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文化

  • 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現象的生成及教育引導研究
    體的興起,網絡亞文化現象在大學生群體中變得越來越普遍。網絡亞文化是指在互聯網空間中形成并表現出獨特文化特征的群體或社區,它們通常由共同的興趣、價值觀、語言和符號構成,將其成員聯系在一起。這些亞文化可以包括電子游戲社區、影視作品迷、追星粉絲等。大學生作為互聯網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對網絡亞文化的參與呈現出多樣化特征并具有廣泛性。研究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生成和影響具有重要意義。首先,網絡亞文化可以為大學生提供社交機會、興趣發展和創造性表達的平臺,有助于他們在大學期間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3年27期2023-12-19

  • 亞文化與潮牌服飾的關聯研究
    30)0 引言亞文化與潮牌服飾作為兩個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概念,在當代社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大衛·雷斯曼(David Riesman)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關于亞文化的相關概念,歸納了有關大眾文化與亞文化之間的區分,并將亞文化總結定義為積極追求小眾的風格[1]。潮牌服飾作為一種時尚文化表達形式,融合了亞文化的元素與潮流時尚的趨勢,成為世界范圍內的青年文化符號。潮牌服飾作為亞文化的一種重要表達形式,與流行文化和商業市場密不可分。潮牌服飾的興起不僅僅是由

    西部皮革 2023年22期2023-12-18

  • 淺析網絡亞文化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及高校的引導路徑
    洲 韋東增網絡亞文化得益于移動互聯網和其他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它有別于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倡導的青年文化,另一方面它為主流意識形態的發展和傳播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目前國內學術界對于網絡亞文化已經有了相對成熟且廣泛認同的概念,其較早的定義來源于楊鵬教授,楊鵬教授在其專著中把網絡亞文化定義為“青年亞文化”[1]。隨后,譚彬彬以歸納的方式對網絡亞文化提出了一種集合性概念,認為網絡亞文化是一種以網紅、彈幕、二次元[7]等素材為主要內容的網絡文化。網絡時代的

    公關世界 2023年3期2023-03-21

  • 基于CiteSpace的亞文化研究可視化分析
    挑戰主流文化的亞文化也在我國萌芽發展,且在文化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當下,我國社會常見的亞文化包括嘻哈亞文化、宅文化、電競亞文化、二次元亞文化、佛系亞文化等等。在這一背景下,更加深入地研究亞文化,對于青年思想引領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學界關于亞文化研究成果已經相當豐富,內容全面、視角多元、方法多樣,既有宏觀的學理闡述,也有微觀的案例分析。但是歸納總結亞文化相關研究的綜述性文章較少,且基本上沒有使用可視化分析軟件較為完整地呈現我國亞

    傳媒論壇 2023年3期2023-03-12

  • 新時代亞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與對策研究
    若潔一、新時代亞文化的定義亞文化的內涵一直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而演進。20世紀20年代起,芝加哥大學就開始對美國的移民以及犯罪青少年等群體的形成進行研究,形成了芝加哥學派。芝加哥學派關注移民以及種族問題,更多以邊緣群體為研究對象,強調異常行為。20世紀70年代,亞文化的研究中心出現轉移,出現了伯明翰學派。伯明翰學派與芝加哥學派一樣,都是為了解決應對當時的社會問題而生,伯明翰學派借鑒繼承了芝加哥學派的研究內容與方法,關注戰后英國的工人階級青年,形成了對“青年亞

    文化學刊 2022年5期2022-12-06

  • 我國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研究現狀 ——基于CiteSpace 5.7R5版本的可視化知識圖譜分析
    稱為主流文化。亞文化是在整體文化中占據少量部分和存在于少數群體中的文化[1]。網絡亞文化是一種具有獨特的審美觀和價值觀的網絡流行文化,具有較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2],有別于網絡主流文化。我國對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研究始于2002年,目前關于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相關研究涉及領域還有著較大的拓展空間。本研究將使用CiteSpace 5.7R5版本可視化軟件[3]和聚類分析模型對關于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結合文獻具體內容來闡述目前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研

