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學ABC

1995-07-15 05:30紀坡民
讀書 1995年5期
關鍵詞:商法民法市場經濟

紀坡民

討論“股份制”的文章多起來了,逐漸成為熱點。不管是“放權讓利”、“利改稅”,還是“承包制”、“利稅分流”,被認為搞不下去了,大都不約而同地找到“股份制”?!肮煞葜啤彼坪醭闪巳f驗靈藥,是“改革向深層次發展”的首選藥方??伞肮煞葜啤钡姆桨溉绱宋寤ò碎T,不著邊沿,卻又使人不得要領。也許,即使那些有“大智慧”的國際名家,要把中國人發明“股份制”的思路一一理清頭緒,也夠他們費一番腦筋的。

這其實也不奇怪。我國實行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已有三十多年,經濟生活中根本沒有“股份制”這樣的東西?,F在來做,必須從頭來起。商品經濟,首先需要規范財產權利,這是民法。市場與經營規模的擴大,需要把財產組織起來,馬克思稱為“資本的集中”,對這種活動的規范,是公司法。在市場經濟中,作為資本的財產,其流動、交易與重組,形成資本市場。把高度分散的財產分成很小的份額,集中起來組織成為更大規模的資本,就是股份有限公司。代表資本的股票,其流動、交易、重組與再重組,加上允許投機,則是股票市場,這時,它還有了預測經濟動態的功能,其法律規范,是“證券法”。這是歷史的過程,也是邏輯的過程?!肮伞钡陌l展,完全符合邏輯與歷史的統一這個原理。

我們大步跨越了歷史,匆忙間也弄翻了邏輯。股票交易所開張幾年了,規范它的法律,出臺數量還遠遠不夠,連公司法還沒有呢,至于證券法,許多人還不知其為何物。許多大型專業工具書竟無此條目,便是證明。股票上市多年了,才發現企業財會制度不對頭,匆忙進行企業財務制度改革。深圳股票交易炒得昏天黑地,內地資金被大量吸入,可是全國初級資本市場尚是禁區,學者們連“資本”這個詞還不大敢用呢,把“資本”叫作“資金”或“資產”,也算“創造”嗎?遺憾的是,把概念搞錯了。各大城市“產權交易市場”紛紛開張的時候,理論界的學者們關于“所有權”、“產權”問題的討論正在熱烈地進行,他們爭論不休,還沒有搞明白的問題是:這些財產究竟是屬于誰的?他們發明的新觀點叫作“雙重所有權”和“法人所有權”,這就錯的更遠了,違背了商品經濟的“幾何公理”——羅馬法——的基本原則。

以上云云,還僅就“股”的歷史過程而言。實際上,作為高級形態的股票市場歸屬資本市場,而資本市場僅是組成市場經濟的各要素市場之一,并且它不能離開市場經濟的有機整體而單獨存在。若是就市場經濟的大輪廓看看我國改革的進程:

商品市場,問題解決了一大半,這是近年來改革的主要成就,但剩下的,卻都是難點;勞動力市場,理論上,這個概念從意識形態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得到國家認可,才兩年;實際中,人民中的大多數——主要是農民——得到了自由,卻沒有得到秩序,因而有“民工潮”的混亂;而工業的主體部份國營工業的職工仍被“鐵飯碗”制度“拴”著和“養”著,誰離開它,風險自負,社會保障只是起步;土地市場,一轟而起,又緊急剎車,有關規范尚在研究、制訂甚至探索中;資金市場,涉及銀行法、票據法、貨幣法,尚付缺如;前幾年,“縣長動員,行長送錢”,連擔保物權也不實行,使銀行塌了“大窟窿”,此問題現在也并未真正解決。

現實就是如此。中國改革的路還很長,實現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還很遠。

理論方面,大量新問題如潮水般涌來。從各要素市場涉及的學科看,主要是民法和商法兩個大的學科,研究社會保障則屬于社會學。這些,對于當初只受過《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第三版另加一本小冊子斯大林《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的理論思想訓練的中國學者,卻是陌生的。許多經濟學研究生對民法基本理論的知識幾乎等于零,這不怪他們,因為經濟院校根本就沒有這門課。教學問題嚴重得很。比起黨中央經濟改革的文件,幾乎所有的教科書都是“保守”的。

如果我們把市場經濟制度的體系比作一座金字塔,不過它是動態的,那么股票市場大體可以認為是金字塔的塔尖。金字塔的組成,則大體可說由民法、商法、經濟學三個部分組成。經濟學,若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起點,至今有二百多年,若以包括微觀與宏觀的完整體系看,只是二戰以后的事。商法包括公司法、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等,大體都肇始于三四百年前或更早,形成體系也有一二百年了,銀行法的情形也大體如此。民法,更要早的多,在二千年前的羅馬法時,理論體系已基本成熟了,即使除去中世紀一度湮滅的幾百年,從“羅馬法復興運動”算起,距今也有七、八百年了。顯然,在這個理論的金字塔中,民法、商法比經濟學,時間要早,位置也在金字塔的下一層。這很正常。因為對經濟生活的規范,秩序規則在先,運動規律在后,是自然的事。這也是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商品經濟發展到現代市場經濟,民法、商法、經濟學各自都已發展成龐大、復雜、成熟的學科體系,但它們之間并沒有失去必然的內在邏輯關系。至于“經濟法”、“法和經濟學”等可比作“模糊數學”之類的高級學問,我們先不談它,往后稍放放也無大妨礙。我國的不少經濟學者缺了民法與商法兩大門課,誤以為經濟學是可以囊括經濟生活全部規范的唯一學科,這是許多理論上錯誤與混亂的根源。

