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魏云岡與龍門等石窟

2004-03-19 05:57金維諾
雕塑 2004年1期
關鍵詞:浮雕石窟佛像

金維諾

Yungang Grottoes, formerly called fairy rock, located at the south foot of Wuzhou Mountain, 16 kilometers far from the west of Datong City, continuous to be one kilometer in the east and west, is classified into eastern, middle and western sections based on the mountain at the back. There exist 45 caverns and about 51,000 torsos of large or small-sized statues and it's a large grotto managed by royalty. Longmen Grottoes is situated in Yique, 25 kilometers south of Luoyang and Grottoes flanks the banks of Yihe River.

There exist 2,137 holes and niches now (1,352 holes, 785 niches). The Guyang Cave, Binyang Cave, Lotus Cave, Weixi Cave, Grotto Temple on the west side are all the representative grottoes in North Wei Dynasty. There are niches for a statue of the Buddha around the four walls of Guyang Cave; most of them have "Statue Inscription" ,which is the grotto with most statue inscriptions. Guyang Cave was the earliest-cut and large-scale cavern. Lotus Cave was cut after Binyang Cave.

The earliest way of counting years for the statue inscriptions inside the grotto was 2nd year of Emperor Zhengguang (AD 522), which means cutting was prior to 2nd year of Emperor Zhengguang. Seven Buddha and feet-crossed Maitreya are regarded as the major statues of south and north grotto temples, on one hand reflecting the temporal Buddhism belief and also showing Liangzhou and Pingcheng influenced by statues. However, the statues' proportion is all wide and short and they have the local features. Near South and North Grotto Temples, Wangmu Palace Grotto, Luohan Cave Grotto, Baoquan Temple Grotto, Zhangjiagou Door Grotto, Lotus Temple Grotto, etc. There is Xumi Mountain Grotto in Guyuan, Ningxia.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涼,俘掠涼州僧徒3000人及宗族吏民30000戶遷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形成“沙門佛事皆俱東,像教彌增”的局面。曾在麥積山習禪、后游涼土的高僧玄高以及曇曜也先后來到平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 446年﹚,又徙長安工巧2000家于京師,平城一時遂成北方佛教的中心。拓跋燾滅法,佛事稍歇。但文成帝拓跋浚即位后,興光元年﹙公元454年﹚又于五級大寺內為太祖以下五帝鑄釋迦立像,各長1.6尺,用赤金25萬斤。拓跋浚還仿擬“皇帝即佛”的故實,命按他的身材雕刻石佛,顏面足部皆有黑斑。此后大肆興建佛寺,公元466年,獻文帝起永寧寺,構七級浮圖,高300尺?;逝d中,又造三級石塔,高10丈。到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元年 (公元477年) 平城寺院新舊已達100所、僧尼1000余人。四方州郡寺院多達6478所,僧尼77258人。而云岡石窟的開造,更是北朝佛教史上的重要事件。

云岡石窟,舊稱靈巖,位于今山西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東西綿延一公里,依山體分東、中、西三區,現存洞窟45個,大小造像51000余軀,是由皇室經營的一所大型石窟?!段簳め尷现尽酚浭觯骸昂推匠?,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初,曇曜以復法之明年,于京城西武周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于一時?!?/p>

由曇曜主持開造的5窟即今天云岡第16至20窟,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平面呈馬蹄形,穹窿頂,前開拱門,門上開明窗。佛像形體高大,多為三尊佛像,或坐或立,是河西涼、秦二州三世佛形式的延續。第20窟前部坍塌,本尊為結跏趺坐禪定像,坐高13.7米,左側存立佛一尊,右側佛像已毀,主尊身后頭光和身光雕刻異常精細。第19窟正壁主尊高達16.8米,結跏趺坐,手作說法??;門兩側耳洞各刻一尊倚坐佛像。第18窟三尊佛像均作立姿,中間的主佛高15.5米,身著袒右千佛袈裟,內著僧祇支,右手下垂,左手持衣角舉胸前,形體壯碩,仍保存早期造像特征。立佛壁間雕飾層疊而上的菩薩、羅漢高浮雕群像。第17窟本尊為交腳彌勒像,東西兩側各開一龕,龕內分別雕造佛像。彌勒菩薩像面部已風化,造像體態勁健挺拔,為云崗石窟中的佳作。第16窟造像與17窟大體相同,正壁立佛頭接龕頂,高大壯崇,門內側各開大龕,中作結跏趺坐佛。曇曜5窟的三世佛像,正壁中間本尊造像形體偉岸而有氣勢,兩側佛像體量較小。佛像高鼻深目,方頤闊肩;菩薩高冠,斜披絡腋,莊嚴端肅。屬于北魏早期佛教石窟造像的典型樣式。