    黑龍江科學 2022年21期2022-12-03

  • 后現代主義視角下的亞文化產生與發展
    231131)亞文化是相對于主流文化而言的一種次生文化,從后現代主義的視角審視其衍生的邏輯,可以發現亞文化寄寓于主流文化的屋檐之下,與主流文化共生中標舉守成與創新矛盾的張力,兩者相互纏繞,雙向建構,雙重整合。一、亞文化的生成邏輯(一)亞文化主體的“錯亂”式訴求從宏觀視角審視之,亞文化的產生是相對聚集性群體的話語需求,與群體的特性和社會歷史背景緊密關聯?!盎旧?,族群指的是在較大的社會里有一套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質的群體?!盵1]生活相對聚集的群體,無論從特殊的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7期2022-11-24

  • 青年亞文化時代綜藝節目的發展分析
    □徐林青年亞文化概述由于青年亞文化的風格特點,當前互聯網傳播的媒介特性以及青年群體的心理需求,使得大量綜藝節目成為青年亞文化傳播的主要平臺。加上綜藝節目本身對商業價值的追求,主動對受眾投其所好,使得這些節目的受眾群體快速擴散,對青少年流行文化以及價值觀帶來一定影響。Z世代與亞文化。根據聯合國發布的人口調查統計,1995年至2010年出生的人群,占全世界人口總數的32%,成為數量最多的一代人。這個時期出生的人在2010年已成長為青年,這段時間也是我國網絡媒體

    聲屏世界 2022年11期2022-08-25

  • 淺析微媒體與青年亞文化現象
    )根據羅伯遜對亞文化的劃分標準,可分為人種的亞文化、年齡的亞文化、生態學的亞文化等。青年亞文化可以理解為隸屬于年齡的亞文化形態的一個分支。青年亞文化一般指的是由年輕群體創造的、與父輩文化和主流文化抵抗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1],是青年群體為區別于主流文化而創造的一種代表文化。一、亞文化與后亞文化(一)亞文化概述1930-1950年,芝加哥學派在對種族、社會、移民等問題進行研究的時候,涉及到青年亞文化,就此這一領域的研究正式起步。1960年,英國伯明翰學派在此

    蘭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2年1期2022-03-09

  • 亞文化鑲嵌對城市的正向意義 ——以青島大學路為例
    是主流文化還是亞文化。在人類逐漸成為地球之主的過程中,人口的膨脹是無可避免的,加之一系列更加復雜的原因,人類產生了不同的文明,這就導致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出現在人類社會中。隨著人類從遷徙的分離到現在全球化的、世界化的進程,多種多樣的文化又產生碰撞,在此消彼長的過程中,人類社會對文化呈現出更加包容的狀態,因此主流文化與亞文化在城市之中彼此共存,共同造就了一個個風格迥異的城市。1 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往往是一個城市起決定意義的文化,它左右著城市的風格與類型,是

    建筑與文化 2022年2期2022-03-07

  • 詢喚與出圈的對話 青年主流文化亞文化流變觀察
    因素息息相關。亞文化與主流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從誕生起就似乎與主流文化存在對抗、沖突與收編的辯證關系。然而,青年亞文化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創新,呈現出豐富多元的態勢,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青年特點的價值和認知體系。每種亞文化的背后是青年人共同的價值觀,他們積極利用媒體平臺展示自己,表達自己,實現自我價值。值得注意的是,青年亞文化作為一種具有邊緣性的文化形式,也紛紛“出圈”“破壁”。青年亞文化在網絡上表現得也不再是與主流文化的“對抗”,而是強化了“社交”

    傳媒論壇 2022年9期2022-02-17

  • 網絡青年亞文化的思考
    相關的各種青年亞文化現象都曾一度成為熱議的話題。此類“現象級”的話題往往由年輕人發起,并在網絡上迅速傳播、擴散,成為整個社會的流行語,反映了特定階段的社會心理。青年亞文化當然不限于流行語的廣泛使用,包括網絡上的“惡搞文化”“鬼畜文化”“表情包文化”等等在內都可以納入青年亞文化的范疇。相比主流文化,青年亞文化往往形式更加靈活,易于傳播,便于接受,是觀察時代心理變遷的一個絕佳窗口。網絡青年亞文化由于其獨有的特點,在當下的年輕人中影響頗大,具有很強的時代性,也是

