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糧倉”的振興新路

2024-05-10 07:00趙狄娜
小康 2024年13期
關鍵詞:東林太倉電站

趙狄娜

生態循環農業持續領跑,農旅融合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天下糧倉”江蘇太倉一路奮進,一路拼搏,一路收獲。

“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是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論述之一。眼下,全國各地都在不斷依托特色資源,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推進鄉村建設行動。

在激發鄉村發展活力的路上,江蘇太倉一路奮進。此前,江蘇省就業富民鄉村振興基地名單發布,太倉市城廂鎮獲此殊榮,這也是太倉市首家被認定為省級就業富民鄉村振興基地的單位。而城廂鎮中的東林村與電站村,更是佼佼者。

生態循環農業持續領跑

作為江南魚米之鄉,太倉盛產優質大米,因春秋時吳王設糧倉于此而得名,又名東倉,堪稱“天下糧倉”。宋元時期,成為繁華的“六國碼頭”,是最重要的糧米賦稅區。東林村位于太倉城廂鎮北部,區域面積7平方公里,全村768戶,村民2714人。歷代村民依水筑房,精耕細作,一直都是太倉重要的精品優質糧食產區。據《太倉糧食志》記載,鴉片戰爭后,東林人宋云山率先建立太倉第一座米廠。如今,太倉大米、太倉白蒜、新毛芋艿、毛板青蠶豆已成為中國地理標志產品。

據東林村相關負責人介紹,2007年東林村實現了“三集中、三置換”,拉開了“園中村”建設的序幕。2010年東林村成立合作農場,實行“大承包、小包干”責任機制。生態化實現循環農業、科技化實現品牌農業、機械化實現高效農業的“東林模式”,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2023年,東林村村級穩定性收入達3311萬元,村總資產3.07億元,農民人均收入5.5萬元,連續十二年進入太倉市村級經濟十強村、蘇州市村級經濟百強村。

近年來,東林村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進農產品深加工,建設文化旅游項目,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振興新典型。東林村合作農場在江蘇省農科院、蘇州水稻研究院等專業機構的指導下,不斷創新發展理念,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征,圍繞農業部提出的“一控二減三基本”目標任務,走出一條具有現代綠色農業發展特征的東林之路。東林村“四個一”?生態循環模式多次獲央視新聞報道,入選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鄉村振興典型案例。

在去往東林村的路上,遠遠地就能看到農田里有很多油桶大小的包垛。這是具有東林特色的“秸稈包”。稻麥收割后留下的莖葉部分被稱為秸稈,農村傳統的秸稈處理方式是焚燒后將“草木灰”用作肥料,但這種做法會產生諸多環境、社會問題。東林村則利用現代化秸稈收集設備將秸稈收集到生態飼料廠制作飼料:摟草機將稻田里的秸稈攏在一起,打捆機則把地里的秸稈都“吸”進機器里,薄膜機把捆好的秸稈包好薄膜、再碼放整齊……東林生態循環農業展示廳的工作人員介紹,這便是依托市場優勢和國內外科研力量,以生態化種植實現循環農業的成果。將廢棄物稻麥秸稈收集后,加工成高質量牛羊飼料,建設生態養殖基地。通過動物食用,實現了秸稈綜合利用的最佳選擇——過腹還田;產生的糞肥經發酵處理后成為優質有機肥料拋撒農田、果園、蔬菜和林地,有效改良土壤肥力,提升農產品品質,最終形成“種植-秸稈飼料-養殖-肥料-種植”農業生態循環模式。