太和年間﹙公元477——494年﹚,云岡的開造規模和雕刻內容出現了新的因素,這一時期的石窟為大型雙窟。以中區的第5、6雙窟、第7、8雙窟和第9、10雙窟最有代表性,平面為方形,窟內設剎心龕柱,雕飾華麗。洞窟形制吸收涼州中心柱窟的因素,仿木構窟檐和闕形龕又與敦煌275窟相近似,這種兼收并蓄的作風,形成云岡第二期洞窟獨具特色的塔廟式形制,為表現豐富的佛教題材提供了更多的空間。這個時期的佛像,以后壁和剎心正面龕像為主,比例縮小,和悅平易之感加強。菩薩、供養天人、護法神等類形像各具情態。大量雕刻文殊與維摩辯難、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以及供養人行列。前期衣紋緊窄的偏袒右肩式袈裟,為此時褒衣博帶式所代替,衣紋由突起的條狀褶襞逐漸演變成階梯狀。佛像衣裝上的這一明顯變化,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影響。

第7、8雙窟,大約是在孝文帝繼位之初開鑿的,題材和整體布局基本相同,第7窟后室正壁開上下兩層大龕,上層雕三世佛,左右各雕思惟菩薩一身。下層龕為釋迦、多寶佛并坐像。前、后室左、右兩壁,分層雕雙佛龕,內容多為本生故事和佛傳故事??唔斣寰行淖魇㈤_蓮花,飛天環繞盤旋,姿態優美。 繼第7、8窟之后開鑿的第9、10雙窟大約完成于太和八年以后??咔拌徲辛兄袄?,窟內佛龕出現仿漢式闕形龕和屋檐式門楣??邇戎飨穹謩e為釋迦和彌勒,壁龕中多為釋迦多寶并坐像、思惟菩薩像,門楣上浮雕阿修羅、大自在天等護法神像。第9窟前室西壁上層龕為彌勒菩薩天宮說法像;中層并排雕鐫二佛龕,外龕佛像結跏趺坐于金剛座,左手握衣角,右手作觸地印。佛座兩側各一蹲獅,座前浮雕一胡跪者。整鋪似為釋迦降魔成道像。內龕佛為袒右跏趺坐像,右手作施無畏印。這兩龕與上層構成一個整體,表現的是釋迦牟尼的成佛過程。后室明窗側壁的文殊和普賢菩薩浮雕是新出現的題材,人物動態生動。第10窟后室門壁明窗兩側的佛傳故事浮雕畫面,基本沿續了龜茲石窟佛說法圖的構成方式,中間雕刻佛像,周圍安排故事人物??邇鹊倪咃椉y樣,或刻或鏤,變化多端。

第5、6雙窟在窟形和佛像樣式上都反映出較強的時代特點。第5窟為平面近橢圓的殿堂式窟,南壁東西兩側轉角處雕刻五級方形佛塔,白象承座,佛塔將漢式屋檐與印度風格的塔剎糅為一體??邇戎飨駷槿婪?,中間大佛坐高17米,火焰紋背光與窟頂相接,是云岡石窟最大的造像。第6窟中設方形塔柱,九重密檐直通窟頂。四面開龕造像,層層疊疊。佛像衣裝作褒衣博帶樣式,菩薩著帔帛大裙。中心塔柱上層四面龕各雕一立佛,高近5米,寬服大袍,衣角重疊風動;兩側的脅侍菩薩體量較小,身軀修長,天衣帔帛繞臂飄舉。在四壁下層、中心塔柱下層龕楣兩側、東西兩壁以及南壁明窗兩側,以浮雕的形式表現釋迦牟尼從降生前后到成佛的種種事跡,共計39幅,在構圖形式和人物的雕造上都較第9、10雙窟豐富和成熟。這些構思精巧、有濃厚漢文化面貌的作品中,具有鮮明的南北交流的時代特點。第二期大型雙窟,在東區尚見存第1、2一組中心塔廟窟。

