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刺夾脊穴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

2000-06-13 23:50譚奇紋鞠琰莉王育鋒指導:劉玉檀
中國針灸 2000年3期
關鍵詞:萎縮性胃鏡病理

●譚奇紋 鞠琰莉 王育鋒 指導:劉玉檀

(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院,濟南250011;1萊州市中醫院)

摘要針刺T7~T12華佗夾脊穴、足三里穴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簡稱CAG)患者,并與常規取穴組對照。通過治療前后癥狀、胃鏡及病理變化觀察,證實針刺不僅可以改善CAG患者癥狀,而且對胃鏡、病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并顯示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針刺通過調節植物神經系統,改善胃分泌及運動功能,以促進胃液分泌和細胞再生,保護胃粘膜,阻斷其改變。

主題詞胃炎,萎縮性/針灸療法穴,夾脊

筆者于1995年10月~1998年4月,針刺夾脊穴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46例病人(其中觀察組31例,對照組15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以1989年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消化系疾病專業委員會在南昌制訂的診斷標準[1]進行診斷。46例患者均為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門診病人,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1例患者中,男22例,女9例;年齡28~73歲,平均53.52歲;病程8個月~20年,平均4.2年。

對照組15例患者中,男10例,女5例;年齡25~75歲,平均51.22歲;病程11個月~20年,平均4.3年。病情:觀察組輕度CAG 24例(竇部21例、體部3例);中度CAG 7例(竇部6例,體部1例);全組伴輕度腸上皮化生5例。對照組輕度CAG 12例(竇部11例,體部1例);中度CAG 3例(竇部);全組伴輕度腸上皮化生1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方面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

1.2觀測項目

(1)臨床癥狀變化分析

以治療前后患者主要臨床癥狀的改善及消失情況為指標分析療效。

(2)胃鏡及病理檢查

依靠纖維胃鏡(QIF-Q20型)由專人負責檢查,觀察治療前后病變程度并分別作病理活檢。

2治療方法

2.1觀察組

取穴:T7~T12華佗夾脊穴、足三里穴。

方法:選用直徑0.35 mm,長40 mm毫針。針刺夾脊穴時,旁開脊柱1寸,針尖斜向脊柱方向,角度70~80°,刺25~30 mm,進針后得氣施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分鐘,中間行針2次。每日針刺1次,連續針刺6次,休息1天,3個月為一療程。

2.2對照組

取穴: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穴。

方法:按常規針刺方法,進針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分鐘,中間行針2次。每日針刺1次,連續針刺6次,休息1天,3個月為一療程。

3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

參照南昌會議療效評定標準制定。近期臨床治愈: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次癥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鏡復查活動性炎癥消失,慢性炎癥明顯好轉;病理活檢萎縮病變消失或明顯減輕或變為淺表性胃炎。顯效: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次癥基本消失;胃鏡復查急性炎癥基本消失,慢性炎癥好轉;病理活檢萎縮性病變減輕。有效:臨床主要癥狀明顯減輕;胃鏡復查炎癥有所減輕或無進展;病理活檢萎縮性病變略有改善或無變化。無效:臨床癥狀稍減輕或無變化,胃鏡、病理無好轉。

3.2結果

(1)兩組治療后主要癥狀改善情況(見表1)

由表1看出治療后觀察組多數患者主要癥狀消失,對照組主要癥狀也有所改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以觀察組有效率高。

(2)兩組治療前后胃鏡、病理變化(見表2、表3)

由表2、表3看出兩組治療前后胃鏡、病理自身對比用χ2檢驗,結果觀察組胃鏡以白為主項差異無明顯意義(P>0.05),其余各項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0.01)。對照組胃鏡紅白相間項差異有意義(P<0.05),余項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3)兩組胃鏡、病理療效比較(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觀察組胃鏡、病理愈顯率及總有效率分別為51.61%,77.42%;38.71%,67.74%。對照組胃鏡、病理愈顯率及總有效率分別為26.67%,60.00%,20.00%,46.67%。統計學處理兩組愈顯率及總有效率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以觀察組為優。(4)兩組綜合療效比較

