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使新聞注意力延伸

2001-02-13 17:35高英雄
新聞記者 2001年6期
關鍵詞:注意力觀點受眾

高英雄

當前,新聞談話類節目在電視傳媒中方興未艾(如央視四臺的《中國報道》、鳳凰衛視的《時事開講》等),吸引了受眾關注的目光,產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無獨有偶的是,在紙介質媒體中,一種類似的報道形式———“專家訪談”正悄然興起,這種報道形式多見于周報(刊)中。有的報紙甚至開辦了固定的專欄,如《中國經營報》周二刊第五版的《論壇導刊》?!皩<以L談”是對傳統的“專訪”和“答記者問”報道形式的繼承和發展,是深度報道形式的一種變體。它一般聚集于一個階段內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生活領域中的熱點事件和現象、焦點人物或疑點問題,以記者(或曰主持人)為訪談的“訪”方,邀請一位或幾位在相關領域有比較權威發言權的專家、學者為訪談的“談”方,就所設置的議題(人物、事件、問題等)發表個人看法、觀點或意見;在寫作形式上通常為問答式,一問一答自成段落。而且,一般都有獨立的背景材料,交待焦點、熱點、疑點產生發展的來龍去脈,為訪談提供語境的支撐。

一、“專家訪談”勃興的原因

任何一種新聞報道形式的興起,都具有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歷史動因,專家訪談也是如此。

1.專家訪談是社會轉型時期信息豐富性的特有產物。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劇烈的轉型期,即由傳統的農業社會轉向工業化社會和后工業化的現代社會。在這一歷史時期,我們要應對諸如體制改革、戰略調整、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WTO等諸多挑戰,各種新事物、新現象、新問題層出不窮??梢哉f,社會轉型使得新聞信息前所未有地呈現出無限豐富性的趨勢,豐富的內容需要豐富的形式來表現,這是其一;其二,社會轉型時期的新聞信息具有強烈的不確定性,很多新事物、新現象、新問題都是伴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而產生的,信息中的不確定因素必須被消除或減弱。專家訪談正是適應了這一歷史時期對新聞信息處理的需要應運而生。

2.專家訪談是新聞競爭的必然產物。眾所周知,發韌于上個世紀末葉的媒介之間的新聞競爭持續至今更趨激烈,其競爭的核心日益回歸新聞本身。傳統的新聞競爭強調一個“快”字,以追求“獨家新聞”為最高目標,從某種程度上說,其本質是傳播技術的競爭;隨著新聞事業的無孔不入和傳播技術的日臻發達,“獨家新聞”產生的條件已基本喪失,因而,在新一輪新聞競爭中,“快”雖然仍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已居于次要地位。新一輪的新聞競爭點已從追求“獨家新聞”轉向追求“獨創新聞”?!蔼殑撔侣劇备嗟匾蕾囉趫蟮勒叩男陆嵌?、新思維、新觀點、新方法。專家訪談以記者與專家語言、觀點、思想的互相碰撞為立足點,無疑是對新聞的一種“獨創”,其之所以被廣泛運用也是理所當然了。

3.專家訪談是受眾信息需求預期發生變化的結果。在信息豐富性的時代,人們每天從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中獲取的信息量是非常龐大的。在這些信息中,既有內涵簡單、意義不大、影響不廣、受眾容易理解的,也有內涵豐富、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以受眾現有認知能力不易理解的。對后一種信息,從接受心理上講,受眾顯然不會僅僅滿足于對事實的簡單了解,他們希望了解得更多、更徹底,了解到更有價值的東西,即受眾對信息產生了更高的需求預期,他們不僅希望知道“是什么”,而且更希望知道“為什么”。專家訪談借助權威學者之口,告訴受眾“為什么”,使受眾對信息的深度需求獲得了滿足。

