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散文二十家之陳峻峰

2024-05-09 22:57陳峻峰李林曉江磊
牡丹 2024年9期
關鍵詞:散文作家

陳峻峰 李林曉 江磊

編者按:

20世紀90年代,就有人感嘆文學的衰落,可是30年過去了,文學仍然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前赴后繼,因為文學是人類精神的本源,是我們的日常,是生命本身。所以,我們不能避而不談;所以,對文學的梳理就變得重要,這種梳理能使我們清醒;所以,也就有了“21世紀河南作家系列研究工程”的全面啟動。我們將集結理論與批評的智者,對21世紀以來有創作實績和文學追求的中原作家、詩人、評論家進行研究,展現中原作家、詩人、評論的創作現狀,提升、改善我們的精神面貌。

這項工程由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河南省小說研究會、河南文藝出版社、鄭州大學出版社聯合主辦,以“河南小說二十家”“河南散文二十家”“河南詩歌二十家”“河南評論二十家”“河南小小說二十家”等專題的形式,在國內文學、學術期刊陸續推出,研究成果將在適當時機結集出版。

本刊從2023年第一期起,開設“21世紀河南作家系列研究工程”中的“河南散文二十家”欄目,每期一位作家,由創作談、作家簡介、生活照、主要作品一覽及相關研究論文構成“研究小輯”。

“21世紀河南作家系列研究工程”項目主持(以姓氏筆畫為序):

馬達、孫先科、孫保營、墨白;

“21世紀河南作家系列研究工程”專家團隊(以姓氏筆畫為序):

衛紹生、王小朋、劉進才、劉海燕、李偉昉、李勇、李勇軍、李大旭、張延文、張曉林、張曉雪、鄭積梅、饒丹華;

“河南散文二十家”欄目主持:李勇、王小朋。

陳峻峰,男,1954年生于洛陽白馬寺,河南固始縣人,現居信陽市。曾任河南省文聯委員、省作協理事,信陽市文聯主席、作協主席。1980年開始文學創作,著有長篇小說、長篇散文、散文集、詩集《女人的風景線》《文字的性情》《先秦三部曲》《在春天里觀察兩只鳥》《三炷香》《個人史》《淮上故鄉》等十余部600余萬字;作品發表于《詩刊》《人民文學》《中國作家》《青年文學》《牡丹》《作品》《天涯》《美文》《散文》《散文選刊》《文藝報》《文學報》等,入選多種選刊選本,曾獲洛神文學獎、杜甫文學獎、孫犁散文獎、三毛散文獎等;長篇散文《三炷香》被列為中國作家協會年度(2010)重點作品扶持項目。

散文的邊界

陳峻峰

2018年的夏季,我接受了皖地一位美麗的青年女散文家的訪談,話題的主要部分是散文寫作,這個訪談經過她的整理最后以《散文之見,或者常識》為題在一家刊物上發表。只在轉眼間,竟是有五六年過去了,這讓我有了時間的驚異,同時驚異的就是在經歷了時間,還有這幾年共知的不堪言說的世事之后,在散文寫作的認知上,我的觀點沒有改變。在此我想摘錄其中的部分內容,重述我的觀點,像是表示我的固執和堅持。僅僅要解釋的,就是標題所示“散文的邊界”,這個“邊界”,不單單是文體或文本的界說,還有寫作本身的開放和禁忌,自由和審慎,屈就和尊嚴?;蛘呔褪仟殞儆谖业臉O其私人化的“一己之見”吧,進而發現,都是常識。

