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譯者

  • TRAVELING WAVES IN A SIRH MODEL WITHSPATIO-TEMPORAL DELAY AND NONLOCAL DISPERSAL*
    c?.呈現譯本乃譯者與作者、讀者之間交互作用的實踐結果,呈現譯本的可接受程度取決于譯者交互隱形的程度。隨著交互層次的梯升,譯者完成三級交互后自身最終消解于理解場和闡釋場,這正是譯者隱形的本質所在。隨著翻譯研究向多領域、跨學科不斷發展,借助哲學視角全面解讀譯者隱形的內涵,明確其衡量譯本呈現及效果的尺度價值,從而避免因譯者認知偏差而過度顯形所造成的譯本失真呈現。Consequently, △(λc,c) = 0 for some λc> 0 and c > c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English Series) 2022年2期2023-01-09

  • 基于多維語體分析的母語與非母語文學譯者風格對比研究 ——一項基于《匆匆》五譯本語料庫的研究
    譯,其中既有母語譯者葛浩文,也有非母語譯者朱純深、張夢井、張培基與許景城。針對譯者選擇問題,學界既往多有討論。謝天振(2013)認為中國文學譯介需要母語譯者的參與,而韓子滿(2014)認為中國譯者不必妄自菲薄,許多非母語譯者的英譯中國文化讀本也取得了優秀傳播效果。許淵沖(2016)也反對宇文所安應由母語人士英譯中國典籍的觀點,認為中國譯者比英語母語譯者更具創造性,更能有效傳播中國文化。已有多項實證研究對比母語與非母語譯者的文學外譯實踐,探討二者間的異同。王

    現代英語 2022年2期2022-03-29

  • 國內譯者行為研究20年可視化分析
    8日,全國首屆“譯者行為研究”高層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這既是“譯者行為”概念具體確定十周年的標志,也是國內譯者行為研究領域的重要里程碑。為了進一步考察國內譯者行為研究的發展現狀,探尋未來的發展方向,本文借助CiteSpace文獻計量可視化軟件,對2000—2020年間中國知網收錄的976篇譯者行為相關文獻進行詳盡考察,力求回答如下問題:(1)迄今為止,國內學者就譯者行為開展了哪些相關研究?(2)國內譯者行為研究取得了什么樣的成果?還存在哪些不足之處?(3)

    外國語文 2021年6期2022-01-17

  • 勘 誤
    人》一文的作者、譯者標注及譯者介紹與譯者投稿表述不符,現應譯者要求更正如下:署名應作“[日]村上哲見著,張芳譯”,譯者介紹應作“張芳(1946-),女,河北景縣人,曾留學日本國立福井大學,原陜西師范大學檔案館主任科員”?!秾氹u文理學院學報》社科版編輯部2021年1月20日

    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1期2021-12-03

  • 譯者生存與翻譯存在關系的生存論建構
    視域,但都缺乏對譯者生存與翻譯存在本質關系的認知與建構。翻譯研究的一個重要維度是對譯者生存與翻譯存在的內在關系進行理解與說明。綜觀譯者研究關于譯者主體性、譯者主體間性、譯者行為、譯者中心、譯者行為批評、譯者倫理等不同維度的探討,這些譯者理念會以不同的方式現身翻譯研究之中,并以全新的視角審視與探討翻譯問題。就此而言,譯者研究逐漸超越了“以語言觀之”與“以文化觀之”視域的藩籬,開始深入探討翻譯研究中譯者身份與地位問題,亦是從譯者生存的角度重新審視翻譯范疇下的各

    外文研究 2021年1期2021-03-07

  • 譯者的“隱形”“顯形”到“忘形”談譯者主體性
    觀點。長期以來,譯者主體性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之一。譯學界對于譯者在翻譯活動中所扮角色的態度由忽視到重視,這一變化表明,學者們沒有僵硬地繼承傳統譯論對譯者的遮蔽,而是根據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提出譯者在翻譯活動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簡言之,目前,譯學界高歌譯者的地位及譯者主體性,但同時要強調,在當今信息技術發達的時代,譯者主體性在獲得重視的同時也面臨巨大挑戰。一、譯者主體性譯者主體性一詞,主要強調的是作為翻譯活動主體的“譯者”所要具備的“主體性”。那什么是譯

