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外拓展”的系統機制與教學建議

2008-04-09 01:10張悅群
中學語文·教師版 2008年2期
關鍵詞:課外拓展客體課外

張悅群

新課程標準要求實現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這是對語文課堂教學的一次大解放、大促進。隨著課改的逐步深化,作為“例子”的教材不再是“圣經”,課外拓展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語文教學呈現出一派生氣勃勃的嶄新面貌,在“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方面,都有較大的突破。然而,也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拓展難度過大、拓展范圍過廣、拓展頻率過快,拓展的方向偏離課內文本、拓展的內容失去語文本味、拓展過程缺少教師的指導、拓展的內容或形式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等等。這些不良現象的出現,不能完全責怪一線教師;理論界對課外拓展的研究不夠深刻、不夠全面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往往從某個角度、某個側面進行“單項研究”,而缺乏整體研究與系統研究。從課堂教學的生成、傳播系統來看,課外拓展是一個由主導(教師)研讀客體(教材),引導主體(學生)參與,通過載體(媒介)反映來發揮其作用的完整的、動態的、網狀的、復雜的系統。主導(誰來設計拓展)、主體(誰來完成拓展)、客體(拓展什么)和載體(怎樣拓展)這四個要素相互制約,彼此影響,共同形成了課外拓展的系統機制,共同發揮著課外拓展的教學效能。它們是課外拓展賴以發生、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不僅缺一不可,而且各自都應遵循必要的規范與要求,否則就會將課外拓展引向歧途。

一、教師——課外拓展的主導

(一)教師是教材的“解讀首席”。固然,解讀教材是師生共同完成的任務,但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師生共同解讀教材的活動中,教師是解讀教材的“權威”與“首席”。一名教師要上好語文課,要對教材進行“二次加工”,要組織好課外拓展;首先應對教材作出準確地解讀與深刻的剖析,否則,既不能正確指導學生閱讀文本,也不能有效設計與策劃課外拓展。一位教師執教《白鷺》,在解讀“有人說它在瞭望,難道它真的是在瞭望嗎?”這一重點句子時,為了拓寬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設計了如下的一組拓展題:1.假如你是一位少年白鷺,你會瞭望到什么?2.假如你是一位妙齡姑娘,你會瞭望到什么?3.假如你是一位先生,你會瞭望到什么?4.假如你是一位媽媽,你會瞭望到什么?其實,文本中這句話的本意并不是說白鷺在瞭望什么,只是描繪一幅恬靜的白鷺圖,表現一份悠閑自得的情趣。四道拓展題,已經偏移或歪曲了文本所要表達的真正意圖。所以說,如果教師不能準確而深刻地解讀教材,一切拓展都是空中樓閣,一切活動也是無用之舉!

(二)教師是課外拓展的“總設計師”。課堂教學中的課外拓展,是一出“重頭戲”,代表著教師的教學智慧與教學能力。盡管課外拓展可以讓學生參與備課,師生共同策劃與設計;但是“教改的問題主要是教員問題”(毛澤東語),教師應該是課外拓展的總設計師與總策劃者。諸如為什么要拓展?拓展什么?怎么拓展?從哪里拓展到哪里?乃至怎樣安排學生與安排哪些學生參加設計與策劃?最終都是由教師“拍板”方可確定的。優秀的教師總是綜合學生、教材、方式方法等因素,使課外拓展在編者的“編路”、作者的“思路”、課標的“導路”、教師的“教”路與學生的“學路”的方面求得最大可能的和諧與統一。