    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 2022年4期2022-02-09

  • PUA犯罪亞文化的特性與遏阻對策
    年來,PUA 亞文化在我國青少年群體中廣泛傳播。自“北大女生自殺事件”被媒體報道后,親密關系中的精神控制、洗腦等不良行為成為社會批判的熱點,PUA 亞文化也逐漸引起人們重視。亞文化(subculture)與主文化相對應,從概念史上看,雖然亞文化的內涵一直在發生變化,但一般都是指“社會階層結構框架里不斷出現的帶有一定反常色彩或挑戰性的新興社群或新潮生活方式”[1]。因此,有的亞文化就可能挑戰主文化所倡導的價值理念,背離主文化所制定的行為規范,最后發生越軌行為

    四川警察學院學報 2022年2期2022-02-05

  • 網絡亞文化群體間關系及影響因素探析
    □劉 越學界對亞文化的研究總體上經歷了從20世紀初的伯明翰學派亞文化研究到20世紀70年代的后亞文化研究等幾個時期,而這些對亞文化的研究始終都是通過對亞文化群體進行研究而實現的。美國學者戴維·波普諾對亞文化的界定就是建立在對亞文化群體的群體表現分析基礎上的,他認為亞文化(subculture)“建立在一種擁有更加廣泛文化的亞群體之中,這個群體生產出一種既包括亞文化的某個特征,又擁有不為其他群體所包含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進入賽博時代后,亞文化群體的活動范

    記者搖籃 2021年6期2021-11-29

  • 新媒介語境下青年亞文化的新表征 ——以“云吸貓”為例
    新型的網絡青年亞文化人類學家馬賽爾·莫斯說過,“貓是唯一成功馴服了人類的動物”。這句話驗證了當下國內部分網絡人群吸貓成癮的現象。吸貓一詞最早來源于2016 年,某位鏟屎官在互聯網上發表的帖子《妖妖零嗎?這里有一群不法貓奴聚眾吸貓!》,迅速走紅,吸貓一詞便被廣大網友知曉。吸貓的具體含義是指用鼻子聞貓咪的身體,又進一步延伸為對貓咪施展各種親密的動作,例如用手撫摸貓的身體,或是把臉埋在貓的肚子里,以此來獲得一種滿足感。而云吸貓指的則是在互聯網上通過肉眼觀看貓咪的

    戲劇之家 2021年3期2021-11-14

  • 從對峙走向融合:青年亞文化視域下對《脫口秀大會》的思考
    融入了許多青年亞文化的象征元素,在彰顯節目風格的同時也代表著青年亞文化向大眾的普及,同時也象征著青年亞文化與大眾文化逐漸融合的趨勢。青年亞文化是英國伯明翰學派的研究重點,此學派認為青年亞文化不是被動的消費文化,亞文化和叢書群體挪用了主流社會的商品符號,以符碼的形式來表達的一種抵抗。青年亞文化最主要的特點是顛覆性、邊緣性和批判性,它對成年人社會秩序采取一種顛覆性的態度?!睹摽谛愦髸氛Z言風格活潑多樣,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單人也可以多人,可以文本形式也可以唱歌形

    聲屏世界 2021年7期2021-11-13

  • 出圈:青年亞文化與“主流”的互相靠近
    長和普及,青年亞文化實現了從相對封閉的“小眾團體”向整個社會開放的“普泛化”轉向,青年亞文化也頻頻“出圈”“破壁”。20世紀30至50年代的芝加哥學派在關于種族、移民、犯罪等問題的研究中涉及青年亞文化,開啟了這一研究領域;發展至60年代,英國伯明翰學派對前者進行了繼承和反思,他們對青年亞文化所涉及的社會群體以及所展現出的“儀式抵抗”更感興趣,深入研究了青年亞文化的政治內涵和文化活力;進入后亞文化時代,青年亞文化“抵抗”精神的弱化以及亞文化自身多樣化、娛樂化

    中國新聞周刊 2021年17期2021-05-26

  • 數字媒介展演下的青年亞文化流變 ——基于“新媒體與青年亞文化”的研究綜述
    的發展使得青年亞文化研究的理論范式歷經著多次演進。從傳統大眾傳媒時期青年亞文化研究的亞文化取向到新媒體時代下的后亞文化取向和“亞文化資本”概念,青年亞文化的研究顯然受到新媒體技術變遷的沖擊和影響。著眼于當下的媒介環境,青年亞文化在抵抗態度、誕生邏輯等層面呈現出新的樣態特征,且“身份政治”的相關議題變得日益凸顯,但此時的青年亞文化仍未逃脫被消費主義收編的宿命。一、從亞文化到后亞文化:新媒體技術包裹下的青年亞文化理論演進一般意義上看,亞文化研究迄今為止大致經歷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21年2期2021-01-29

