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火燎原 薪火相傳

2001-02-13 17:35
新聞記者 2001年6期
關鍵詞:吉安井岡山

在迎接建黨八十周年的喜慶日子里,我們井岡山報人心潮澎湃,無比興奮。作為生活、戰斗在老革命根據地的新聞工作者,我們責無旁貸要宣傳好井岡山、傳播好井岡山精神,讓井岡山的革命傳統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井岡山,今天已是海內外人士慕名向往的勝地。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挺進井岡山,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底,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隊伍和湘東農軍來井岡山寧岡礱市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從此,星火燎原,井岡山的斗爭開辟了一條從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江澤民總書記指出:“井岡山革命的星星之火所以能燃遍全國,走向勝利,就是在于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始終不渝的信念。我們今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必須具有這種理想和信念。這就需要學習井岡山的光榮革命傳統?!?/p>

為艱苦奮斗 高奏主旋律

艱苦奮斗,是井岡山精神的重要內涵之一。艱苦奮斗不僅僅是革命戰爭年代和物質匱乏時代的生存手段,更是經濟發展、民族振興的長久之計。井岡山地區是革命老區,也是個欠發達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比較落后,因此尤其需要弘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唱響艱苦奮斗旋律,是井岡山地區在改革開放中的現實選擇。

這些年來,我們采取“典型引路,整體推進,細水長流,堅持不懈”的宣傳手段,把宣傳艱苦奮斗優良傳統貫穿于整個編、采、通過程,先后開辟了《弘揚井岡精神,再創吉安輝煌》、《艱苦奮斗禮贊》等專欄,以求營造一種不畏艱難困苦而勇于進取、不甘貧窮落后而奮發圖強、不囿陳規陋習而開拓創新、不圖個人享受而樂于奉獻的輿論氛圍。1993年本報組織了“移民現象”系列報道,介紹全區先富起來的移民,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規律磨練中,“劣勢且唱奮進歌”,自強不息、吃苦耐勞、奮發進取的典型;去年8月吉安撤地設市后又開展了“開創新吉安,繁榮大井岡”大討論中,廣大讀者喊出“弘揚艱苦奮斗精神,描繪井岡大地宏圖”的心聲。從系列報道,到大討論,艱苦奮斗的話題常講常新,艱苦奮斗的旋律常唱常響。

在宣傳中,我們十分注重典型引路,樹立新一代先進人物,讓井岡山艱苦奮斗的精神,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我們組織記者重點采訪,1997年推出了勤政為民、扎根老區、無私奉獻的人民公仆、原行署副專員吳成生的先進事跡;1998年推出了一把掃帚寫春秋,樂于平凡作奉獻的老紅軍后代、環衛處工人楊遠途的先進事跡;1999年推出了心系眾鄉鄰,艱苦創新業的街道居委會主任、被居民稱為“貼心大姨”郭招娣的先進事跡;2000年推出了居功不傲、淡泊名利、隱功埋名五十載,在抗美援朝奇襲白虎團戰斗中的“人橋”莫崇碧的先進事跡。這些出現在自己身邊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群眾看得見、摸得到、學得進,在干部群眾中廣為流傳,產生了一種“艱苦奮斗傳統不能丟,井岡山精神代代傳”的共鳴感。這種讓優良傳統與時代特色共同發揮作用的宣傳活動,形成了一種無形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推動干部群眾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健康地闊步前進。

為“工業強區”鳴鑼開道

發展是硬道理。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彈跳點”是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發展的落腳點又是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聯系本地實際,扣住發展經濟這一主題,應是宣傳的重中之重。

1999年底,原吉安地委、行署提出把經濟工作的重點轉移到加快工業發展上來,抓緊實施產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集中力量發展以生態經濟為主的主導產業,著力提高非國有經濟、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這“一個轉移、兩大調整”,是體現全市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重大決策。但是,吉安地區是農業大區,廣大干部群眾對“農業大區”轉向“工業強區”還心存疑慮,為此,我們抓住機遇,開展一次“實現重點轉移,加快工業發展”的宣傳戰役。