由曇曜五窟的初建到第二期雙窟的開造,構成了云岡石窟的基本面貌。太和十八年,北魏遷都洛陽,云岡的開窟造像活動,雖仍延續了一段時間,但開窟造像已由皇室轉向士族,營建規模減小,亦無整體規劃。屬于這一時期的石窟主要是分布在20窟以西的中小型窟龕,為云岡第三期石窟。這個時期的造像面型清秀,長頸削肩,服飾衣著褒衣博帶,褶紋重疊而繁復。第38窟保存較完整,為其中代表。

北魏遷洛之后,除在龍門、鞏縣等地開龕造像之外,并在洛陽建有瑤光、景明、永明、永寧諸寺。到宣武帝延昌年間,境內寺院已多達13727所。到北魏末年,境內僧尼多至200萬,建寺30000余所,僅洛陽一地就有佛寺1367所。

龍門石窟在洛陽南25里的伊闕,石窟群就雕鑿在伊水兩岸崖壁?,F存窟龕有2137個 (窟1,352座,龕785個) ??啐惔蟛糠荻荚谝了靼?,其中大窟有28個;東岸多是唐代洞窟,有7個大窟和一些小窟。石窟開鑿最遲是在太和年間,古陽洞不少造像銘可以證實這一點。北魏晚期是石窟鑿造最盛的時期,以后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都在前代未完成洞窟中繼續有所雕造,僅有個別新開鑿的洞窟。唐貞觀以后,龍門又逐漸成為貴族、皇室造像的中心,盛唐以后才逐漸沉寂。

西岸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魏字洞,石窟寺都是北魏有代表性的石窟。古陽洞四壁滿布佛龕,多數均刻有“造像銘”,是龍門造像銘記最多的一個窟。從這些銘記可以知道發愿造像多是北魏貴族,有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為已死兒媳造像的銘記,有比丘慧成 (孝文帝堂兄弟) 、北海王元詳 (孝文帝的兄弟) 及其母高氏、齊郡王元佑 (文成帝的孫子,孝文帝的堂兄弟) 、廣川王賀蘭汗妃侯氏 (孝文帝的叔母) 、安定王元燮 (他的父親是太武帝的孫子,是孝文帝的親信) 以及元洪略 (樂陵王思譽子) 、楊大眼等的造像銘;另外還有很多佛龕是一般官吏等修造的,充分反映了這時貴族社會迷信佛教的風氣。

關于古陽洞的開創年代,一般都依據丘穆陵亮夫人造像銘年月,定為太和十九年 (公元495年) 。但這一佛龕開鑿在三層主龕的上部,不會比占據兩壁主要部位的三列大龕為早。三列大龕,現存六則造像銘,有三則是有年代的。比丘慧成為父始平公造像銘是太和廿二年 (公元498年) ,孫秋生等二百人造像記是始于太和七年(公元483年) 而到景明三年 (公元502年) 五月廿七日造訖,比丘法生造像記是景明四年(公元503年) 。這些大龕的修造期間比丘穆陵亮夫人龕會長得多,動工或籌建實際上比該龕早,這些大龕雖是不同的施主出資修造,但是它們顯然是在修窟時有計劃統一安排的,或者正是這些修造者共同出資開鑿了古陽洞。孫秋生等造像銘所記由太和七年到景明三年約20年時間,不能單純理解為開鑿一龕時間,如果佛龕造訖是景明三年,那么太和七年就應當包括了開窟的時期。所以古陽洞的開鑿應該是在太和七年或以前。

古陽洞是最早開鑿而又規模很大的一個洞窟。進深約13.50米,高約11.10米,寬6.90米。圓雕的主尊佛像,風化剝蝕較甚,兩側菩薩像保存較完整,厚重而又均稱的造型以及上身微微前傾的姿態,可以看出當時在制作大型石造像方面的藝術水平。兩壁三列大型佛龕,每列是相對稱而又有微小變化的四座龕,南壁最下列只有兩龕,可能是未照計劃完成。龕里有的是釋迦牟尼坐像,或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像。在兩壁大龕之間以及上部,以后加雕了很多小龕和“千佛”。