    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1期2020-12-19

  • 譯者行為批評關鍵詞集釋 ——代專欄導言
    蘇揚州)1.引言譯者行為研究至今已走過了10年的發展歷程,2019年4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舉辦的“全國首屆‘譯者行為研究’高層論壇”和我寫的《譯者行為研究十周年:回顧與前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9年第2期)一文對10年的發展歷程作了回顧和反思。文章討論了譯者行為研究的意義與譯者行為批評的學派意識、譯者行為研究的基本內容和研究路徑,學界對于譯者行為批評理論的反響以及對于譯者行為研究和譯者行為批評發展的前瞻。譯者行為研究具有可持續

    英語知識 2020年1期2020-11-24

  • 生態翻譯學視域下“譯者中心”的客觀意旨? ——兼論“譯者中心”面臨的質疑
    代生態翻譯學中“譯者中心”思想的合理解讀,使它的客觀意旨得到詮釋:賦予譯者獨特的位置、建構辨證互補的翻譯觀及回歸“以人為本”的翻譯理念。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譯者中心”思想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拓展翻譯研究的視野。1 引言經過15年的發展歷程之后,生態翻譯學得到國內外諸多學者的高度評價,在國內翻譯界產生重大影響,逐漸顯示出理性與成熟的趨勢(陳圣白 2017:6)。近年來,“譯者中心”作為當代生態翻譯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思想得到廣泛的關注與討論。由于“譯者中心

    外語學刊 2019年1期2019-11-26

  • 新時代下基于文本分層翻譯中關于譯者主體性的思考
    之后,幕后工作的譯者漸漸出現在臺前,關于譯者主體性的研究異軍突起。經過多年的研究成果,譯者主體性的研究漸漸陷入了瓶頸期,很難再找到新角度、新視野研究譯者的主體性。本文試結合當下時代背景,從人機交互翻譯下文本分層角度出發分析新時代下譯者主體性的發揮和制約因素,以期從新視野的角度探究新時代下的譯者主體性,對今后譯者的努力方向敬獻拙見。關鍵詞:文本分層;譯者主體性一、譯者主體性及其制約因素1.1.譯者主體性及其新特點傳統翻譯理論注重研究文本、句法等語言層面,譯者

    新教育論壇 2019年20期2019-09-10

  • 國內譯者心理研究30年:回顧與反思 ——基于15種外語類核心期刊的統計分析(1987—2016)
    350012)譯者是翻譯活動的主體,是把原文轉換成譯文的工作母機,是原文與譯文讀者之間不可或缺的橋梁。要研究翻譯并建立完善的翻譯學學科體系,就必須研究譯者,研究譯者離不開譯者心理的研究。正如林語堂所言:“其實翻譯上的問題,仍不外乎譯者的心理及所譯的文字的兩樣關系,所以翻譯的問題,就可以說是語言文字及心理的問題?!盵1]287翻譯是譯者的思維活動,離不開譯者的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審美思維。翻譯包含復雜的心理活動,涉及譯者的認知、情感、動機、人格以及語言心理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2018年3期2018-05-25

  • 闡釋學視角下譯者主體性研究綜述
    王瑞瓊譯者主體性研究近年來在翻譯研究中反復提及,譯者早已不再是諸多學者口中的“仆人”。譯者作為一個客觀的存在,是原作與譯本之間的“橋梁”,而這是一座會思考的橋梁。譯者選擇翻譯何種文本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這正與喬治·斯坦納的翻譯闡釋學理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1 引言譯者主體性研究已成為中國譯學界研究的新趨勢,譯者被認為是一部譯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譯者首先是一個人,每個人都會存在感情偏差,就會因為成長環境、文化背景以及心理構建等等因素對翻譯的過程造

    知識文庫 2018年6期2018-05-14

  • 生態翻譯學視域下“譯者”的作用與本質探析 ——兼論對“譯者中心”的質疑及回應
    6)1.0 引言譯者的作用與本質是一個非常值得翻譯學界深入探討的問題。傳統翻譯研究的原文或譯文中心論堅持翻譯實踐的客觀性原則及忠實對等原則,具有巨大的理論價值,但它對翻譯本質的探求忽視了具有主體性與能動性的譯者。國內學者胡庚申(2004)基于前人對翻譯主體性的思考以及原文和譯文中心論的缺陷,提出翻譯適應選擇論,認識到譯者在翻譯實踐中的主導作用。他建構的譯者中心論,旨在促使翻譯研究從以原文或譯文為中心的“物本”視角轉向以譯者為中心的“人本”視角,打破翻譯研究