我們挑選了一批記者深入基層,實地調查,采寫了《個私經濟唱大戲》、《工業小區挑大梁》、《主導產業扛大旗》等20多篇既有現象透析,又有指導意義和推廣價值的長篇通訊和述評,并從各個不同側面配發有針對性的評論員文章,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克服農本思想觀念,樹立無農不穩、無工不富意識;克服小打小鬧思想觀念,樹立靠大聯大意識;克服一味求純思想觀念,樹立多種經濟成份辦工業的意識。與此同時,先后開辟《專家訪談》專欄,邀請專家、學者就培育全區支柱產業與發展工業的關系發表高見;開辟《企業家風采》專欄,分別介紹在當地貢獻突出的企業管理人員在搞活企業過程中的酸甜苦辣;開辟《我來獻一策》專欄,集納各界人士參與“強攻工業”大討論的建言獻策;開辟《企業解困實招》專欄,側重介紹企業在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強化管理、搞活營銷、搶占市場等方面的招數;開辟《縣市主導產業集錦》專欄,分別推介各縣市根據各地實際、按照縣域經濟發展的要求而定位的主導產業,以及培植這些主導產業的措施。

通過這種“強勢策應,正面引導,解疑釋惑,統一思想”的宣傳手段,在干部群眾中逐漸形成由農業大區向工業強區轉變的共識,在后來推出的《點子集裝箱》欄目中,收集的上百條“金點子”,有的已附諸實施,有的還被納入全市“十五”規劃的藍圖中。

為道德建設鼓與呼

科學文化知識是社會文明的基礎,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個區域內公民的整體素質的提高,是這個地區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道德建設的滯后,不僅制約著經濟建設的發展,而且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團結。加強道德建設,是提高公民整體素質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們聯系在新形勢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工作和生活方式出現的新變化,加大以崇尚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為主要內容的“三德”教育的宣傳力度。毋庸置疑,步入市場經濟轉型期,一些人的急功近利思想、浮躁不平情緒,伴隨著貪婪自私、惟利是圖的惡習滋長起來,一些不講文明、不講道德的行為,誘發了思想道德水準的下降。從1998年開始,我們先后開展了《爭做文明表率,爭當文明市民》、《請告別不文明、不道德行為》、《整治投資環境,服務經濟建設》、《整治投資環境“回頭看”》等一系列宣傳戰役,采取記者追蹤、現場曝光、民情測試、問卷調查等宣傳手段,倡導各行各業擦亮“窗口”,上上下下自我明鑒,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為社會的全面進步當好“鋪路石”,重塑吉安新形象,展示井岡新風貌。

今年2月11日傍晚,在吉安市發生了這么一件事:

一位8歲女孩放學后練完小提琴獨自乘公交車回家。車至中途只剩下她一個乘客,狠心的司乘人員竟將她趕下車來,無助的女孩在寒風中每每叫車未果,后來幸遇一位好心的司機熱情護送,才得以安全回家。此事在本報子報《吉安晚報》2月14日以《八歲女孩乘車遭遇人間冷暖》為題披露后,市民熱線電話不斷,各界反應強烈,并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市長呂濱還毅然提筆給編輯部寫了一封公開信,建議市民都來為這一“甩客”現象展開討論。我們抓住這一契機,在日報和晚報迅速開辟《搞市場經濟要不要道德良心》專欄,立即在全市引起共鳴。在討論中,焦點不是事件本身的是是非非,而是舉一反三,各行各業引以為戒,反思自省,從內心希望社會道德水準高起來,文明程度高起來,吉安形象好起來。從雪片似飛來的稿件、信函中,從言辭急切的熱線電話中,我們分明聽到和看到了市民對新吉安新形象的深情呼喚和熱切企盼。

小傳周炳炳,1952年10月7日出生于井岡山區的一個窮教書匠的家庭。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程度,主任編輯職稱。自幼喜愛舞文弄墨,發表過一些難登大雅之堂的文藝作品和新聞作品。1983年6月調井岡山報社從事專職新聞工作,先后擔任記者、編輯、總編室副主任、總編室主任,1993年9月擔任副總編輯,1995年3月擔任總編輯至今。從事專職新聞工作以來,筆耕不輟,略有所獲,有50余件新聞作品(消息、通訊、言論、標題、版面)獲全國地市報和全省好新聞一、二、三等獎,獲江西省首屆十佳編輯(記者)提名獎、首屆陳香梅新聞工作者獎,并獲全省優秀新聞工作者、吉安地區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員稱號。

猜你喜歡
吉安井岡山
走進革命圣地:井岡山
井岡山之風
一副特別的畫
吉安的堅持
毛澤東首用“井岡山”之名
紅杜鵑
井岡山十里杜鵑
媽媽,我回來了
愛管閑事的強盜
麒麟山,與君三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