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媒“議題設置功能”現狀分析

2001-02-13 17:35李明偉張國良李本乾
新聞記者 2001年6期
關鍵詞:排序議題媒介

李明偉 張國良 李本乾

1968年,美國傳播學者馬克斯維爾·麥考姆斯和唐納德·肖率先提出“議題設置功能”理論假設,并采用定量方法加以驗證,成功地開創了傳播效果研究領域的嶄新境界。這一理論認為:雖然大眾傳播媒介不能直接決定人們怎樣思考,但是它可以為人們確定哪些問題是最重要的。因此,當大眾傳播媒介大量、集中報道某個問題或事件,受眾也就會關注、談論這些問題或事件。

當時,中國(本文專指大陸,下同)正處于“文革”熱潮之中。如今回過頭看,就大眾傳媒的實踐而言,“文革”倒是將“議題設置”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但由于錯誤路線主導下的傳媒,不是以大體真實、公正的報道作為基礎和前提,因此很快走向了反面,使“議題設置”功能幾乎喪失殆盡。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撥亂反正、激濁揚清,才逐漸得以恢復。

目前狀況如何?在整個國家現代化建設良性運作的形勢下,總的來說,大眾傳媒自然能正常發揮包括“議題設置”在內的各種功能。一般人都可以感覺到:與各行各業一樣,傳媒業取得了巨大進步。但這并不是說,它做到了(事實上永遠做不到)十全十美。一般人也都可以感覺到:傳媒業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然而,重要的是,經驗不能代替科學。傳媒究竟在哪些方面、在什么程度上、在什么條件下、發揮了哪些功能?顯示了哪些規律?有何得失?如何改善?等等,這些問題并非不言自明,而必須依靠科學研究提供答案。因此,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于今年初在上海市民中進行了傳媒“議題設置功能”的抽樣調查。

尤需指出,中國迄今未開展過有關傳媒“議題設置功能”的實證研究,由此更凸顯了其開拓意義。還需說明的是,本次調查獲取了大量數據,有待深入、細致的分析,限于時間和篇幅,這里先提出一份初步報告,以饗讀者。

一、調查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包括隨機抽樣調查法和媒介內容分析法。(本次研究的調查、編碼工作分別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2000級碩士生、1999級本科生承擔。特此鳴謝。)

1.抽樣調查——通過電話號碼(使用隨機數表)抽樣,獲得351個有效樣本,代表上海市區13~65歲人群(樣本構成詳見附錄)。

2.內容分析———選擇三種類型不同而各具代表性的報紙:《人民日報》(全國性、中央級機關報)、《解放日報》(地方性、省市級機關報)、《新民晚報》(地方性晚報),作為分析對象。分析時段為:三報于2000年5~12月間發行的114份報紙(方法為每隔6天抽取1份),統計其刊載的全部新聞,共6406條(參見表1)。

表1:三報新聞報道條數及比例

報道量(條數)比例(%)

人民日報246838.5

解放日報167026.0

新民晚報226835.5

合計6406100.0

二、初步分析和主要發現

1.上海受眾接觸媒介的現狀:廣播持續滑坡,網絡迅猛發展

首先,從上海市民接觸媒介的一般狀況看,大體還算穩定,但如表2所示,傳統大眾媒介的停滯不前狀態,可謂一目了然。尤其是廣播的持續“滑坡”格外明顯——相隔兩年多,接觸率下降約26個百分點,人均(按全體樣本計算)每天接觸時間量也減少約10分鐘。反之,網絡媒介則方興未艾,呈現出迅猛發展的趨向——其接觸率由一年前的不到3成急速逼近4成。

這些變化,雖然與大眾傳媒的“議題設置”功能沒有直接關系,但作為整個媒介生態、傳播環境的重要變動,勢必間接對各個媒介機構和市民發生不可小看的影響。

表2:上海市民接觸媒介狀況的變遷

報紙電視廣播 網絡

接觸率 人均接觸時間接觸率 人均接觸時間接觸率 人均接觸時間接觸率 人均接觸時間

1999年95.1%41分96.4%100分65.9%29分28.9%*12分*

2001年86.5%32分90.7%85分 39.8%19分39.5%/

(說明:*為2000年數據。)

2.上海市民對重要議題的排序依次為:經濟、治安、環保、腐敗、就業……

其次,為了解受眾對各種議題的認知、排序狀況,我們設計了一個開放式問題:“您認為我國當前面臨的最重要問題是什么?”得到50余個答案。在此基礎上,再歸納出17項議題,作為封閉式問題,讓市民回答(多項選擇):“您認為,對國家/個人而言,以下議題的重要程度如何?”

