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月無痕——新中國第一代留蘇群體紀實

2008-02-02 10:51王英輝
讀書文摘 2008年1期
關鍵詞:莫斯科蘇聯留學生

單 剛 王英輝

1948年。

黃土高原。烽煙彌漫。

盡管被國民黨軍隊圍追在黃土溝壑之中,在毛澤東的心中,卻已經開始勾勒新中國的藍圖。

建設新中國,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和技術專家??墒?,在戰火硝煙中成長的干部,欠缺的是系統的教育和技能。

毛澤東將目光投向遙遠的蘇聯,一個想法在心中形成:向蘇聯派出能力突出、政治可靠的年輕干部,接受蘇聯的正規高等教育,培養我們自己的技術專家!

派遣工作由中共東北局具體負責。經過慎重籌劃,決定將派遣人員的范圍限定在烈士子女或高級干部的子弟,共二十一個人。

李鵬,李碩勛烈士之子。李碩勛是著名的革命活動家和優秀的軍事指揮員,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后長期領導地方武裝斗爭。1931年7月不幸被捕,在獄中大義凜然,忠貞不屈,不久英勇就義。犧牲時年僅二十八歲。李鵬在抗戰勝利后從延安來到東北,時任哈爾濱油脂公司協理和黨支部書記。

鄒家華接到去蘇聯學習的通知時,已經擔任了中共松江省賓縣常安區區委書記。鄒家華的父親鄒韜奮畢生從事新聞出版工作,創辦生活書店,主辦《生活》周刊,在抗日救亡、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爭取民主的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于1944年7月病逝。鄒家華參加過新四軍,后進入華中新四軍建設大學學習,1946年調往東北。

謝紹明,謝子長烈士之子。謝子長是與劉志丹齊名的陜甘根據地和陜北紅軍的創建者,曾任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總指揮。謝子長于1934年秋在一次戰斗中負傷,次年春不幸逝世,時年三十八歲。謝紹明在被選拔留蘇時,作為派往東北的干部團成員,在赤峰市任區委書記、武工隊政委。

羅西北,羅亦農烈士之子。羅亦農是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曾參與領導省港大罷工及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任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和中共中央組織局主任。1928年4月,羅亦農不幸被捕犧牲,時年僅二十六歲。羅西北十五歲時進入蘇聯國際兒童院學習。1945年8月被蘇聯派往齊齊哈爾從事情報工作,后進入哈工大學習。

劉虎生是1947年從晉察冀邊區來到哈爾濱的。他的父親是著名的劉伯堅烈士。劉伯堅早年赴歐洲勤工儉學,長征時留在中央蘇區堅持武裝斗爭。他在一次戰斗中中彈被俘,于1935年3月英勇就義。

葉正大、葉正明是葉挺的兒子。葉挺是北伐名將,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被譽為鐵軍。他參加領導了南昌起義、廣州起義,抗日戰爭時任新四軍軍長,在皖南事變中被俘。1948年因飛機失事遇難。父親犧牲后,葉正大、葉正明被接到延安。黨中央從延安撤退后,他們輾轉來到哈爾濱,當時正在哈爾濱俄文??茖W校學習俄語。

林漢雄是張浩的兒子,當時在延安保小上學。張浩又名林育英,是我黨早期的工人黨員和工運領袖,中共第六屆中央委員,曾任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援西軍和一二九師政治委員。1942年3月,張浩在延安逝世,享年四十五歲。

肖勁光的兒子肖永定,當時也在延安保小讀書。

任湘是任作民的兒子。任作民是我黨早期共產黨員,歷任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長、山東省委書記、湖南特委書記、西北局秘書長。1942年在延安病逝。任湘是從西安辦事處到的延安,曾進入邊區師范學校念書,后來就讀于延安自然科學院。

朱忠洪是王稼祥的義子。

高毅是高崗的兒子。高崗時任中共東北局副書記。高毅也曾在蘇聯國際兒童院生活過,當時正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學習。

