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革命以來的“愛情革命”觀三部曲

2006-02-02 06:24吳登云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6年12期
關鍵詞:子君舒婷愛情觀

愛情歷來是文學創作的重大主題,每一部表現愛情的作品,都體現著作家的愛情觀。然而,五四文學革命以來,區別于其他愛情主題的特點,就在于作品主題直接突出作家的革命性的愛情觀。魯迅、丁玲、舒婷這三個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現的愛情觀,分別代表了新文學史上不同階段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富有現代價值的最經典的愛情革命觀。

《傷逝》:追求社會解放、經濟獨立的“愛情革命”觀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篇關于愛情的小說。魯迅先生以其特有的“憂憤深廣”的底色,描繪了涓生和子君兩個接受了資產階級啟蒙教育、被“五四”的春風所吹醒了的知識青年,他們在一年中經歷了“戀愛——同居——破裂”愛情三部曲。他們爭取婚姻自由并取得了勝利,繼而又演繹出婚姻的悲劇。魯迅通過他們的悲劇,深刻地發掘了愛情覺醒時期人的靈魂深處的婚姻觀念,提出了關于婚姻自由的基礎和前提問題,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愛情革命觀”的第一個新的里程碑。在魯迅的筆下,涓生和子君的悲劇命運的根源,歸根結底是他們的愛情觀。表現在:

第一,脫離社會整體解放的個人主義奮斗的愛情觀。

子君和涓生都是“五四”運動時期覺醒的青年。在個性解放,平等自由等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影響下,在擺脫封建禮教束縛、爭取婚姻自由的浪潮中,子君和涓生是個人奮斗的典型。他們的反抗十分勇敢,面對鄰居和路人的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子君可以“目不邪視”,坦然而“大無畏”地“如入無人之境”。面對父親的“嚴威和冷眼”、胞叔“憤到不再認他做侄女”的排斥,子君堅決地、沉靜地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個女性喊出這樣的聲音。這句話震撼著涓生的靈魂,使她狂喜、愛慕,欽佩,涓生評價說:“中國女性,并不如厭世家所說的那樣無法可施,在不遠的將來,便要看輝煌的曙色的?!薄斑@徹底的思想就在她的,比我還透澈,堅強得多”。

但是,他們在爭取婚姻自由的過程中,自始至終猶是“天馬行空,獨往獨來”,他們沒有關心社會的出路和國家的命運,看不到社會解放是個人解放的基礎。他們只是把前所未有的“個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熱浪當作追求人生獨立和家庭幸福的難得機會。因此,他們的一切勇敢行為,都是以“個人主義奮斗”為力量源泉的。個人反抗是軟弱無力,失敗是必然的。所以,魯迅在《關于婦女解放》一文中指出,“解放了社會,也就解放了自己。但自然,單為了現存的唯婦女所獨有的桎梏而斗爭,也還是必要的?!?/p>

第二,缺乏經濟獨立意識的浮躁而幼稚的簡單愛情觀。

子君和涓生在從熱戀到同居的過程中,子君唯一的追求就是“自由”地找到一個丈夫,涓生也只不過是追求“自由”地找到一個妻子。直到同居后的生活窘困,他們都僅僅滿足于終于沖出封建牢籠,自以為自由地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家庭”,完全沉醉于小家庭暫時的幸福和寧靜之中,子君沉溺于涓生的“純真熱烈的愛”。他們不僅把簡單的愛情當做力量的源泉,還把擁有這種愛情當作最幸福的人和最富有的人,涓生對她的情話“竟至于讀熟一般,能夠滔滔背誦?!?子君還在夜闌人靜時和涓生溫習曾經令人醉心的一幕幕,使自已獲得“神色越加柔和”的初戀時的滿足感。

