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旅游在地質公園規劃開發中的應用

2008-03-22 01:24陳建波官修言查方勇
現代企業文化·理論版 2008年1期
關鍵詞:生態旅游旅游資源

陳建波 張 園 官修言 查方勇

【摘要】文章闡述了生態旅游的概念、內涵和特征,指出了生態旅游和地質科普旅游的關系,分析了生態旅游在地質公園規劃開發中應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如何運用生態旅游的理念建設地質公園。

【關鍵詞】生態旅游;地質公園;環境資源

【中圖分類號】 F59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45(2008)02-0018-02

20世紀60年代,美國海洋生物學家Rachel Carson《寂靜的春天》的問世標志著人類開始關注生態環境?!吧鷳B旅游”(Ecotourism)這一術語最早于1983年由墨西哥學者謝貝洛斯·拉斯咯瑞(Lascurain)首先提出。他指出生態旅游不僅用來表征所有觀光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強調觀光對象不受破壞。生態旅游理念的引入,翻開了世界旅游界嶄新的一頁。生態旅游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并以迅猛的速度向前發展。

一、生態旅游的概念、內涵和特征

(一)生態旅游的概念

由于學科的交叉性和多樣性,學術界對生態旅游的表述仍然是眾說紛紜。目前還沒有一個被普遍接受的定義。

美國生態旅游協會將生態旅游定義為:保護環境和維護當地居民良好生活的有責任的旅游。世界旅游組織顧問愛德華·英斯基普認為:生態旅游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自然旅游,強調對環境和地方文化的保護及游客對環境和文化的了解。

國內從事旅游研究的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對生態旅游的定義進行了闡述。盧云亭認為:生態旅游是以生態學原則為指針,以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為取向,所展開的一種既能獲得經濟效益又能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邊緣性生態工程和旅游活動。郭來喜則認為:生態旅游是以大自然為舞臺,以高雅科學文化為內涵,以生態學思想為設計指導,以休閑、度假、保健、求知、探索為載體,旅游者參與性強,品位高雅、形式多樣,既使旅游者身心健康、知識增益、又能增強熱愛自然、珍惜民族文化、保護環境的意識,弘揚文明精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旅游體系。[1]

(二)生態旅游的內涵

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與傳統的旅游相比,生態旅游具有四個方面的獨特內涵:

1.生態旅游以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為理論基礎,利用生態學原理進行旅游規劃、決策和管理,協調旅游資源、環境保護和旅游開發之間的關系,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2.生態旅游作為新興的專項旅游活動,應以保護游覽地區的生態環境、當地的民風民俗和傳統文化,促進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的和諧發展為首要任務。

3.生態旅游的對象是原生、和諧的生態系統。原始的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如自然保護區)都應該列為生態旅游之列。

4.生態旅游的最終目的是:在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旅游方式的同時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旅游的特征

1.自然性。生態旅游之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人們的青睞是由于旅游地尚未受到人類的干擾,留有大量的原生自然景觀和民俗風情。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天人和一”是旅游的美學本質之一,優美的自然環境賦予生態旅游強勁的動力,同時也是游客的載體和歸宿。

2.生態性。在遵循生態學原理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對旅游地進行規劃、開發。根據景觀資源的生態敏感度和閥值的大小對旅游地進行合理的功能分區,確定合理的旅游生態容量和旅游資源容量,保護好生態旅游資源,為游客提供良好的審美環境。

3.多樣性。生態旅游資源是豐富多樣的,生態旅游形式更是枚不勝舉。有登山旅游、健身旅游、探險旅游等多種形式。從旅游的類別看,有觀光旅游、度假旅游、修學健康、專題旅游和特種旅游等多種旅游形式。

4.知識性。一個生態旅游區包括了大量的地質、地貌、氣象、水文、植物、動物、醫學、建筑、環境等科學信息和知識,生態旅游者從中既可以了解到山川、草木、鳥獸、蟲魚是怎樣在地質時期發生和發展起來的,又可以了解到生態系統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關系。

二、生態旅游與地質科普旅游之間的關系

(一)兩者在功能和目的上是一致的

地質公園(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優雅的美學觀賞價值,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址景觀為主體;融合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并具有生態、歷史和文化價值;以地質遺跡保護,支持當地經濟、文化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為人們提供具有較高科學品味的觀光游覽、度假休息、保健療養、科學教育、文化娛樂的場所。同時也是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重要保護區、地質科學研究與普及的基地。[2]

從上文生態旅游的定義可以看出,生態旅游至少具有三個主要功能:保護自然、文化生態系統,增強公眾保護生態環境、重視生態價值的意識;欣賞、享受高質量的旅游經歷,包括優美的自然環境和獨特的人文文化;促進區域經濟特別是旅游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上文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地質公園的定義,可知地質公園包含以下幾個功能:區域范圍明確,集稀有、珍貴、觀賞并具有特殊科學意義為一體的若干地質遺跡或地質集合體組成,同時兼備具有地質、考古、生態、歷史、文化方面價值;強調國家地質公園內地質遺跡的保護與地方經濟的發展緊密結合,地質公園的開發與生產資料教育相結合,地質遺跡的保護與地質科研相結合;增強保護生態環境,重視地球價值的公眾意識,提高人類對地殼及其合理利用的認識和能力,盡力維護人類與地球的和諧關系。

兩者在功能和目的上是大體一致的,均強調以下三個方面的結合:地方經濟的發展與保護自然、文化生態系統相結合;欣賞大自然與了解大自然相結合;保護生態環境與普及公眾科普知識及增強公眾環保意識相結合。

