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展手記

2024-05-09 19:41甘瑩瑩
攝影之友 2024年5期
關鍵詞:阿爾勒終南山集美

正是這些不眠之夜,為我在北京三影堂即將舉辦的“燃燒之路”展覽注入了生命。作為一名從攝影師到多媒介藝術家,再到獨立策展人的創作者,我學會了接受挑戰、解決問題,并從中獲得了質的成長。每一次展覽都是一個飛躍的機會,而我的 5D 視角正逐漸成形。

專欄作者Columnist

甘瑩瑩 策展人

生于廣西,工作、生活于朱家角,獲得英國創意藝術大學(UCA)攝影碩士學位。藝術家、策展人、撰稿人。

《南山回響》展覽海報

《南山回響》現場照片

寫這篇文章的現在,已經是 3D 建模軟件在這個短暫的夜晚的第 10 次跳 bug,我早就沒了脾氣——在為“燃燒之路”在北京三影堂的落地展覽加班。記得上一個展覽在最趕著出展陳設計圖的時候,這個軟件一天可能會跳 100 次吧。學會接受,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可能是我在這個展覽里得到的最大的收獲。從一個攝影師到多媒介藝術家,再到獨立策展人,然后獲獎,我的視角也從 2D 變成 3D 再變成 5D。每一次辦展覽都是一次抓緊機會產生質的飛躍的過程。

策展的種子在 6 年前就已經埋下了。2018 年我參加了終南山藝術駐留計劃·冬,由武強組織,彭祥杰主持,超清禪師作為駐地嘉賓,加上我一共 7 位駐地藝術家,基本上都是女性影像創作者。主辦方希望從中找一位作為“團長”,負責與各方進行協調溝通并運營、編輯公眾號,如此重大的決定,大家竟然是用擲骰子來選擇,最后還輪到了我頭上??紤]到我當時除了創作之外確實時間比較多,就欣然應允。沒想到這個“團長”干下來,激發了我的各種潛能,無論是跟主辦方、嘉賓、藝術家溝通,活躍氣氛,還是策劃駐地運營內容,撰寫攝影文章——既與駐地藝術家周仰合寫了《面對現實,攝影能做什么》這樣具有學術思考的文章,也做了關于攝影器材、攝影書的推薦以及攝影師如何賺錢等攝影社群非常關心的問題的討論。后來駐地結束,大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主辦方提出要在西安的原美術館做一次駐地總結展覽,由于前期我所做的工作與策展人別無二異,大家一致推選我為展覽的策展人。就這樣,從來沒有任何展覽策劃、空間設計、展覽撰稿經驗的我,就憑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上了,當時一個人自學并設計了展覽的海報、展冊(很可惜最后沒有打印出來),與大家溝通展覽方案,又根據大家都拍攝了“終南山”的主題,將展覽命名為“南山回響”。為了設計一份集體的海報,我邀請每位藝術家一起拍攝了自己的下巴(也是一個非常有女性特征的位置),再層層疊疊地拼貼在一起,像起伏的山巒,每一座山頭上標明對應參展藝術家的姓名,這件作品也成了我們的集體創作,起名叫《仰起頭顱》。記得當時設計展陳的時候真的是怎么大膽怎么來,藝術家吳夢媛的一件作品誤報了尺寸,本來她希望是與墻同高,結果打印出來比墻還長了一大截,與其重新打印,我說不如把它拖到地上吧,剛好照片里的她蜷縮起來,墻角剛好給她的身體提供了一個安穩的角度;我的作品《魄》是 UV 打印在菲林片山的,我用魚線拽著照片的四周,像蜘蛛網一樣掛在天花板和地面上拉扯,遠看就像半空中漂浮的面孔,但是這個展陳真的太費人工了,最后是大家與我一起布展到凌晨才回去。這次來了很多西安本地的攝影師,對我們的展陳感到很驚奇,“原來攝影作品還可以這樣展示”,這讓當時的我很驕傲,現在回想起來,雖然鼓勵成分更多,但我依然能感受到認可和支持。更讓我感激的是,這一次駐地,我主動承擔的額外工作,給我帶來了長遠效應——因為撰寫公眾號,我的寫作能力被更多的攝影雜志、機構和媒體發掘,被邀撰寫專欄,而藝術家和普通觀眾也更喜歡我平易近人的文風,希望看到我在文字上對展覽的解讀或撰寫策展前言?,F在回想,能夠走上策展人的道路,是不是要感謝那一顆神奇的骰子?