他們從來沒有思考過,變賣首飾建立家庭是有限的,靠涓生雇傭于人來維持基本生活是暫時的,收入是微不足道的,失業是必然的。他們還不懂得只有社會解放才能使個體獲得獨立經濟地位,才能實現真正的婚姻自由。他們只是“跟著感覺走,緊抓住夢的手”,“就在半夢半醒之間,我們忘了還有明天”。于是,當涓生無論怎樣拼搏都無法維持這個家庭的物質生存基礎的時候,終于堅決地提出:“我已經不愛你了”!這不是涓生的全錯,但是又多么殘忍??梢?,他們追求婚姻自由的過程,只是一種激進、浮躁、幼稚、主觀的簡單愛情觀。所以,魯迅在《娜拉走后怎樣》一文中說:“從事理上推想起來,娜拉或者也實在只有二條路:不是墜落,就是回來?!弊泳褪且粋€沒有摧毀舊制度、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沒有取得獨立的經濟權的“回來”的中國娜拉。

第三,缺乏正確婚姻目標的虛無渺茫的朦朧愛情觀。

子君所追求的“婚姻自由”,沒有擺脫封建婚姻思想的陣營。她所追求的唯一得到的勝利果實,就是擺脫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她只想依靠自己選擇的丈夫,做一個安逸的“賢妻良母”,從來不思考改變政治地位、獲得獨立和平等,也不考慮自己的事業和創造。同居后,子君她每天把全部精力投入家庭的瑣事上,忙于做飯做菜,兼以 飼雞喂狗等平庸無聊的活動,和涓生談天的工夫也沒有,連書也不看了,一天天“竟胖了起來,臉色也紅活了”,并且逐日活潑起來。這說明她已經十分滿足于這樣的庸俗生活,但實際上不過是從封建家庭的牢籠走進了新的鳥籠。然而她卻希望這種安定寧靜的生活是永恒的。

這種追求只是為了愛、為了做“賢妻良母”,而沒有更高的目標和理想,結果是“想做奴隸而不得做”,連“暫時的奴隸”也沒有做穩。目光短淺、觀念狹隘、精神麻木、目標模糊、生活空虛、前途茫然的朦朧愛情觀,終于使子君回到“舊家庭”,陷入了悲劇。所以,如果不從根本推翻舊制度,一切美好的新的萌芽都是不可能有任何生機的,魯迅說:舊家庭“是一個可怕的吞噬青年的新生命的妖怪?!保斞浮逗鋈幌氲健罚?/p>

第四,缺乏公共意識的自私而又狹隘的庸俗愛情觀。

子君和涓生從熱戀到同居的過程,還忽視了一個社會問題:每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不再是自己一個人的,而是社會復雜網絡中的一個“扭結”。而子君反復強調:“我是我自己的”,她全然不顧鄰居的眼睛和口舌,藐視周圍的“風土民情”,忽視自己的超現實行為所帶來的“環境污染”。他們的 “時髦”的親昵舉動,毅然同親人“分道揚鑣”的無情行為,目中無人和隨便同居的自由婚姻觀,都是游離于社會、脫離宗族環境、脫離親友關系、脫離道德規范和法律體系的一種極度自私、嚴重超越現實的庸俗愛情觀,是對愛情和婚姻本質的模糊認識,更是對“婚姻自由”的玷污。子君的眾叛親離和萬人冷眼,經常以猥褻的眼光窺視他們的鄰居、局長兒子的告發,致使涓生失業等結果,就是“廢品”愛情觀的報復。對于涓生來說,盡管經過了最大的努力和抗爭,但社會的無情依然使他生活無著。他在反思中發現:原來兩個人始終存在著陌生和隔膜,其中根本的隔膜還是愛情婚姻觀的隔膜:子君重家庭瑣事,涓生重事業和生存問題。涓生寫道:“我也漸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不過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經更加了解,揭去許多先前以為了解而現在看來卻是隔膜,即所謂真的隔膜了?!变干谑遣虐l現:“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蓖瑫r,涓生為了救出自己、尋找活路,為了甩掉人生累贅,無視子君的悲痛欲絕,向子君殘酷地宣布了他的決定,在關鍵時刻暴露了他的利己主義,這正是涓生自私、狹隘的庸俗愛情觀的具體表現。

綜上所述,魯迅總結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知識青年的歷史教訓,通過《傷逝》,展示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愛情覺醒時代的“愛情革命”觀:個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前提和基礎是社會解放、經濟獨立。