一、現在的散文是出了狀況的。散文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所謂“散文邊界”問題。一時間,大家都在談論。事實上,不大不小的都談論了十幾年了。結果是未見在文本上有突破,各種提法倒不少,如你所熟悉的什么大散文、新散文、跨文體什么的,還有按題材分的,如歷史散文、生態散文什么的,甚至還有按年齡、性別、地域、長短分的,等等,十分可樂。我認為,首先,應該看到,文學體裁的界限是非常清晰的,是古人通過大量的經驗傳承和規律總結而科學劃分的,是文學發展成熟的產物。無論是三分法或四分法,界限都非常清晰。但現在散文成了一鍋煮,沒有邊界。就是說,只要不是小說,不是詩歌,或者戲劇,都可以歸到散文里面。然而,我要說的是,“散文就是散文”,這好像是廢話,但這就是“界限”。所謂混淆其類的那些隨筆、回憶錄、讀書筆記、序跋、書信、創作談、札記、眉批,還有紀實文學、報告文學、傳記文學、文藝通訊、非虛構、記敘文、廣告文等等,都不可以冠以“散文”。我一直堅持,既然大家自有“名分”,那就各歸其類,是最科學的方法。比如隨筆就叫“隨筆”,書信就叫“書信”,序言就是“序言”,后記就是“后記”,等等,而不應該都向“散文”大概念上靠,更不應該以“散文”冠名。你本來就叫“傳記”,或者“回憶錄”,為何非叫“散文”。一般而言,不論一篇文章動用了多少手法,“體裁”一眼就能識別,有沒有混淆的呢?有,極少?,F在“非虛構”流行,非虛構是什么?界說的是文體呢?還是內容?還是別的?或如有人所說,不過是社會主流階層引導公共價值的需要,并非文學發展自身內在規律呈現;即便有傳統的敘事良知和當下個體經驗摻雜,新聞通訊也有,但它與文學無關,更與散文靠不上。那么何苦要假裝呢,你就叫紀實或傳記文學,或新聞現場、采訪實錄、文藝通訊,不就得了。你天天皺眉,你也不是西施;還有大量流行的隨筆,無論是專業、行業、客串、學究、故紙堆、掉書袋、陳年舊聞、逸聞秘史、風花雪月、中國文章、民國風,貌似有考據,有發現,有情懷,有情調,有腔調,甚或有“深刻”思想,自成一家言,而全無感性經驗、個體經驗、生存經驗、生命經驗,以及鮮活、自然的天性、野性、搖曳、跌宕、抽泣、喘息,電光火石、稍縱即逝,在場,撕心裂肺,就是大文化、泛文化、幫閑文化,非文學,你也遠點,各是各,去你的地兒上熱鬧,不要干擾了散文的“名聲”和品質。就像我,曾經一度極其迷戀“跨文體寫作”,后來發現,這是個偽命題,如果有,司馬遷的《史記》就是;被盛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但沒有人會把《史記》當成“詩”,也沒人拿來“唱”。就體裁而言,它就是“紀傳體”史書,歸類不到文學的任何一類文體。即便文學文體“內部”,一篇富含詩意的小說,你能說它是詩歌嗎?反之,詩歌運用了敘事,你會說它是小說嗎?但有人抽出《史記》的某個篇章和片段質問我,這不是散文嗎?我無語,只可哭笑不得。這就是散文的遭遇,所謂出了“狀況”的。

二、我也許有些固執己見。有些有社會“職務”“地位”的作家、名家,受眾人追捧,出一本書,或寫一篇文章,就有人說他怎么怎么創造了一種文體,這不僅勢利,且顯然是吹捧,沖著你的地位或名頭去的。沒有人會在今天創造一種文體,推翻人類共有傳統與通識。其實那文章我看過,非常簡單,就是隨筆,不是散文,不過是借用了散文或其他一些手法,但它還是隨筆。還有很多其他文體的作家也寫“散文”,他們老認為他們寫的是散文,其實不是,其實就是在“講事”,或者就是一篇普通文章,介紹性文字,應用文,他們老把這個東西認為是散文,寫了就發表。我懇請那些大腕、名流、大家,能不能對文體有所敬畏。對文體的敬畏,就是對文學的敬畏,也是對自己的尊重。而所有文體都是值得敬畏的。小說家不把散文當回事,或者詩人視小說為世俗之物,都是無知。有位作家專門說過(一些)小說家的散文問題,他說只有散文家寫出的散文“文體”的散文,或者說是文學“文體”的散文,才是散文。其他都不是。是的,他說的是狹義的散文,而我所強調的正是狹義的“散文”、“純粹”的散文。它對應的無疑是“廣義”的散文、泛化的散文,抑或是泛濫的散文。至于小說家或什么家的文章,它該是什么,就是什么。狹義的散文因為“狹義”,眼里不能摻沙子,必以高冷、凌厲、拒斥之態,絕不容忍。如果對基本文體的認識都不清晰,就必然對散文和散文寫作構成傷害,最后傷害的是散文寫作者。如果一定要說我的這種固執和堅持有什么意義,那就是讓散文有一點尊嚴。這也是文學應有的尊嚴。