古陽洞的佛像都是北魏晚期流行的瘦削型,下垂的衣裙作極為規則的疊紋。龕額和龕里佛像身光都雕造各種不同裝飾,是極富于變化的優美的圖案紋樣。龕額雕造的故事畫像,與龕下供養人畫像一樣,是具有繪畫趣味的作品。

在古陽洞開鑿以后,北魏皇室又繼續在龍門進行了更大規模的雕造活動。據《魏書釋老志》稱:“景明初,為高祖、昭皇太后營石窟二所。初建之始,窟頂去地三百一十尺,至正始二年中,始出斬山二十三丈。至大長秋卿王質謂‘斬山太高,費功難就,奏求下移就平,去地一百尺。南北一百四十尺。永平中中尹劉騰奏為世宗復造石窟一,凡為三所,從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六月已前,用功八十萬二千三百六十六?!?/p>

這段文字記載了北魏皇室在龍門大規模開鑿的年代和耗費的人力。根據斬去山壁的高廣尺寸、三窟結構,以及石窟內供養人像,可以確定這三座石窟就是賓陽三窟。事實上在北魏時期,三窟并未完成,一直到唐貞觀十五年,魏王泰為皇后長孫造像,才完成左右兩窟的主要雕刻。

賓陽三窟的中間一窟為北魏所完成,在窟外門側,每邊有一個高肉雕的力士,透過衣飾所顯露的厚重體質,以及怒目蹙眉、揮掌握拳的情態,刻畫了孔武有力的形象。由尖拱形的窟門進去,是馬蹄形平面的洞窟??呱罴s11米,寬11.10米,高9.30米??唔斪黢妨?,中部藻井為重瓣蓮花。蓮花四周是八個伎樂天和二供養天,裳帶飄揚,姿態優美。在窟的正面釋迦結跏跌坐,坐前有兩頭石獅。左右是二弟子、二菩薩??咦笥冶谟指鳛橐环鸲兴_立像。在這些石雕的后面石壁上,裝飾華麗的背光、頭光以及浮雕弟子像。

洞窟前壁是繪畫性的浮雕,自上至下共四層,門兩側的最上部是《維摩變》,相對的文殊與維摩的形象有著相當成熟的藝術水平,特別是維摩的形象描繪了當時現實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文人氣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份貴族文人的精神面貌。第二層相對兩幅故事浮雕,是須達那太子本生和薩埵那太子本生。賓陽洞的浮雕是用獨幅的畫面表現連續性的故事內容,與各地石刻以及壁畫中的本生故事聯系起來考查,可以了解當時故事畫表現形式的演變。

第三層是《帝后禮佛圖》,一邊雕造皇帝及其待從;一邊雕造的是皇后及宮女。根據記載這應該就是北魏孝文帝及其后妃供養像。它們代表了當時風俗畫的發展水平。藝術家巧妙地在浮雕上處理了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表現了靜穆的而又行進著的活動狀況,反映了當時貴族們在宗教活動中的精神狀態。而藝術家卻特別注意了撲捉那種虔誠、嚴肅、寧靜的情態與心境。這兩鋪杰出的古代藝術品,卻被盜出國外?!痘实鄱Y佛像》現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皇后禮佛像》在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博物館。在《帝后供養像》的下邊是《十神王》。在洞窟的地面,雕有蓮花等裝飾圖案。

蓮花洞是在賓陽洞之后開鑿的。其中窟內造像銘中最早的紀年是正光二年 (公元522年) ,說明開鑿是在正光二年以前。蓮花洞寬6.15米,深9.60米,高6.10米??唔斢辛w天環繞蓮花藻井,蓮花周圍的飛天,是北魏時期雕塑藝術杰出的創造。藝術家真實生動地撲捉了優美的運動規律,表現了人的富有韻律的動態。天女在天空乘風飛翔,天衣、云彩,隨風飄動、似隨音樂的旋律在翻飛。天女體態輕盈,而又真實自然,使你感到飛翔似乎是符合音樂韻律的一種合乎自然的優美的運動??哒嬷醒?,為5.30米高的立佛,旁有二菩薩立像,高4.20米,佛與菩薩間有迦葉、阿難二弟子浮雕像。在其它壁面雕鑿有許多小龕,小龕形式變化很多,有的龕額雕造有《維摩變》及其它圖像。