《莎菲女士的日記》:追求靈與肉的統一的“愛情革命”觀

如果說魯迅的《傷逝》是站在社會的視角來揭示愛情觀的覺醒,那么,丁玲則是站在女性個體的視角,通過真實女性的本能,從心靈深處大膽袒露了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渡婆康娜沼洝飞鷦佣鎸嵉孛枥L了五四運動之后的一個知識女性的復雜、微妙、矛盾的戀愛心理,刻畫出五四運動之后追求個性自由和愛情至上的封建禮教叛逆者的女知識青年的形象,揭示了“靈與肉統一”的新型愛情觀。這是對魯迅《傷逝》所提出的“愛情革命觀”的跨度極大的超越,是繼魯迅后的“愛情革命觀”的又一個新的里程碑。

莎菲在“五四”浪潮中勇敢地沖出了封建家庭,渴望得到真正的愛情。她不滿于虛偽的社會、陳舊的禮教、過時的道德,不斷地追求突破,她強烈的反抗和叛逆,與現實相離太遠,因此逐漸陷入了空虛、苦悶、彷徨和迷惘。丁玲通過莎菲“心靈負著時代苦悶的創作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絕叫者”(茅盾:《女作家丁玲》),展示了新的愛情觀:

第一,獨立自主的生命意識。

莎菲具有倔強的個性和強烈的反叛精神,追求自己,追求真正的愛情。和子君不同的是,莎菲從自我、從人的生存困境出發,極力探求人的自由,拒絕“盲目的愛和體貼”,過“有獨立人格的生活”是她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她說:“你以為我所希望的是‘家庭嗎?我所喜歡的是‘金錢嗎?我所驕傲的是‘地位嗎?”她高傲,瞧不起生活在自己周圍的那些平庸之人,她很孤獨,盼望遇到知音,渴望得到理解。然而知音難遇,她的身邊有兩個男人:對她一片癡情的葦弟,但她不愛怯弱的、沒有男子氣的、動不動就哭泣的葦弟。有著俊美外表的凌吉士,燃起了莎菲少女不可遏止的激情,莎菲為他的美貌所傾倒,甚至愿意為他呈獻出自己的一切。但當她發現“在他的豐儀的里面是躲著一個卑劣的靈魂”,發現凌吉士靈魂卑下、只想賺錢、娶個漂亮妻子和生個大胖孩子,因此又鄙視他的靈魂,離開了凌吉士。莎菲認為,真正的愛是在追求自己獨立的基礎上的“靈與肉”的統一。她嘆息道:“唉,可憐的男子!神既然賦予你這樣的一個美形,卻又暗暗的捉弄你,把那樣一個毫不相稱的靈魂放到你人生的頂上?!彼J為,“你為愛而活著,因此你無怨無悔?!鄙婆c中國傳統女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她從愛、從恨中深刻地感受到自身生命意識的覺醒,意識到自己曾經活過,這是一次偉大的覺醒。

第二,理智控制的人性意識。

莎菲蔑視男尊女卑的封建宗法觀念,大膽袒露對于愛情的渴望以及對于異性的愛慕之心。她說:“是的,我了解我自己,不過是一個女性十足的女人,女人是只把心思放到她要征服的男人們身上。我要占有他,我要他無條件的獻上他的心,跪著求我賜給他的吻呢?!碑斔活H具男性豐儀的凌吉士所深深吸引時,她千方百計地接近他,熱烈地希冀著得到他的擁抱和親吻,“假使有那么一日,我和他的嘴唇合攏來,密密的,那我的身體就從這心的狂笑中瓦解也愿意……”她迫不及待地盼望能夠同他長相廝守。同時,在追求過程中,她又要引領自己的愛情,不愿意作一個被牽引者,她要占有他,通過以退為進的方法和手段,確實讓凌掉進了“愛情”里。莎菲既能夠大膽、直露地宣泄女性主人公對于情欲的本能需要,又能夠理性支配、主動挑戰、主動出擊、主動控制、欲擒故縱。在中國文學史上,敢于如此大膽地從女主人公的立場尋求愛與性的意義,丁玲是第一人。