(三)教師是拓展主體的“全程指導”。雖然與一般教學活動一樣,拓展的主導是教師,拓展的主體是學生;但是,課外拓展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更為重要。一要指導學生研讀教材,二要指導學生參與設計拓展方案,三要指導學生操作實施拓展行為,四要指導學生作出反饋與評價??墒?,一位教師執教《孔雀東南飛》,在課堂上設計一道課外拓展題“焦母為什么要折磨劉蘭芝,要趕劉蘭芝走?”讓學生討論。討論了半天,結論五花八門。其中最出格的有“蘭芝太完美了,以致焦母疑心蘭芝會給焦家帶來禍害”,“焦母自私、膽怯,想打發她走”?!苍S,學生有這樣奇異的聯想還是可以理解的,不可理解的是教師的反應:“有道理?!薄白詧A其說就行?!薄澳軌虼竽懧撓胂胂?,確實難能可貴?!薄八伎剂?,就有收獲。希望大家勤學苦思?!边@樣的課外拓展,已經沒有了是非觀念;這樣的語文教師,已經喪失了主導的職責。這種教師“不作為”的現象,在目前的一些課堂教學中并不在少數。

(四)教師是拓展主體的“檢驗對象”。課外拓展設計的優劣主要取決于教師,拓展作用的發揮主要取決學生。因此,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反饋與評價,以學生的“喜聞樂見”與教學的實際效果作為課外拓展的主要標準。從這個角度看,教師作為拓展的主導,必須承受主體的反饋與檢驗,也只有這樣,他才能承擔起拓展主導這一責任。

那么,組織高質量的課外拓展活動需要主導具備什么條件呢?

第一,作為主導的教師要有豐富的教育理論素養。否則,難以設計出既適合教材、又適合課程標準、更適合學生的課外拓展活動。第二,主導要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一個語文專業知識貧乏的教師,是不能準確而深刻地解讀教材的,也不能設計出科學有效的課外拓展;如同執教《白鷺》的教師那樣,可能會是一名“誤人子弟”的先生。第三,主導要有創造思維能力。創新的、獨特的、富有個性的、極具學習價值的課外拓展,需要具有創造性強的教師來策劃與設計。

二、教材——課外拓展的客體

課外拓展,是教師對教材的“縮微變式”;教材是課外拓展的反映對象,即客體。如果離開這樣的客體,一切拓展活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水”。具體來說,作為客體的教材在課外拓展的過程中主要發揮著如下幾點作用。

(一)規定拓展的指向。課外拓展的目標是什么?其中的難點是什么,重點是什么?用多少時間拓展?用什么方法與傳媒拓展?不是隨意確定的,應該受到學生認知與教材內容的約束。尤其是教材的限制,因為作者的傾向、編者的意向與課標的導向都不同程度地寄寓在教材之中。一個市級中學語文課堂比賽,初中組比賽的課文是魯迅的《藤野先生》與朱自清的《春》,高中組比賽的課文是房龍的《<寬容>序言》與《聽聽那冷雨》。對課文本身的教學,初中組六名選手平均只用了30分鐘,高中組五名選手平均只用了25分鐘,其余時間幾乎都是課外拓展。有一名高中教師幾乎整堂課都讓幾個學生表演幼稚可笑的小品。試想《藤野先生》內涵非常深刻,《春》美點隨處可見,《<寬容>序言》晦澀難懂,《聽聽那冷雨》優美蘊藉。怎么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匆匆結束對文本的解讀呢?學生還來不及進行細細的咀嚼品味其中的重難點,其拓展延伸又有什么意義呢?盡管課外拓展不屬于“教教材”的范疇,而屬于“用教材教”的范疇,但其依據卻是教材;所以,教材規定著課外拓展的目標、重難點、時間與方式方法。

(二)影響主體的認知。社會語言學認為,一篇文章一旦離開讀者的手,便是毫無意義的紙和墨放在那里;只有閱讀才能從中產生意義,使之重新成為一篇有意義的文章。教材也是如此,其意義與價值不在教材之中,也不在學生的大腦之中,而在學生與編者(或作者)的交流之中。在這個交流之中,教材通過解讀與拓展給學生以滋養與啟迪,學生通過解讀與拓展給教材以回報與反哺。這個回報與反哺,就是對教材的進一步理解與尊崇,進一步豐富與升華。因此,教材在課外拓展過程中,必須通過主體解讀這一道關鍵的環節,必須通過學生的認識、整合、編碼與心靈化,才能成為拓展活動的“生產資料”。同時,教材又反作用于主體。它往往通過潛移默化的浸染或急劇動蕩的震撼,改變著主體的心靈狀態,孕育和培養著主體的思想、情感、人格、胸懷、理想、信念、追求和知識,從而以更深的層次影響著主體的拓展認知與拓展水平。如上文說到的《藤野先生》《春》《<寬容>序言》《聽聽那冷雨》等四篇課文的教學,不花必要的時間與精力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與深刻剖析,就忙著向課外拓展,其結果必然是本末倒置,適得其反!