三、文學首先是精神產品,它最偉大之處,或者說它的全部魅力就是因為它可以無中生有,即它的虛構特質。而散文卻是有中生有,起碼我們過去的傳統要求“散文”有中生有,即說它以真實為基礎和本體,這似乎就給人一種錯覺,讓人感覺散文好像要低級一點一樣。就像國外把文本所對應的人的精神層面,“傳記文學”排在了最末一等,而詩歌高高占據在第一位。這樣一來就形成一個現象,比如一個小說家,他寫不出小說了,一個詩人寫不出來詩了,最后發現他們在創作枯竭之后,還能寫一種文體,那就是“散文”,事實上,他們寫的散文已經不是我們談論的文學文體的散文了。這是十分有害的,仿佛這些糟糕的窘迫的寫作者的命運,就是散文的命運,并為散文定義。身邊這樣的“作家”太多了,年輕的,年老的,都有,寫好多好多“散文”,發現他們寫一輩子都沒弄明白生活的真實和文學的真實,從一開始就扼死了想象力,毫無文體意識,也不讀書,然后完全依賴不斷的“深入生活”,——去一個鄉村或工廠,旅游,參加一次聚會或者活動,等等,湊出幾許,勉強成文。就是這樣,他們的寫作一生都深陷于竭澤而漁的困境,我為他們近乎職業的淪喪深感悲哀,他們永遠不知道低下頭來,發現并面對自己的內心,——寫作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因此我敢說,他們至今沒弄明白什么是文學的“虛構”。一旦社會不提供生活事件,他們就什么都不會寫了,也什么都寫不出來了。他們羞辱了散文,也羞辱了我。

四、一個寫作者,無論選擇怎樣的文體,最終都考驗著你天才的創造力、生命力和想象力。詩歌、小說是,散文也是,因此我們是時候要來研究一下散文的虛構。對散文的虛構,我關注并進入思考可謂由來已久。記得起碼是在二三年前,或者更早,我就和一位熱心于當代散文發展的大學老師有過商量,建議他把“散文虛構”從學術理論層面,正式提出來,形成文學概念話題,來促成爭鋒和探討,并檢閱文本,訴諸創作實踐。但這時代,大家都很忙,看似歌舞升平,落實到每個個體,卻內藏生存之艱,終于無果,我深感遺憾。提出并研究散文的虛構,其實還是研究“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問題。這是老話題,是文學的基本教育,但我們沒有多少作家真正認識。很多人寫了文章之后,反復強調它是“真實”的,捶胸頓足,對天發誓,要拿命來賭,非常幼稚可笑。所有文章都是記憶之物,人只有記憶,別無其他。時間稍縱即逝,如風消散,留給人的,是的,唯有記憶,別無其他,這是上帝賦予人類抗拒時間的特異功能。而作為記憶,當你來寫下它的時候,在生活層面,多半已是在“編造”和“說謊”;在文學層面,已經就是在“虛構”了。萬物皆流,無物常住,你無論如何都不能還原和重現“當初”,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這都是常識。

……

那次訪談,沒有談及散文語言,只約定把語言作為一個話題,再進行一次專門的訪談,各種事務和應酬,不了了之了。對此簡單說一點,因為語言也涉及散文的“邊界”。當下我們所面臨的閱讀和寫作有哪些“語言”呢?簡單說來,起碼有六種:中國古典漢語語言、中國現代漢語語言、口語、白話文、翻譯語、網絡語等等。當代作家用什么語言寫作?你所擔負的“語言使命”是什么?說話和語言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區分?如何實現當代作家“語言”的使命?怎樣找到語言的逃逸之路?話題宏大而復雜,但有這么幾點必須明確:一是你用什么話語說話,就用什么話語寫作;二是一代作家有一代作家的使命;第三你是現代漢語作家,你擔負的就是現代漢語“語言”使命,不是別的;最后就是“語言”的實現問題,包括入口、分辨、歸類、進入,還有作為有責任擔當的寫作者的書寫理想、語言清醒和偉大的使命感。這不是常識,因為有很多作家及至很大很大的作家,他們真的未必知道,也不自覺。

個人經驗與時代之思

——讀陳峻峰散文集《個人史》

(李林曉 江磊 鄭州大學文學院)

正如老舍的《茶館》將老裕泰茶館作為折射時代洪流的舞臺,以發生于其中的事件為社會橫截面表現近現代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歷史,陳峻峰的散文力作《個人史》也以作家自己以及如其一樣身處時代長河中的普通人的生命體驗為基底,構建追溯歷史、展現時代變遷的窗口和管窺之洞。在這部散文集里,陳峻峰在“那些逝去的,那些尚存的”中展開城市與鄉土、過去與現在的對比,又在“曾經如此,以后不再”的個人的行旅中生發有關地域歷史文化的探究、聯想和感懷,更在“時代,或時間中”以自我人生經歷為中心結合與這些經歷相關的時代巨變進行面向人性與自我的深思,可以看到,作家自覺地將個人體驗與時代之思深度交融,其作品也因此帶給了讀者深刻的觸動和啟示。