然而,莎菲在追求人的本能需要和滿足的同時,并不是麻木和盲目的,而是非常自覺和清醒的。她在大膽追求人的本能需要和滿足的同時,又非常自覺地要求異性的靈魂必須是一個人的靈魂,不能卑劣,不能骯臟。莎菲為凌吉士的美貌而傾倒,但又鄙視他的靈魂。她想離開凌吉士,但終究不能克制自己,經過激烈的內心斗爭,還是吻了凌吉士,她決心拯救自己“被一種色的誘惑而墮落”。

第三,不甘庸俗的道德意識。

與子君相比,莎菲是一個有進步思想而又不甘庸俗的知識青年。她追求的不僅僅是婚姻自主,更重要的是獲得個性自由與獨立人格,她沒有向往賢妻良母,更不追求“闊太太”,也不追求奴化的、瑣碎的溫暖小家庭。莎菲與兩個男人的關系,正是表現了她對于這種自由的掙扎和追尋。這種選擇與折磨,實際上是對女性自身價值的追求。但是,她在大膽追求人性需要和滿足的同時,她的愛情心理中有著深深的道德規范,具有自己的道德底線。在被愛的過程中,莎菲是高姿態的,她不愿意傷害葦弟,因為葦弟確實幫她打發了許多無聊至極的時光,滿足著她作為一個女人,覺得應該是被人愛的虛榮心態。因此,對于癡心追求自己,但自己又不喜歡的葦弟,她感到抱歉。對凌吉士如癡如狂,但是理智使她沒有“超越雷池”。當她逐漸懂得了凌吉士“可憐的思想”,發現他需要的是金錢、太太、兒子、花瓶、泄欲對象、傳宗接代的工具等等,發現那個令她熱愛和傾倒的高貴的美型里,原來安裝著一個卑劣而又骯臟的靈魂,于是,她處在強烈的矛盾痛苦、激烈斗爭之中。盡管她對凌吉士有著抑制不住的瘋狂,當她被凌吉士吻過之后,她又鄙視自己,瞧不起自己,傷心地哭了,但又想,好在生命是自己的玩物。她并沒有歇斯底里,而是選擇“悄悄離開”和離開后的“悄悄生活”、“悄悄死去”。

莎菲既不愛純潔、真摯、忠厚善良、沒有男子漢氣質的葦弟,也不愛外表美麗、靈魂卑劣骯臟的凌吉士。這種對于女性自主生命意識的思考,這種追求男女平等、追求獨立人格的女性意識,這種對“靈”與“肉”統一的完美愛情的追求,在那個特定的時代,盡管只能是一種理想化的追求,但卻又是繼魯迅《傷逝》之后的 “愛情革命觀”的一次巨大的深化。

《致橡樹》:追求獨立、平等、同甘共苦的“愛情革命”觀

舒婷的《致橡樹》是在嶄新的時代背景下,通過詩歌形式,以木棉作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對橡樹進行真情傾訴,表達了對真正的、偉大的理想愛情的執著追求??梢哉f,舒婷所肯定的獨立、平等、同甘共苦的愛情觀,是建立在魯迅、丁玲愛情觀基礎上的最現代、最完美、最具有人性化的愛情觀,是“愛情革命”觀的又一次富有跨度的突破。主要表現在:

第一,追求個性獨立、人格平等。

這是舒婷愛情觀的基本立場。抒情主人公通過“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等系列的比喻,否定了世俗的 “攀龍附鳳”、“夫貴妻榮”、依賴他人生存、借助男人發光、充當“花瓶”、帶有交換與利用價值、失去自我人格的愛情觀,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深刻地表明了人格平等、個性獨立、自主實現自身價值的人生觀、愛情觀。同時,舒婷并沒有否定傳統的“日光”般的溫暖、“春雨”般的滋潤,而是說“不,這些都還不夠!”還需要獨立人格、平等地位、自主生活、并列前進等。尤其是“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边@是愛情觀的更高境界:在并肩的同時,要保持自己的個性、特長和獨特價值,男方的陽剛之美剛毅如“戟”,那么女方的陰柔之美也應該英雄氣概如“火炬”。這是對于 “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家庭婦女”、“傳宗接代”、“女子無才便是德”等單純奉獻的傳統女性觀的有力批判,是對于女性擺脫家庭束縛、走向社會的疾聲呼喚,是女性解放的更高層次,是男女平等的真正意義。