那末,搬一個股票交易所來,是不是錯了呢?這是另一回事。登高可以望遠。假如我們觀察的對象可以是時間——象科幻小說坐上超光速飛船那樣,那么,派少數人到華爾街摩天大樓頂上匆匆地望一眼,其效果,顯然遠不如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建一座同樣高的那怕是假山,很多人可以上去就近仔細反復觀察,對現代股份經濟發展變化的軌跡和規律,無疑會看得更真切些。而且,股票交易所“一石擊起千層浪”,激起如此強烈的社會心理效應,置身于這樣的社會氛圍中,學者與思想家的思考,比單純啃書本,興趣大多了。我國研究經濟生活的科學,一下子增加了許多新課題,其加速發展,是可以預期的,即使這要以一些思想混亂為代價,也值。

其實,不僅股票市場,在我國經濟改革中,存在不少邏輯上可稱為“反程序操作”的現象。不過就改革總的過程看,又基本是成功的。這該如何解釋?其中,“反程序操作”的成因、作用機理、績效與前瞻,該作何分析?或許真的需要中國人有點“大智慧”。不過,遺憾的是,社會科學不能在實驗室中進行,干著學著的辦法,可能會有這樣的情況:干的時候許多問題并未真正搞清,等搞明白了,事情已經過去了。即如中國改革已經走過的路,又有多少人能從人類已經創造的社會科學體系的高度加以總結呢?歷史在無情地嘲弄中國人的“大智慧”。這恐怕是難以避免的事。中國的社會科學缺的課太多,而一個迅速崛起的民族,又經歷著巨大深刻的變革,面臨的問題太多,太緊迫。他的眼光始終在“向前看”,以致無暇回頭仔細審視自己的腳印。這點“大智慧”,留給外國人吧,他們是過來人,知識也系統得多。而對中國人,為了“向前看”,首先需要的,是補課。

勿庸置疑,“中華民族是個具有大智大慧的民族”,祖先們創造的輝煌歷史文化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不過,我們這個民族,也有個很討厭的毛病,一種很頑固的心態:太驕傲,太不善于當學生。比近鄰的日本,這毛病更為鮮明突出。例如,歷史上,我們對國際關系的認識,唯一能理解的語言,是“朝貢”,全然不知“外交”為何物,為此,在近代吃了大虧,而為了明白這點道理,竟用了一百年。今天,我們搞市場經濟,分明是初學的后來者,卻總是動輒與西方最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作直接橫向對比,而且興趣又全在人家那里最尖端最新奇的理論動態與“熱點”問題上。國內的事情也很怪。比如,我們的政府和學者在密鑼緊鼓地加緊研究與制訂“證券法”、“銀行法”的時候,不少人對民法基本原理的理解卻不甚了了或者差三落四。就好象我們在緊張艱難地進行幾何難題的復雜運算與求證時,對幾何公理卻只有模模糊糊的概念。即如吳敬璉所著文中,意在為“大智慧”提供啟示所列舉的名家名著名言,大都是就股市運作即幾何難題的解法而發的議論。不過,這些意見都太尖端了,卻未必能解釋清楚我國股市的問題。于此,我倒有點“小智慧”:凡是仍在實行“鐵飯碗”制度的企業股票,我一概不買。沒有閑錢只是原因之一。

說到錢,我很贊賞陳彩虹文中倡導的態度,搞學問,要有敬業精神,不要想著錢。思想家在思想時,頭腦里可以裝得下整個世界,若想到錢,就會很渺小。寫“股書”不要只圖賣個好價錢,寫“股”的論著也不能只圖搞職稱。若要“大大的”有錢,不如去做生意,“生意經”里,也有“大智慧”呢。至于選擇了要作思想家、搞學問的人,則應當全身心地“投入精力到智慧的思考與創造”中去。

可是,如果“有價值的思想成果”已經是現成的了呢?因此,我更贊賞吳敬璉的話:“要對我國五光十色的經濟和社會現象作出科學分析,僅僅靠自己苦思冥想是不夠的。市場經濟的發育成長已經有五百到一千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人類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種經驗經過科學的加工和提煉,凝聚成經濟學和其他科學的理論。為了以歷史為鑒,我們先得從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吸取智慧,這就是說,先讀一點書”。這段話,除“五百到一千年”有點存疑外,說的實在好!

因此,說了歸齊,只有一句話:要有大智慧,請學ABC。

猜你喜歡
商法民法市場經濟
2018年成人高等學校專升本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民法
探究商法的理論基礎
商務部:美方認定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嚴重歪曲事實
關于對市場經濟的認識
關于民法原則與民法規則之間的關系分析
論民法與商法的區別
關于民法規則和民法原則的關系研究
商法課程的歷史、現狀與未來
我們需要怎樣的商法教學
論市場經濟行為的善惡原則及對傳統道德的印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