陳峻峰習慣以個體生命體驗作為時代和歷史的縮影進行散文創作,從他的眾多作品中,我們能夠發現其對于“以小見大”“知微見著”的青睞與注重,而這也展現了作家對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自覺把握時代脈搏的責任感。

陳峻峰對自然生態有著細膩的感知與深厚的情感。在《我城市里的三棵銀杏》中,他寫到:“一棵樹就是一條樹立著的河流。樹干是主河道,枝枝杈杈是支流,樹皮交錯的紋路形如流水,從根部到梢頭,就像從源頭到下游……年輪的波紋留下時間清晰的印痕,在樹的內部,代表樹的內心,像大腦溝回,存儲著年景、旱澇、溫濕、聲音、氣味,以及風和人間的故事?!盵陳峻峰:《個人史》,河南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第3頁。]通過對銀杏樹外形的細致描寫與生動比喻,作者引發對三棵銀杏樹生長環境與歷史的深入挖掘。在作家的筆下,三棵如同巨人一般的銀杏關照著渺小的個體生命,又如同歷史長河中不變的坐標一般折射著整座城市的人事變遷,承載著城市的記憶與情感。對于自然,陳峻峰描寫生動、思考深入,這均源于他本人細致的觀察。在作品《在春天里觀察兩只鳥》中,作家精致入微地敘述了兩只鳥在又一年春天到來時,在家門口的樹上觀察舊鳥巢、另選地址建造新巢、在忙碌的往返飛行中一點一滴搭建出一只巨大的、完美的,同時遠離地面和人類危險的鳥巢的全過程。作品在表達對于大自然的深切熱愛的同時,也展現了作家對于傳統文化遺產的繼承發展、人類對自然生態的破壞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時代問題的憂思;而在作品《想念一顆香椿樹》中,作者借由記憶中鄉村老家一顆光棍、瘦削而干枯的香椿樹年年生發嫩枝而年年被采摘光禿的生命歷程的生發聯想,以香椿樹的被摧殘、對痛苦的忍耐、遠離喧囂的孤獨與煢煢孑立等特點,深刻反思人面對苦難時的抗爭以及抗爭的無能為力,同時也表現出對于堅韌樂觀精神的贊美。

鄉土中原是陳峻峰散文書寫的重要對象,也一直是他透視生命底色、關照時代與歷史的軸心。從《我城市里的三棵銀杏》到《想念一棵香椿樹》,從《民諺,那一縷悵然的懷念和作別》到《姥姥的人本主義葬禮》,作家記錄自身的經歷見聞以及各種民間傳統的記錄,明顯展現出對于鄉村文明、鄉土文化的眷戀與守望。作家對中原歷史文化的探索更是通過敘述一段段圍繞特定河流的旅行躍然紙上。在《淮上》一篇中,陳峻峰通過敘述在息縣的游歷過程,將淮河流域相關地區不同時代發生的人和事串聯在一起,起到了很好的以點帶面、以個人經歷引出宏大歷史、體現時代變遷的效果。類似的創作方法在《下陳州》中有著更為典型的體現。作家坐在去往陳州的長途汽車上思緒翻飛,由旅行大巴的便利聯想到時代的變革,進而追溯至對古老中原的慨嘆;由道路兩側迅速退去的鄉間景色,聯想到中原人民對土地和糧食的熱愛;結合自身對陳州有關知識的積累,展開對其歷史變革的介紹。作家在表現出對于陳州歷史文化的懷念眷戀情緒的同時,也以擁抱社會發展進步的熱情,對新時代的陳州進行富有溫情的書寫。不獨如此,在太昊陵燃上的一炷香也引發了作者對整個中華民族源自伏羲的、“具有強大生殖力,生命力,原創力,再生力”的“民族心香”的歷史尋根;而在豫東平原上的“行走”,更引出了作者對中原地區河流與土地、苦難與命運、親情與血緣、以豫劇為代表的河南文藝等命題的探究與述說。顯然,于游歷之處生發文化之思,于鄉土之間漫溯歷史之流,這讓陳峻峰的散文具有了更為深厚的意蘊。