以臨床癥狀改善為主,結合胃鏡、病理綜合分析比較兩組療效,見表5。

表5中觀察組總有效率93.55%,對照組總有效率66.67%,統計學處理χ2=5.17,P<0.05,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以觀察組有效率高。說明針刺夾脊穴對CAG有特異性治療作用。

4討論慢性萎縮性胃炎被公認是頑固難治的消化系常見病,且為癌前病變,屬中醫"胃痞"范圍[2]。鑒于CAG病程長,涉及臟腑多,病情復雜之特點,筆者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證明,選用夾脊穴代替背俞穴進行針刺治療,不僅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而且針刺更加安全。

夾脊穴位于督脈與膀胱經之間,提示其與二脈聯系密切。人體中"背為陽中之陽",督脈為"陽脈之海",督脈旁通足太陽,并與足太陽經多處重迭,經氣相通,共主一身之陽?!鹅`樞·背俞》云:"五臟之俞皆本于太陽而應于督脈",說明督脈與膀胱經對調節臟腑功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針刺夾脊穴起到一針連及兩經的整合作用。

現代研究也證實夾脊穴周圍正是脊神經所在之處,深層分布著椎旁神經節,它們借節間支連成交感神經干,交感神經干與脊神經的連接點在體表的投影與夾脊穴密切相關。而夾脊穴在針刺中比背俞穴更為安全和易操作。筆者在研究過程中,夾脊穴針刺深度都超過了常規要求,患者得氣效應比常規針刺背俞穴出現的迅速、持久且較強,并多現氣至病所效應。由于穴位的作用與其所處部位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密切相關,夾脊穴周圍的解剖結構可能是其發揮療效,優于背俞穴的主要神經生理學基礎。上述治療結果證明,針刺T7~T12夾脊穴,可使CAG患者由于胃分泌及運動功能失調,引起的一系列消化吸收功能減弱的癥狀消失或緩解,使粘膜局部病變改善,經統計學處理,針刺前后對照及與對照組對照效果顯著(P<0.05)。

這種調整作用可能使針刺T7~T12夾脊穴,刺激穴位周圍結構和組織,針刺信息一部分經傳入神經向脊髓后角內傳,直到胃腑起調節作用;另一部分經脊髓后角,沿內臟神經上行傳導束到達丘腦及大腦皮層。近年來已證實,下丘腦室旁核發出的纖維直接止于迷走神經背核和脊髓側角[3],這樣針刺沖動信息傳入腦迷走神經背核,通過迷走神經傳出支到達胃末梢釋放乙酰膽堿(Ach),使胃粘膜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還可能通過迷走神經刺激胃幽門腺分泌胃泌素。這種迷走-胃泌素作用較迷走神經直接作用更強,且兩種機理尚有互相加強效應,共同調節胃分泌功能。針刺夾脊及足三里穴還可抑制或興奮植物神經系統調節胃運動功能,解除胃痙攣,增強胃竇張力,加快胃排空速度,阻止膽汁返流,從而促進胃粘膜病變好轉。臨床結果說明本療法具有許多獨特優勢,兼顧了局部與整體的有效調節。這種調節可能是由于所取穴位本身所處的局部組織結構決定其特異性。這種特異性可能是植物神經系統與之相應內臟建立相對特異的功能聯系,并受中樞神經系統控制。

5參考文獻

1周建中,等.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試行方案).中西醫結合雜志,1990;5:318

2俞平.中醫藥治療萎縮性胃炎進展(綜述).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1;6:32

3鄭思競.系統解剖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342

(收稿日期:1999-05-07,趙昕發稿)

猜你喜歡
萎縮性胃鏡病理
分析乳腺癌病理診斷對臨床診治的價值
小細胞肺癌病理特征及免疫研究進展
做胃鏡 普通、無痛如何選
為何要病理會診和免疫組織化學檢測
病理檢查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嗎?
胃寧和絡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87例臨床觀察
加味異功散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40例
明天,將接受胃鏡檢查
我也做了胃鏡檢查
談談萎縮性胃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