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季氏將伐顓臾》的對話藝術

2006-02-02 06:24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6年12期
關鍵詞:論語孔子文章

秦 蔚

《季氏將伐顓臾》一文選自《論語·季氏》。向來,人們對于《論語》的闡釋總是重視書中所表達的儒學思想,即把《論語》作為經書來加以研究。其實,《論語》這部書從文學的角度來看也有很高的價值。仔細研讀《季氏將伐顓臾》,兩千多年前人物的對話情景卻宛在眼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據此,《論語》的文學價值可見一斑。

《季氏將伐顓臾》一文記錄了孔子與弟子冉有、季路就季氏將吞并顓臾一事而展開的辯論。文章開頭所述是,季氏為擴大自己的勢力,做好攻打吞并顓臾的準備。于是孔子的兩個學生,也就是季氏的兩個家臣“冉有、季路見于孔子”?!耙姟?,依王力先生《古代漢語》解釋為“謁見”的意思,也就是去晉見一個地位或輩分比較高的人。由此可見,冉有、季路不是在路上偶然碰見老師,而是專程就季氏伐顓臾一事去拜訪孔子,向孔子匯報的。冉有、季路拜見孔子時說:“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笆隆弊质呛苤档么兜?。王力先生《古代漢語》中譯為“軍事”;徐中玉先生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中譯為“指戰事”,竊以為均不太妥當。雖然這個“事”實際上就是指季氏將伐顓臾,但還是譯為“事情”比較好。因為如果直譯為“戰事”、“軍事”的話,何不如就用文章開頭所言,向孔子直接報告為“季氏將伐顓臾”,而是“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呢?恰恰說是“有事”二字,但什么事情,沒有明說,很委婉,閃爍其詞。

當然,語言的支支吾吾是心理復雜而微妙的充分反映。

應該說此次冉有、季路去拜見孔子是不得已而為之,很不情愿的。首先冉有、季路作為孔子門下的弟子,對孔子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社會政治理想可以說是一清二楚。而這次季氏伐顓臾,是季氏為擴大自己的勢力,與當時魯國的國君哀公爭權,對已經附屬于魯國的顓臾這個小國的侵略行為,這種做法是違背孔子的政治主張的,必然要遭到孔子的譴責。其次,冉有、季路作為輔佐季氏的家臣對此未能進行有力的勸諫,盡到臣子的責任,一定也會受到老師嚴厲的批評。

不想見孔子,但又不得不見。一是季氏有要求,讓他們去看看孔子的反映。憑孔子門下有三千弟子及其在當時的影響,這在春秋時期絕不可等閑視之;二是他倆應盡到弟子的職責。作為孔子的學生,有責任向老師報告這一重大事件,否則,受到訓斥在所難免。正是帶著這樣一種復雜的心理去見孔子,所以他們把事情說得圓滑些,含糊些,用了一種外交辭令,以期能騙過老師,這樣既匯報了事情,又不會被老師罵。

下文的對話是在害怕孔子批評的心理狀態下展開的。冉有見孔子堅決反對便急忙推卸責任:“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即攻打顓臾是季氏的意圖,我們沒這個念頭。在孔子提到勸阻是他倆的職責時,冉有又慌忙為季氏的侵略行為尋找借口“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竟說季氏攻擊顓臾是為后世子孫計。從前文對“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的無此念頭到此處的顧念深遠,顯然是矛盾的。這就不難看出冉有、季路兩人復雜而矛盾的心理,處于尷尬的境地也非常明顯。

文章不僅通過人物對話刻畫出人物的心理,我們還可以通過對話想見人物說話時的神態。文章第一段,當冉有、季路向孔子委婉地匯報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的時候,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歟?”(冉有!恐怕應該責備你吧?)用了一種推測的語氣,批評冉有在這件事情上是有錯誤的,孔子的神態是平和的。文章第二段,當冉有見孔子旗幟鮮明地反對吞并顓臾,立即推卸責任的時候,孔子用了史官周任之言“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才力,就接受職位;如果不能,就該辭職),說明為人臣子應施展自己的才能,盡職盡力。接著連用兩個比喻“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盲者站立不穩,不去護持,摔倒了又不去攙扶,還用攙扶的人做什么呢?)和“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并且你的話是錯誤的。老虎、犀牛這些兇猛的野獸從籠子里跑出來,龜玉這樣的珠寶毀在匣子里,是誰的過錯呢?)來說明冉有在季氏伐顓臾這件事情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從中可以看出作為老師的孔子對學生冉有、季路的諄諄教誨,神情雖然嚴肅,但看不出怒氣。文章第三段,當冉有理屈詞窮而找借口為季氏的侵略行為辯護的時候,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冉有!君子最痛恨嘴上不說“我想得到它”,卻為了得到它去尋找借口)這等于是直斥冉有是小人。在這里我們看到一向溫文爾雅的孔子也不禁被冉有的狡辯氣得怒形于色了。

在人物說話神態不同的背后,我們也可以看出孔子對冉有和季路這兩個學生的態度不同。在文章中,孔子批評的鋒芒始終直指冉有,甚至斥責冉有為小人。只是在文章的最后講到魯國分崩離析的現狀時,從“陳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角度,批評季路沒有盡到臣子的責任。冉有為季氏聚斂財物,助紂為虐,孔子曾說“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子對冉有的厭惡之情溢于言表??鬃訉κ欠堑亩疵骱蛻B度的鮮明可在字里行間悟得。

從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季氏將伐顓臾》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一是對話的繪形繪神作用。文章僅僅通過師徒之間的三段對話,使我們看到了冉有由文過飾非到理屈詞窮,孔子的洞察事物、義正詞嚴。生動的對話場景,鮮明的人物形象宛在眼前。其中冉有“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的形象塑造得很成功。二是對話的一石數鳥作用。拿孔子的“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一句來說,這是對冉有的小人做法的直斥,隱含對季路的不滿,同時表明了對“季氏將伐顓臾”的堅決反對,而孔子怒形于色也得以形象體現。對話中有態度、有分寸,各自的神情也躍然紙上。像這樣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錢穆先生把《論語》稱為是“中國最古的散文小品”,應當是對《論語》中許多類似《季氏將伐顓臾》的文章既繪形繪神又辭約意豐的一種肯定吧!

(秦 蔚,安徽蚌埠學院教育系)

猜你喜歡
論語孔子文章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論語·學而第一》
《論語·為政第二》
點點讀《論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發微博
小排經“點化”大文章
中學生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年7期)2008-12-19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