(三)提供拓展的切入口。無論拓展什么內容,無論怎樣拓展,總有一個切入口。作為客體的教材,則可以提供如下一系列切入口:1.從文章重點段落入手拓展;2.從文中的插圖入手拓展;3.從課后設計的訓練習題入手拓展;4.從關鍵詞語入手拓展;5.從文本空白處入手拓展,一些平實簡短的表達背后往往蘊藏著大量的空白,填補這些空白,能使學生情感得到有效提升;6.從文中的標題入手拓展;7.從文章時代背景入手拓展……這些切入口的選擇與確定,需要適應教學的重難點與學生的認知水平。

那么,面對教材,教師主要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要樹立課外拓展須“以教材為本”的思想,既然“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就應該把這個例子教好學好。要充分尊重文本,都是要用足夠的時間引導學生解讀文本,不能剝奪學生閱讀課文的權力。學生只有解讀文本,研討文本,走進文本,才能走出文本,進行有效的拓展活動。那些淡化文本、游離文本之外的拓展延伸,只是空中樓閣。要根據實際情況選好課外拓展的切入口;只有選好切入口,才能進行有效的課外拓展。

不僅要尊重教材,還要尊重語文的本味。有一組課外拓展訓練題:1.《鴻門宴》,“分析劉邦走向成功、項羽走向失敗的諸多原因?!?.《長江三峽》,“查閱相關地圖,看要去三峽瀏覽怎么走?到那里先游哪個峽?”。3.《陳情表》,“認真思考一下,忠孝對今天的人們來說有什么啟發?” 4.《以蟲治蟲》,“試舉出我們地區幾個利用害蟲的天敵消滅蟲害的例子,說說其治蟲意義?!边@類拓展已經改變了語文的本味,把語文課變成了歷史課、地理課、倫理課、自然科學課、政治哲學課,或者別的什么課。所以,要杜絕這類把語文課異化成歷史課、地理課、生物課、美術課或其他什么課的不良現象。

三、傳媒——課外拓展的載體

主導的創意、主體的參與、客體的內容,都要通過一定的傳媒來傳達。傳媒,即載體,這里是指課外拓展的內容與方法。這種傳媒比較復雜,從活動形式說,有討論、辨論、口述、演講、講故事,訪問、報告會、虛擬會議、社會調查等;從學習領域上說,有知識點到知識點的拓展、課文到文章的拓展、語文學科到其他學科的拓展、學習到生活的拓展;從文本角度說,有體裁、作者、背景、內容、主題、手法、語言等方面的拓展;從思維形式上說,有歸納、演繹、類比的拓展……

上述載體主要有以下四大作用:

(一)承載客體重難點。作為客體的教材,其重難點常常是課外拓展的教學目標,課外拓展目標的選擇和制定,可以由教師來完成,也可以由師生共同商量決定。不管由什么人選擇與制定,都應該是對教材重難點的體現。拓展載體秉承著拓展主導的教學意圖,承載著拓展客體的重難點,期待著拓展主體進行拓展操作和拓展實施。一個老師執教《小石潭記》布置了以下四個拓展題:1.請你根據小石潭的風景圖片,設計一句旅游景點的廣告語;2.借鑒本文的寫法,寫寫家鄉的小河,300字左右;3.把你曾學過的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中名句摘錄下來,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4.閱讀文言文《龍湫》,與《小石潭記》比較異同。試想,這么多的拓展內容,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怎么能完成呢?再說,初中文言文《小石潭記》的重難點應該是文本的翻譯與理解,怎么能是寫作文、編寫廣告詞與名言名句積累呢?第4題似乎可算一個合適的課外拓展,因為“閱讀”之中總有翻譯與理解吧。但也不太妥當,風格、筆法與《小石潭記》可比之處并不多。若選柳宗元的其他寫景文章倒好一些,如《始得西山宴游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一篇,記敘之中流露出被貶失意、抑郁不平的傲世情懷。