(二)地質科普旅游極大地提高了生態旅游的品位和內容

1999年是我國的生態旅游年,推出了許多生態旅游形式,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與地質有關的,只是觀賞和考察的內容各有所側重。隨著世界地質公園的建立,地質公園將以同等身份與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并肩出現,地質科普旅游極大地豐富和提高了生態旅游的內容和品位,可以說地質科普旅游是一種高品位、高層次的生態旅游。地學科普旅游是以地質旅游資源為對象的生態旅游,它不僅注重了對象的觀賞性,而且更注重資源的科學考察和研究,不僅要認識對象,還要揭示對象的成因和歷史演變給予科學的解釋。

(三)生態旅游是地質公園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選擇

旅游要持續發展, 應是一種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旅游, 必須把握適度的開發速度,制定科學的生態旅游規劃,控制接待人數、增強環境意識、搞好環境監測。地質旅游資源和其他生態旅游資源一樣都具有原生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壞就難以或根本不能得到恢復。在地質公園內開展生態旅游,整合保護與開發地質遺跡旅游資源,才是地質公園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四)地質公園中生態環境資源的保護

現在國內大多數地質公園都朝著科學保護、合理開發、科研、教育等多功能發展,具體表現在對地質公園結構和功能分區的規劃上,在核心區是嚴格的保護;緩沖帶區可以進行科學研究和科學實驗;過渡區可進行教學、旅游等相關的活動。

三、 應用

(一)應用的可能性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精神高度緊張,壓力越來越大,這使人們在內心深處萌生了 “回歸自然”的渴望,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污染的加重,迫使人們關注生態環境,增強生態意識,這些都為人們進行生態旅游創造了有利條件。當前,親近自然、回歸大自然已成為人們的共同心愿,他們希望在繁忙喧鬧的工作之余回到人類祖先曾經賴以生息繁衍的“原始”環境中休息、娛樂,以解除疲勞、恢復體力和精神。越來越多的人們傾向于選擇生態旅游,傾向于在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優美的自然環境中度過周末和節假日。

(二)應用的必要性

從2000年我國評選了首批11處國家地質公園以來,我國地質公園建設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目前,已有138處國家地質公園遍布祖國各地),越來越多的景區還正在積極籌備申報之中。同時有些開發比較早,發展相對成熟的地質公園正在儲蓄力量向世界地質公園邁進。由于國家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扶持,地質公園在我國得到迅速地發展。但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面臨一系列問題:由于大量游客擁入地質公園,嚴重超過公園的空間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同時,其安全隱患更是不能忽視;游客在園內景區,亂寫亂畫、踐踏草坪、亂扔垃圾的陋習與要求其主動保護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的完整性的矛盾仍然是景區管理部門的棘手問題;還有個別景區在規劃和設計基礎設施時,不自覺地對環境有一定的破壞(泰山在修建索道時,原有山體就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景區生活垃圾的不適當處理;再加上自然和人為的破壞等等嚴重影響地質公園的可持續發展。

(三)運用生態旅游的理念建設地質公園

地質公園要持續發展,就應該與自然環境相協調,與當地的文化相和諧。制定科學的生態旅游規劃,確定合理的接待人數,增強環境意識,搞好環境和資源監測。為此我們在規劃和建設地質公園時要考慮以下幾點:

1.環保教育:在公園的地質博物館內建立專門用于環保教育的大廳,通過視頻播放,圖片展示,電子屏幕等方式對游客進行生態環境倫理教育使游客樹立良好環境道德觀,營造一個破壞環境可恥、保護環境光榮的良好氛圍,從而使游客做到在旅游過程中,不亂扔廢棄物,不隨地吐痰,不損害身邊的一草一木,愛護野生動物。

2.環境保護:地質公園的旅游資源往往是以自然景觀和地質遺跡為主,兼或人文資源,它們都有不同程度的稀有性和獨特性,旅游活動的開展會或多或少對其產生破壞和沖擊,因而,在規劃開發地質公園時要特別注意維護資源的完整性及旅游環境的保育。

3.功能區的劃分:地質公園整體形象往往是通過旅游功能區劃來實現的,合理科學的功能分區,真正做到“旅游在內,消費在外”對實現地質公園的持續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4.旅游要素的生態建設:建設生態建筑、生態飯店、生態交通、生態基礎設施,向游客提供生態服務。

5.生態管理:地質公園的生態管理必須走信息化和標準化的道路。它需要對景區旅游資源進行定期調查,需要通過監測儀器對旅游環境進行定期監測,對生態學過程與效應進行必要的觀測,對旅游容量和旅游市場進行系統評估,在此基礎上進行適時調控和管理。還包括對旅游設施、設備和場所及對垃圾、污水等生活污染物的生態管理。

6.從業人員的培訓和當地居民的參與:培訓和培養具有生態保護專業知識的導游人員、服務人員和管理人員,避免“生態盲”從事生態旅游的服務和管理工作。社區居民是地質公園建設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發展旅游能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增加收入、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這不僅可以提高當地居民在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積極性,而且還可以阻止對環境的破壞,實現環境保護和當地經濟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盧云亭,王建軍.生態旅游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2]國土資源部辦公廳發[2000]77號文件.

[3]李曉琴,等.地質公園生態旅游開發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

[4]李長榮,等.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5]章家恩.旅游生態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陳建波(1980—),長安大學旅游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

猜你喜歡
生態旅游旅游資源
生態旅游之利弊
生態旅游的不同類型
生態旅游
基礎教育資源展示
一樣的資源,不一樣的收獲
資源再生 歡迎訂閱
我國生態旅游的開發與建設探索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戶外旅游十件貼身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