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箜篌

  • 非遺視域下的箜篌藝術研究及多維保護實踐(下)
    家博物館——久鼎箜篌博物館的建設,該館將以上文化尋根的經歷、學術研究的成果、教育實踐的歷程、舞臺演奏的展現以及產業發展的專利等一體納入,并以展示活化復原的古壁畫樂器及其相關文化為主,已成為一張非遺保護的名片,2020年被列入國家發改委大運河三帶建設典型案例,2021年獲評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其成功,離不開對非遺保護工作“四性”的承載。本真性是要保護原生的、本來的、真實的歷史原物,保護它所遺存的全部歷史文化信息。一項文化遺產的本真性是來自原初的可

    樂器 2023年10期2023-10-13

  • 非遺視域下的箜篌藝術研究及多維保護實踐(上)
    的主要門類之一。箜篌藝術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的瑰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傳統精神。然而,由于曾經一度失傳,故而其當代發展仍面臨著許多挑戰和困境。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箜篌藝術,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們需要拓展研究視野,豐富保護手段。在這個背景下,本文將聚焦于非遺視域下的箜篌藝術研究,并探討多維保護實踐的重要性。非遺古樂——古代三種形制的箜篌及現代箜篌一、非遺視域下箜篌藝術研究的價值認知及其實踐側重在非遺視域下對箜篌藝術進行研究,首先可以深化我們對

    樂器 2023年9期2023-10-12

  • 從失傳到復興——箜篌古今傳承縱評
    魯璐摘要:箜篌是一件失傳后卻又重新走向復興的樂器,其歷史進程獨特,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本文著重評述箜篌的失傳與復興的歷史過程、深層原因以及發展現狀,以期對箜篌乃至民樂的當代保護、傳承和弘揚做以揚長避短的啟示。關鍵詞:箜篌 ?民族樂器 ?復興 ?傳承載于物而寄托于聲,形于器而呈現于樂。當金石絲竹和匏土革木被凝注了中華民族的天人哲思、審美觀念、樂律理解、制器工藝,便就從此超然于物外,并諧振出民族器樂的不朽樂章。箜篌,中國民族器樂史中一枚獨特的明珠。它用兩個漢字

    樂器 2023年8期2023-08-07

  • “死而復生”的人間神韻
    開放時期——現代箜篌1.歷史背景經過十年“文革”的摧殘,我國的民族器樂幾乎遭到了滅頂之災?!拔母铩苯Y束后,各大民族樂團相繼復建。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舉辦了一場全國性的“樂改”?!皹犯摹钡闹饕獌热菔遣捎梦鞣浇豁憳穲F的原則來組建民族樂團,民樂要盡可能地向西洋樂靠攏。這么一來,我國的傳統樂器就略顯“落后”了。因此,第一臺現代箜篌于1980年在江蘇應運而生,在當時成為代替豎琴的不二之選。2.可轉調雁柱箜篌1980年4月,第一臺不可轉調的大型現代箜篌在江蘇樂器一廠

    樂器 2023年2期2023-06-28

  • 羅愛 愿與箜篌相成就
    葉藝琳羅愛在演奏箜篌走進福州金泉弄一間頗有格調的茶室,映入眼簾的是一架現代雙排弦手撥轉調鳳首箜篌。琴主人是當天受邀參加“茶與民樂”專場演出的“愛箜篌”國樂坊創始人羅愛。只見她梳著雙耳飛天髻,面罩輕紗,一條唐制長裙配上水綠色的大袖衫,素手輕彈,樂音如水入心,讓聽眾恍惚間仿佛穿越到了千年前那瑰麗浪漫的音樂之境。演出結束后,平和恬靜的羅愛向筆者緩緩敘說著她的故事。這讓筆者不禁有些感慨,眼前人就如同她演奏的那首箜篌曲《思凡》的意境一般,經歷過矛盾迷惘,最終復歸平靜

    海峽姐妹 2023年4期2023-05-05

  • “死而復生”的人間神韻 ——箜篌樂器的改革歷程和發展前景(上)
    文/劉雋穎一、箜篌樂器改革歷程按時間跨度的劃分,可將箜篌的改革歷程分為五個階段,即古箜篌時代、民國初期、新中國成立后、改革開放時期以及21世紀。(一)古箜篌時代1.歷史背景古箜篌是我國傳統的彈撥樂器之一,又名“坎侯”,在當今中國傳統音樂領域早已失傳。事實上,我國古代出現過三種箜篌,它們曾在我國的歷史上大放異彩,并且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在這三種箜篌中,胡箜篌最具代表性。為了與臥箜篌進行區分,人們稱它為豎箜篌。因為臥箜篌在宋代就已失傳,所以后人所說的古箜篌,