(二)刺激主體心理。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布魯納語)以及對所學情境的興趣。中學階段是學生心理最動蕩最復雜的時期,而且很多學生不愿與老師溝通,不少學生不太愿意學習語文。無論是課內的課外拓展,還是課后的課外拓展,如果載體形式別致,內容緊扣重難點;對于學生學習語文來說,其引發興趣、鞏固知識、開發智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筆者最近聽一位教師執教《斑紋》一課,下課前布置課外拓展活動:“這里有一個表格供大家填寫,即《動物斑紋分類解說一覽表》,請有興趣研究的同學到我這里領取?!辈浑y想像,學生一堂課下來已經比較疲倦,趣味性也在驟減。從現場學生向老師領取表格倦怠的神態中,可以看出這樣的拓展很可能是落空的。即使有幾位學生肯花課余時間鉆研,那也只是幾個特長生。而我們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普及,其次才是提高,這種不顧學生興趣的拓展只是虛晃一槍,毫無意義。

(三)符合主體認知。課外拓展載體的選用與設計,應該考慮符合主體的認知;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老師在這方面做得不盡人意。比如,拓展程度失當,序列不清。如一位七年級教師在執教《打開一扇門》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文學的印象,拓展閱讀一篇法國文學理論家貝貝特的理論文章。加大了難度,顛倒了序列,把高中學生學習的東西提前到剛剛小學畢業的初中生面前。再如,拓展數量失控,內容不精。南京某中學《我的母親》的“講學稿”設計了兩課時,每一課時都“拓展”一條中考選擇題與一篇中考閱讀題。第一課時是《每月第一個禮拜五》,第二課時是《讀書人是幸福人》。其實,它們與課文《我的母親》沒有一點關系。為什么不可以讓學生自己靜靜地讀讀文章,讀后談談各自的感受,然后再因勢利導加以點撥深化?為什么總是非要為答題而去閱讀呢?這樣,學生主動性和個性發展到哪里去了呢?

(四)開發教學資源。課程改革要求語文課程應滿足多樣化和選擇性的需要,必須增強課程資源意識,重視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對于語文課程資源,《課程標準》有較為詳細的列舉:“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不同的拓展載體,可以不同程度地利用與開發上述教學資源。

但是,有一種過分倚重多媒體手段的不良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不少老師把多媒體教學當作一種“時尚”、一種“裝飾”、一種身份的“標簽”來追求,甚至把閱讀教學成功完全寄托于電教手段上出新,特別是公開課、示范課,多媒體、錄音機、投影儀等“輕重武器”一齊上的陣勢已屢見不鮮。其實,不明白閱讀教學的真正目的,過分倚重多媒體教學,加上課件的設計又還沒有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課堂上的尷尬在所難免。即使是教師運用起來得心應手,多媒體教學的負面影響也顯而易見:快速地閃動“畫面”影響了學生的深入的思考;過多放映影視片斷,限制了學生對文本語言的閱讀與品味;而過多的音樂,也干擾了學生閱讀,同時也使學生閱讀日趨浮躁。

那么,對于課外拓展的載體,作為主導的教師主要應該做到什么呢?