二、專家訪談的特點

專家訪談是對傳統“專訪”和“答記者問”報道形式的繼承和超越。因而,除了具備“專訪”和“答記者問”的基本特點外,專家訪談還具備如下特點。

1.“外腦”入報。專家訪談將專家和專家的觀點引入報紙和報道,這只是問題的表面,問題的實質在于,報紙在引入專家觀點的同時,引入了一種專業性的評述,一種全新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視角和一種邏輯縝密、順理成章的思維。在社會轉型時期,有些新事物、新現象、新問題所涉及的領域,憑記者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無法準確地把握;而且,在長期的新聞報道實踐中,記者大多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觀察問題的視角和思維問題的思維方式,這種特有的視角和思維有時候并不能對事實在更高、更廣、更深的領域予以把握,在上述兩種情況下,引入“外腦”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是對記者視角和思維的補充。21世紀之初,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對中國股市現狀的批評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學界、業界大辯論,新聞界也波及其中。由于所辯論的問題專業性強、牽涉面廣、爭議大,在這種情況下,記者不可能去作出理性的評判(當然,記者的職能不是去評判,而是引導人們去評判)?!吨袊洜I報》在《論壇導刊熱點三人行》專欄中,發表了《股市:市場還是賭場》的專家訪談(見該報2001年2月13日第5版),所邀請的三位專家分別是中國證券分析師專業委員會主任林義相、《證券市場周刊》主編方泉、著名經濟學家盛洪。三位專家分別代表了與大辯論相關的三方(學界、業界和證券新聞界),對報紙或報道來說,他們作為被引入的“外腦”,其身份本身即具有一定的說服力,其觀點、意見無疑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代表性。

2.訪談明顯互動。一般說來,任何報道都是訪談互動的產物,沒有訪與談的互動,就不會有成功的采訪,更不會有成功的報道。專家訪談的不同之處在于,“訪”與“談”的互動是明顯的、外在的,“訪”方和“談”方的語言、思想內容在報道中以問答的形式非常明顯地表現出來。作為“訪”方,記者所提出的問題都是針對性很強的,而且有些提問中暗含著自己的觀點。記者的提問,在受到專家意見制約和引導的同時,也對專家發表意見產生著激勵作用;作為“談”方,專家在回答記者的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時,很顯然同樣受到了記者的制約和引導,同時也對記者提問產生激勵作用。訪談雙方都不可能是在照本宣科,他們在互相交換看法、觀點和意見的過程中,完成了對事物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的認識。在《經濟日報》2001年2月23日第14版有一篇關于中國傳統產業何去何從的專家訪談《傳統產業:從容應對全球化》(記者王勝顏),所邀請的專家是中國人民大學婁偉博士。在這篇訪談中,記者不是簡單地、機械地問,而是有很強的針對性,問得很專業、很有學術味。例如在問到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傳統產業挑戰時,記者有一段是這樣說的:“十九世紀末,由于洋貨的沖擊,致使我國自然經濟走向解體。許多傳統產業逐步走向消亡。當然,我們有些落后的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傳統產業退出歷史大舞臺是應該的……”。記者專業性、高水準的發問,必然激發受訪專家闡發觀點的濃厚興趣,也許會因此產生更加精辟的論述;而受訪專家的觀點,有時也會使記者受到某種啟發,產生一些思想的火花,也許會因此問得更為精彩。仍以該文為例,當婁偉博士指出“洋白酒對我國功力深厚的白酒產業不會造成太大影響,而真正受到威脅的將是我國的葡萄酒行業”時,記者與之呼應闡述了下述觀點:“當前,在各商場、超市到處充斥著洋葡萄酒,已經讓人預感到山雨欲來前的風聲。盡管我國釀造葡萄酒由來已久,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反映了我國在葡萄酒釀造上的悠久歷史?!痹谶@段訪談中,訪談雙方明顯產生了良性的互動。筆者以為,訪談雙方的良性互動有助于使探討的話題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全方位發散,使訪談雙方處于“話語投機、談興更濃”的對話狀態,有助于使訪談取得最佳的效果。