在實現生態循環農業的路上,東林村步履不停,多個項目齊頭并進。與中科大、硒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發了“富硒農產品一體化”項目,培育富硒大米,提高大米的營養價值,同時將含硒米糠喂養牲畜,并使含硒糞便還田,增加土壤硒含量,培養多種含硒農產品。與江蘇省農科院、南農大、太倉市農業農村局合作,實現百分之百自產基質料育秧,配備四層育秧架、防蟲網遮陽棚、溫濕度調控設施、雨水收集系統、自動噴滴微灌系統的育秧基地,同時在化肥、農藥上實現各減量50%的目標,金倉湖優質生態大米實現歐洲標準生產。與江蘇省太湖辦合作建成東林合作農場土壤氮磷攔截工程,將發酵裝置、豬羊舍、水稻果園、微水池有機整合,形成農業能源綜合利用體系,服務于循環農業生產。與江蘇省農科院畜牧研究院合作,成功開發了多品種牛羊發酵飼料,其中TMR全加飼料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湖羊生產實現了雜交優化之路。

此外,東林村還成立了東林農機專業合作社,以機械化生產實現高效農業。目前,全村共擁有各類機械設備100多套,從最初的種子培育到幼苗成長,從灌溉施肥到防蟲病害,從收割到儲存,從烘干到包裝,從糙米到冷藏保鮮,全程機械化。眼下,東林合作農場實現了9個人種植管理2200畝土地,人均管理達到244畝。而圍繞稻麥等糧食作物生產,東林村還運用網絡等技術手段,輔以無人機、物聯網等設施裝備,構建“天空地”一體化農業智慧大腦的技物支撐場景;運用綜合監測與可追溯等關鍵技術,實現土壤墑情、水質、植保病蟲害、作物長勢與產量的全面監測,同步進行信息采集匯總;運用智能分析平臺,對環境、農副產品、農機作業質量進行監管追溯,匯總分析、預警監管、管理決策,提升農事管理信息化水平;運用智能灌溉系統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提高工作效率;運用智慧農機系統對農機裝備進行信息化改造,實現以北斗導航為主導的精準農業。

發展經濟的同時,東林村還始終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思路,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創新探索“自治+群議”“法治+調解”“德治+評比”等三治融合,推進鄉村治理。去年,農業農村部、中央宣傳部、司法部聯合發文公布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名單,東林村成功入選。

“自治+群議”,讓決策更民主,是東林村做對的第一件事。村里創新民主決策日、黨員活動日、村民議事組等功能載體,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推動村務管理中短板問題的有效解決,為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探索更多路徑。

同時,堅持“法治+調解”,讓矛盾快消融。東林村以法治廣場、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為載體,開展鄉村法治大舞臺、微型法治講座、傳統法治小品等受村民喜愛的法治宣傳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農村法治文化水平;設立法治驛站,建設法律明白人、人民調解員、普法志愿者隊伍,為村民免費提供法律咨詢,化解村民矛盾。

此外,強化“德治+評比”,讓村民生活更幸福。東林村注重以榮譽評比的形式提升村民文明素養,深入開展睦鄰樓道考核制度,將移風易俗、人居環境等內容融入評比之中,形成互相競爭、比拼趕超的濃厚氛圍,實現了鄉風文明提升。

農旅融合激活鄉村熱度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營造良好的鄉村環境,將農業和休閑旅游相結合,發展鄉村旅游項目,電站村一直走在前列。

電站村位于太倉市區北端,轄區面積3.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83畝。近年來,電站村錨定“智慧農村”建設,以數字化為抓手,不斷織密產業發展、鄉村治理“智慧網”,持續奏響產業興旺“和弦樂”、激活鄉村善治“動力源”。2023年,電站村穩定性收入約3300萬元,農民可支配收入5.2萬元。先后獲得“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國家級生態村”“中國特色農莊”“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等榮譽。不久前,電站生態園農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還被江蘇省婦聯評為江蘇省級巾幗新業態助農創新基地。

“在電站村,每個季節都有水果可以采摘;可以感受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揮灑汗水,親自耕地種菜,體驗勞動的樂趣,收獲快樂;親子沙灘、水上游艇、生態燒烤、VR游戲、中餐西餐等項目在房車營地也都有,能夠滿足大家各種露營需求;‘親水木屋依水而建、錯落有致,一個個木屋設計新穎、裝飾獨特,與周邊優美的環境相得益彰?!边@不僅僅是存在于電站村生態園工作人員口中的介紹,還是《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在電站村走訪的親身感觸——這里的一花一草、一園一亭、一橋一溪都讓人流連忘返。