整理好“南山回響”的策展資料之后,2018 年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中國律動”單元開始招募展覽,藝術家和老師們紛紛給我轉發并鼓勵我投遞,確實,現在回看,2018 年,終南山藝術駐留計劃·冬是國內唯一一個招募女性影像創作者的駐地,它既自帶有“女性”的話題標簽,也帶著“攝影”這個在當代藝術范疇里頗受爭議且始終邊緣的媒介,尤其獨一和特殊。在截止日期之前,有一位駐地藝術家突然深陷抑郁,駐地作品沒有進展,我曾經也有這樣的經驗,抱著將心比心的態度,用最溫和的辦法鼓勵她創作,然后看著她一天天好起來,并開始行動,最后在截止日期之前給我發來了 4 個完整的視頻創作,我感覺真的很有成就感!那位藝術家很感激我,同時我也很感激她,是因為她沒有放棄,才促成了我們展覽的完整。其實這樣的事情后來發生過不止一次,在不同的參展藝術家身上,并不是每一位藝術家都能夠在鼓勵之下就能恢復創作,它與一個人所處的人生階段,對創作的熱愛,對人生方向的肯定,對朋友和環境的信任等都有關系。很快,我們就收到了好消息,我們的展覽從眾多方案中突出重圍,入選了,而且最終入選的只有兩個展覽,我們是其中一個!我當時還很不可置信地回復主辦方郵件,“請問你們確定嗎?除了‘南山回響,我沒有任何策展經驗,我也不是科班出身的策展人或者藝評人?!闭f是問別人確不確定,其實也是自己心里面沒有底。當時攝影季的藝術總監,也就是兩位著名策展人黎靜和零零回復說,“瑩瑩,我們認為你的展覽方案非常好,我們相信你會成為一位非常專業的策展人,恭喜你入選!”并正式發來一份邀請我擔任“中國律動”單元策展人的郵件,并通知包括我在內的 5位攝影師都入圍了集美·阿爾勒女性攝影師獎。

我立刻把這個好消息分享給駐地的藝術家們,大家緊緊擁抱在一起——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初出茅廬的攝影師,名不見經傳,甚至好幾位都是“野生”的——沒有科班學習過攝影的經驗,我更是一位“野生”策展人,可以入選集美·阿爾勒這樣一個享譽國內的大攝影節并入圍獎項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多大的鼓勵和肯定??!雖然是以“南山回響”的藝術家陣營入圍了攝影季,但我還是想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畢竟在西安的展覽是在一個大家都了解我們是一個駐地且創作是與“終南山”有關的語境下,既然我們走上了更廣闊的舞臺,那么展覽的概念要更具有深度和啟發性,我把“山”的概念轉換成了“起伏”,由具象變成抽象之后,它也就多了很多可解讀的方向。翻到以前的策展筆記,我為這個概念做了一些解構和聯想:

“山巒是地表的起伏,情緒是多巴胺的起伏,呼吸是人體的起伏,表情是臉孔的起伏,興衰是歷史的起伏,波紋是海的起伏,聲音在空氣中起伏,年齡是生命的起伏,運氣是概率的起伏,陰陽乃起伏,善與惡是一念之起伏……

從微觀上看,起伏是一個波谷到波峰,從低谷到高潮……從宏觀上看,起伏是一種恒長的不穩定狀態,即最穩定的狀態,平靜的海面由最細小的起伏組成,穩定的生命由心臟的每一次起伏組成。