江明是高崗的外甥??箲饎倮髲难影驳搅藮|北,參加了土改工作團。

還有四個年輕人,一同在延安保小長大,一同進入張家口工業??茖W校,又一同進入東北野戰軍通訊參謀部工作。他們是:

楊廷藩,楊棋烈士之子;

張代俠,陜甘寧晉綏五省聯防副司令員張宗遜之侄;

賀毅,原紅二十七軍軍長、第十一縱隊司令員賀晉年之子;

崔軍,陜甘寧邊區政府陜北行政公署主任崔田夫之子。

在這二十一個人當中,有四個引人注目的女孩子。

葉楚梅是葉劍英的女兒。葉楚梅1928年出生在香港。1945年,十七歲的葉楚梅被接到延安,與父親團聚了才一個月,就被父親送到冰天雪地的東北接受磨煉,成為了一名東北民主聯軍的戰士。

羅鎮濤,羅炳輝烈士的女兒。羅炳輝是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高級指揮員, 軍事家。他出生在云南一個彝族貧苦農奴家庭。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團長、旅長、縱隊長、軍長等職,演繹了“從奴隸到將軍”的傳奇。于1946年6月因病逝世。羅鎮濤從小寄養在別人家里,后來才找回來。

任岳是任作民的侄女。

項蘇云是項英烈士的女兒。

出征的日子定在1948年9月2日。東北局為大家統一置辦了服裝:一套西裝、兩件襯衣。

出發的前一天晚上,東北局的領導林彪、高崗、王稼祥、李富春、陳云等為青年學子們舉行了餞行儀式。

盡管在延安時和首長們熟悉得像一家人,在哈爾濱也不止一次地聚會聯歡,但是這次晚宴還是有了一種不同尋常的莊重氣氛。

在飯桌上,東北局領導鄭重宣布了三條紀律:“一、出去后一定要學有所成,不能辜負黨的希望;二、培養你們不是為了帶兵打仗,而是要學習先進科學技術,將來要用知識建設國家;三、專心學習,學習期間不要談戀愛”。

9月2日,二十一名同學作為正在孕育中的新中國第一批派遣的留學生,登上了開往蘇聯的列車。謝紹明最年長,而且有工作經驗,被委任為黨支部書記。

列車從哈爾濱出發,經由滿洲里進入蘇聯。

由于當時中國東北正在大面積爆發鼠疫,進入蘇聯的列車和旅客必須進行防疫處理。在邊境小站奧得勃爾,大家的衣物都被收走進行消毒,列車在奧得勃爾滯留。在這段時間里,所有人不能隨意離開車廂,最多只能在車廂附近散散步,透透空氣。

兩個星期過去了,列車終于被放行了。

在赤塔,留學生們的旅程再次停頓下來。由于當時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列車并不是每天通行,因此大家不得不在赤塔等待下一班列車。在這里,由于東北局的事先關照,同學們得到了來自蘇共對外聯絡部官員的熱情接待。大家在赤塔停留了幾天,在當地官員的組織下游覽市容、觀看電影,對蘇聯的社會風情第一次有了直觀的了解。

離開赤塔,經過六天六夜的漫長旅行,疲憊而興奮的學生們終于到了蘇聯的心臟———莫斯科。

隔著車窗向外望去,在站臺上迎接的,除了蘇共對外聯絡部官員,居然還有幾張東方人的面孔。大家驚喜地發現,他們竟然是在延安保小時就在一起追逐打鬧的玩伴劉允斌、陳祖濤等人!如今,他們都已經長成氣宇軒昂的青年,就讀于莫斯科的大學。