  • 網絡亞文化的發展與引導
    單 單網絡亞文化是體現網絡審美觀、價值觀的流行文化,不管是“硬核”“盤他”等網絡流行語,還是搞笑動漫、二次元等內容,為青年追求個性、表達自我提供了空間,為文化多元性注入活力。但具有“喪”文化特點的漫畫等在宣泄情緒的同時,也被質疑傳播“網絡負能量”。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網絡表達匿名化的場域下,網絡亞文化良莠不齊。網絡亞文化的受眾主要是年輕人,對青年群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產生直接影響,必須加以引導、規制,讓其成為主流文化的有益補充[1]。網絡亞文化

    青年記者 2021年4期2021-01-02

  • 亞文化,不可怕
    韓一個 等“亞文化”不是一個貶義詞。1950年大衛·雷斯曼提出了大眾文化和亞文化的差別,并將亞文化解釋為具有顛覆精神的文化。大眾是“消極地接受了商業所給予的風格和價值”的人,而亞文化則“積極地尋求一種小眾的風格”的人。小公司、新公司在紅海市場里拼不過大公司,但是從亞文化中尋找商業切入點是最容易實現顛覆的。小米的數碼發燒友、Keep 的健身狂人、B 站的二次元粉……這些圈子大部分都是一種亞文化社群。營銷人和產品經理的一樣,要時刻關注亞文化的冒頭。因為,每一

    銷售與市場(營銷版) 2020年11期2020-11-21

  • 亞文化是個筐,你可別啥都往里裝
    個年輕人,九個亞文化愛好者,剩下一個是資深愛好者。近日,知乎熱門問題“目前中國有哪些亞文化”中,來自答主蘭陵的回答,稱目前中國可以劃分出10大類、至少72種不同的亞文化群體。只要你有愛好恭喜你成為亞文化圈中人10個大類、至少72種亞文化群體,總會有你沒聽說過,但同時包括了你所見過的。雖然大眾對亞文化范疇尚未有清晰定論,但亞文化群體的細分早已在不知不覺中遍布各個領域。 在“通過個體外觀的改變,表達出與眾不同的個性喜好”的個體外觀分類里,就有今年存在感特別強的

    黨員生活·中 2020年8期2020-10-29

  • 祛魅與超越:當代青年亞文化的融合發展
    羅紅杰青年亞文化是中西方文化史中歷久彌新的概念,也是現實生活中不斷更新的文化現象。在戰后英國伯明翰學派視野中,青年亞文化指“社會階層結構框架中不斷出現的那些帶有一定反常色彩或者挑戰性的新興群或新潮生活方式”①[英]斯圖亞特·霍爾:《通過儀式的抵抗:戰后英國青年亞文化》,孟登迎、胡疆鋒等,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年,第20頁。。在全媒體時代,青年亞文化是指“青年群體基于共同興趣和價值追求,創造性表達自我的文化實踐”②馬中紅、陳霖:《無法忽視的一種力

    云南社會科學 2020年1期2020-02-20

  • 青年亞文化研究的發展脈絡與新思路
    術學院一、傳統亞文化理論的輝煌與成就20 世紀50年代以來,在歐美發達國家,由于朋克、嬉皮、光頭黨等青年文化和青年運動的蓬勃發展,不少學者都將研究的目光聚焦于這些千奇百怪的亞文化形態中青年的奇裝異服、反抗態度等“偏差行為”,對其的大量研究大體可歸為兩類:將年齡和生理差異作為該文化現象根源的世代解釋模式和更關注青年群體種族、階級和社會角色的結構解釋模式。但是隨著結構解釋模式的杰出代表伯明翰學派在該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及輝煌成就,從60年代起,世代解釋模式逐漸退

    傳播力研究 2019年33期2019-03-22

  • 從“亞文化”到“后亞文化”:青年亞文化研究范式的嬗變與轉換
    普遍應用,青年亞文化顯現出復雜、多變等諸多新的文化癥候,伯明翰學派亞文化理論的解釋力不斷受到質疑。2002年,伯明翰大學文化研究與社會學系遭到校方解散,作為一種學術機構的伯明翰學派不復存在,作為一種學術流派的伯明翰學派也搖搖欲傾。在英國,多中心的文化研究格局開始形成。在世界范圍內,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文化研究迅速崛起,文化研究的國際化特征日益顯現。亞文化研究進入“后”伯明翰時期或后亞文化研究時期。從某種意義上說,后亞文化研究是以伯明翰學派亞文化研究對立