龍門北魏時期的許多佛像以及魏字洞、火燒洞力士,石窟寺的供養人浮雕等等都是值得注意的。路洞東魏時期供養人浮雕以及《降魔變》浮雕,還有藥方洞北齊時期的作品等,不少是有研究價值的。

北魏皇室建寺開窟,同時在京畿之外有鞏縣石窟寺的營建。鞏縣石窟又稱希玄寺,大體創建于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至孝武帝永熙末年﹙公元 534年﹚,共開窟五所。洞窟形制平面為方形,第1至第4窟中心設方形剎心,剎心四面開龕,平綦窟頂上浮雕飛天伎樂及蓮花圖案。造像內容及風格與龍門北魏石窟基本相同。第1、第3、第4窟前壁均有《帝后禮佛圖》浮雕,分上下三層排列,前有僧尼引導,后為帝后冠蓋及其侍從,雕造細膩微妙,是長卷式浮雕禮佛圖發展得很完善的作品??邇人谋谙聦雍椭行闹酶吒〉袷址ǖ窨淌裢?、伎樂和怪獸,圖像較龍門賓陽洞更有變化??邇鹊裨斓淖鹣?,上身衣紋較簡潔,愈下愈繁,在膝下衣裾長短垂懸,正反交覆,形成極富韻律感的裝飾衣紋。鞏縣石窟的立佛像,身軀略顯粗短,面相豐圓,第 1窟外壁的立佛,頭大身短,敦實厚樸,表露出不同于龍門佛像清瘠秀美的新風格。這種粗短豐圓造型的出現,預示著北齊北周佛像造型風格的發展趨勢。

洛陽龍門石窟和附近的鞏縣石窟,以及隴東的南北石窟寺和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是北魏以后有代表性的石窟,對于了解佛教石窟造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北魏皇室崇信佛教,興修寺院、石窟的同時,各地官吏士紳也大肆修建窟寺,如隴東的北石窟寺與南石窟寺等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北石窟寺位于甘肅慶陽西峰鎮西南25公里覆鐘山,與涇川南石窟寺,分別在臨涇城南北。涇川縣文化館藏《南石窟寺之碑》記:“大魏永平三年歲在庚寅四月壬寅朔十四日乙卯使持節都督涇州諸軍事平西將軍囗囗涇二州剌史安武縣開國男奚康生造”,可知南石窟寺建成于永平三年 (公元510年) 。而北石窟寺存宋殘碑碑稱“涇州節度史奚俟刱置”,干隆六十年《重修石窟寺諸神廟碑記》亦稱:“元魏永平二年涇原節度使奚俟建”?!段簳肪砥呤修煽瞪鷤?,奚俟不見記載,或是奚康生別名。是兩窟大約先后建于永平二、三年間,形制亦大體相同??赡芫鶠檗煽瞪谌螘r所建。

南石窟寺第1窟,高11米、寬18米、深13.2米,盝頂,方門,門上設明窗。周壁臺基上造立佛七尊,北壁三尊,南北各二尊,身側各二脅侍菩薩。佛高6米,菩薩高3.5米。前壁門側各彌勒菩薩一身,高5米??唔敱?、東、西披浮雕佛傳故事,窟頂南披浮雕舍身飼虎,均有殘損??唛T外為二力士,經后代修補。第5窟現存十八羅漢,此窟曾清理出唐以后造像數身。當是唐以后窟。其余數窟均已風化。

北石窟寺自創建以后,歷經北魏、北周、隋、唐各代擴建,現存窟龕近三百,造像二千余軀。北魏窟龕十六、西魏二十二、北周二十、隋三十四、唐一百八十、宋二。均以中小型窟龕為主,大部風化嚴重。北石窟寺第165窟,高14米、寬21.7米、深15.7米,周壁造立佛七尊,菩薩十尊。佛高8米,菩薩高4米。前壁兩側彌勒菩薩,高5.8米,門左側乘象菩薩,高3.4米,前有馭象奴,后一胡跪弟子。右側阿修羅天三頭四臂,持日、月、金剛杵,高3.5米??唔斍芭麨樯嵘盹暬?,北披為割肉貿鴿。余均殘,門外二天王立像,高6米。戴盔著甲,外側各一蹲獅。