第二,追求相互默契、齊頭并進。

這是舒婷愛情觀的基本原則。舒婷認為,愛情既不是一方對于另一方的人生依賴與寄托,也不是對另一方的情感支配與服從,而是要風雨同舟,不論是風順輝煌還是艱辛磨難,都要在思想和情感的相互默契、在事業和人生價值的齊頭并進,在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親相愛、互相支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基礎上共同進步、共同創造社會價值,又通過不同的個性、優勢和特長來體現各自的人生價值。詩中寫道:“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痹谙嘁罏槊信浜细幽?,在克服困難中感情更加成熟,在歷經考驗后愛情更加堅貞,在共同奮斗中幸福更加美滿,在并列前進中個性價值更加突出。這就是富有新時代氣息的嶄新的愛情觀的本質特征。

第三,追求理解尊重、同甘共苦。

這是舒婷愛情觀的恒性追求。在舒婷的愛情觀中,“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臨各自飛”的理念應當徹底摒棄。詩中寫道:“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藹、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生相依?!比松猛就徘啬c、曲徑通幽?!熬牌鹁怕潆y到岸”,“十窮十富不到老”。因此,在逆境中同舟共濟、同甘共苦,共同用堅硬的翅膀撐起一片藍天,在順境里共同分享生活的七彩陽光,共同享受快樂與幸福,在奮斗和進取的過程中,能夠相互扶持,不僅是肉體的相依為命,而且是精神的合為一體,不僅根葉緊握,而且“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以此求得愛情的全方位的和諧與平衡,這是對“白頭偕老”的現代意義的深刻詮釋。

第四,追求愛情更新、生活浪漫。

這是舒婷愛情觀的人性追求。首先,舒婷追求愛情雙方的形象和氣質的飄灑和整齊。她希望“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更希望男性的“銅枝鐵干”、“偉岸身軀”的堅強與挺拔,同時也追求女性的“紅碩的花朵”的健康、秀美、溫暖、充滿生機與活力,又“像英勇的火炬”光彩照人。其次,舒婷追求生活的浪漫、樂觀、向上,希望“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薄?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薄胺路鹩肋h分離,卻又終生相依?!痹俅?,舒婷還追求愛情的更新和生活的情調。愛情生活的單調,往往是“審美疲勞”主要原因,因此,詩中寫道:“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边@是最深刻的“愛情更新”的方法論。舒婷追求“日光”、“春雨”般的美麗、和諧、溫暖、甜蜜、滋潤和溫馨的愛情生活,追求色彩斑斕、剛柔相濟、若即若離的浪漫情調。這種對人性的反璞歸真而又高雅含蓄的愛情觀,是人類最高境界的愛情追求。

總之,魯迅的《傷逝》站在社會政治和社會經濟的高度,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展示了以社會解放和經濟獨立為基礎的“愛情革命”觀;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站在女性個體的視角,揭示了追求“靈與肉”的統一的“愛情革命”觀,這是女性自主的生命意識的第一次覺醒;舒婷的《致橡樹》從愛情的本質內涵角度,表達了追求獨立、平等、同甘共苦的至高境界的“愛情革命”觀,是對新時期愛情觀的完美總結。他們分別從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側面,共同構成現代文學史上“愛情革命”觀的“三步曲”。

(吳登云,云南曲靖師范學院)

猜你喜歡
子君舒婷愛情觀
對《傷逝》人物關系破裂的分析
從《寡婦春怨》與《孤雁兒》對比中看中西愛情觀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新老讀者與《商界》的故事
我的前半生
張生與柳夢梅愛情觀之比較
一路順風
詩,我喜歡舒婷
詩人舒婷的育子經
身為母親的舒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