以自己的人生經歷為線索折射近40年中國社會的飛速發展和歷史變遷,并在此基礎上體悟人生哲理,構成了陳峻峰“私人史系列”散文的主要創作方式?!端饺司幼∈贰分械摹拔摇?,對于下午三點一刻就開始遮擋自家房屋采光的在建商住樓產生憤懣,進而以此為因緣開始思考房屋作為“物質實體”和“居住的意識形態”的意義。居住環境是個體生命盛放精神世界的花園,而“我”的這一精神花園隨著時代的變革不斷產生著變化。從20世紀80年代轉業后住在單位分配的招待所里遲遲等不來分房的煎熬,到“毅然決然”、“厚著臉皮把妻兒接來住”,卻終于因此獲得了一套屬于自己的分配房的欣喜;從蝸居在窄小的5號樓里,對未來能夠擁有一座配有裝滿書籍書房的軒敞寬大居所的幻想,到新世紀來臨后真正擁有了一套具有優美人居環境和一流物業管理的小區;從享受著獨屬于家屬樓的那種“日常的甚或卑微的幸福感”,到搬到商業小區后從不適應到逐漸適應,卻被隔壁商住樓影響采光所困擾的現狀……面對這一切,“我”最終選擇了原諒,最終獲得了“大地上詩意的棲居”和“詩意棲居的寬廣大地”。事實上,在作家的筆下,“我”的居住史不僅僅是“我”個人追求更好的居住環境、尋覓生命自由和精神空間的過程,也不僅僅是“我”同命運抗爭與和解的“悟道”,更是許許多多與“我”有著相似經歷的同時代人普遍的生命經驗:被20世紀80年代單位里的“曲隱和名堂”逼迫出的“群氓”與“無賴”;“5號樓”的老、舊、小和人情味;時代巨變到來時帶給人們的陣痛與絕望;商品經濟的無序發展對人們幸福安居空間的再次剝奪等等,都是時代變革的浪潮帶給人們的共同記憶和問題。

毫無疑問,在時代的飛速發展中,陳峻峰從未熄滅自己直面生活的敏銳和勇氣,他懷揣“以天下為己任”的心態進行散文創作,從日常生活的瑣碎中提取常人所不能感知到的細膩情緒,將個體作為開掘主題的橋梁,在創作中表達對自然生態的關注與熱愛、對生態環境破壞等時代問題的憂思、對中原歷史文化的懷想與守望、對時代變遷中普通人生存狀態的觀照,這一切都彰顯了作家對于時代生活的理解力、洞察力和穿透力。

如果說個人體驗與時代之思的融合交匯代表了陳峻峰散文在思想內容方面的特色的話,那么“雅”和“真”則構成了其散文在藝術風貌上的主要特征。閱讀他的散文,當我們聚焦其對于歷史與時代的書寫時,明顯能夠感受到作家的淵博學識以及嚴謹的創作態度,這突出表現為一種學者型的“雅”;而當我們關注其對于歷史與時代中的個體的書寫時,又會被作家對現實生活和世相人心的精準把握所觸動,這更多體現出一種文學性的“真”。

《淮上》是一篇極“雅”的文章。作家以淵博的學識,將淮河源頭上“息縣”“賴子國”等名稱的來歷娓娓道來,繼而開始了對該地域歷史的追溯:1947年劉鄧躍進大別山時淮河的“生死分水”;1958到1988年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發生的各種歷史事件;1988年的思想大解放與息縣因文學風氣之盛的影響而舉辦的詩歌活動;2009年發現的商代獨木舟,等等。而2018年作家們對現時息縣的游歷,又重新引發了作家對曾地處息縣的商代的歷史闡述,作家用青銅器銘文與金文的對比推斷“息”字由來,以《詩經·殷武》和甲骨刻辭等為據對息姓與息族進行研究,利用青銅器的不同與《左傳·隱公十一年》等內容推理息國的存滅及息縣的建立。不僅如此,在其后關于息夫人的故事里,作者更是直接引用《左傳》《史記》《系年》等古代典籍,并加以悉心分析與猜測。這種嚴謹的學者型創作態度,使得陳峻峰散文在表達對于中原歷史文化的深情和喟嘆的同時,又具備了很強的邏輯性和可信度,進而產生了一種從學理意義進行探索的雅趣。