結果如表3所示,被市民列為“最重要”議題的前10位(依選擇人數比例大小而確定),雖區分為“國家”和“個人”兩個系列,但并非互不相干,而是多有交叉,其重合選項達7個,加上非重合選項6個,共計13個。進行綜合評分(兩個系列百分比相加÷100,滿分=2.0)后的次序為:

⑴“經濟”(1.41),⑵“治安”(1.34),⑶“環?!保?.31),⑷“腐敗”(1.28),⑸“就業”(1.16),⑹“入世”(1.01),⑺“交通”(0.93),⑻“兩岸”(0.68),⑼“西部”(0.58),⑽“政改”(0.55),⑾“醫改”(0.49),⑿“房改”(0.39),⒀“精神文明”(0.33)。

表3:上海市民對最重要議題的認識和排序(%)

國家最重要議題

(1)經濟發展79.7(2)腐敗問題77.7(3)環境保護69.7(4)兩岸關系68.3(5)加入世貿66.8

(6)社會治安66.1(7)西部大開發57.9(8)政治體制改革55.2(9)交通問題51.3(10)就業問題51.0

個人最重要議題

(1)社會治安67.5(2)就業問題64.5(3)經濟發展61.3(4)環境保護60.8(5)醫保改革49.3

(6)交通問題41.9(7)腐敗問題40.3(8)住房政策改革38.6(9)加入世貿33.7(10)精神文明建設32.9

由此可知:①上海市民高度關注自己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而且焦點清晰,集中于一批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議題;②不過,角度不同,重點也隨之不盡相同。從個人立場出發,較為重視切身、眼前利益,突出了“治安”、“就業”、“醫改”、“房改”等議題;立足于國家,則視野更加開闊,強調了“經濟”、“腐敗”、“環?!?、“兩岸”、“西部”等議題。

3.媒介對重要議題的排序依次為:經濟、治安、精神文明、環保、交通……

如果說,上述受眾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包括對各種事件、問題之重要性的排序),可稱為“受眾現實”,那么,它從何而來?根據“議題設置功能”理論的假設,主要來自大眾傳媒(內容構成)的影響。也就是說,“受眾現實”與“媒介現實”高度相關,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取決于后者。

事實是否如此?要得到可靠答案,就必須通過內容分析,以把握“媒介現實”的狀況。我們對《人民日報》等三家報紙有關上述13項議題的報道量(條數)的統計分析表明,其排序與“受眾現實”在較大程度上相關(參見表4、表5)。

表4:三報有關13類新聞報道(條數)比例之排序(%)

(1)經濟建設24.6(2)社會治安5.0(3)精神文明建設4.8(4)環境保護4.1 (5)交通問題3.2

(6)西部大開發2.1 (7)腐敗問題2.0(8)兩岸關系1.0(9)醫保改革0.62(10)政治體制改革0.59

(11)就業問題0.40 (12)住房政策改革0.37(13)加入世貿0.22

表5:“受眾議題”與“媒介議題”排序之比較

序號受眾議題媒介議題序號

01經濟建設經濟建設01

02社會治安社會治安02

03環境保護精神文明建設03

04腐敗問題環境保護04

05就業問題交通問題05

06加入世貿西部大開發06

07交通問題腐敗問題07

08兩岸關系兩岸關系08

09西部大開發醫保改革09

10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10

11醫保改革就業問題11

12住房政策改革住房政策改革12

13精神文明建設加入世貿13

具體而言,上述13項“受眾議題”中,有5項與“媒介議題”的排序完全一致,即:“經濟”、“治安”、“兩岸”、“政改”、“房改”。另有8項不一致,可細分如下:

受眾優先排序之議題——

(三)/⑷“環?!薄荆?】,

(四)/⑺“腐敗”【-3】,

(五)/⑾“就業”【-6】,

(六)/⒀“入世”【-7】;

媒介優先排序之議題———

⑶/(十三)“精神文明”【+10】,

⑸/(七)“交通”【+2】,

⑹/(九)“西部”【+3】,

⑼/(十一)“醫改”【+2】。

(說明:漢字數字為“受眾議題”序號,阿拉伯數字為“媒介議題”序號,【】號內為雙方議題排序之位差。)

從位差的程度(間距)看,如果以1~2為低度、3~4為中度、5以上為高度,則可分為:

低度———“環?!?、“交通”、“醫改”;中度———“腐敗”、“西部”;高度———“就業”、“入世”、“精神文明”。

再考慮到表4中各類新聞報道(議題)數量比例的分布,尤其是不到1%的種類(領域),更可以確認,“就業”、“入世”是受眾認知與媒介建構之間的兩個差異最大的議題。實際上,進一步說,即使如“兩岸”、“政改”、“房改”等受眾與媒介排序一致的議題,甚至“醫改”、“西部”等媒介排序優先的議題,由于報道量大都在1%以下,個別略超過2%,因此也很難說充分應對了大眾的期待、滿足了大眾的需求。