    山東外語教學 2018年6期2018-03-31

  • 譯者研究的路徑專題
    持人按語: 沒有譯者,就沒有翻譯,更沒有翻譯研究。這看似一句空話,卻道出了一個樸素的“真理”:譯者研究是翻譯研究的核心任務之一,對譯者的研究永遠不會過時,再怎么強調也都是有理由的。翻譯本質上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具有高度的復雜性與創造性,所以從譯者的選擇來切入譯者研究應該是很有解釋力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都有哪些選擇項,最后選擇了什么,為什么這樣選擇,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如何評價譯者的最終選擇等等,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針對譯者個體的選擇研究主要包括翻譯對象的

    山東外語教學 2018年6期2018-03-31

  • 工具式翻譯中譯者主體性的彰顯
    但在現實生活中,譯者常常面臨進退兩難的尷尬處境,也處于邊緣化的地位。譯者一方面是原語文本的讀者、闡釋者,另一方面又要將其通過譯文轉達給譯入語讀者。當遇到原語文本與譯語讀者之間的沖突時,忠于作者還是譯語讀者就成了兩難的選擇。除此之外,翻譯過程中還有多種問題和困難。且不說翻譯過程大多數時候不是簡單地在兩種語言的詞匯、語法間進行逐字逐句的轉換,即便如此,也還會因兩種語言及文化的差異產生大量翻譯問題,如文化缺省。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是痛苦的,即使翻譯大家也有此苦惱。但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18年32期2018-03-07

  • 基于語料庫的譯者文體研究回顧與展望
    6)基于語料庫的譯者文體研究回顧與展望許悅萌(中國社會科學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繼Mona Baker在2000年率先提出用語料庫方法研究譯者文體之后,國內外基于語料庫的譯者文體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針對2000至2014年這十五年間國內外基于語料庫的譯者文體研究的發展進行回顧與評析,指出現有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今后的相關研究做出展望。今后的譯者文體研究應根據特定目的建立一個語際對比和語內類比相結合的綜合模式,對致力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

    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1期2017-03-31

  • 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譯者主體性
    態翻譯學視角下的譯者主體性謝志輝(長沙大學外語系,湖南 長沙 410022)“譯者為中心”是生態翻譯理論的重要觀點。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為了適應翻譯生態環境,需要對譯文進行能動的選擇,其選擇與適應都體現了譯者的主體性。但是譯者主體性的發揮不是絕對的,而是會受到翻譯生態系統其他因素的制約。譯者主體性的彰顯與制約都是為了翻譯生態環境的平衡與和諧。生態翻譯學;譯者主體性;制約近年來生態翻譯學研究在國內譯界蓬勃發展,一批中國學者對該領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產生了較大的

    長沙大學學報 2017年1期2017-03-25

  • 身份演變過程中的譯者倫理變革
    身份演變過程中的譯者倫理變革單宇,范武邱(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410083)通過探討譯者身份與譯者倫理的互證關系,論述譯者身份演變過程中譯者倫理變革的外在表象及內在理據。譯者稱謂、譯者主體性成為譯者倫理變革的外在表象,文本選擇、翻譯理論、翻譯方法、翻譯原則與翻譯策略的特征成為譯者倫理體現的內在理據。語文學時期,譯者為“奴仆”,唯主人與原作是從,原作者、統治者為翻譯主體,體現譯者“奴性”倫理;結構主義語言學時期,譯者化身為“女性”,文本為翻譯主體,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6期2017-01-11

  • 譯者主體性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e指出,翻譯就是譯者在一定的意識形態和目的語主流詩學的影響下對源語文本所進行的調整與重寫,并且認為無論基于何種意圖的重寫,都反應了某種特定的意識形態和詩學對文學的調整,以便以特定的方式在特定的社會中起作用。[1]隨著女權主義、后殖民主義、解構主義等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對翻譯研究影響的不斷深入,人們開始把宗教、政治、文化、權力等納入到翻譯研究之中。不過這些影響因素最終還是需要通過譯者將其固化在譯語文本中,這樣一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關注的焦

    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1期2015-12-22

  • 芻議譯者主體性在翻譯中的體現
    ■魏 亮 匡 麗譯者是翻譯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不僅承擔著媒介的重要職責,也是保證交流與溝通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近年來,翻譯過程中譯者的地位和作用引起了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使他們開始對譯者的主體性進行研究。本文嘗試分析譯者主體性在翻譯中的體現,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啟發意義。一、前言作為一種意義非常深遠的跨文化交際活動,翻譯活動在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程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沒有翻譯,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根本無從談起。 在這種語言交換過程中,存在著三種重要因

