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話重提:從沙龍攝影到“美”的濫用

2024-05-09 19:41林路
攝影之友 2024年5期
關鍵詞:畫意攝影者攝影藝術

從 19 世紀皇家攝影學會的成立,到沙龍攝影的盛行,攝影不僅記錄了歷史,更成為藝術表達的重要媒介。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美”的追求似乎逐漸走向濫用,我們不禁要問:攝影的本質何在?讓我們一同回望那些歷久彌新的經典時刻,探尋攝影藝術的真正價值。

專欄作者Columnist

林路 攝影媒體人

上海師范大學攝影專業教授、攝影專業碩士生導師,上海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翻譯家協會會員,藝術策展人。

在中國攝影界有一些話題,“歷久彌新”——從沙龍攝影到“美”的濫用!

先說說沙龍攝影——以提倡攝影藝術及科學為宗旨的皇家攝影學會創立于 1853年,當時的英女皇維多利亞是主要的贊助者。一群愛好攝影者加上富有的贊助者,這樣的團體基本上就是藝術沙龍在攝影圈的翻版,各種攝影協會因此會在有意無意間與沙龍這個名詞產生聯想。于是沙龍與攝影這兩個名詞的結合成為早期攝影者提倡攝影藝術活動的產物。沙龍攝影發明之初的攝影者可粗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以攝影盈利者,也就是所謂的專業攝影者,另外就是純粹將之視為休閑的愛好者。推動著攝影活動的這群業余攝影者通常屬于社會中上階層,除了投資器材設備之外,也將志趣相投者集合在一起研討各種攝影相關知識,從而成為現代各種攝影協會或俱樂部的起源。然而在一般人的心中,攝影是一種介于科學與工藝之間的事物。當 19世紀末歐洲的攝影界再度興起一股提倡攝影藝術的風潮時,1891 年維也納的業余攝影協會舉辦了一個大規模的攝影展。由 11位畫家及雕塑家所組成的評審團在 4000多件作品中挑出 600 件畫意風格的攝影作品參展,這個史無前例的舉動雖然引起許多攝影界人士的批評,但是在提升攝影藝術價值上有很大的象征意義。特別是當時的攝影家是向繪畫學習的,所以他們的作品受到畫家的賞識。從此,畫意風格的攝影一直是歐洲地方影展和國際影展的主要傾向,延續了許多年,對攝影的普及和取得藝術地位起了推動作用。人們因此也將攝影中的這種風格,稱之為沙龍攝影。1893 年,英國的攝影團體“連環會”在倫敦著名的達德利畫廊舉辦了一系列稱為“攝影沙龍”的展覽,“沙龍攝影”這個名詞從此在歐美各地被普遍使用,從而成為一種追求美學價值為主的攝影形式。

沙龍攝影活動在歐美盛行之際,被攝影者視為藝術典范的學院派風格其實已經沒落,甚至連印象派也被表現主義及更前衛的風格取代。繪畫派攝影所衍生的沙龍攝影風潮在 20 世紀初得到廣大的回響后,大部分的協會攝影者十分安逸地停留在以追求美感為主的攝影創作上。憑借相機精確捕捉影像的能力以及感光材料的不斷進步,攝影者即使沒有受過美術訓練也能創作出有繪畫質感的影像。對于將攝影視為一種嗜好的大部分攝影協會的成員而言,在正當的休閑活動中又能得到一些藝術創作的成就感,這樣就使攝影中的畫意色彩得到了廣泛的普及。

所以,談論沙龍攝影,也就不得不提及畫意攝影。前者主要是指延伸到評選和運作方式所構成的攝影方式,后者則主要是指攝影中的一種流派或風格。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沙龍攝影的主要表現手法就是畫意的,它的起源本身也是一個像繪畫學習的過程。但是畫意攝影則有著更為廣泛的含義,它作為一種藝術運動和風格樣式,遠比沙龍攝影有著更為廣泛的影響和發展的空間。同時在表現手法和創作方式上,也經歷了更為復雜多變的發展歷程,一直延續到今天。