    云南社會科學 2019年4期2019-03-03

  • 大學生亞文化研究述評
    4)國內大學生亞文化研究可以回溯到20世紀80年代,“亞文化”一詞最初通過學者譯著進入研究視野,經歷了外來文化視角、多樣化文化視角、網絡文化視角的研究發展歷程,將大學生亞文化概念從青年亞文化、校園亞文化、大學亞文化等概念中凸顯出來,確立了大學生亞文化研究的基本領域,形成了比較全面的研究成果。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文化強國目標為指引,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轉變對大學生亞文化的收編和整合思路,建立引領的理念、方法和體系,把大學生亞文化建設成為主流文化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4期2019-02-21

  • 古風音樂亞文化的傳播研究
    語境下古風音樂亞文化的衍生古風音樂亞文化發軔于2005年“仙劍奇俠傳”等國產網絡游戲盛行的時期。早期,古風音樂愛好者就能通過貼吧等渠道欣賞古風作品,并在早期社交網站上進行自發的交流和分享,“抖音”APP的興起更帶火了一批古風歌曲。正如羅杰斯所說,“個體通過與同伴對話而獲得信念,可以產生彼此的認同感,進而組織起來去實現他們作為分散的個體所無法達到的目標”①,這些年輕人通過各種媒體平臺覓得知音,并以此化解現實生活的苦悶孤獨,古風音樂亞文化群體也得以發展壯大。另

    視聽 2019年3期2019-02-20

  • 傳播的本土視角:從媒體異視異色(vice中國)、透明人看亞文化的延伸
    學界,尤其是把亞文化[1](特別是青年亞文化)視為研究重點。80年代后期,文化研究開始脫離早期的框架,也試圖消除文化研究中“文化抵抗”[2]的觀念?!?span class="hl">亞文化對主流文化的叛逆有一定的必然性,而這種必然性并非是因為理性的缺失和享樂主義的泛濫”[3]。亞文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總體文化的次屬文化。一個文化區的文化對于全民族文化來說是亞文化,而對于文化區內的各社區和群體文化來說則是總體文化,而后者又是亞文化。那就是在都市處于非中心——或者說處于邊緣地位的人,共同創

    大經貿 2019年11期2019-02-04

  • 面對亞文化:客觀看待,積極轉化
    會副主席 尹鴻亞文化作為社會部分人群的精神撫慰方式,具有一定“合理性”,而一些新興傳媒平臺和逐利資本會利用其“夸張性”吸引眼球、帶入流量、獲得回報,使得亞文化的“虛飾性”“表演性”變本加厲,更加扭捏作態,從根本上背離亞文化本身的“合理性”?!疤煜聼o不可變之風俗”,人類的主流文化如同大江大河,總是在融匯各種涓涓細流之后,才有大江東去的生命力。堅守主流價值底線,同時開放包容、積極疏導,方能化解互聯網時代亞文化對主流文化的沖擊,在主流引導下多元文化互動共生,使得

    人民周刊 2018年9期2018-06-01

  • 喜憂參半的亞文化
    化派生出的一類亞文化。亞文化不是主流文化的原因便是,它在發展過程中會受到需求群體的影響,適時改變,衍生許多新內容;它依賴于人們的需求,而同時人們對它又有很強的依賴,許多庸俗內容便摻雜其中,人們無法拒絕。畢竟它是鮮活的,讓人無法抗拒,深受其影響,其中許多令人大跌眼鏡的內容卻成為“網紅”們紛紛模仿的對象,為的只是博得關注。網傳有一對父母模仿高難度動作,父親不慎將女兒的腦袋磕傷,還有一男子為取得關注不惜冒著生命危險進行極限運動,卻因體力不支喪命,更有人為拍視頻耽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響樂 2018年5期2018-05-30

  • 網絡綜藝節目的青年亞文化解讀 ——以《這!就是街舞》為例
    立足于街舞這一亞文化群體,將原本在舞蹈體系中處于“非主流”的街舞推向大眾。一、基于網絡綜藝節目的青年亞文化解讀(一)青年亞文化及其發展簡單地說,青年亞文化是青年對社會主導文化的對抗。在西方社會逐漸城市化工業化時,學界就已經注意到了亞文化問題。經過芝加哥學派的研究,亞文化的概念逐漸被確定。學者們認為青年群體與亞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關系十分密切。1950年左右,“亞文化”一詞開始被作為學術術語使用。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英國伯明翰大學逐漸成為全球青年亞文化研究的主