    劍南文學 2015年22期2015-11-24

  • 皮姆的《翻譯史研究方法》和譯者主體性
    對于翻譯的特性、譯者的身份特征等有著獨特的觀點。皮姆共出版了六部專著、七本論文集,發表了140多篇論文。他注重社會學翻譯研究,關注翻譯和社會各因素之間的關系。二、《翻譯史研究方法》主要觀點《翻譯史研究方法》全書共12章。由于皮姆重視實證研究,書中有大量事例和數據。前6章圍繞如何具體書寫翻譯史這個主題,詳細地說明了種種編寫翻譯史的方法。后半部分(7-12章)則側重理論上的探索,探討如何解釋翻譯活動形成的原因及怎樣揭示其內在規律等等。翻譯史的選題有何技巧?翻譯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5年12期2015-03-19

  • 譯者主體性
    活動充滿了坎坷,譯者既要忠實原文,又很難做到完全忠實原文。譯者常常徘徊在譯文的形與神之間,形神兼備難于上青天。如何做到形神兼備,是對譯者的重大考驗。然而,長期以來,承擔翻譯活動的最重要角色——譯者處于被忽視的地位。人們把譯者比作“舌人”“翻譯機器”“媒婆”“戴著鐐銬的舞者”“仆人”等,可見譯者地位之低下。隨著20世紀90年代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翻譯研究的視野擴大了,西方譯學界開始關注譯者的地位。袁莉指出:“譯學研究悄悄經歷了語言—文化—人的轉變,完成了

    新鄉學院學報 2015年11期2015-02-27

  • 應用翻譯之譯者角色化行為分析
    份”、“角色”和譯者的角色特征翻譯界一般將“身份”(identity)和“角色”(role)混為一體。比如譚載喜(2010:202)陳述道:“譯者角色”亦即“譯者身份”。譯者往往只有一個,但譯者所擔當的“角色”或“身份”卻可能無數個。而每一個“角色”和“身份”(如作為“畫家”、“演員”、“奴隸”等等的角色和身份),都關涉到這個“角色”、“身份”與原作者的親緣關系(如譯者是畫家,原作者就是臨摹對象;如譯者是演員,原作者就是人物原型;如譯者是奴仆,原作者就是主

    當代外語研究 2014年2期2014-09-27

  • 生態翻譯學視域下的譯者主體限制*
    、生態翻譯學的“譯者中心”論2004年,胡庚申提出了“譯者中心”論,認為譯界公認的、翻譯終極的“原文——譯者——譯文”三元流程關系中,只有譯者對于翻譯過程才具有主導作用,是中心[1]。此論一出,經常有人對此提出異議。有人指出,譯者不應作為“中心”出現,而應成為翻譯生態環境中的普通成員[2]。還有人認為,“譯者中心”論這種提法過于簡單,容易引發誤讀[3]。還有人提出:“過于強調譯者在翻譯適應選擇行為過程中的中心地位,不但否決了文本的生命權,忽略了其他主體的權

    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年10期2014-09-17

  • 譯者的“適應”與“選擇”——以《飄》漢譯本為例
    譯觀的角度確立“譯者在翻譯活動中的‘中心’地位”的“翻譯適應選擇論”。翻譯適應選擇論認為,“譯文的產生過程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自然’選擇譯者和‘自然’選擇譯文。這里所說的‘自然’指的是‘翻譯生態環境’”。[1]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這兩個階段中,此“自然”非彼“自然”,即翻譯生態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而這種翻譯生態環境的變化主要是由譯者的身份轉換帶來的。一、翻譯生態環境與譯者的雙重身份什么是翻譯生態環境?為什么是翻譯生態環境而不是譯學研究中常用的語境或者

    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3期2014-08-15

  • 翻譯活動中譯者身份的變遷 ——從韋努蒂《譯者的隱身》談起
    01)翻譯活動中譯者身份的變遷 ——從韋努蒂《譯者的隱身》談起郭麗萍(鄭州大學 河南鄭州 450001)本文從譯者作為作者、讀者和創作者的特殊身份出發,探討譯者身份的變遷?;仡櫫宋鞣絺鹘y翻譯中譯者的身份,指出譯者在傳統翻譯中處于被動、從屬的地位,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韋努蒂的著作《譯者的隱身》進一步指出傳統譯者處于“隱身”狀態,譯者需要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從而對于提高譯者的地位產生了巨大的作用,譯者也完成了從隱形到主體的變遷。譯者;隱身;變遷一、引言對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14年8期2014-04-17