當然,不管是沙龍攝影還是畫意攝影,都和唯美主義有著歷史的淵源。唯美主義是 19 世紀歐洲興起的一個重要藝術流派,而攝影成長階段正是唯美主義思潮盛行的時期,攝影受其影響也就很正常。唯美主義在藝術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這個運動是為了反對當時功利主義的社會哲學以及工業時代的丑惡和市儈作風而開始的。唯美主義主張藝術只為本身美而存在,以追求美為最高目的,它注重的是形式美,不太關注內容和題材所傳達的信息,無論什么題材,只要表現了美就達到了目的。正如在攝影中所追求的光影形色,只要技術精到,就具有了審美價值,起到了賞心悅目的作用。法國哲學宏 V·庫克提出的“為藝術而藝術”被唯美主義者用作最強烈的口號,自然也滲透到了畫意和沙龍攝影的深處。

然而,沙龍攝影的唯美,究竟具有多大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唯美是否就是攝影的最高境界?也許,許多人是這樣認為的——拍攝者將照相機作為一種瞬間即可靈活操控的工具,隨心所欲地留下世界“美”的痕跡,比如“大美中國”之類的影像之“浩浩蕩蕩”,就是這樣輕而易舉地“制造”出來的。這樣一種表面化的、不加大腦思考的“通俗攝影”宣傳,對于提升國民的自信心,自然是功不可沒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問題是,非有那么多執迷不悟者,硬是將這樣一種淺顯的“美”上升到當代攝影的高度,認為這是攝影藝術的唯一正途,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碰上一片云海按下快門就以為是自己的創造,看到一抹光影就夸夸其談說是別人都看不見的……久而久之,攝影就淪為攝影界文人騷客的遮羞布,轉而又成了藝術家的“桂冠”!

這時候攝影的本體語言,表面上看也似乎和審美關系糾纏在一起——從攝影模仿繪畫為了求其生存之道開始,到后來盲目地認為攝影就是可以超越繪畫達到理想的境界,你無法想象(尤其是在中國攝影界)攝影一旦離開了傳統的、簡單的唯美,還有什么可以生存的空間。所以顧錚才說:他們更多的是將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的文人情趣直接延伸到了印相紙上,對攝影的本質與語言探索并無自覺的追求。曉風殘月、良辰美景,仍然是中國的沙龍攝影們最為集中的主題。

其實想想也是,攝影家不是有“按快門的畫家”一說 ?然而靜下心來思考,畫家完成一幅畫,少說也得賠上幾年十幾年的基本功,而且一旦完成,無可仿制。攝影人簡單化去完成一幅作品,只需三分鐘學一下基本的操作技術(有時候相機的自動化功能讓你連學習操作的余地都沒有),就可以按下快門完成“創作”——更何況一大幫子人在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時間面對同一個方向按下快門,“創作”的所有權究竟歸誰——攝影界早有官司在先。這也難免攝影作品至今賣不到繪畫的價格,就是被這樣一批自以為是的“攝影家”搞亂的。那種將攝影的光影構圖語言淺顯地作為教科書販賣的“大師們”卻也總不見“功成身退”的時候,這樣的攝影何以“當代”?

自從希臘人發明了美的概念,就一直將其作為理想的追求。然而就在人們對美的定義還在爭論不休的時候,現代藝術就開始了對美的顛覆。巴內特·紐曼在20世紀50年代就直言不諱地聲稱:美“一直是歐洲藝術和歐洲美學哲學中的怪物”。接下來無數藝術家開始擺脫歐洲文化的重負,不再受美的探索的干擾,也不受對最佳品質的崇拜的干擾。這就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哲學教授、《國家》雜志藝術評論人阿瑟·C.丹托(Arthur Danto)在他的《美的濫用》一書中給我們帶來的最大啟示——尤其對于中國攝影界唯美主義風潮泛濫的現實,亮出了一把鋒利無比的解剖刀。

《藝術的終結》阿瑟·C.丹托(Arthur Danto)

《美的濫用》阿瑟·C.丹托(Arthur Danto)

