的職業倫理理論知識,又要包含該方面的典型案例,通過弘揚正面人物的法治精神和剖析反面人物如何一步步背離法律人初衷,讓學生們感受到職業倫理課堂的生動性并接受相關教育。

另一方面,僅通過一門必修課來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倫理是遠遠不夠的,對學生法律職業倫理的培養還應當貫穿法學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全過程。這對法科教師的職業倫理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應當設立適當的考核標準對教師的法律職業倫理素養進行定期測評,如采取隨堂測評、視頻評議等方式對教師課堂上的言行舉止、法律職業倫理與知識點的融合程度以及聽課學生的課堂反應作出綜合評價。實踐教學領域的法律職業倫理培養可以參考借鑒美國的培養機制,即:要求學生定期完成案例分析報告,而選用的案例均存在一定的道德困境,學生要完成報告就必須進行法律職業倫理分析,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加深對法律職業倫理的理解。

4 結語

新時代對卓越法治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法學院應當基于《2.0意見》,以實踐教學與理論教育協同融合為目標創立實踐教學新機制,以通專并舉模式為載體強化人文知識教育,以“法學+X”實驗班為基礎輸送復合型卓越法治人才。此外,以上好法律職業倫理必修課、深度融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為抓手,努力實現《2.0意見》中“厚德育,鑄就法治人才之魂”的目標,培養出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所需要的卓越法治人才。

猜你喜歡
卓越法學法治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創優陽江 追求卓越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大作為 走向卓越
創新,只為追求更加卓越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卓越之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