  • 新書訊2 ——《譯者行為批評:理論框架》
    周領順所著的《譯者行為批評:理論框架》一書將由商務印書館于5、6月份出版。它是一部以譯者并具體以譯者行為為切入口、以社會視域為評價視域,旨在評價譯者行為和譯文質量雙邊關系的描寫性、批評性和框架性翻譯理論論著。譯者行為批評屬于譯者批評,是翻譯批評學科的進一步細化;譯者行為批評定位于翻譯批評性研究范式轉變的第三階段,是翻譯內外相結合的翻譯社會學研究,是對譯者語言性和社會性角色行為之于譯文關系的評價,是對于譯者在翻譯社會化過程中的角色化及其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為

    當代外語研究 2014年2期2014-03-29

  • 翻譯與文化:譯者主體性的文化詮釋
    究]翻譯與文化:譯者主體性的文化詮釋陳蕾(安康學院,陜西 安康 725000)自翻譯研究出現“文化轉向”以來,譯者的聲音逐步在學術領域和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凸顯出來。本文將以文化為背景支撐詮釋譯者主體性:譯者不僅僅是一個符號,也是一個活躍的個體。譯者的角色和主體性在文化背景下更顯重要。譯者主體性;文化;翻譯20世紀80年代,翻譯研究跨入一個新時代:從文化角度審視翻譯學。這一時期的翻譯學更多關注于翻譯背后的文化淵源,探討諸如政治、經濟、社會、意識形態等各種文化因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4年3期2014-02-12

  • 關于譯者主體性走向放縱的思考
    近些年發展迅猛,譯者的作用不可或缺。譯者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做出貢獻的同時,翻譯的問題也頻出,這個現象引起了人們對翻譯過程中譯者主體性的關注。譯者主體性的適度發揮產生了大量的優質譯作,鞏固了翻譯過程中譯者的中心地位。然而,譯者放縱的主體性往往會導致問題,給翻譯業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本文闡述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分析譯者主體性的內涵;第二個問題分析了譯者主體性走向放縱的危害;第三個問題闡述了譯者主體性走向放縱的原因。在國外的翻譯理論發展的歷史過程中,譯者的角色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3年1期2013-08-15

  • 譯者規范及其研究途徑
    611130)論譯者規范及其研究途徑羅列(西南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四川成都 611130)翻譯規范作為描述翻譯學的重要概念,拓展了對翻譯現象的認識,而其不足在于忽略了譯者的主體性。翻譯規范具有文化特性、不穩定性和多樣性,這為譯者的個性化選擇提供了基礎。譯者的選擇是形成不同規范競爭力強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翻譯規范發生、形成和演變的重要力量。本文提出并論述了譯者規范的概念,在整合現有翻譯規范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討了描述譯者規范的途徑和方法,用以分析譯者

    山東外語教學 2013年5期2013-06-01

  • 變譯理論與解構主義視域下的譯者主體性比較
    是一個保全運動,譯者要做到對原文的忠實,對等。譯文成功了,譯者不見了。稍有不慎,譯者落出了馬腳,即刻成為了眾人的靶子,受到攻擊。自上世紀80年代后期翻譯理論開始了文化轉向,較為有代表的解構主義哲學觀點逐步引入翻譯領域,譯者的身份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中國知網上顯示2002年到2012年十年間,發表在核心期刊上關于譯者主體性的文章一共有163篇,其中除了一些從生態學或者闡釋學的角度探討的文章以外,絕大部分都是從解構主義的角度來探討譯者主體性問題的。其中包括給譯

    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3期2013-03-31

  • 譯者的主體性
    翻譯作品的人,即譯者。翻譯活動在本質上是以符號轉換為手段、意義再生為任務的一項跨文化的交際活動[1]。而譯者作為此項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交際效果。傳統的翻譯觀認為譯者對原作及作者的“欲言”亦步亦趨,身份等同于“仆人”。但翻譯研究領域內“文化轉向”和“倫理轉向”的出現,為翻譯理論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開拓了翻譯研究的新空間,將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研究提上了日程。譯者,作為翻譯活動的主體,是協調作者與讀者、源語和譯入語的中間環節,在翻譯過程中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2期2013-03-2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