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認識的發生

1982-07-15 05:54邱仁宗
讀書 1982年5期
關鍵詞:皮亞杰庫恩認識論

邱仁宗

我要向讀者推薦心理學日內瓦學派的主要代表讓·皮亞杰(JeanPiaget 1896—1980)的兩篇著作:《兒童心理學》(一九六九)和《發生認識論原理》(一九七二),中譯本已于一九八○和八一年由商務印書館先后出版。

我為什么要向讀者推薦這兩本書?因為我自己從中得到了啟發。

話還得從頭說起。五十年代我在協和醫學院給學生講哲學原理。雖然我當時也還是個初學者,但是同學們(現在都是主治醫師、主任醫師或副教授、副研究員了,許多是我很好的朋友)學習得很認真。在講反映論的時候,同學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既然認識是外部世界的反映,為什么不同的人對同一對象得到不同的反映?當然這個問題不難回答: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方法的不同。那末,為什么立場、觀點、方法不同,反映—認識就不同呢?于是只好訴諸哈哈鏡之類的類比去說明了。但是人腦不是鏡子。而且,如是這樣,認識就不僅是客體的反映,并且也是認識主體立場、觀點、方法的反映了。

另一個問題是:物質決定意識原理與內外因原理如何統一起來?我的回答是這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但是這個解答連我自己也不滿意。內外因原理是宇宙觀問題,心理、意識現象也有內外因問題,我們經常說“內心活動”和“外部世界”。物質決定意識原理與內外因原理有區別,但也有聯系。

六十年代,我在研究“生理學”唯心主義時,發現作出唯心主義認識論結論的彌勒(J.Müller)實際上發現了感覺發生的辯證法,即感覺的產生不僅決定于外界刺激,而且決定于感官內部結構,但他把后一點夸大了。

近年來的感覺生理研究進一步說明了這一點。人的感官是一個信息“過濾器”,它只選擇外部世界信息的一小部分,讓它們刺激神經系統。這種選擇就不是單由外部決定的。有人曾經估計過,人體可以接受外界刺激輸入的神經元有一百億個,而傳入腦的感覺纖維只有三百萬根,每根纖維處于或開或關兩種情況,這些纖維的開關可有八百萬種組合。因此腦必然把大多數環境刺激置于不顧。感官引起的沖動到達腦,要經過多層次的介導,而激素或腦化學物質可影響這種介導作用。腦化學物質量的異常就可導致行為或精神的失常,這是精神病學多年來的新成就。去年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休貝爾(D.H.Hubel)和威塞爾(T.N.Wiesel)發現從外界物象作用于視網膜到形成視覺是一個根本不能與照相比擬的極為復雜的過程。神經沖動上升過程中要經過不同層次的整合,腦對之進行分析和翻譯,把獲得的圖象與先前的印象進行比較、再認,然后才形成知覺。

在總結自己“文化大革命”中的經驗教訓時,我又有一些新的體驗?!拔幕蟾锩鼻?、中、后,對同樣一些事實,看法以致感情上的差異是如此之大,似乎判若兩人。在我周圍的一些同志,對我自己的看法也經歷了不同幅度的漲落。這種差異可以和格式塔轉換相比擬。為什么同樣的客觀事實,看法差異如此之大?甚至在同一個人身上也是如此。這是需要從認識論上去加以解決的,而機械的反映論就無能為力了。

正是在這基礎上,我在研究科學哲學時非常接受漢森(H.R.Han-son)、庫恩(T.S.Kuhn)、波普爾(K.R.Popper)、拉卡托斯(I.Lakatos)、費耶阿本德(P.Feyera-bend)等人提出的觀察滲透理論、事實受原理污染等原理。但是,其中有的人,例如庫恩和費耶阿本德,又把這一點過分夸大了:由于科學家總是通過不同的范型(Paradigm)看到不同的世界,因此似乎真理就只是相對的了。

去年十二月召開的庫恩學術思想討論會上,我在一次發言中提出,應該承認客觀事物與主觀認識之間有某種相互作用,這樣才能既避免機械的反映論,又避免相對主義和不可知論。但這只是一種思辨的沒有結構的猜想。

此次會議后我閱讀了皮亞杰的《兒童心理學》和《發生認識論原理》二書。皮亞杰在廣泛而深入地研究兒童心理的基礎上作出的認識論結論,使我產生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皮亞杰既反對認為認識是外界事物機械反映的經驗論,也反對認為觀念是與生俱來的天賦論(inna-tism),提出了知識發生的構成論(constructionism)。他認為,傳統的認識論只考慮認識的最終產物,而看不到認識本身不但有結構,而且是一個建構過程。所謂“建構”,就是把外界刺激同化于原來的結構中從而形成新的結構。他反對機械反映論的S→R公式,即只承認從刺激到反應的單向作用,提出了SR公式,即承認刺激與反應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而這種相互作用是通過刺激被個體同化(assimilation)于認識結構中實現的。所以,SR就是S(A)R。

皮亞杰認為人類認識的基礎是嬰兒的一些遺傳性的本能動作,這些本能動作是最初的格局(sche-me)。初生嬰兒在吸奶時,把作為外界事物的奶頭同化到吸吮格局中。以后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這些格局不斷改變和復雜化。嬰兒在吸奶時看到母親的形象,聽到母親的聲音,接觸到母親的身體等等,最初遺傳性的格局就發展為多種格局的協同活動,兒童的心理水平隨之不斷提高,同化是個體把客體納入主體的格局之中,引起格局量的變化。當主體的格局不能同化客體時,就要調整原有的格局或建立新的格局,從而引起格局質的變化,這叫順應(accommodation)。皮亞杰說:“刺激收入的過濾或改變,稱為同化;內部格局的改變以適應現實,稱為順應?!蓖晚槕墓δ芏际菫榱耸箖和_到認識上的平衡(equilibrium)。兒童每遇到新事物時,總是試圖用原有的格局去同化,如獲得成功,便得到暫時的平衡,如失敗,便作出順應,通過調整原有格局或建立新格局去同化新事物,達到新的平衡。

因此,客體與主體之間不是無中介的,中介就是皮亞杰所說的格局,或庫恩所說的范型。反應不是刺激的直接反映,要通過格局或范型的折光。一個認識上發育成熟的人,他的認識結構格局中包含著立場、觀點、方法。在S(A)R的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認識的發生是外界事物通過內部認識結構起作用的。這種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相互作用論,既反對了機械反映論,又避免了相對主義和不可知論。

也許可以說,皮亞杰的認識發生理論提出了一個認識論的研究綱領。認真地研究他的理論可對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作出貢獻。

(《兒童心理學》,皮亞杰、英海爾德合著,吳福元譯,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年五月第一版,0.47元;《發生認識論原理》,皮亞杰著,王憲鈿等譯,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一年九月第一版,0.54元)

猜你喜歡
皮亞杰庫恩認識論
中國現代美學發生的內在線索與本土話語
走近皮亞杰
布萊克·庫恩
道德教育中須處理好的三對關系
史蒂夫·富勒社會認識論思想的分析
兒童道德發展規律探析——基于皮亞杰與科爾伯格的認知主義視野
互聯網背景下科學共同體的變革與發展
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江澤民傳》作者庫恩傳奇
認識論的自然化、日?;c人工智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