大家跳下列車,和久別重逢的伙伴們擁抱拍打、歡呼雀躍。想到即將在莫斯科重溫童年時共同生活的快樂時光,大家無比欣喜,一路的風塵仿佛一掃而光。

可是就在當天,二十一個人被蘇方接待人員連夜送往距莫斯科三百公里的伊萬諾沃。

在伊萬諾沃,同學們被安置在國際兒童院。天氣很快變冷了。蘇聯紅十字會“雪中送炭”,為每個人趕制了一件夾大衣和西裝。幸虧有了這件夾大衣,同學們才得以捱過漫長的嚴冬。

為了提高中國留學生的俄語水平,國際兒童院為他們指派了專門的老師。這位叫做費得洛娃的俄文女教師非常和善友好,對中國學生極盡耐心,不厭其煩地講述難點和要點。在她的關愛和鼓勵下,學生們的俄語水平很快有了提高。

經過幾個月的突擊學習,1949年春天,留學生們被安排到當地的幾所學院學習。

四位女同學去了醫學院,李鵬、鄒家華、林漢雄等去了電工學院,謝紹明、任湘、江明等進入了紡織大學,葉正明等被安排到化工學院。

伊萬諾沃是一個小城市,只有幾所非綜合性、非重點院校。這些學校在名望和教學水平方面根本不能與莫斯科的學校相提并論。這一情況,與大家的期待相去甚遠。

同學們并不知道,當時蘇聯和國民黨政府之間還存在著正式外交關系。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斯大林不認為中國共產黨能夠取得勝利,因此在對華關系上是傾向國民黨的。為了顧及國民黨政權的利益,蘇方刻意淡化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因此,中國共產黨派遣的學生不能進入包括莫斯科在內的各大城市正規大學就讀。

時間一天天地飛逝。二十一個年輕人在勤奮學習的同時,心情陷入了深深的惶惑中。一方面,不能及時得到國內時局進展的消息;另一方面,蘇方似乎也漸漸忘記了他們的存在,對他們的境遇不再給予關注。進入蘇聯最高等學府深造的希望,似乎越來越渺茫了。

既然來了蘇聯,就要進入最好的學校,學到最先進的科學技術。要是就在伊萬諾沃這樣的小城里,不明不白地度過留學生涯,回去怎么向組織交代呢?可是這樣等下去,什么時候又是盡頭呢?每每想起臨行前首長們的殷切希望和自己的鄭重承諾,大家心急如焚。加上對氣候、飲食不適應,有些人病倒了。

就在大家沮喪苦悶的時候,葉楚梅收到了父親的來信。葉劍英在信中寫道:

“我知道處在遙遠的國家,由于言語、習慣等等,自然要增加一些對祖國的懷念。何況祖國的人民,正在以千萬倍的信心和勇氣,來打斷快要掙斷的鎖鏈的時候,不斷勝利的狂風,吹到無限遙遠的西方的時候,你們的心情爸爸是很知道的。女兒,讓爸爸們,把新民主的地基鏟得平平的,讓你們后一代,能夠在我們的國土建筑起一座自由、快樂、文明、進步、莊嚴、華麗的世界。你們不能逃避這一責任,你們必須完成你們這一代的責任。因此。當著你們還在學習時期,就應該全心全意地為建設我們完全新的中國而努力!”

青年們爭相傳閱這份沉甸甸的來信,分享著來自祖國親人的溫情。父輩們充滿激情的話語,重新撥亮了大家心中的理想之火。

高年級的中國留學生們也伸出了援助之手。陳祖濤,和劉允斌、張芝明三人聯名給蘇共中央書記馬林科夫寫信,反映中國留學生在伊萬諾沃遇到的困境。為了表明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信中還列了一張清單,將這二十一名同學的父母在中共的職務逐一做了介紹。很快這封信就有了回音,馬林科夫派蘇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科洛馬瘳夫來調查此事。

1949年夏,劉少奇和高崗到蘇聯進行秘密訪問,向蘇方匯報了解放戰爭形勢日新月異的變化,以及建國各項準備工作的進展。中國同志對形勢的樂觀判斷,徹底打消了蘇方的種種顧慮。學生們來莫斯科上學的問題終于得到解決。