陳峻峰的散文文字具有一種貼近生活的真實感和煙火氣。比如在《下陳州》一文的最后幾段,作者在敘述吃早點這件日常小事時,通過細致描摹早餐店中的各種動作、言辭、氣息和聲音,生動細膩地展現了一幅極具人間煙火氣、充溢著日常嘈雜與喧鬧的世俗生活畫卷,極具真實感和渲染力,使得讀者那些與作者相似的生活記憶和感動不免涌上心間;而在《私人理發史》中,作家寫到,“忘了是哪一年哪一天,我去她那里理發,似乎還哼著一首抒情歌曲,以配合理發的心情,不是鄧麗君的《甜蜜蜜》,就是電視劇《渴望》的主題曲:悠悠歲月,欲說當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難取舍……沒唱完呢,我卡在了那里,我發現,‘曉紅理發店消失不見了,店門緊閉,門上貼著廣告:房屋出租。后面是一個電話號碼?!盵陳峻峰:《個人史》,河南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第177頁。]這些富有真實生活細節的描寫,展現了本懷揣著好心情的作家因突然的打擊墜入低谷的狀態,也讓讀者隨著一個“卡”字對“我”的驚訝與落寞感同身受。

在人物語言方面,陳峻峰的“真”更顯功力?!镀缏贰芬晃闹?,胖子的細膩與勇敢、朱子的執拗與情懷、丫頭的機敏與聰慧等,都以極具個人特色的語言呈現出來。比如,“平子叔叔,你們講當年的革命就是這樣的嗎?”“丫頭說,爸,我長大了,也當老支書”“丫頭說典型的家長制,跟俺爸樣”[陳峻峰:《個人史》,河南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第149、157、159頁。 ]等富有現場感的話語,讓一個活潑聰明的小女孩形象躍然紙上;《私人理發史》中則細致描述了第一個理發店的理發師曉紅和“我”的談話內容,比如“文化街的那棵老銀杏樹結果了哎”“農村的田地又分到戶了”“張伯,就那個樂呵呵的一頭白發的胖老頭,前個夜里死了,他還說再來時就染一頭黑發年輕年輕哩……”[陳峻峰:《個人史》,河南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第176頁。],等等。這一連串瑣碎的家常話,不僅真實還原了“我”在理發時與理發師交談的融洽氛圍,也讓時間流逝熔鑄于這日?,嵥榈难哉勚?,二者共同構筑起極具生活實感的回憶時空。

更為重要的是,在陳峻峰的散文創作中,“雅”與“真”得到了較好的融合。在《私人飲酒史》中,作家從對“飲”與“喝”兩個字哪個做題目更為合適的糾結,展開對這兩個字甲骨文原意的探索,進而拓展到兩個字外延意義的細致區分,引經據典又貫通歷史。在介紹從古至今花樣翻新的喝酒規則時,作者更是以考古發現的酒令籌為例,細致地介紹了行酒令的規則,并對其他各種飲酒游戲的歷史進行了回顧、對與之相關的現今社會的浮躁進行了反思。顯然,這篇散文在歷史溯源、文化反思的基礎上展開個人思考、哲理體悟,處處彰顯著一種不加掩飾的真情流露以及深入時代生活肌理的現實剖析。文章寫到,“到處充滿了欲望和誘惑,既無法對應過去,也不能預期未來……丟棄了,我還是我嗎?今天才知,那叫存在感,而非價值觀。那就喝酒,喝酒,喝酒,喝到瘋狂的程度。那已不是單單喝酒了,它包括了我們和時代不確定的精神迷茫和內心困擾?!盵陳峻峰:《個人史》,河南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第223頁。 ]作家以排列奔騰的語句營造出一種迷茫而狂亂的氛圍,生動地展示出體制內知識分子面對時代極速變化時的某種心理狀態和生活狀態。而通過“杯沿發出細瓷的聲響,杯中漾出酒花的絲紋,想起杯底曾經陡起的風暴,以及醉眼里傳說的英雄美人,春花秋月,會心一笑,什么話都不用說了”[陳峻峰:《個人史》,河南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第232頁。 ]這段文字,作家更是以一種細膩真實又帶有文人雅趣的筆調寫出了對有著“純粹感情的酒”的感動和體悟。

總之,陳峻峰的散文創作以“雅”和“真”互作補充,互為表里,在真實的書寫中不乏文人雅趣,在嚴謹的剖析中又極具現實感,其作品也因此得以帶給讀者更富沖擊力的生命實感和心靈觸動。