在設計或指導學生設計拓展載體時,要盡可能形式多樣,根據學生的興趣廣泛開發教學資源;同時要注意適度使用多媒體,避免以畫面、音響的欣賞代替語言文字的咀嚼。教師設計課外拓展時,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點,正確設置目標及其重點難點,有效控制課外拓展的難度。尤其要控制課外拓展的容量與頻率,不能犯上述《小石潭記》的錯誤。既不能一篇課文搞多項拓展,也不能課課都搞拓展?!罢n課都拓展”即每一節課、每一篇課文都來一個“銜接”和“延伸”;乃至課外拓展都成了很多課堂教學大賽首要的“保留節目”。如此眾多的課外拓展,擠去了閱讀理解文本的寶貴時間,以致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只是走馬觀花,這種舍本求末、舍內求外的做法乃至形成的潮流是非??膳碌?。

四、學生——課外拓展的主體

課外拓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拓展主體,不僅拓展計劃需要主體參與設計,而且作為拓展客體的教材也需要主體來解讀,更重要的是整個拓展活動都需要主體參與和實施。拓展主體既是課外拓展的接受者,更是課外拓展的操作者、實施者。作為拓展主體的學生,在拓展活動中主要有如下表現:

(一)期望拓展主導的指導。課外拓展是新課改中出現的新話題,是學生學習的新難題,也是教師教學指導的新問題。對于課外拓展,主體無論參與設計,還是實踐操作;無論獨立探究,還是合作討論,都期望教師給予正確有效的指導與幫助,否則難以完成拓展任務。

(二)遵循拓展載體的規范。固然,拓展載體是拓展主體的操作對象,但是,拓展載體也不是一個隨意接受主體擺布的對象:一方面,無論是造句、寫作文、朗讀,還是討論、辨論、口述、講故事,或者是訪問、報告會、社會調查,都涵蘊著自身的規律、規則與特點,對主體的拓展認知作了內在的規定,如果漠視或脫離這些規范,拓展活動就難以產生較好的結果。另一方面,主體通過課外拓展的操作與實踐,能更加完美嫻熟地實施拓展行為;更為重要的是,課外拓展如果搞得好,能有助于主體的創新精神、合作精神、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與自身價值觀念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完善。

(三)決定拓展效能的發揮。課外拓展的好壞、優劣用什么檢驗?不能只看它是否科學,重要的是看它是否成為主體接受之后的效能發展。拓展效能的發揮,取決于拓展實施的質量;拓展實施的質量,取決于拓展主體的拓展素養與拓展技能。具有良好效能的課外拓展,能有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合作精神、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與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完善。

對于課外拓展的主體,教師應該注意一些什么呢?

在拓展活動中,教師應該相機指導,糾誤糾偏,調整升華;不能以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就讓學生進行類似上文《孔雀東南飛》教學的“放羊式”拓展,把課外拓展引向反面。要保證指導的正確性,教師應該深入研究課外拓展,認真總結經驗,提高自己的指導水平;同時,也要研究學生,研究他們的興趣態度、心理認知結構、思維加工方式與學習習慣,選擇適應學生拓展的載體,循序漸進地提高其課外拓展的素養與技能。另外,教師還需要跟蹤了解學生課外拓展之后的語文智能狀態,關注其可持續發展,為后續課外拓展提供經驗。

綜上所述,教師是課外拓展的主導,教材是課外拓展的客體,方式是課外拓展的載體,學生是課外拓展的主體。主導研究客體,通過載體表現客體,又通過載體讓主體參與操作。載體為主體的手段,又為表現客體的形式。主體通過被主導“內化”的載體接受客體,并“內化”為自己的“圖式”,又反饋于主導。主導由此調整,改變載體。四者相互制約,彼此聯系,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過程,共同完成課外拓展在課堂教學中的不可替代的任務。

[作者通聯:江蘇揚州市邗江區教研室]

猜你喜歡
課外拓展客體課外
小滿課外班
我的“課外老師”
符號學視域下知識產權客體的同一性及其類型化解釋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
談信息技術教學的課外拓展
讓初中語文教學活動“富含”通俗文化
舊客體抑制和新客體捕獲視角下預覽效應的機制*
課外實踐豐富多彩
關稅課稅客體歸屬論
“活”源于怦然心動——寫生對客體借用中的情感因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