據謝紹明講,在大家動身前往莫斯科之前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1949年夏天,蘇聯紅十字會安排大家到莫斯科附近的謝涅什療養院休養,途中要經過莫斯科。伊萬諾沃方面不知何故不愿讓大家去莫斯科上學,就將其中兩位同學扣下來不讓走,希望借此牽制中國的學生們??蛇@哪里難得住具有多年革命斗爭經驗的中國青年干部呢?大家暗地里把兩人的行李運上車廂,就在列車啟動的時候,兩位同學偷偷爬上列車。隨著列車一聲長鳴,二十一名中國學生終于結束了曲折漫長的等待,開始了憧憬已久的正規學習生活。

大學生活馬上就要開始了,大家首先面對的問題,是如何選擇學校和專業。

在出國前,東北局就已經指示,到蘇聯后,要根據國家的需要選擇專業,并建議學經濟、學工業。中央關于留蘇學生學什么,也有比較統一和明確的看法。任弼時同志到蘇聯治病期間,通過任岳、任湘傳達了這方面的意見。他不主張中國派到蘇聯的留學生學習政治,也不贊成學習文科。他強調,中國派到蘇聯的留學生應該學習工科、學習工業。至于具體學習哪一門,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進行選擇。

因此,與后來的留學生相比,這批學生在專業選擇方面具有更大的靈活性?!白鎳男枰觽€人愛好”,成為大家選擇專業的原則。

在蘇聯,對年輕人們觸動最大的是其高度的電氣化水平。大家都記得列寧說過的話“共產主義是蘇維埃加電氣化”。因此,莫斯科動力學院是最受青睞的,羅西北、李鵬、林漢雄、崔軍、賀毅、肖永定都選擇了它的水力發電專業;

高毅也選擇了莫斯科動力學院,但是是在土木系學習建筑;

自幼就特別喜歡擺弄機器零件的鄒家華,選擇了鮑曼高等工業學院。同樣選擇鮑曼學院的還有劉虎生和張代俠;

一代名將葉挺隕命于飛機失事。葉正大、葉正明下定決心要制造自己的安全可靠的飛機,因此毫不猶豫地選擇去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習飛機制造和飛機設計;

江明出身于農民家庭,又在土改工作團工作了一段時間,因此對探索中國農業社會問題有了濃厚興趣。他進入莫斯科農學院,決心獻身于農業經濟研究;

羅鎮濤和楊廷藩進入莫斯科財經學院學習財政和金融;

項蘇云進入莫斯科紡織學院學習棉紡;

任岳選擇莫斯科建筑工程學院學習工業及民用建筑;

葉楚梅進入莫斯科大學;

任湘進入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

朱忠洪進入了莫斯科有色金屬與黃金學院。

1949年9月1日,新學年開始的時候,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們全部免試進入自己所選擇的高等院校,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

1949年的莫斯科,還處處顯示出殘酷戰爭帶來的嚴重創傷。流離失所的難民沿街乞討;從戰場上歸來的戰士拖著殘缺的肢體,無聲地訴說著戰爭帶來的苦難。

中國留學生的生活費是四百五十盧布,這在當時應當算是不低的數目了。然而戰爭造成貨品奇缺、物價飛漲,抹面包的黃油賣到六十盧布一公斤。中國學生也只得節衣縮食,買一塊黃油要節省著吃很久很久。

比生活的困難更嚴峻的,是學習的艱苦。

中國留學生都來自戰火紛飛的革命根據地,根本沒有機會接受正規教育。除了極個別人擁有相當于高中的學歷外,其他人都是初中、甚至是小學文化。在這種情況下,一下子進入蘇聯最高等的學府,學習最尖端的專業,遇到的困難可想而知。

謝紹明回憶道:

“我們到蘇聯時,連一本俄漢字典都沒有。東北局給我們每個人配了一本繳獲的、日本人在滿洲國印的《露和字典》。日文我們也不懂,好在有些字詞和中文相同或相近。我們就拿著這本俄、日語對照的字典,連蒙帶猜,學會了不少單詞。

有時看書看的實在太累了,不論寒暑,就把頭伸到水龍頭下面放開冷水沖,一下子打個激靈,抖擻精神繼續看。冬天的自來水冰冷刺骨。宿舍的管理員老大媽看我們這樣做,連忙跑過來阻止:‘不行啊,小伙子!這樣會得病的!”