需要強調,語言也構成了陳峻峰散文的獨特辨識度,作家善于合理運用濃淡結合的散文語言傳達不同的氛圍、情緒和主題。

陳峻峰語言的濃是細膩鋪陳的。比如在《大地母親,我們沒有別的比喻》中,作家寫下了這樣的文字:“它用云彩、雨水、風暴、雷電,表達憂愁和傷感,喜悅和激動,安詳和慈悲,激憤和狂怒;它會平靜得像時間和化石一樣緩慢和古老,也會山呼海嘯翻天覆地情緒倏然失控,電光石火的瞬間啟示肉體虛妄歲月如歌滄海桑田?!盵陳峻峰:《個人史》,河南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第11頁。 ]繁復細致的語言羅列,無疑讓作品涌現出一種嚴密而奔騰的力量,陳峻峰也正是以這種源自心靈的、濃郁而自然的語言,將大地母親的力量書寫得生機勃勃,雄渾而闊大。不僅如此,這段文字在以鋪陳和排比營造氛圍與氣勢的同時,也彰顯了作家對于大地的深厚情感,以及對于大地遭到破壞、其血肉被時代和人類的欲望蠶食的憤懣。

陳峻峰語言的濃又是辛辣徹骨的。上述這種彰顯作家對于自然生態的深厚情感,同時又具有著力量和氣勢的語言,在《淮上》這篇文章中也有充分體現。比如,作家描寫了曾經清水碧澄、山野蔥蘢的濮公山因其蘊含的灰巖礦被無序開采,如今到處是可怖礦坑的悲壯殘破情形。但是,作家在此處并非是以一種綿密的鋪陳來表達情感,而是以一種直指人心的辛辣和直白抒發自己的憤怒和痛惜:“經過一座座如木乃伊的石灰窯,登上尚存的半邊危山,俯瞰礦坑湖,感慨萬端,無言以對,想想那炸山炮聲,天崩地裂,心流血,石頭碎成齏粉,罪惡之火燒出白灰,更像是燒出人類自己的骨灰?!盵陳峻峰:《個人史》,河南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第73頁。 ]在對于礦坑湖觸目驚心現狀的描摹以及對濮公山過往悲慘遭遇的聯想中,直抒胸臆的悲切從作家筆下噴涌而出,無疑具備一種直擊人心的穿透力。

陳峻峰語言的濃更具有一種豪氣和詩意。這種濃郁又富有詩性的語言,在《私人飲酒史》中體現得最為突出。比如在描寫飲酒達到高潮,對酌拼殺二人的情形與心態時,作家描摹日常生活場景的文字卻具有一種豪氣:“于是兩人凌絕頂而眾山小,飄飄忽遺世而獨立,羽化而登仙,不愧于人,不畏于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那一大碗酒端將起來,揚起脖子,一飲而盡。這一場酒就達到了高潮,讓人蕩氣回腸?!盵陳峻峰:《個人史》,河南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第221頁。]在這一端一飲之間,作家將日常生活中的對飲場面,轉化為詩意化的動作,并讓其成為連綴外部世界與作者主觀情感的精神橋梁,從而使那番豪氣與醉意通過語言文字撲面而來,不僅能夠為讀者帶來一種審美沖擊,而且也讓作品具有了一種詩性氛圍。

除了上述這種噴薄、濃郁的語言外,陳峻峰還有一些作品中的語言更多體現為貌似輕描淡寫,但卻意味悠遠的“平淡”。這種淡首先表現為一種“滲著涼意的悲壯”。在《時代,或時間中的》這篇文章中,在談到“我”的父親“林”在漫長而絕望的等待后,終于獲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因搶救傷員而壯烈犧牲的女護士的消息時,作家這樣寫道:“是以女護士長父母口氣回的一封信,信上說,他們已接到組織上關于女兒犧牲的消息,遺物已有專人送達,女兒長眠于朝鮮……”[陳峻峰:《個人史》,河南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第267頁。 ]寥寥數語,卻浸透著無限的遺憾與傷感,省略的留白中傳達出一種自然抒發的悲情。而在講述戰爭中負傷殘疾的“林”堅持每半年一定要自己去領取那微薄的撫恤金的情形時,作品更有一種不動聲色卻猶如鈍刀扎肉般的痛楚:“他把那很少的一點兒錢領取后,親手簽過自己的名字,把錢莊嚴地裝進左邊靠近心臟的衣袋,用手按按,然后抬起他隱隱疼痛的傷殘的腿朝大門外走去?!盵陳峻峰:《個人史》,河南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第268頁。]短短幾行字,僅僅只是簡單的動作描寫,卻渲染出一種莊嚴肅穆、神圣而悲壯的氛圍,同時也告誡著世人,那些幾乎被遺忘在歷史喧囂中的民族英雄不能被遺忘,也不該被遺忘。