    傳媒論壇 2018年13期2018-03-28

  • 主持人語
    主持人語亞文化(subculture)也稱次文化,是一種邊緣性、附屬性的文化。青年亞文化是以青少年為主體的亞文化,體現了其特有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由于青少年正值青春叛逆期,因此青年亞文化的反叛性、顛覆性、邊緣性,比之其他亞文化似乎格外明顯,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則為青年亞文化提供了滋生、繁衍的重要機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有著即時、海量、匿名、交互、虛擬等特征,而青少年則是新媒體最重要的使用與傳播群體。新媒體語境下青年亞文化的表現類種是多樣的,像青春文學

    文藝論壇 2017年8期2017-11-13

  • 從“妖魔化”到“榜樣化”:對亞文化收編方式的嬗變
    “榜樣化”:對亞文化收編方式的嬗變□ 周凡舒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政治環境變化,互聯網及消費主義勃興,使得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新亞文化群體出現了諸多與此前不同的特征,對伯明翰學派的亞文化的闡釋提出了挑戰。隨著青年亞文化的后亞文化轉向,主流文化對亞文化的收編方式亦發生了從強硬到緩和,從“妖魔化”到“榜樣化”的轉變。亞文化;后亞文化;意識形態;收編一、從“亞文化”到“后亞文化”:新媒介環境下青年亞文化“抵抗”精神的弱化“亞文化”(subculture)這一概念,

    視聽 2017年10期2017-04-12

  • 青年亞文化研究之社會學傳統
    6622)青年亞文化研究之社會學傳統[美]J. Patrick Williams 著,楊 穎,劉 巖 譯(大連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 大連 116622)在美國和英國,對青年亞文化的研究雖已經有很悠久的歷史,但是青年亞文化在文化社會學中仍屬邊緣分支學科。文章是從評述芝加哥學校的影響、應變理論、伯明翰學校、青年亞文化研究的后亞文化研究和青年文化研究幾個方面著手,闡述了社會學傳統、英國社會學和當代社會學對亞文化所開展的研究。亞文化;社會傳統;青年亞文化

    大連大學學報 2017年2期2017-03-13

  • 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嬗變 ——評《無法忽視的另一種力量: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研究》
    文/別君華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嬗變 ——評《無法忽視的另一種力量: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研究》文/別君華1978年以后,伴隨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社會階層的分化以及國內外文化交流的加強,社會文化開始出現分化趨勢,青年亞文化在新的社會土壤中蓬勃發展。以“朦朧詩”和“星星畫展”為代表的文化活動推動了我國亞文化的發展,而1986年崔健的《一無所有》使得搖滾樂成為呼喚亞文化、沖破主流文化束縛的旗幟,召喚著新時代青年的憤怒、叛逆和希冀的力量。亞文化的發展引起了學界關注

    傳媒 2016年21期2017-01-12

  • 亞文化的力量
    用性和厚重感。亞文化和時裝的關聯由來已久,當下又隨著Vetements、Gosha Rubchinskiy及一票倫敦新晉設計師的走紅,重新回歸,并在媒體的解讀下變得前所未有的強大和廣泛。一時間,時裝亞文化變成了和名牌大學畢業證一樣的“敲門磚”,似乎一個人看起來越接近亞文化,他就越能超越平庸,但這也導致一提及亞文化,許多人就心生厭惡。青年,是構成亞文化的重要來源之一,而這次時裝界亞文化回潮,就借著大肆流行的街頭滑板風格,試圖打造出屬于一群酷小孩(Cooi K

    中國服飾 2016年10期2016-12-13

  • 亞文化風格的審美解讀 ——以當代中國青年亞文化為例
    225002)亞文化風格的審美解讀 ——以當代中國青年亞文化為例卞 波(揚州大學 江蘇 揚州 225002)對于亞文化風格,以往的學者,大都從社會學的角度進行研究。隨著當代中國青年亞文化的審美特征的凸顯,對其從審美方面進行解讀,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當代中國青年亞文化的形成,是為了追求社會認同,而社會認同與“審美共通感”之間有密切的關系。亞文化風格;審美共通感;社會認同1 社會學視域下的“亞文化”從廣義上的社會學的“亞文化”(subculture)概念來看,