    樂器 2023年1期2023-02-17

  • 柏孜克里克第48窟五髻乾闥婆圖像研究
    左下角繪手持龍首箜篌的五髻乾闥婆。往上一層左、右側各繪二身頭冠華麗的天神作雙手合十狀,僅靠近佛左側一天神目向旁邊的天神,持手印。再上一層左右各繪一身穿披風天王作雙手合十狀。最上一層左、右側疑似各為一婆羅門身穿虎皮禪定于草廬中??拷唔斕幚L山林之景,山中繪有羊、鹿和坐禪定狀的猴子等動物。二、主室正壁中五髻乾闥婆圖像表現手法柏孜克里克48窟五髻乾闥婆圖像盤腿而坐,面部圓潤、神情端莊,佩戴耳鐺并系結,頭頂五個發髻,頭發后梳,發飾為寶繒,后繪圓形頭光。裸露上身,頸

    收藏與投資 2022年6期2022-07-07

  • 絲竹管弦覓絕唱
    ,缶、筑、尺八、箜篌……這些備受古人青睞的樂器在詩文典籍、石窟壁畫、陶俑雕塑中多有出現,現在卻只能借助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對它們進行考證和研究。缶:形似覆盆《墨子·三辯》云:“昔諸侯倦于聽治,息于鐘鼓之樂;士大夫倦于聽治,息于竽瑟之樂;農夫春耕夏耘,秋斂冬藏,息于瓴缶之樂?!痹诠糯?,樂器、音樂與禮制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僅被賦予了一定的等級色彩,還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等級不同,樂器不同;地域不同,樂器也不同。春秋戰國時期,缶既是盛酒漿或打水用的瓦器,又是用于擊打

    中華瑰寶 2022年7期2022-07-06

  • 段銀瑩:箏心如雪,藝心如銀
    〕段銀瑩;古箏;箜篌段銀瑩,四川音樂學院古箏箜篌專業講師,四川音樂家協會會員,成都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秘書長,中華箏會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箜篌專業委員會會員。段銀瑩舉辦了多場音樂會,出版發行了多張古箏個人專輯:《琴牽美人吟I》《琴牽美人吟II》《國樂醉箏》《古箏紀念版——張國榮》《國色天香》,參與錄制了多部民樂專輯、歌曲專輯、舞蹈音樂,其中包括: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出版的CD《蜀風新韻》,《四川省考級標準教材》VCD 示范教程,“十一五”國家重點音像出版規

    音樂世界 2022年3期2022-07-02

  • 中國古代箜篌的形制及其應用初探
    楊淇鈞箜篌是世界范圍內最早誕生的弦鳴樂器之一,發源于4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這里是西亞古代文明的起源地,也是人類文明起源的伊始之地。秦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的鑿空壯舉拉開了東西方交通的序幕,使當時世界上以羅馬為代表的西方文明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明,首次發生了碰撞,至此開始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絲綢之路”初現雛形并開始發展,戰國時期,由趙國史官在其《世本·作篇》一書中寫道“空侯,空國侯所造”,這是迄今為止關于中國箜篌的最早記載。樂器形制是指樂器

    輕音樂 2022年1期2022-02-11

  • 筆補造化嘔血功 鬼才仙語自飄零
    周雄李憑箜篌引唐.李賀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 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閱讀發現“引”是一種詩歌體裁,篇幅較長,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李白曾寫過《飛龍引》,李賀寫過《苦篁調嘯引》。箜篌是一種傳統的民族樂

    高中生學習·閱讀與寫作 2021年10期2021-11-01

  • 箜篌
    箜篌城是音樂鼻祖師延的誕生地師延拊弦琴,吹玉律造箜篌他以沉重堅硬的曲木做底座用劃破長空的閃電作弦心音與天籟相融造出了中國最早的樂器:箜篌一個廢黜的王朝遠去了箜篌城早已變成了廢棄的遺址剩下的古城墻只是一堆夯土像一架傳世的箜篌,緊鄰古代那活在記憶里的箜篌城再找不到一點樂曲縈繞的余音音樂到音樂為止,曲到曲終