起伏是一個動態,告訴你某些看似平靜的狀態下其實有生命力的存在。

起伏是掙脫束縛,例如嫩芽的起伏,是擺脫地心引力的束縛。

起伏是跨越重重困難,一種周而復始的狀態。

起伏帶來了生命力?!?/p>

根據新的概念,我重新挑選了每位藝術家的作品,讓作品源于山而又不局限于山,并提出了新的問題——如何在無趣的日常中發現有趣的起伏,“變化”與“不同”是如何體現的?如何展現在觀者面前?影像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在提出了這些問題后,再去梳理每一個藝術家的作品便清晰了很多。在展陳設計中,集美·阿爾勒給予了極大的自由,我在當時將近 300 平方米的空間中隔出了7 個大小不一起伏的“小山頭”,對應七位藝術家的作品。在開幕的當日,我用中英雙語向包括法領館大使夫婦在內的近百位嘉賓和觀眾介紹了整個藝術展的作品,對于一個在一年前還害怕當眾演講的我來說,算是又開拓了一個新的能力。不管怎么樣,這一次參加集美·阿爾勒,算是給我們參加終南山藝術駐留計劃·冬的七位女攝影師在業內一個完美的集體亮相,我記得當時的評委、著名藝術家姜杰對我們說,藝術家抱團取暖很重要,我們七個人作為一個團體去呈現,更容易引人注目,我們應該要繼續這樣團結下去。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我開始更加關注藝術家社群的生態,比起單打獨斗,我開始更喜歡與不同的藝術家、創意人士進行合作。

回想起這些策展經驗的時候,我很感慨這些年一直很幸運,有這么多的機會、資源可以支持我這個“野生”的策展人從零開始實驗性地做項目,而且同行的藝術家合作起來也非常順利,大家對彼此的作品和方案都盡全力地去理解和支持,大大節約了溝通成本。我也在這樣的回顧中找到了自己的初心,那就是在面對任何困難和挑戰的時候,都抱著必勝的心態大膽往前沖,整個宇宙都會來幫助你!

“起伏”現場照片

這次參加集美·阿爾勒還有一個很重大的收獲,那就是結識了同為藝術家、策展人,還一起入圍了女性攝影師獎的周一辰,我們倆的作品都是與行為藝術相關,后來發現我們除此之外都還熱衷于搭建藝術小組,一辰長期在國外,所以她搭建了一個線上藝術家小組 MIA Collective,經常會發布一些主題性的話題招募藝術家創作。我長期在朱家角,這里有一個自發的藝術社群,我所隸屬的“不急宇宙”藝術小組就是致力于研究郊區藝術家生態的組織。在這些機緣巧合之下,我們默默地保持著聯系。從這一次策展經歷開始,我便常常陷入一種時間分配與身份問題的困境,我到底是藝術家還是策展人?顯然,作為獨立策展人,在沒有任何機構策展經驗,沒有團隊協作的情況下要完成一個大的策展項目,等于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學習、積累,是要消耗巨大的精力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獨立的藝術創作就尤為艱難。所以后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盡管一直都有人找我做策展項目,但我依然只把它當成一個干完一單就是一單的任務,而非持續投入的事業。除了策展,我還作為項目總監和藝術總監,與不同的主辦方合作,開展過兩次女性藝術駐地項目,作為終南山藝術駐留計劃·冬的延展。

其中一次,是 2021 年,是與正榮基金會合作的福州中山社區“冶山藝術駐留”項目,當時我負責為項目建立框架、招募藝術家、策劃活動和邀請嘉賓。為了讓整個駐地生動有趣一些,我想找一位跨界的藝術家一起辦一個集體創作的工作坊,這時候我就想到了周一辰,她二話不說就來了。通過這一次工作坊的合作,我們倆意識到藝術家之間的合作除了在作品上,也可以在策劃活動上充滿創意,而最終藝術家參與工作坊創作的作品完全可以做一本有趣的藝術書。

這次合作后,我們就一直在網上偶爾互相問候,保持聯系——因為她在北京,我在上海,我們平時的交流都保持在線上。我們也常常會看到一些策展或者駐地的申請項目,就分享給對方,看能不能合作一把,但一直都苦于倆人的時間都湊不上。終于,2023 年,集美·阿爾勒影像策展人獎又開始了招募,這一次我們倆終于找到了時間。

至于我們是如何開啟新的合作,請聽下回分解。

猜你喜歡
阿爾勒終南山集美
終南山別
藝術歌曲《望終南山》的演唱分析
致歉凡·高:一個城市的懺悔
凡·高與一座城市的懺悔
致歉凡·高:一個城市的懺悔
悼念許集美同志
勿忘初心不改其樂——許集美同志生平簡介
許集美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榕舉行
卡馬爾格斗牛節
論劍集美 2014COC總決賽報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