    小品文選刊 2016年23期2016-11-26

  • 虛無的抵抗,模糊的收編
    究成果為代表的亞文化研究的兩大核心概念是“收編”和“抵抗”,而他對“收編”的表述模糊不清且過分重視“抵抗”在亞文化中的作用,最終導致意義的虛無??梢詮南笳魅祟悓W視角對上述問題加以反思:其一,亞文化的抵抗意義來自于其代碼的流動性和隨意性,這正是象征符號多義性的體現;其二,亞文化研究采用了“亞文化抵抗主文化、主文化收編亞文化”這種二元對立視角,而在象征人類學看來,抵抗和收編的過程正是“社會戲劇”的演變過程,也是社會中有結構的部分對無結構的部分進行整理和歸納的過

    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3期2016-10-22

  • 場景傳播對青年亞文化產生的影響
    媒介技術與青年亞文化存在一種天然的緊密性,一方面,青年群體總是新媒介技術的積極研發者、熱情使用者和大力推廣者。另一方面,網絡媒介技術本身就帶有破壞性,它天生攜帶著平等、公開、共享等特質,與青年亞文化的氣質不謀而合。就移動互聯時代的場景傳播而言,它對青年亞文化產生的影響是深刻和巨大的。具體來說有幾個方面:1.新的場景傳播改變和豐富了青年亞文化的存在形式和符號表意功能。傳統的青年亞文化表達有自己特定的場景和符號系統。移動互聯的場景時代,青年亞文化活動的空間由現

    新聞前哨 2016年6期2016-06-24

  • 決不放任“腐敗亞文化”蔓延
    決不放任“腐敗亞文化”蔓延習總書記批評的那種現象被稱作“腐敗亞文化”,它是指腐敗群體乃至整個社會對腐敗行為和腐敗現象的一系列畸形、扭曲、反主流的判斷與認知?!案瘮?span class="hl">亞文化”具有很強的滲透性、擴散性,敗壞社會風氣,助長腐敗之風,必須引起足夠警惕。下文史專家學者對其產生原因與危害的辨析?!翱释@利”的心理助長其傳播許耀桐(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腐敗亞文化”是一種社會環境、社會生態,看得見、摸得著,無形中給人們一種暗示。因它與一般的腐敗行為不同,人們對“腐敗亞文化

    中國領導科學 2016年8期2016-02-10

  • 監獄亞文化:概念、性質和范疇 ——以孫平教授的《監獄亞文化》為基點
    0011)監獄亞文化:概念、性質和范疇 ——以孫平教授的《監獄亞文化》為基點連春亮(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11)監獄亞文化是與監獄主流文化相伴而生的文化,是一種存在于罪犯之間的隱性文化現象,是以低層次性為主體的庸俗文化。監獄亞文化是服刑罪犯適應監獄生活環境的生存文化,是罪犯創造的自我的“合理”文化。監獄亞文化是監獄與社會以罪犯為媒介信息交流的文化。監獄亞文化;文化形態;庸俗文化關于監獄亞文化的研究,不僅國內是薄弱環節,既使國外文獻也屈指

    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 2015年3期2015-12-17

  • 流行亞文化與高校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綜述①
    念界定1.1 亞文化亞文化”(Subculture,譯作“次文化”或“副文化”)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國社會學家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ons)對美國中產階級青年文化的分析中提出,并由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最早開展了相關研究工作。[1]從廣義上來講,亞文化是一切邊緣、次要的文化類型;狹義上來講,亞文化專指青年文化,是由青年中的越軌群體所創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1.2 流行亞文化學界對流行亞文化的界定相對較少,而與之相應的“流行文化”方面的研究居多

    當代體育科技 2015年1期2015-12-04

  • 基于網絡媒介的亞文化傳播及發展
    基于網絡媒介的亞文化傳播及發展徐銘瞳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編輯部,吉林長春 130012從網絡媒介的特性入手,對網絡媒介與亞文化的契合點做具體闡釋,研究亞文化在網絡媒介上得以廣泛傳播和發展的原因,同時對亞文化在傳統媒介上的發展現狀進行歸納分析,并試圖以此總結出亞文化在網絡時代發展的傳播規律。亞文化;網絡媒介;網絡傳播1 網絡媒介對亞文化傳播的推動作用亞文化是指與大眾文化、主流文化相對應的那些非主流的、接受范圍相對局部的文化現象。亞文化不僅包含著與主文化相通的價值