    鴨綠江·華夏詩歌 2021年6期2021-09-13

  • 方崠清《舫的故事》 箜篌與交響樂協奏曲
    清創作的一部最新箜篌與大型交響樂協奏曲作品。這部作品共分“流年”“戲浪”“光影”“江上”“傳承”五個樂章,從時間、空間、自然、建筑學、人文等多種不同文化視角,多重審美概念,追溯華夏文明的開端,承載中華文化中“流動的建筑”這一特定歷史符號,展現了“中華船舫之美”??坍嫛爸袊そ尘瘛?,深度提倡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將東方最具古典氣質之一的彈撥樂器——箜篌,以一種全新的音樂語言和聲音氣質呈現在世人面前。箜篌的高貴,內斂且唯美的東方音色,在

    樂器 2021年5期2021-09-10

  • 淺談導入新課的兩種方法
    的效率。以《李憑箜篌引》為例?!独顟{箜篌引》是唐代詩人李賀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他在詩歌中描述了樂工李憑高超的箜篌技藝,同時表達了對樂曲的喜愛之情??紤]到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無法接觸到“箜篌”這一古老的樂器,更沒有聽過用箜篌演奏的曲子。沒有見過這種樂器,沒有聽過用它演奏的曲子,學生就難以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景象。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相關資料,以此來導入新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箜篌”的圖片,播放用箜篌演奏的曲子,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樂器

    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下旬 2021年11期2021-01-13

  • 找尋失落的箜篌之音
    一個冷門專業——箜篌演奏。該專業從2016年開始開設,為僅有的一個學生量身定制專業課,還專門從校外聘請箜篌演奏家來教課。作為一種小眾的樂器,開設箜篌演奏專業的學校少之又少,放眼全國,專業的箜篌演奏家也是鳳毛麟角。然而,時光倒轉回幾千年前,箜篌可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弦樂器?!袄ド接袼轼P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痹凇独顟{箜篌引》(見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教材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這首詩中,唐代天才詩人李賀用他奇崛的想象力,向我們展示了這種古老樂器的琴聲是多么清

    中學生天地(C版) 2020年11期2020-12-24

  • 淺析中國古代箜篌于樂器體系中的歸屬
    ??脊抛C明,古代箜篌存在于壁畫[1]、浮雕中,都可以看到它作為宮廷雅樂的使用和流傳。由于樂器種類繁多,音樂音響[2]多樣化?;跇菲鲗W的基礎,為了形成系統的樂器分類體系,把樂器分類法分為兩種:一是傳統分類法;二是現代分類法。但在中國傳統分類中,箜篌屬“吹、拉、彈、打”中彈撥樂的范疇?,F代分類法1914年由霍恩波斯特爾和薩克斯系統提出后,終于形成了所見到的 “霍-薩樂器分類法”。鑒于這些分類法是一定時期下的產物,并不是全面科學。那么,本文依據現代音樂分類法與

    北方音樂 2020年18期2020-12-02

  • 止之于有窮 流之于無止
    記·樂記》《李憑箜篌引》是李賀的代表作,大約作于公元811-813年。當時李賀在長安任奉禮郎。李賀年少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懷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艷詭譎的詩風,被稱為“詩鬼”。其作品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馳騁想象,熔鑄詞彩,創造出—種新奇瑰麗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一、閱音之味——品人生傳奇史料記載,李賀是一位短命的天才詩人,短短27載,卻有著一個傳奇的人生。寫《李憑箜篌引》時,李賀任奉禮郎。奉禮郎是朝廷里有關喪葬儀式的主事,他在長安

    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 2020年9期2020-11-09

  • 探析箜篌與豎琴彈奏技法異同
    王藝燃摘 要:箜篌與豎琴都屬于彈撥樂器,二者不僅外形相似,彈奏技法也存在共性之處。對此,本文簡述了箜篌與豎琴的彈奏技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旨在為樂器演奏愛好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關鍵詞:箜篌;豎琴;彈奏技法;相同點;不同點一、箜篌和豎琴的彈奏技法的相同點箜篌有左右同度的雙排弦,在演奏旋律變化緊湊的曲目或泛音時更加方便,而且左右兩度不會互相干擾,保證了和聲的層次性與協調性。而豎琴則沒有雙排弦,在演奏相同曲目時,可以左右手協同彈奏,但特殊旋律會出現互相干擾的情

    黃河之聲 2020年6期2020-10-21

  • 姬琴娟:讓危機變轉機
    十個孩子教古箏和箜篌。新冠疫情對教育行業的壓力是空前的,中考、高考均全國推遲一個月,而對姬琴娟他們這些以教育為依托的培訓行業更是雪上加霜。難得的是,姬琴娟告訴記者,2019年來到雅安創業,準備好好傳承箜篌藝術,創業之初遭遇新冠疫情可以說是出師不利,但是,還是有信心等疫情過去,守得云開見月明,自己也正好可以趁這段時間,好好沉淀自己,讀書、練琴,把危機變轉機。姬琴娟,四川省箜篌傳承人,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箜篌專業委員會員。姬琴娟今年29歲,出生于甘肅定西臨洮縣一