“季季有鮮果,甜美嘗不完”,電站村生態園已形成1800畝的林果種植區,夏黑葡萄、翠冠梨、新毛芋艿、火龍果、獼猴桃、黃桃、藍莓等特色蔬果遠近聞名,配有成熟采摘模式。同時,以全程機械化推廣和智慧農業全場景應用,定義全新農產“電站效率”。林果銷售從傳統單一銷售模式走向網絡銷售、訂購配送、合作營銷等相結合的現代營銷模式,漫市集線下連鎖店鋪多點開花,電商直播、冷鏈物流、倉儲配送如火如荼,打造“線上+線下”優果直選的大地聚寶盆。

“綠野桃源,‘仙境流連”,電站村空氣清甜、碧波蕩漾、林木繁茂、鮮花遍地,農莊飯店、田園賓館、鄉村民宿、清禾咖啡等一批鄉村旅游配套設施完善,宴會中心、會務中心、康養中心、冷鏈物流中心籌建工作有序推進,萌寵奧林匹克樂園繪就寵物經濟新圖景,成為“星空之下?田園之上”鄉村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園中庠序,‘先人一步”,電站村厚植紅色沃土,深耕文化之田,依托綠色生態,注入“黨史”“雙擁”“國防”等紅色元素,弘揚傳統文化,強化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村史館強化黨建引領、汲取奮斗力量,雙擁國防園退役裝備林立,彰顯大國雄風,形成海陸空全景紅色文化集群,打造可觀可感的愛國主義實景文化景區,同時園內路渠蓋板,打造全長4300米綠意盎然的國防健身步道,于田野中覓意趣,于生態中見生機,于汗水中注恒力,讓鄉村旅游和文化教育延展出更多可能。應急管理學院學術與實踐結合,創新應急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提升災害經濟損失評估、災害風險評估、突發事件應對輔助決策與應急組織協調能力,為新農村建設保駕護航?!班l村漫市集”“鄉村集訓營”“田園嘉年華”農文旅項目方興未艾,為電站村的鄉村振興事業注入不竭動力。

此外,電站村的文明實踐在太倉也已小有名氣。通過打通優質資源“下鄉”與“進城”的結構壁壘,實現了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的雙向文明交流,一些特色活動吸引了周邊市民、學校孩子前來參加。

“黃芪味甘,性微溫,能夠健脾補中?!薄斑@是白術,常用的大宗中藥材,具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痹陔娬敬宓闹兴幏N植園里,太倉市中醫醫院的主任中藥師蔣建偉向身邊的市民介紹各種中草藥的特性和功效。

傳播中醫藥文化、普及中醫藥知識,這塊小小的種植園,既是太倉市中醫醫院和電站村共同的文明實踐陣地,也是太倉城鄉文明融合的“微縮景觀”。而電站村和專業團隊合作設計的“核彈英雄零距離”“碧水藍天小衛士”“我是普法小律師”“《本草綱目》識百草”等點單式課程,更是讓大家按需求和“口味”,盡享各具特色的文明“大餐”。據悉,2023年,電站村農旅融合實現游客接待量達40萬人次,營業收入超5800萬元,在城與鄉的聯動和傳導里,實現了文明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

“鮮果為本,農旅為基,教育為先”,電站村正依托優質林果基地,持續鍛造長板,延鏈補鏈,朝著打造國際田園藝術綜合體的目標穩步前行。

猜你喜歡
東林太倉電站
安策閥門(太倉)有限公司
安策閥門(太倉)有限公司
三峽電站再創新高
安策閥門(太倉)有限公司
東林古運河人那些幸福味兒
東林古運河人那些幸福味兒
低影響開發(LID)在光伏電站中的應用
Functions of Etymology in Vocabulary learning
江蘇太倉元代古木船
論李應昇之東林節義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