    新媒體研究 2015年14期2015-08-02

  • 網絡時代青年亞文化的矛盾分析
    )網絡時代青年亞文化的矛盾分析江若男(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15)網絡時代,信息化的社會環境使我國青年亞文化在發展中呈現出個性化與偶像化、參與性與局限性、統合性與離散性三對內部矛盾。同時,青年亞文化反映了亞文化群體從主流文化獲得資源與啟發,又通過各種手段對主流文化的抵抗。本文主要探討了青年亞文化的內部矛盾以及與主流文化對立統一的關系。網絡時代;青年亞文化;矛盾分析青年亞文化,也稱為次文化,指某一文化群體所屬次級群體共有的獨特信念﹑價值觀和生

    戲劇之家 2015年10期2015-06-17

  • 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解讀與反思
    時代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解讀與反思李慶瑞*(阜陽師范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自媒體因其平民化、參與門檻低等特點,為大學生提供了網絡交流的平臺,從而產生大學生群體特有的網絡亞文化。而大學生網絡亞文化有良性、中性、不良之分,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借助伯明翰學派的青年亞文化理論,分析當前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的內核、特征以及構建范式,并提倡對其理性收編。網絡;亞文化;自媒體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革新,新聞媒體經歷了從以紙質讀物、報刊雜志、電視為代表的第一代舊媒體到以網

    阜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4期2015-04-17

  • 正視青年亞文化:探索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視角
    和主導價值觀。亞文化相對主流文化而言,指在社會中處于從屬地位的文化,代表某一社會群體所特有的思想行為方式,“亞文化是人們企圖解決存在于社會結構中的各種矛盾時產生的,這些矛盾是人們共同經歷的,并能導致一個集體認同形式”[1]。青年亞文化可以視作青年試圖解決他們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對當前社會矛盾做出回應的一種方式。它通過青年特有的語言風格、行為方式表現出來,與主流文化倡導的風格方式有著顯著區別,但卻為青年群體廣泛接受,在青年中間影響巨大。一、青年亞文化的重新審視

    江蘇高教 2014年5期2014-04-17

  • 高校校園亞文化建設過程中的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
    )1 高校校園亞文化概述1.1 校園亞文化的內涵目前對于校園亞文化的內涵有不同的定義,《教育大詞典》:“亞文化是社會總體文化的一部分,主導性文化的補充.任何群體凡是在某些方面與社會主導型價值體系不同,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活方式、語言、價值體系,體現鮮明的集團、群體個性、風格、凝聚力的文化形態.”賴焱烽等將校園亞文化定義為“大學生所特有的文化形態,是在一定時期內為整個大學生群體所共有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行為模式和文化心態的表現,是校園的微觀文化.”[1]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年10期2013-04-02

  • 煤礦安全亞文化內涵的基本分析①
    01)煤礦安全亞文化內涵的基本分析①方元務②(華北科技學院,北京東燕郊 101601)煤礦安全亞文化對礦工的思想和行為具有極大的影響。為更好的了解煤礦安全亞文化,本文從煤礦安全亞文化的特征、層次、功能等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和研究。煤礦安全亞文化;特征;層次;功能進一步加強煤礦安全文化內涵的建設是煤礦企業當前的重要任務,作為煤礦安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煤礦安全亞文化的研究范圍、建設措施與廣大礦工的日常生活聯系更為密切,對礦工的思想和行動的影響更大,煤礦安全亞文化

    華北科技學院學報 2012年1期2012-08-15

  • 亞文化,在商業圍城中起舞
    高潔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相對,它是一部分人的文化。隨著消費社會中對于市場的細分,各種小眾趣味逐漸成為商業關注并滋潤的對象,借助媒體求新求奇的脾性,它們又被捕捉、放大,并擴散至主流視野。一聲“賈君鵬”,即便不是魔獸迷也會心生感慨,一個龔琳娜,唱出了人們心中忐忑。當多數人接收到這些本非主流的聲音,非主流便已成為主流。主流媒體對非主流的作品和文化類型呈現出開放和接納姿態,其背后不無商業利益與收視效果的考慮。在這樣的過程中,商業與亞文化的關系何在?媒介在其中的作用又究

    市場周刊 2011年12期2011-02-2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