丹托也是在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面臨這樣的一個困惑:“藝術家可以真正地做任何事情,似乎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边@讓丹托很苦惱。接下來他想清楚了:“我們已經真正進入了一個多元主義的時期。不存在一種正確的創作藝術的方式?!庇谑?,他在書的中文版序中告訴中國讀者:中國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并沒有“經歷現在的藝術世界演變過來的那段歷史”,但是沒有關系。盡管,“中國藝術,特別是中國畫曾經遵循非常顯著的傳統道路。多元主義意味著人們可以仍然是傳統藝術家,但只是作為一種選擇”。因為除了美以外,還有真與善的價值。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藝術中的真可能比美更重要。它之所以更重要,是因為意義重要”。這真的是一針見血,說出了美的濫用的根源。尤其是“今天的藝術批評更關注這些意義是否同時具有真實性,而不是關注傳統的視覺愉悅的觀照”。其實藝術事實上就是關于“經驗”了藝術的那些人,“它也有關我們是誰、我們如何生活”。失去了個性化而且無關現實意義的千篇一律的模仿,不僅不是藝術,而且是有害生活的。

丹托的論述引經據典,博大精深,也侃侃而談,不失溫文爾雅的風度。其中不少內容涉及對現代攝影的評述,很有獨到的見地。比如,丹托提到了羅伯特·梅普爾索普,認為“ 他新的目標就是在藝術與色情的邊緣上狎嬉”。因此,“他的成就是矛盾的——所表現的使人們有時候幾乎不可能忍受攝影中有如此美麗的東西,同時人們又幾乎無法不讓眼睛不去看它們。他對美的沉迷是和他沉迷于性的特別表現方法一樣的,他的整體目標就是把這些充滿差異的沉迷融合在一起”。似乎在他之前沒有一位攝影評論家做出過如此深刻的分析。又比如他對人們熟悉的巴西攝影家塞巴斯蒂奧·薩爾加多的批評,在中國攝影界盡管也有人早已意識到,但是始終沒有被放在重要的話題上來討論。丹托認為:“塞巴斯蒂奧·薩爾加多拍攝的苦難的人類的攝影是美的,正如他的作品一貫地表現了這種人類苦難。但我們是否有權利以美的方式表現那種苦難呢?……它們的美不是與它們的內容唱反調嗎?”所以丹托得出這樣的結論:“美并不總是正確的?!?/p>

王春辰在《美的濫用》譯后記中寫道:“沒有美學之前,有哲學,哲學沒有將藝術據為己有,甚至有點排斥;而有了美學之后,美學試圖將藝術的闡釋權據為私產,對藝術進行了長達兩個世紀的霸權,將所謂的‘美的繩索套在藝術上,制約著人們對藝術的認識和創作?!币虼酥钡浇裉?,“眾多美學研究與美學教材陷于這個單一概念的仍然不在少數”——如今中國的攝影教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正如王春辰所說:“……當代藝術不是那種世人在慣性中所理解的藝術,更不是那種趨附風雅的藝術;……”

的確,當代攝影作為藝術的傳媒工具,在現代社會中已經普及到每一個層面,同時也引發過關于攝影美的討論。尤其是作為唯美主義的沙龍風格,一度成為中國攝影界的一道風景,或砭或揚,莫衷一是。但是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唯美”是一種境界,一種很高的境界,一種難以達到的境界。從層次上說,中國攝影一以貫之的“唯美”攝影空間對于推動全民族的攝影創作熱情來說,無疑是利大于弊的。但是應該引起我們重視的是,當今中國攝影界缺乏思想深度的唯美的軌跡,導向的不是攝影的高層次,而是淺層次的無意識徘徊,結果反而距離“難以達到的境界”更遠,甚至是南轅北轍。

美是一個永恒的命題,藝術家對美的追求也是順理成章。自從攝影術誕生之后,尾隨著畫家步履姍姍來遲的攝影家自然也將美作為終極的追求目標。然而對于美的定義,在整個美學史上莫衷一是。比如有美的“主客觀統一論”、美的“純客觀論”以及美就是“人化的自然”等等不同的觀點。其實柏拉圖早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就已強調把握美的本質的困難,因而不得不引用一句古諺:“美是難的?!鄙踔猎诋敶缹W領域,“美是可疑的”“美的泛濫”也已經成為一種警示。

由此,舊話重提,依舊是對中國攝影當下狀態深深的憂慮……

猜你喜歡
畫意攝影者攝影藝術
冬日黃昏
燕山大學
燕山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那些詩情,那些畫意
第26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入選名單
第26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福建入選作品
論攝影藝術
衣情畫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