分析至此,就可以嘗試作小結了。我國傳媒的“議題設置”功能,是顯而易見的,但亟待加強。在一些重大領域,由于該突出的沒突出、該強調的沒強調,媒介未能發揮預期的“議題設置”功能。也就是說,媒介未能引領受眾,反而被受眾超越了。緣由何在?從媒介方面看,主因恐怕還是對群眾需求的了解不夠全面、深入;從受眾方面看,則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信息渠道的多樣化(如上所述,以網絡為代表的新興媒介正在迅速崛起),二是他們作為信息接受者的成熟化———最后,擬對此略作考察。

4.受眾對媒介的態度

現代社會的一大特征,是傳媒的空前發達。將各種傳播媒介當作一個整體,對其與大眾的關系稍加審視,即不難發現,著名新聞評論家李普曼提出的“虛擬環境”觀點遠未過時。在本次調查中,有這樣一個問題(單項選擇):“您的話題通常來自什么渠道?”如表6所示,傳媒占據了超過7成的顯著優勢。

表6:上海市民平時話題的來源(%)

新聞媒介親友單位社區社會其他

72.013.85.14.0 3.4 1.7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大多數人對媒介抱非理性、非科學態度。恰恰相反,從表7、表8的問答可知,其表現堪稱成熟。就“媒介現實”與“客觀現實”的關系而言,持極端看法的人只占不到4個百分點,近半數人傾向于積極肯定,另外近半數人則較為保留。同樣,就“報道篇幅”與“事件重要性”的關系而言,絕對(肯定或否定)意見也是少數派,大多數人持謹慎態度。

表7:上海市民對“媒介現實”與“客觀現實”之關系的認識

您認為新聞媒介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客觀世界的面貌?

完全大部分一半左右小部分完全不

2.947.835.413.30.6

表8:上海市民對媒介報道篇幅與事件重要程度之關系的認識

您是否認為媒介報道篇幅越大的事件越重要?

是不一定否

19.070.011.0

三、簡要結語

以上,從各個角度、層面,首次就有關我國大眾傳媒“議題設置”功能進行了定量研究,得出一系列雖屬初步、但值得認真思考、并可供深入探討的假設性結論。之所以稱為“假設”,主要基于兩個理由:一、真正的科學研究成果,需經受多次重復證明的考驗;二、本次研究的受眾樣本取自上海,其在全國范圍的適用性、代表性尚有待檢測。但無論如何,一個饒有興味的研究框架(或者說基礎)畢竟形成了??筛爬ㄈ缦拢?/p>

“傳媒的主要功能不在于告訴人們怎樣想、而在于告訴人們想什么”——“議題設置功能”理論的這一主要論點,宏觀地看,基本得到證實。然而,中觀、微觀地看,這一論點的具體化含義,即“傳媒安排公眾議程的先后次序、規定(影響)人們議題的輕重緩急”——只獲得部分支持。

歸根結底,這無非反映了我們(不僅指傳媒界,也包括學術界及社會各界)在認識、掌握及遵從客觀(新聞傳播活動)規律運作方面,未臻化境,尚存在著各種欠缺,急需研討、克服。本次研究的動機正在于此——“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更好的成果問世。

附錄:

性別男55.1%

女44.9%

年齡未滿18歲9.8%

18—25歲30.0%

26—35歲17.4%

36—45歲20.4%

46—55歲14.4%

56—65歲8.0%

文化程度未上過學0.6%

小學4.3%

初中24.4%

高中/中專33.5%

大專/本科33.7%

研究生4.5%

職業工人12.5%

農民1.1%

服務行業9.4%

公務員2.6%

教師/專業技術人員11.9%

學生23.1%

經營管理人員9.7%

個體經營者2.0%

待業人員7.1%

離退休人員9.4%

打工者2.6%

其他4.6%

全家月收入500元以下 2.1%

501—1000元 7.7%

1001—2000元23.7%

2001—3000元24.6%

3001—4000元21.2%

4001—6000元13.6%

6001—10000元 4.4%

10000元以上 2.7%

主要參考文獻:

張國良、廖圣清:《上海市民接觸大眾媒介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新聞記者》2000年第7期

張國良(主編):《新聞媒介與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猜你喜歡
排序議題媒介
探究基于核心素養的議題式美術教育
虛擬社會化與批判缺失:代際媒介觀演進與媒介素養研究
讓政治議題“活”起來
恐怖排序
議題中心教學法在思政課教學的實踐探索
辨析與判斷:跨媒介閱讀的關鍵
議題中心教學法在思政課教學的實踐探索
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內容的確定
節日排序
論媒介批評的層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