    分憂 2020年7期2020-07-18

  • 中國古代箜篌的音樂特征與應用探析
    花區秦韻藝術中心箜篌是起源于魏晉時期,在唐朝被廣泛推廣,原因是箜篌能夠展示出優質的宮廷藝術形式,以特色的音律、旋律表達體現出樂曲中的抑揚頓挫。作為一類古代彈撥樂器,演奏者需重視創新該樂器的演奏形式,借助合理、特色的意識表達形式凸顯音律及節奏,進而凸顯出樂器的創作意義。一、中國古代箜篌的音樂特征(一)定弦表現箜篌早期被稱為“空侯”,原因是36弦的雙排構造形式促使它具有較為寬廣的音域特征,所彈奏的旋律具有柔美、清澈的特點。在《李憑箜篌引》中展現該樂器能彈奏出鬼

    河北畫報 2020年18期2020-07-12

  • 箜篌的中國起源及其文化內涵初探
    人李賀名作《李憑箜篌引》:“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狈从沉?span class="hl">箜篌這一樂器在唐朝時深受皇室歡迎。同期顧況《李供奉彈箜篌歌》中“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更將唐肅宗對箜篌的癡迷表現的淋漓盡致。不過當時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箜篌實為源自西域的豎箜篌,諸多學者認為該樂器隨絲綢之路于東漢傳入我國[1],和印度佛教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然而隨著中國絲綢之路地理大發現[2]和《犍陀羅文明史》[3]等研究成果的問世,對文化大熔爐——中西亞地區不同時間段的主流文化有

    樂器 2020年4期2020-02-21

  • 找尋失落的箜篌之音
    一個冷門專業——箜篌演奏。該專業從2016年開始開設,為僅有的一個學生量身定制專業課,還專門從校外聘請箜篌演奏家來教課。作為一種小眾的樂器,開設箜篌演奏專業的學校少之又少,放眼全國,專業的箜篌演奏家也是鳳毛麟角。然而,時光倒轉回幾千年前,箜篌可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弦樂器?!袄ド接袼轼P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痹凇独顟{箜篌引》(見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這首詩中,唐代天才詩人李賀用他奇崛的想象力,向我們展示了這種古老樂器的琴聲是多么清亮

    中學生天地·高中學習版 2020年11期2020-01-19

  • 全校僅1人的冷門專業:總有人選擇“為往圣繼絕學”
    少現在全國專業的箜篌人士屈指可數,其實,擁有楊柳這樣經歷的,還有北京大學古生物專業、中央音樂學院的篳篥(bìlì)專業的同學。拿北京大學古生物專業來說,作為頂級名校的著名院系,北大元培學院9年里共招了6個人,平均每年不到一個人。如果不是畢業生薛逸凡同學在2014年發布“一個人的畢業照”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個冷門專業恐怕要從此沉寂下去。尷尬的是,雖然古生物專業被人知曉了,但是每年依然沒有什么人報考。這些冷門專業,或多或少都與傳統文化和歷史有關。而無論多么生僻

    意林·作文素材 2019年21期2019-12-19

  • 新疆艾斯克霞爾南墓地箜篌的發現與研究
    3件木質樂器,即箜篌,使我們得窺這種樂器的原貌。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等《新疆且末扎滾魯克一號墓地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003年第1期;王博《新疆扎滾魯克箜篌》,《文物》2003年第2期。在之后的新疆考古工作中,陸續發現箜篌實物,其考古學與音樂學研究著述日益豐富。2010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哈密市五堡鄉艾斯克霞爾南墓地,再次發現了這類樂器,且有11件之多,是世界上出土箜篌實物最多的地點。由此,新疆出土的箜篌數量遠超世界其他地區,為箜篌的歷史淵

    音樂研究 2019年2期2019-12-18

  • 箏曲《箜篌引》中的詩意表達
    8)一、莊曜與《箜篌引》莊曜,近現代優秀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南京藝術學院院長。其中古箏作品《箜篌引》就是莊曜教授一部優秀的現代創作箏曲,由當代優秀的古箏演奏家任潔首演,獲得好評如潮,并且該作品先是榮獲江蘇省的音樂舞蹈節—器樂獨奏曲創作的銅獎,之后又接連獲得“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古箏比賽”作品獎的銅獎。連續幾年都被定為各大比賽的規定曲目,是一首優秀的近現代創作曲目。也是當代箏樂教學及演奏的常見曲目。這首箏樂作品的靈感來自于唐代詩人李賀的《李憑箜篌引》,該詩通