到蘇聯后不久,葉楚梅就因為不適應氣候和飲食,患上了肺結核病。進入大學后,巨大的學習壓力導致病情惡化,時??妊?,不得不住進醫院。但是就是住院治療期間,她也沒有中斷學習。她懇請同學們探視時把課堂筆記帶來。每次同學們看望她時,她就不停地謄抄筆記,有問題就請同學講解,結果課程不但沒落下,還和同學們一起按時參加了考試。病情稍有好轉,她就迫不及待地出院返校了。由于身體長期處于超負荷狀態,葉楚梅的病情終于惡化了,以致最后不得不中斷學業,回國休養。

通過勤奮努力,大家不僅克服了語言障礙,而且每個人的成績都名列前茅。他們樹立了中國學生勤奮、團結、友善、自律的完美形象,贏得蘇聯老師和同學的普遍贊譽。蘇聯高校的榮譽榜上,第一次刻上了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留學生的名字。

作為年輕的人民政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派出的留學生,他們經歷了比后來者更多的曲折和磨礪。在管理這批留學生的過程中,我國教育部門逐漸積累了相應的工作經驗,與蘇聯同行在留學生管理工作上的配合也日臻完善。1948年派遣留蘇的二十一人,客觀上為后來的大規模派遣留學生工作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而他們的優異表現,也為后來者樹立了卓越的楷模。

除個別人中途因病回國外,1955至1956年期間,這批學生都以優異的成績結束了在蘇聯的學習,陸續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國。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對于這批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技術專家,黨中央給予了高度重視。按照中央組織部最初的分配方案,這批寶貴的大學畢業生將被安置在各大部委。然而在征求本人意見時,二十一個人中,竟沒有一個人愿意留在生活條件相對較好的北京。大家無一例外地要求到基層、到生產建設的第一線,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羅西北最先回國工作,他在燃料工業部水電建設總局北京水電院只干了兩年,1955年底到重慶,組建成都水電勘測設計院,任總工程師,一干就是十年;

當征求李鵬本人的意見時,李鵬明確表示,愿意到基層去工作,到水電站去工作。于是他被分配到吉林豐滿發電廠。李鵬在那里前后工作了六年,參加了這個當時全國最大的水電工程的施工、維修、運行等各個環節的工作;

賀毅學成歸來,被分配到水電總局北京勘測院任工程師,但他渴望到基層去大干一場。他將想法對水電總局局長李銳傾訴,李銳便給他創造了一個鍛煉機會,到江西上猶江圍堰工區任主任工程師;

謝紹明回到了哈爾濱飛機制造廠;

鄒家華和葉楚梅一起到了沈陽第二機床廠;

葉正大、葉正明學以致用,在沈陽飛機廠工作;

林漢雄分在北京,但他沒有留在機關,而是去官廳水庫工作;

張代俠最初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在他的要求下,組織又將他派往沈陽第二機床廠;

其他人員也進入了基層工作。

由于歷史的諸多原因,他們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在他們當中,有些人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有些人走上了行業領導職位,還有人則在基層崗位上默默無聞地耕耘一生。

不論如何,1948年派遣到蘇聯的二十一名留學生,作為即將誕生的人民政權第一次有目的性地派遣的留學人員,作為新中國在國外培養的第一批“紅色專家”,永遠銘記在史冊中。

(選自《歲月無痕———中國留蘇群體紀實》/單剛 王英輝 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猜你喜歡
莫斯科蘇聯留學生
莫斯科第一屆寵物狗節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留學生的“撿”生活
車“游”
第三只眼看莫斯科
蘇聯克格勃第五局
揮之不去蘇聯人心態
關于蘇聯解體: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錯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