陳峻峰散文中的淡還具有一種在平鋪直敘中蘊含深厚情感、人生慨嘆與生活哲理的獨特魅力。比如,在《誰將給予精神的彌補和安慰》一章的結尾處,作家講述母親“蘭”的抑郁原因,在平淡鋪寫的語言中明顯蘊含著對母親的深刻理解和對過往農村社會的精準洞察與剖析:“她只能咬緊牙關站著,不能倒下。在那個貧窮時代,軟弱可欺,眼淚廉價,同情不值一分錢?!盵陳峻峰:《個人史》,河南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第290頁。 ]在作家看來,當農民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頗需要一些膽色、血性和謀略的,它們與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結合在一起,才能讓一個農戶在鄉村中穩穩立足,保持住自己的一份基業,并且具有延續血脈的希望。鄉村生活和歲月靜好實在沒有太大的關系,反而更像是殘酷的血肉磨坊,若沒有硬骨頭撐著,很快就會被時光消磨成了無聲的粉塵。陳峻峰以寥寥數語點出了母親一生的辛勞及其在鄉村社會面臨的巨大壓力,以母親的經歷作為一扇觀察整個中國傳統鄉村社會的窗口,不僅表達了對母親辛勞一生的深刻感激、關懷、憐惜與贊揚,而且也展現了其對于鄉村的理性總結??傊?,通過對這些不同風味語言的嫻熟運用,使陳峻峰的散文既具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陌蹴鐪喓竦牧α?,又具有“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的靜水流深的韻味,為其散文創作增添了獨具特色的語言魅力。

縱觀陳峻峰的散文創作,作者通過對民族歷史和鄉土文化的考察與分析展現了學者型的“雅”,同時又通過對極富地域特色的人物語言的運用以及對現實生活和世態人心細致入微的把握展現了富有文學性的“真”。更為可貴的是,這些有關時代的感悟與思索、有關文化的懷舊與更新、有關個人生命的憂思與歡欣以及文學表達的真實與煙火氣,被作家抑或看似瑣碎平淡卻蘊含真意、或豪氣萬丈又直抒濃情的語言風格出之,從而以一種濃淡交織的特色展現出作家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及深邃洞察,這也讓他的散文蘊含了更為豐富的意味。我們看到,作家用文人詩心觀察世界、體悟人生、觀照時代與歷史,構建出自己的《個人史》,更以其“個人史”給予讀者深遠的啟發與思考。顯然,這種散文寫作值得進一步拓展深化,也讓我們對陳峻峰的創作充滿期待。

附錄:陳峻峰散文創作年表

一、發表

1.《路眼兒》,《河南日報》1988年12月14日

2.《缺撼》,《人民日報》1989年8月7日

3.《行走與言說》(二題),《莽原》2009年3期

4.《楚·永遠的黃歇》,2009年陜西人民出版社收錄

5.《一條河流和她的敘述方式》,《清明》2009年9期

6.《一條河流和我生活的城市》(二題),《散文·海外版》2010年5期

7.《我是一只逃跑的畫眉鳥》,《牡丹》2011年10期

8.《閩南記事》,《中國作家》2013年4期

9.《大地母親,我沒有別的比喻》《我城市的三棵銀杏》,《散文》2016年5期

10.《宋城九帖》,《散文》2017年7期

11.《私人理發史》,《天涯》2017年5期

12《私人飲酒史》,《天涯》2018年第4期

13.《私人居住史》,《清明》2018年第4期

14.《時代,或時間中的》,《莽原》2018年第4期

15.《下陳州》,《中國作家》2018年第10期

16.《忽略》《散文》2019年第3期

17.《義門陳:烏托邦中國敘事》,《作品》2023年11期

18.《在異地起早》,《散文》2024年1期

二、出版

1.散文集《流逝》(2002年)中國青年出版社

2.散文集《文字的性情》(2006年)海風出版社

3.長篇散文《鐵血戰國:激蕩時代的性情人物》(2007年)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4.長篇散文《大戰國:巔峰之決》(2008年)臺灣知本家出版社

5.長篇散文《大戰國:祖龍天下》(2009年)臺灣知本家出版社

6.長篇散文《尋根問祖:華夏文明起源的詩意遙想》(2009年)華文出版社

7.散文集《在春天里觀察兩只鳥》(2010年)吉林人民出版社

8.長篇散文《三炷香:歷史行色與他鄉敘事》(2011年)新華出版社

9.散文集《個人史》(2022年)河南文藝出版社

10.長篇散文《淮上故鄉》(2022年)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責任編輯 時鳳俠

猜你喜歡
散文作家
作家的畫
作家的畫
作家的畫
作家談寫作
作家現在時·智啊威
散文五章
散文兩篇
散文兩章
紙上的故土難離——雍措散文論
生與死的尊嚴(散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