3.注重新聞資源的整合與重組。這里的新聞資源一方面包括新聞背景材料,一方面包括已經形成的相關的觀點和意見等。記者和專家在訪談中,對新聞事件的原因、規律、發展趨勢、影響、意義等的探求,總是建立在對相關背景材料和觀點意見深入分析的基礎之上。因此,在專家訪談中,新聞資源被高度地整合和重組,得以有效地利用。專家訪談一般都是對預置議題的討論,預置議題中本身包含著一些新聞資源。仍以《股市:市場還是賭場》一文為例,在訪談中,受訪專家多次提到吳敬璉先生關于中國股市的一些觀點(或相關概念),如“十年證券市場只是一個賭場甚至比一個賭場還不如”、“全民炒股”、“坐莊”等等——這些觀點正是引發大辯論的導火索。而在訪談中,這些觀點或概念都是新聞資源,如果不是在訪談中出現,它們全都是已被報道過了的、過時了的舊聞;但一旦被整合和重組,這些舊有資源又重新煥發出生機,正是它們使得訪談的議題得以建立在一個特定的支點之上,并據以引發出新的觀點。

三、專家訪談實現了新聞注意力的延伸

新聞傳播的直接效果是受眾對所傳播的新聞的關注(或曰注意),新聞因為其受關注的程度、范圍、持續時間等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注意力。很顯然,新聞價值越大的新聞,其產生的新聞注意力就越大。然而,新聞注意力總是呈現逐漸衰減、淡化、消失的趨勢,這也正是新聞之所以被稱為“易脆品”的原因。

新聞注意力能不能延伸呢?回答是肯定的,前提條件是,當新聞注意力正在衰減的時候注入一股新的引人注目的力量,重新喚起受眾的關注。專家訪談正是促使新聞注意力延伸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前文所述,專家訪談在延伸新聞注意力時同時采取了兩個手段:一是引入“外腦”,即引入專家視角、權威觀點——以權威性來吸引受眾的目光。一是對新聞資源加以重新整合和利用,使舊有注意力資源經整合后產生新的注意力。

筆者以為,專家訪談是深度報道的一種變體形式(深度報道本身并不是一種固定不變的報道形式)。深度報道是“一種闡明事件因果關系、預測事件發展趨勢的報道形式”(《新聞學簡明辭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72頁),專家訪談正是借助于“答記者問”的寫作方式完成了對焦點人物、熱點事件和現象、疑點問題的深入報道。一般說來,專家訪談都脫離了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結果等直觀事件的淺表,而著重于探討分析隱藏于事件背后的原因、規律、影響、發展趨勢、意義等深層次的東西,它旨在從更高、更深、更廣的價值判斷領域揭示熱點、焦點、疑點的本質,使受眾對其有更全面、更深刻、更理性的了解。也正因為如此,從某種程度上講,由專家訪談延伸出來的新聞注意力較原有的新聞注意力受關注程度更高、影響范圍更廣泛、持續時間更長。

四、專家訪談在實際應用中的幾個問題

專家訪談在報紙新聞實踐中正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作為深度報道的一種形式,也越來越多地受到讀者的關注和喜愛。筆者以為,在實際運用專家訪談時,應注意解決好如下幾個問題。第一,選題要有代表性。在信息豐富性時代,熱點、焦點、疑點等新聞資源也是很豐富的,但并不是每一個熱點、焦點、疑點都適合運用專家訪談的形式。只有那些具有啟發性、總結性或前瞻性、有重大意義的選題才有運用這一形式的必要。同時,選題還要切合受眾認知水平,以便使訪談話題具有普泛性和針對性。第二,要把握好專家的權威性。報紙所邀請的專家應是在訪談話題相關領域真正卓有建樹、有發言權的學者、官員或權威人士。必要時,報紙上還可配發專家照片,并附以簡要的文字介紹。第三,專家的觀點必須新穎、鮮明,既不能人云亦云,也不可含糊其辭;此外,還必須做到論據充分、論證有力,使觀點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說服力。第四,訪談的語言切忌深奧,忌拖沓冗長。一般說來,專家訪談的話題都具備一定的專業性,專業術語可能較多,因而特別要注重語言通俗易懂,力求在分析和說明問題時深入淺出。另外,訪談雙方都要注意語言的簡潔、豁達。

猜你喜歡
注意力觀點受眾
讓注意力“飛”回來
淺析新媒體時代下受眾觀的演變
更多觀點,請掃碼閱讀。
更多觀點,請掃碼閱讀
更多觀點,請掃碼閱讀。
論網絡傳播中受眾的逆反心理
曲藝受眾分析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觀點參考
閱讀理解兩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