    黃河之聲 2019年4期2019-12-17

  • 箜篌與人類文明(下)
    000多年前,豎箜篌便已經在兩河流域誕生,蘇美爾人用楔形文字將其最早的形態記載于泥板書上。此后,這一樂器自西亞兩河流域逐漸傳播開來,大約在公元前2800~公元前2600年間傳入古埃及文明所發源的北非尼羅河流域。早在埃及古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686年~2181年),金字塔等墓地中便多有關于箜篌的圖像描繪。吉薩德博亨墓箜篌(圖1)是最早的古埃及箜篌圖像之一,這幅圖像所在時期是公元前2550年左右,其琴身輪廓鮮明,下方共鳴體較小,但是清晰可見。兩位演奏者坐姿莊重

    樂器 2019年12期2019-12-13

  • 箜篌與人類文明(上)
    進步的不竭動力。箜篌是整個世界范圍內最早誕生的音樂藝術之一,我將按照《世界文明史》的分類,對箜篌與各大文明之間的關系一一進行解讀。一、古巴比倫人類的文明離不開水,離不開河流。正如古中國文明發源于黃河流域一般,古巴比倫文明則是發源于西亞的兩河流域,其文明中心大概在現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一帶。兩河流域是人類文明得以孕育的重要區域之一,《世界文明史》中所說的古巴比倫文明是兩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古巴比倫之前,兩河流域文明還包括蘇美爾文明、阿卡德文明等組成

    樂器 2019年11期2019-11-11

  • 為了一個學生 學校新開了一個專業
    箜篌(音kōng hóu):中國古代傳統彈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F在全國專業的箜篌人士屈指可數,會彈箜篌的也大多是由豎琴或者古箏改學的,目前箜篌專業只有中央音樂學院等極少數高校開設。記者從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獲悉,一位名叫楊柳的女生是主修箜篌的獨苗苗,學校這個專業只有她一個人。學校還為她特聘了教師,為的是傳承這一古老專業。(摘自《錢江晚報》9.3)

    文萃報·周五版 2019年36期2019-09-10

  • 傳承箜篌藝術,奏響民族之音
    摘要:箜篌是中國傳統樂器之一,經歷了鼎盛和衰敗,如今又獲新生。箜篌的傳承和發展,面臨如下難題:價格昂貴,受眾面小;師資匱乏,后繼乏力;演奏困難,不易掌握;樂譜散佚,創作受限;曲高和寡,知音難覓。推動箜篌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可從以下方面入手:加快師資培養,拓寬學習渠道,搭建宣傳平臺,改進制作工藝。關鍵詞:箜篌 民族音樂 傳承發展箜篌是中國古代在宮廷樂隊和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樂器。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中曾敘:“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div>

    教育研究與評論 2019年4期2019-09-10

  • 絲路箜篌綻放齊魯
    蓉蓉摘要:箜篌,簡稱“坎侯”或“空候”,中國古代宮廷樂器,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一件瑰寶,它古老而神秘,傳遞著中國音樂文化之美。這件美妙的樂器相傳始于黃帝時期,在隋唐時期達到鼎盛,明清時期逐漸衰退,曾一度時間消失在人們視野里,但在當下卻又意外的出現在各大影視作品及國內外藝術舞臺上。齊魯大地歷來屬于樂府之城,對于箜篌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筆者通過搜集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探訪齊魯地區的箜篌傳承人,關注箜篌傳承與發展的現狀,對于箜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9年3期2019-08-06

  • 箜篌在中國的興衰及其復原研究
    豎琴的遠親——豎箜篌。然而后者卻在歷史上的某一階段中斷了發展,不得聞其“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的動聽聲響。豎箜篌與豎琴皆來自波斯古國,而我們對豎箜篌的了解程度卻明顯不如豎琴。豎箜篌是如何發展的呢?通過存世文獻、音樂圖像、音樂考古、樂器復制等方面對豎箜篌的記載、研究,筆者首先嘗試簡要敘述豎箜篌在我國的發展軌跡。一、豎箜篌之“前世”在這一部分,筆者將以豎箜篌之“前世”為線索,通過考辨其名稱、描述其繁盛景象、探討其衰落原因,呈現我國古代豎箜篌的發展概貌