北石窟寺北朝小窟多方形天幕龕,第135龕高2.3米、寬2米、深1.2米,內造一佛二菩薩、二供養菩薩,菩薩上部佛身光兩側雕伎樂立像四身,或吹長笛、排簫、或持鈸等;第140窟高4.3米、寬5.2米、深為4.2米,平面方形,中為藻井。正壁及南北二壁各雕一佛二菩薩,佛2.3米、菩薩高2.1米,佛肉髻低平,面豐短,內著偏衫,外披袈裟,手作說法印,結跏趺坐于方臺;菩薩高冠垂繒,或披帛、或系瓔珞,儀態端莊,具北周造像特色。

南北石窟寺均以七佛與交腳彌勒為主尊,一方面反映了當時的佛教信仰,也顯示了涼州以及平城兩方面在造像上所給與的影響。而造像比例均較壯頤豐短,具有地方特色。

在南北石窟寺附近,還有王母宮石窟、羅漢洞石窟、保全寺石窟、張家溝門石窟、蓮花寺石窟等十余處石窟,在寧夏固原有須彌山等石窟。

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現存最早的洞窟為北魏晚期,北周和唐代均有大規模開鑿.第14、24、32、33等窟建于北魏,前三窟均為中心柱窟,第33窟為方形,因前部塌毀,形制不清。北周洞窟規模大,數量多,造像亦精。這時興造大型窟室,與當時地方官吏主持興建應有密切關系。主要窟為45、46、48、51、67等,均為方形中心柱窟,中心柱一面開龕,龕內為一佛二脅侍。四壁開龕,有的一壁三龕。北周造像擺脫瘦骨清像影響,面相方圓,肩寬厚,腹部凸出。佛作低平肉髻,菩薩服飾瓔珞華麗。第45、46兩窟雕飾最為繁麗,形制相同。第45窟6米見方,高4.1米.中心柱底邊長3.5米,每面各一龕,龕內為一佛二菩薩.基座四角雕象頭,每面雕八伎樂供寶。左、右、后三壁各三龕,后壁中龕為立佛二脅侍,左、右龕為坐佛二脅侍;東壁、西壁三龕大體相同,唯靠南側龕內為倚坐佛;南壁門兩側各一龕,內為一佛二菩薩,門上三小龕,中為一佛二菩薩,兩側各一坐佛.諸龕額浮雕帳形龕飾,龕下沿浮雕蓮瓣。四壁龕下皆浮雕八供養人.第46窟4.2米見方,高3.6米,中心柱四面開龕,龕內為一佛二菩薩。雕飾與第45窟相近,唯下部南面為四伎樂,東面為男女供養人,北面和西面為神王。左、右、后三壁均每壁三龕,唯東壁南側龕為倚坐佛,西壁南側龕為交腳菩薩。南壁門側亦為二佛龕,門上中間龕內為一佛二菩薩,兩側龕內分別雕男女供養人。兩窟均被勛黑,頭部亦有殘損,但總體面貌仍存北周遺韻.二窟佛像多作低肉髻,著通肩袈裟.菩薩頭戴寶冠,寶繒垂肩.上披天衣,下著長裙,瓔珞佩飾華美。第51窟為中心柱窟,寬13.5米,進深13.2米,高10.6米,為須彌山最大的石窟。中心柱南、西、北三面龕內為一佛二菩薩,正面 (東面) 龕內須彌座上無造像,似原為其它質材之造像。西壁 (后壁) 寶壇上為三坐佛,各高約6.2米。南壁東、西側龕內為一佛二菩薩,坐佛2.4米,中間門上龕內為交腳菩薩。北壁西側上下兩龕,內為一佛二菩薩,窟前部塌毀,東側一龕,殘存一身造像。前壁兩側龕內亦僅存一身造像。隋唐須彌山仍有雕造,唐代開窟最多,平面一般為方形,多設馬蹄形寶壇,上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 (或二力士) 等不同組像。

猜你喜歡
浮雕石窟佛像
形態各異的石窟(上)
浮雕圓圈
佛像面前的 菩薩
出錯的浮雕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去云岡石窟看浮雕
佛像面前的菩薩
關于佛像藝術
大足石窟人物造像的特征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