    音樂傳播 2019年1期2019-07-25

  • 淺談箜篌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浙江民管箜篌專業委員會 315000 )一、箜篌的歷史箜篌是從很久遠的古代便存在的一種樂器,據有關專家考證早在公元前800多年左右中國就已經有箜篌了,其歷史痕跡可以從國內的一些名勝古跡中直接用肉眼便觀察到,比如中國古代很多石窟中的壁畫及浮雕上對箜篌的情況均有反映,像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等等,涉及到箜篌的各類藝術品達到上百件,件件制作精美、生動逼真,令人嘆為觀止。除了浮雕壁畫之外,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詩詞作品以及繪畫作品中也均有對箜篌的具體描述,比如唐朝

    大眾文藝 2018年1期2018-07-12

  • 論漢靈帝的正面作用
    關鍵詞】漢靈帝;箜篌;胡笛;鼓吹;羌胡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2-0062-01漢靈帝劉宏,生于冀州河間國。他執政期間是東漢最黑暗的時期,民不聊生。據文獻資料記載,張騫出使西域,從西域帶回來了《摩柯兜勒曲》,解憂公主與烏孫成親,王昭君遠嫁匈奴,這些都促進了西域和中原的交流,使西域的橫吹、鼓吹、羌笛、笳、箜篌、琵琶等樂器傳入中原?!锻ǖ洹酚涊d:“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二弦,豎抱于懷中,

    戲劇之家 2018年12期2018-06-13

  • 論互聯網+對中國傳統樂器發展的創新
    要】“互聯網+箜篌”并不僅僅是簡單地應用互聯網技術對箜篌進行宣傳、推廣普及等方面,而是參與到整個箜篌繼承、發展和創新體系的建設當中,將互聯網的管理模式和思維方式融入箜篌的各個方面。本文通過互聯網+的應用,論證箜篌的傳承和發展新模式?!娟P鍵詞】互聯網+;箜篌;發展;新模式中圖分類號:J6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5-0067-01箜篌,中國傳統的彈撥樂器,多在宮廷雅樂中使用,民間也廣為流程,據考證,箜篌有兩千多年的

    戲劇之家 2018年5期2018-06-08

  • 絲綢之路古代樂器箜篌
    【摘要】箜篌是絲綢之路古代的彈撥樂器之一,源于西亞、埃及、波斯和亞述等地傳人新疆,雖然該樂器逐漸消失,但在保存下來的文獻和克孜爾和敦煌等石窟壁畫等中仍殘留了許多相關的記載和圖繪的形象,1996年新疆且末地區箜篌實物的出土,使得該項樂器的考古研究成為音樂史研究的焦點,本文中講述箜篌是屬于哪種樂器,是怎樣傳播到中原,且末箜篌在且末出土的過程,豎琴和箜篌的相同之處和區別?!娟P鍵詞】箜篌;古典樂器;文化【中圖分類號】J609 【文獻標識碼】A新疆在歷史上是絲綢之路

    北方音樂 2018年4期2018-05-14

  • 那個優秀女孩的運氣
    》活動中舉辦整場箜篌獨奏音樂會,并受到馬友友、吳蠻等音樂大師賞識的姑娘,葛婧馨是個幸運的人。她的運氣組成不復雜,大概是以下幾個:作為一個在溫哥華長大的移民二代,她在周圍大部分華裔孩子都不學母語的情況下堅持學習中文,因此愛上了中國傳統藝術,幸運地有了長大后回中國學習箜篌藝術的文化根基。她喜愛音樂,5歲學鋼琴,考到十級;中學吹圓號,被選入BC省青年交響樂團連續兩年擔任圓號首席;高中學古箏,考到九級;然后學琵琶……很幸運,這些都幫她奠定了學習箜篌的基礎。老師說,

    當代工人 2018年18期2018-01-04

  • 絲綢之路上的音樂及其傳來樂器研究
    論述,并以琵琶與箜篌兩類傳來樂器為例探討絲綢之路上的音樂融合現象。絲綢之路音樂;五弦琵琶;四弦琵琶;豎箜篌;鳳首箜篌一、何為絲綢之路漢代以來波斯、中亞、印度等國的文化經中國廣袤的新疆大地與河西走廊進入中原,與漢文化交融且源源不斷地流向東亞諸國,這條延綿數千公里的商貿、文化通道,記錄并見證了中國與周邊諸國的千年交流史。西漢時期西域地區戰事紛亂,匈奴族意欲攻打大月氏,漢武帝則試圖聯合大月氏征服匈奴,派遣陜西漢中人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年張騫率兵進軍西域,卻

    音樂文化研究 2017年1期2017-12-07

  • 箜篌”新考
    ·封禪書》中對于箜篌的記載,是指我國土生土長的臥箜篌,豎箜篌則是經由絲綢之路傳入我國的。大多數學者對“箜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樂學的領域以及考古學領域,本文將主要從語言學的角度,對“箜篌”的命名問題,“箜篌”一詞的發展演變及“箜篌”的文化內涵進行探討。關鍵詞:空侯;箜篌;命名;文化內涵作者簡介:史冬梅(1992-),女,漢族,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人,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詞匯學。[中圖分類號]:H131 [

    青年文學家 2017年9期2017-04-19

  • 中唐時期的樂器發展簡述
    ;音樂詩;顧況;箜篌;箏中圖分類號:J6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16)04-0129-07唐代歷來被視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繁榮的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及外交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文學研究上常將唐代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其中,中唐指大歷初至文宗大和末(766-835),約64年,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自“安史之亂”后,唐朝社會發生巨大變故,盛唐雄風漸衰,但該時期唐代樂舞高度繁榮,聲音的藝術與語言的藝

    音樂探索 2016年4期2017-03-16

  • 箜篌圖像探賾
    賀志凌?箜篌圖像探賾賀志凌因古文獻的語焉不詳和傳承過程中的含混糾纏,“箜篌”沒有成為一種專有樂器稱謂,而是兩類(三種)不同族屬樂器的混稱。一類為與西方豎琴同宗的外來樂器,有角形和弓形兩種;一類為與傳統琴瑟同屬的本土樂器。它在我國境內不僅已有二十余件實物出土,其圖像資料更多達兩百余件(幅)。遍布十余省市,呈現的形式和樣態幾乎包含了所有圖像可能體現的方式。其樂器形態、樂人造型、持奏方式及多元文化構成、宗教內涵和綜合寓意也是異彩紛呈。箜篌 圖像 形制 時空 形態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2016年2期2016-09-27

  • 箜篌
    箜篌唐代大詩人李賀有一首《李憑箜篌引》: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李賀在聽了譽滿長安的宮廷樂師李憑彈奏箜篌后,產生了難以抑止的靈感,寫下了傳誦千古的《李憑箜篌引》,以奇特的想象、瑰麗的詩句,贊揚了李憑高超的演奏技藝和箜篌美妙的樂音,及其足以感天動地的藝術魅力。李

    初中生 2016年22期2016-09-10

  • 音樂情感兩相宜——李賀《李憑箜篌引》賞析
    宜——李賀《李憑箜篌引》賞析劉蕙嫣《李憑箜篌引》是李賀的代表作,是唐詩中寫音樂的最著名的詩作之一。本詩作者在寫作時借助奇特的想象,運用高超的寫作水平描寫了李憑高超的演奏技藝。然而,在音樂描寫的背后,寄予了作者痛苦絕望與自負希冀并存的思想感情。李憑,是梨園弟子,也是著名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疤熳右蝗找换匾?,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這首詩開篇即有闊大的氣勢,“吳絲蜀桐張高秋”,“張高秋”言秋高氣爽的天宇之

    中學語文 2016年10期2016-02-15

  • 箜篌與宋詞演唱
    100024)箜篌是流行于漢唐的重要樂器,在宋代的歌舞表演中也占據著獨特的地位。嗣后,其使用漸少,最終成為日益少見的樂器。一、箜篌的淵源中國傳統典籍所載的箜篌,指的是一類撥彈弦樂器,據其形制大致有三種: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臥箜篌源自中土,與傳統琴瑟相近;豎箜篌和鳳首箜篌則源自域外,傳入中土后經過了一些本土化的改造。三者均曾流行于中土,是大眾喜愛的樂器。在流通和使用中,三者稱呼有時候并無嚴格區分,表現在文獻中更是如此,以致給后人造成困擾。本文初衷為探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年2期2015-12-22

  • 從重生到復興
    月23日,由國際箜篌協會主辦的“箏·箜篌2014中國傳統彈撥樂研討會”在香港沙田舉行。研討會以傳統樂器在兩岸三地的發展趨勢為題,對古箏和箜篌展開了個案分析與研究,以藝術實踐與互動交流路徑為切入點,共同探索傳統音樂與現代生活的關系。海星國際文化基金會主席、國際箜篌協會主席陳光宇主持會議。研討會分三個部分:傳統彈撥樂在兩岸三地的發展現狀、傳統彈撥樂在維系兩岸三地關系中的意義與作用以及箜篌演奏藝術。一傳統彈撥樂在兩岸三地的發展現狀議題共有4篇主旨發言:四川音樂學

    人民音樂 2015年6期2015-11-16

  • 淺論現代箜篌的作曲技法以及旋律的織體化處理
    021)淺論現代箜篌的作曲技法以及旋律的織體化處理羅丹陽(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1)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傳神地再現了樂工李憑創造的詩意濃郁的音樂境界,生動地記錄下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技藝,也現實可箜篌作為一個傳統的古老樂器帶給人們的震撼。文章將從專業的角度講訴現代箜篌的作曲技法和旋律的織體化處理方面的知識?,F代箜篌;作曲技巧;織體化箜篌是我國古老民族樂器的代表深受人們喜愛,在走向近代的過程中箜篌失傳近百年。盡管如此也沒有消減人們對于箜篌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5年3期2015-10-29

  • 點化·線性·精致化
    om張一山《李憑箜篌引》微課設計角度及設計意圖《李憑箜篌引》是唐代詩鬼李賀的名作,詩共14句:“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惫P者從以下幾個層面設計《李憑箜篌引》的“微課群”?!驹O計角度】一、箜篌氛圍類“微課”箜篌是一種撥弦樂器,音域寬廣,音色清澈,大器柔美,學生

    江西教育B 2015年4期2015-05-25

  • 箜篌與宋詞演唱
    董希平關鍵詞: 箜篌;弦樂器;宋詞演唱摘要: 箜篌為源自中土的具有悠久歷史的弦樂器,而漢唐之際自異域傳入的弦樂器的加入,又豐富了中土“箜篌”類樂器。在宋代歌舞表演中,臥箜篌、豎箜篌、大箜篌、小箜篌、鳳首箜篌等以其豐富多樣的外形、多變的樂律、極強的適應性,活躍于多種場合,為歌舞表演增加了視覺和聽覺魅力。箜篌成為宋詞演唱應用的獨特樂器,也是賞鑒宋詞文本不可不考慮的因素。中圖分類號: J632.1;I207.23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12435(2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 2015年2期2015-05-15

  • 魯璐:演奏家型的學者,學者型的演奏家
    作曲家協會和青年箜篌演奏家魯璐共同成功舉辦了兩場箜篌新作品音樂會,讓我有機會認識了魯璐,也有幸聆聽了她的演奏。出生河南,自幼學習古箏,魯璐2000年以古箏專業第一名與綜合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國音樂學院附中,高中時期即獲得學校首屆“雙鶴杯”古箏大賽銀獎。醉心于古箏世界的同時,魯璐又愛上了箜篌這一具有傳奇與神話色彩的民族樂器,而且愛得一發不可收拾,還在附中時即轉了專業,很快獲得澳門國際青少年音樂大賽青年箜篌專業組銅獎。進入大學后,對箜篌歷史的研究與著書占去了她大

    小演奏家 2014年8期2014-11-03

  • 魯璐新作專場音樂會:全部的情懷獻給箜篌
    的“華人女作曲家箜篌新作專場魯璐首演音樂會”, 于2013年12月下旬分別在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與北京師范大學藝術樓北國劇場舉行。箜篌有著美麗典雅的外觀,天籟般的音色,是我國傳統民族樂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盛行于我國古代尤其是漢唐時期,但一度失傳達300年之久,直到近年才重獲新生。魯璐是當代中國青年箜篌代表人物之一,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箜篌研究會秘書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箜篌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她精于箜篌文化藝術,無論在箜篌演奏上,還是箜篌學術研究上

    小演奏家 2014年4期2014-10-29

  • 民族樂器“箜篌”還將奏響更美妙的樂章
    :中國民族樂器“箜篌”是一種彈撥樂器,自開發研制出雙排弦全轉調功能,推向文藝舞臺,走出國門以來,受到世界廣泛贊譽?!?span class="hl">箜篌”從漢代到現代,在千年歷史長河中,訴說了一個個不為人知的動人故事:箜篌本來就被歷代有識之士和勞動人民所喜愛,但從明清年代以后,它又銷音匿跡……正是由于改革開放的震天號角,喚起了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斗的音樂工作者,他們使箜篌這件古老而悠久并失傳的民族樂器,重新來到人民的生活中,并給予了新的生命力,讓它在世界的文藝舞臺上大放奇光異彩,一名驚人的

    學理論·中 2009年6期2009-11-2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